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树德中学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树德中学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树德中学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树德中学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届树德中学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树德中学高2023届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贾思勰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期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史上享有盛

誉。此书系统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有“农

业百科全书”之称。它所反映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也折射了,在这个“大动荡、大分裂、大融

合”的转型期中,中原人民聚居在“坞堡”这样一个特殊空间里,如何诗意安居的努力和智慧。

“坞堡”让我不禁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乱世中的渔夫,在出船捕鱼中走错了路,遇见一个生机勃

勃而又富足安详的美丽世界-桃花源。桃源何处,是子虚乌有的梦幻还是真实的存在?史学家陈寅恪1936年在

《清华学报》上发表《〈桃花源记〉旁证》,指出《桃花源记》是以西晋北方坞堡聚落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再

以理想化加工写成。该文虽是严谨史学论述,却有日本推理小说特有的解谜妙趣,结论极具颠覆性:真正的桃

花源在华北弘农、上洛一带而非南方武陵源;“先世避秦时乱”,避的是苻坚之姚秦,而非始皇帝之赢秦;文

中纪实部分,乃是据随刘裕入关西征的左军之见闻写成,云云。

晋永嘉三年(309),匈奴举兵大规模南侵中原,揭开“永嘉之乱”的序幕。在长久的动乱旋涡中,中原的

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彻底瓦解,士民四处逃难。大批豪门大族纠集乡党流民,聚居在地形封闭、地势险要之处,

开垦经营,繁衍生息,这样形成的大聚落就是陈寅恪所称的“坞堡社会”。这类现象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如永

嘉动乱之后,长广郡主簿苏峻在掖县纠合宗亲乡党数千家,结成坞堡武装自保;中书侍郎都鉴率领族人千余家,

避难鲁国峰山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局限,必须大量发展主食、蔬菜、牲畜、桑麻、竹木等,以保障坞堡群

居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多地少,还要改革耕作的制度与技术,总结古代的农桑经验。《齐民要术》对小

块土地深耕深种,施肥、播种、育种、选苗等技术都做了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耕地潜力,不断开发农产品加工

技术,贯穿了坞堡聚居生活中从农业生产到日常应用的所有过程。综观全书,确是“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甚至连“如去城郭远,务必多种瓜、菜、茄子等,且得供家”等这样的细枝末节,也交代无遗。

除了农林作物的培育、家禽家畜和养鱼等副业的生产要领外,占《齐民要术》较大比重的,是有关烹饪等

食物加工技术的介绍。《齐民要术》不仅网罗当代食事百态,还博采《诗经》《礼记》等一百八十多种古籍中的

饮馔记录。日本学界甚至有《齐民要术》是“中国最古老的现存料理书”一说。此外,作为延续数百年的豪门

望族,流徒于乱世中,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使命,也就是《齐民要术》序言中“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儒家理

念。书中很多农事活动,都以儿童入学、放假、开学的时间基准来安排,说明教育的常规化。卷九的“煮胶”“笔

墨”、卷三的“杂说”等篇章,详细地介绍了写书、看书、藏书的经验。一部农书中插入这些内容,给人以唐

突芜杂之感,若以乱世坞堡生活需要的视点观之,则正常不过。

(摘编自周朝晖《桃花源里可耕田?〈齐民要术〉一一的另一种读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民要术》一书全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坞堡聚落的农业生产状况,在农史上影响较为深远。

B.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并无虚构,提出了桃花源在华北弘农、上洛一带等颠覆性观点。

C.选择封闭险要处聚居,积极改良耕作技术,保障生活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原士民应对战乱的最优选择。

D.《齐民要术》不仅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要领,而且关注食物加工技术和文化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概述《齐民要术》的成就之后,主要从北方坞堡特点的角度解读该书内容。

B.文章提及陈寅恪的论文,从《齐民要术》与《桃花源记》的相似性展开具体论述。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苏峻、都鉴的史实,证明了坞堡聚落是真实存在的。

D.文章征引日本学界的说法,为《齐民要术》重视食物加工技术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民要术》的内容丰富,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农学知识,还能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B.《齐民要术》总结古代农桑经验,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对后世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C.《齐民要术》作为农书却插入写书、看书、藏书经验的介绍,体现了“耕读传家”的儒家理念。

D.本文从探寻历史真相与现实意义的角度解读《齐民要术》,这一尝试对于经典阅读有所启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

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师讲武,

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

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目:“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

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

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

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

《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

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

“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

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

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

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

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

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

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

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

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

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

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

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

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

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

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

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

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

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

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

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

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

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

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

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

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

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

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

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

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

习武者的行为,因此,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

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

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

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

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武术文学,武侠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

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6.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

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

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

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

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

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阕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

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

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

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

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

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

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

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

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

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

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

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

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

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

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

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

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

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

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

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

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

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

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

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

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

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

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

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

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

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

种伟大的力量...

