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朝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A.选官用官制度发展成熟B.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C.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D.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2.(2023·广东广州)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3.南朝梁武帝曾下诏“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并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一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4.唐开元三年的一份诏令: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B.科举日益成为官员的重要来源C.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D.传统世家大族日益走向没落5.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6.宋太祖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明朝有都察院和六科两个专门的监察机构,前者负责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政府部门进行监察,后者负责对六部进行对口监察。此外,都察院和六科又可互相纠举、互相监察。这反映了明朝的监察制度()A.机构完备,制度严密 B.监察范围扩大C.以内制外,以小制大 D.重视法外监视8.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9.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符合社会伦常秩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10.(2023·广东肇庆)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90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12.“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贫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由此可见,清初“都察院”行使 ()A.行政权 B.监察权C.司法权 D.举荐权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监察在中国源远流长。伴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初步形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摘编自李艳波、李瑞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及启示》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监察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数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摘编自安姝《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个人只有置于家庭、社会的体系中,以其在血脉延续、功绩建立、角色扮演等方面的成就,才能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个人价值取决于其对于家庭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则被描述为“孝”。作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核心价值,科举制为“孝”创造了表达空间。踏入科场的人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荣耀,他同时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摘编自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价值。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朝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A.选官用官制度发展成熟B.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C.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D.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解析:材料通过秦朝规范官员行为和汉朝官员选拔标准,强调了政绩和德行并重,反映的主题是吏治建设,D项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排除A项;汉朝察举制强调的是孝廉,但题干中没有涉及秦朝的选官标准,排除B项;C项是汉武帝以后的治国思想,排除。答案:D2.(2023·广东广州)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解析:东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并向少数民族杂居的边疆地区倾斜,这说明东汉选拔官员在名额分配上力图公平公正,重视人口稠密地方和边郡治理,这有利于增强地方对于国家的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故选D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政治上的选官制度不能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排除B项;名额向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倾斜,有利于边地的稳定,而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C项。答案:D3.南朝梁武帝曾下诏“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并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一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梁武帝的做法是对九品中正制的调整,在九品中正制的前提下加强对人才的文化教育,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九流常选,所以没有废除九品中正制,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对九品中正制下进入官场的子弟的文化教育的重视,并没有说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故排除C项;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故排除D项。答案:A4.唐开元三年的一份诏令: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且“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官”。此诏令出台的背景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B.科举日益成为官员的重要来源C.地方治理的现实困境D.传统世家大族日益走向没落解析: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大量人员经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缺乏实际政治管理经验,所以政府在官员选择方面注重官员的基层治理经验,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官员任职资格的考量,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重在强调京官选任资格中的实际理政能力,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5.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解析: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A、C两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B6.宋太祖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解析:材料中禁止科举士子和主考官结成师生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这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答案:D明朝有都察院和六科两个专门的监察机构,前者负责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政府部门进行监察,后者负责对六部进行对口监察。此外,都察院和六科又可互相纠举、互相监察。这反映了明朝的监察制度()A.机构完备,制度严密 B.监察范围扩大C.以内制外,以小制大 D.重视法外监视解析:材料表明,在明朝监察制度下,既有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又有监察机构之间的相互监察,说明明朝的监察制度机构完备,制度严密,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监察范围的大小问题;材料没有涉及以内制外,C项不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A8.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解析:从材料“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中可以看出,材料中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B项错误;C项错在“有效杜绝”;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9.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符合社会伦常秩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解析:出任吏部官职者必须精通谱学,有利于在选拔和任命官吏时根据世家大族的出身作出安排,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故答案为A项。当时政府没有加强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在选官制度中注重出身,结合所学可知应当是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答案:A10.(2023·广东肇庆)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90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解析:题干提及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的卢氏“90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可见士族在科举录取中比例很大,故选D项。“唯一”不合史实,唐代入仕途径除科举外,还有从军边塞建立功名,进入幕府,经人引荐,为仕而隐等,排除A项;科举制只是隋唐以来的官员选拔方式,不能保证官员廉政,排除B项;“消除了”不合史实,唐朝虽然已实行了科举制,但仍然以荫庇制为主,排除C项。答案:D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根据材料“公开竞选”“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官方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指科举制,A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B、C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不属于选官制度,D项错误。答案:A12.“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贫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由此可见,清初“都察院”行使 ()A.行政权 B.监察权C.司法权 D.举荐权解析:“都察院直言无隐”说明都察院可以对贝勒、大臣等行使监察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监察在中国源远流长。伴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秦汉时期监察制度初步形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汉代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摘编自李艳波、李瑞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及启示》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监察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答案:(1)颁布监察法;采用多元的监察组织方式;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定量考核监察官。(2)积极: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廉洁;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数百年的选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