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1页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2页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3页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4页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下册语文4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

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

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

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

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

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

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

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

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

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

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

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住期。元稹指出:“沈、

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

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

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

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

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二如何组

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

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

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

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

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依现关和谐、

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

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

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

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

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

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

民族由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

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宙关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

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

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捡断数茎须”。

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

的想象余地

最往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

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

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

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

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

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

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

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一一近体诗形成的意

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

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

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

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

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

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

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

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

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

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

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

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

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

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

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

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

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

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

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

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

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

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

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

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

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

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音韵学很晚才产生。

B.宋之间、沈栓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唐代近体诗的形

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

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

D.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

维,挖掘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将之凝练为诗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

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

B.声律“以异为显”,韵律“以同为和”,二者相互配合,声调

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

C.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

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

D.才能卓越的诗人只有以最大的毅力与天才,超越格律的束缚,

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

A.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B.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

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

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

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4.两则材料都对诗歌格律予以肯定,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5.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

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的理解。

【答案】1.A

2.A

3.A

4.①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

②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度。

5.①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

制约。

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

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

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

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

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

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

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

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

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

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

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上古时人们已有意

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

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

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和探索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Ao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直接原因”错误。原文”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

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

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格律体渐

成诗歌的束缚,使自由体取代格律体。

故答案为:A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再形式和音韵上。

B.戴望舒《雨巷》“长”、“巷”、“娘”押韵,押“ang”韵。

C.徐志摩《再别康桥》“娘”、“漾”押韵,押“ang”韵。

D.闻一多《红烛》“流一滴泪”与“灰一分心”形成对偶;“灰

心流泪你的果”与“创造光明你的心”形成对偶。“心”、“因”押韵,

押“in”韵。A.既不押韵,也无法形成对偶。

故答案为:A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

审关理想”“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

的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

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古

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使诗歌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

之致,肯定了诗歌格律的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

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

复杂性”,,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

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

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格律对诗

对诗人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

作用的角度。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

识的角度。

②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度。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上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

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格律在平仄、粘对、押韵、

对仗等规则上对诗歌的形式以及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制约,可概

括为: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

约。”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

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

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格律对诗人创

作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

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故答案为:①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

格规范和制约。

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

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邢兰①

孙犁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

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

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雪,

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霍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

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

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这时,那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

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

“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

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

很淡,简直看不出来。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

一些。

“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②着东西。”他说着

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通通的声

响。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

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

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坑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

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芽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

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

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碍下生起火来。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

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

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

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

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

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

邢兰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

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

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

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

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

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

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

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

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

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

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

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

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

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

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

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

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

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

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

里引起了这种感觉: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会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

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

福……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

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

一九四O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

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面是()

A.“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孤立“我”就忍不住发牢

骚,表明“我”因住行条件简陋“没心情”,感到委屈。

B.“我”是一名八路军十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

藏着东西,开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

C.“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拥苹草进来……”表明

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做好了准备。

D.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

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

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

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C.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

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

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

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

8.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

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

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

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

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

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

【答案】6.A

7.B

8.①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的口琴,

还熟稔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更丰富。

②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拦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

了刻板生硬的先进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③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

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

念。

9.①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了的先进

分子的平凡小事作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

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

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描绘了抗日根据地百姓的生活实际。

③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

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显示出抗日根据地鲜明的地理特色。

④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

日常生活的写照。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

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

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

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

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

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

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

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

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

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若是插叙,行文起优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

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

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

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先理解题干意思,“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

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

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再结合文本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我'因简陋的住宿条件'没心情',感到委屈”理解错误。

“我”“没心情”指的是没心情看太阳,因为要堵上房子无处不在的

漏风的地方,让这小房子不至于那么寒冷,所以不是因为住宿条件简

陋而“没心情”。

故答案为:A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

B.“粗犷简洁”错误,应为“细腻委婉的笔触”。

故答案为:B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由“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

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

子穿……”“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

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

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现

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可知,虽然鲜姜

台环境恶劣,邢兰家境贫寒,但是他依然爱好音乐,吹奏着自成的曲

调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这些情节与前文邢兰贫寒的家境形成鲜

明对比,使情节更丰富。邢兰一心支持抗战工作,他不善言辞、踏实

肯干、思想觉悟高,这些是常见的先进农民形象;小说中邢兰买口琴、

吹奏口琴的情节说明他还有艺术爱好,有不一样的精神生活,形象更

为丰满。邢兰正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民,所以才会满怀热

忱地全力投入到抗战工作中,突出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①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

的口琴,还熟稔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

更丰富。

②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兰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

了刻板生硬的先进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③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

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

念。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选材的生活性。在邢兰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刀

光剑影的战争,通过琐碎的日常小事表现根据地人民对抗日工作的关

心和支持,展现了亲密淳朴的军民鱼水之情。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的

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然后默默

退出去。邢兰在屋中蹲着引火时,说着最朴实的乡里话:“我知道冷

了是难受的。”这些细节充满了真挚与恳切,让人感到融融暖意。小

说环境的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只有西沟

二亩坡地,满是砂块”这些艰苦的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小

说语言的生活性。见面的寒暄,“冷得怪呢,这房子”等方言的使用,

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故答案为:①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