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

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

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

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一一回家一一归队一一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

感人至深的力量。

10.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6分)

11.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莞,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

日:“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日献之便。”太子

入,致命齐王日:“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日:''圣

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日:“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人见日:“王不可不与也。王身

出玉声,许万强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日与之。”

子良出,昭常人见日:“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

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日:“不可与也,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

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目:“王皆用之!”王佛然作色日:“何谓也?”慎子日:

“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

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日:“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

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日:“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

良日:“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日:“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未涉疆,

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目:“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

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选自《战国策•楚襄王为太子之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

之/

B.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

之/

C.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

之/

D.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万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

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辞于齐王而归”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B.“爱地不送死父”与“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不同。

C.大司马,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各个朝代大司马的权力不同。

D.大夫,古代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土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太子想回国奔丧,齐国趁机索要土地,这让楚太子感到为难,于是向老师慎子求教。

B.慎子认为太子无论出于保全自身的考虑,还是从为父亲送丧的道义上考虑,答应献地于齐都是有利的。

C.上柱国子良建议先制地后攻齐,割地是守信之举,攻齐是示强之举,他认为以楚国的实力必能夺回失地。

D.昭常和子良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割地后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而无“万乘”之实了,他请求坚守东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2)王佛然作色日:“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日见其诚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尾联中“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15.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写诗人登临北固亭,慨叹眼前景象,

又担忧当前时局,表达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类似。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椽子“",写音乐声

(3)黄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员周美亮从2007年读研究生开始,到2015年从荷兰莱顿大学结束博士后工作归国,他

的工作从未离开过养麦。在周美亮看来,在作为养麦起源国而野生资源保存较少的我国,完成野生养麦种资源

搜集和调查这项紧迫的任务就是他的使命。

“我们有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的支持和

资助,和过去相比,这样的条件①,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件事。”周美亮说。

每一次野外考察长达几十天,每一次都堪称冏途,甚至是险途。有一次,周美亮和团队队员在川滇藏交界

一带寻觅时,眼瞅着前方的车辆不幸被落石砸中,现在回想,他仍②。野外考察,充满未知,异常艰辛,

无路可走、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如家常便饭。但艰难的考察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收获。“发现一株珍稀的

野生茶麦就像发现了一个星星,那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便荡漾开来。”周美亮笑着说。在

他心中,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太重要了”,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野生养麦品种,即使再辛苦,他都笊彳导③。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①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

方法。②作者要写一篇文章,总是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写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在工作中积累了某

些经验,并且认真地考虑和总结了这些经验;或者是对于某个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③但是,把

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④一般说来,一

种思想只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时候,还不一定十分明确。⑤把它说出来让别人听懂,这就比较明确了。⑥写成文

章,那就是更进一步了。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标点,都摆在纸上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到底是清

楚还是不清楚,是深刻还是肤浅,是呼擎还是奉名,都明白显示出来了。

20.下列说法不乖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画线的两处文字应该互换位置。

B.②句中冒号的作用是表示要提领下文。

C.④句中“一般说来”体现了表述的严谨。

D.⑦句中加点词语的选用合乎语境需要。

21.按照要求,改写③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要求:①不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②将句

子组织形式由“是……,是……”改为"并不是……,而是……(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快速变革的科技创新、新知识新思想对人类

的召唤,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唯有以“向上”的心态开创自己的人生格局、培养自己的

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而生活绝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青年。

然而,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

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正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

上生长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四川省树德中学高2023届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一)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l.D【A项”全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坞堡聚落的农业生产状况”有误;B项"认为《桃花源记》中人

们的生活并无虚构”曲解文意;C项“这是中原士民应对战乱的最优选择”于文无据。】

2.B【B项”从《齐民要术》与《桃花源记》的相似性展开具体论述“有误。】

3.D【D项"从探寻历史真相与现实意义的角度解读《齐民要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