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_第1页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_第2页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_第3页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_第4页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摘要】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

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

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

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

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

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

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关键词】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

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

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

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

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

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

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

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

学”[1,2]o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

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

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

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

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

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

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

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

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

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

绍如下:

2.1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

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

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

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

代发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

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

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

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

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

人口爆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

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

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

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

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

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

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

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

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

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

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

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

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

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

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

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

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

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

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

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

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

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儿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

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

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

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

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

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

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

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

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

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

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

应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

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

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

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

Terry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

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

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

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

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

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

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

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

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

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

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

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

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

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一、既病防

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

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

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

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

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

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

构时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

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

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

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

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

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

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

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

此即微生态平衡。3.2.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

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

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

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

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

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

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

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

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

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

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

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

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

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

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

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

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

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

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

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

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

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

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

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

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

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

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

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

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

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

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

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

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

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

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

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

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

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

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

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

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

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

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

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

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

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

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

表现。

3.5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

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

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

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

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

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

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

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

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

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

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

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

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

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

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

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

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

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

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

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

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

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

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

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

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

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

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

一共同的发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