了的先进分子的平凡小事作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

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

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描绘了抗日根据地百姓的生活实际。

③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

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显示出抗日根据地鲜明的地理特色。

④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

日常生活的写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诸葛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

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廷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

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

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

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

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鄙,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

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鄢。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

齐,号今明肃。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

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

朝臣未知计所出。帝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

初,越高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

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

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

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

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

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

谡之未败也,禅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

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

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平特见崇

显.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故不用延计/

B.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故不用延计/

C.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

虞故不用延计/

D.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

虞故不用延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右,也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

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B.昭烈,是蜀汉先主刘备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

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参军,东汉末开始出现的官名,是“参某某军事”的简称,

是诸王及将帅的幕僚。

D.行,是兼任的意思。表示兼代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署、

权、判、假、摄、守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准备攻打魏国,于是与下属谋划,魏延献出了自己的

计策,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决定不予采

纳。

B.诸葛亮十分器重喜欢谈论军事计谋的马谡,不顾刘备的临终

告诫,出军祁山时委任马谡为先锋,而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经过考

验的人。

C.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放弃水源上山驻扎,最后被敌

军打败;后马谡被依法处斩,诸葛亮亲自前往祭奠,还抚恤他的子女。

D.王平战前一再劝谏,却不被马谡采纳,战后率领部下千人擂

鼓把守营地,使魏军不敢进逼,并收拢各营残兵返回蜀国,受到尊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4.魏延所献之计要取得成功,要达成哪些先决条件?请结合文

本和自己的认识简要分析。

【答案】10.A

11.A

12.A

13.①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可委以重任,您

可要对他多加考察。

②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

把箭藏入祖庙。

14.①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

②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

③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

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

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

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

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

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

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

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

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

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

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

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

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

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诸葛亮将要攻打魏国,和部众谋划这件事。丞相司马魏延说:“听

说夏侯楙是魏武帝的女婿,(此人)胆怯而没有智谋。现在请给我精

锐部队五千人,带着五千人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

进发,至子午道之后折向北方,不超过十天,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

听说我忽然到来,一定会弃城逃跑,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

To横门仓库存余的粮食以及离散百姓剩下的谷物,足以供给军粮。

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需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

(接应),也完全能够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

区了。”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的计策,不如平安地从平坦大路上出发,

可以平平稳稳地取得陇右地区,有万全的把握取胜而没有忧患,所以

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进攻鄢县,命令镇东将军

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充当疑兵,据守箕谷。魏明帝派遣曹真统领关右

地区各支部队,驻军那县。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

号令严明。起初,魏国认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已经去世,数年以来寂静

无声,因此丝毫没有防备,而突然听到诸葛亮出兵,朝野畏惧。在这

时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地区惊惧骚乱,

朝廷大臣不知所措。魏明帝于是统率步兵和骑兵五万人,派遣右将军

张郃督察军队,向西抵御诸葛亮。起初,越高太守马谡才能和器量超

过常人,喜好谈论军事计谋,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蜀汉昭烈帝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

不可委以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仍然不以为然,让马

谡出任参军,经常接见马谡谈说议论,从白天一直到夜晚。等到出兵

祁山,诸葛亮不任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而让马谡督率各军

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措

施杂乱,放弃水源,上山驻扎,而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

军队的取水通道,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蜀军士卒逃散。诸葛亮进兵

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逮捕马谡关进监狱,杀

了他。诸葛亮亲自前去祭奠,为马谡之死流泪,抚恤他的子女,像往

常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没有失败时,裨将军巴西郡人王平连续规

劝马谡,马谡不采纳。等到失败时,部众都四散,只有王平所率领的

一千人擂鼓自为守卫,张郃怀疑他设有伏兵,不敢往前进逼,于是王

平慢慢收拢各营战败而奔散的残兵,率领将士返回(蜀国)。诸葛亮

已经杀了马谡和将军李盛,王平特别受到尊崇。诸葛亮上疏请求自贬

三级,汉主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的计策,不如平安地从平坦大路上出

发,可以平平稳稳地取得陇右地区,有万全的把握取胜而没有忧患,

所以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亮以为此危计”中“危计”是词组,

之后断开,排除BC;“故不用延计”中“故”,句首词语,之前断

开,排除D。

故答案为:Ao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关右,也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

古人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故答案为: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途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概述错误。由原文“亮以为此危计,

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可知,诸葛亮只是

认为此计很冒险,担心难以成功,而没有提及“途中”是否有“平坦

的大道”。

故答案为: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其实”,他的实际才能;“大用”,重用,委以重任;“其”,

副词,一定,千万。

②“矢”,箭;“盛以锦囊”,状语后置,用锦囊盛着;“纳”,收

藏,收入。

故答案为:①马谡的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才能,不可委以

重任,您可要对他多加考察。

②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

把箭藏入祖庙。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可知,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

十日内到达长安。

②由原文“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必弃

城逃走”可知,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

③由原文“横门……亦足以达”可知,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

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

故答案为:①所取之道顺畅,无伏兵,十日内到达长安。

②长安守将确实怯懦无能,遇敌逃窜,无抵抗的兵力。

③魏延军有粮补给,能在诸葛亮大军到达之前守住长安。

(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合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

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

张籍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蓬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括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构思独特,一韵到底,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

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诗中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

连往返,兴味无穷。

B.开头两句为环境描写,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

江流一路飘荡。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烘托

出秋江采蓬的热闹场景。

C.三四两句具体描绘采蓬细节,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

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

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采。

D.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们的勤

劳。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其中“共”字突出了她们同出同

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16.请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刻画采莲女子形象的。

【答案】15.A

16.①动作描写,“争前”“竞折”“试牵”等表现出采莲女子快

乐、兴奋的形象;

②外貌描写,“腰束白练”“半卷衣袖”“不插玉钗”等,写出了

采莲女子朴素大方、俊俏优美的特点;

③语言描写,“借问阿谁家住远”,表现出采莲女子互相关心、心

灵美的特点。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

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

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

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一韵到底”分析错误,本题前四句押“歌”韵;五、六两句

押“藕”韵;七八九十这四句押“浅”韵;最后两句押“浆”韵。

故答案为:A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青房圆实齐戢戢,

争前竞折漾微波。”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采莲女们荡着

小船,在荷丛里穿梭,澄碧的水面,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诗人

用“争前”“竞折”,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

状态,表现出采莲女子快乐、兴奋的形象。“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

玉钗妆梳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

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采莲女的自然风采,表现出一种朴

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

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采吧。"她们

边采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采,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

远一些?”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

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

故答案为:①动作描写,“争前"''竞折”“试牵”等表现出采莲

女子快乐、兴奋的形象;

②外貌描写,“腰束白练”“半卷衣袖”“不插玉钗”等,写出了

采莲女子朴素大方、俊俏优美的特点;

③语言描写,“借问阿谁家住远”,表现出采莲女子互相关心、心

灵美的特点。

17.(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

中的空缺部分。

(1)《燕歌行(并序)》中,诗人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

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的诗句是:—,—。

(2)《李凭箜篌引》中,诗人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是:—,

________O

(3)《蜀道难》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行人的动作、神态等细节

以突出蜀道之高的句子是:—,―。

【答案】(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腓”“稀”“凰”“芙蓉”“胁”“膺

故答案为:(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

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

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

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

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

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

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

心魂的美食交响乐……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众通过屏幕“看”

到的世界异彩纷呈,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叹为观止。

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一览无余,生动的演唱会

场面通过8K信号传到云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身临其

境。超高清视频技术融入剧院、旅游景区等场所,从内容展示、产品

体验、模式创新等方面突破,逼真、沉浸的视听效果令人。

一位喜欢看球赛的网友说,球选是超高清显示技术的最大受益者

之一,显示技术的升级为体育赛事直播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高清高

进设备,观众,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有亲

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同现场的互动交流。清华大学互联网产

业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说,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

合,使受众的互动感、融入感、体验感大大增多。超高清显示屏的需

求很广,正带动其他关联行业升级发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呼之欲出;耳目一新;足不出户

19.“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美

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听觉感受,

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20.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感、融入

感、互动感大大增强。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

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

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

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

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

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

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

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

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

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

变句子的原意。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需要一个词来形容新型显示技术下屏幕上的立体视

觉效果,可以选用“呼之欲出”。“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

像活人一样,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

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第二空,语境是说超高清视频技术给人带来

全新的视听效果感受,可以选用“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

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第三空,语境中对比下文“体

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可知此处需要一个表示并未出门的词,

可以选用“足不出户”。“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形容不与外界

接触。

故答案为:呼之欲出;耳目一新;足不出户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

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乐”,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

引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甜甜的”,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

用为味觉感受(甜甜的);“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

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的听觉感受(交响乐),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

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故答案为:“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

感受,“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

听觉感受,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一、语序不当,要把“互动感、融入感、体验感”

改为“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二、搭配不当,可以把“增多”

改为“增强

故答案为: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

感、融入感、互动感大大增强。

21.(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在宝袋机合这段文字中,主要从

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宝玉便走近黛工身边尘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

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

又道:“妹妹导右是外两个字?”,拿玉使说了名,又问表字、黛玉道:

“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子,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等,

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的杜

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又问黛

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

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

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拌去,

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

道:“草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

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

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答案】①打量

②交谈

③送字

④摔玉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又细细打量一番”可概括出“打量”;②根据“因问……

又问表字……又问黛玉”可概括出“交谈”;③根据“宝玉笑道:'我

送妹妹一妙字……可概括出“送字”;④根据“宝玉听了,登时发

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可概括出“摔玉

故答案为:①打量

②交谈

③送字

④摔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

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2.(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

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

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

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绿

绿如玉,珞珞如石",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

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石头遍地都是,

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

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

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

【答案】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他并不想做一个如

玉的君子;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

力。

第①空,依据后文“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可知,此处

可填“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第②空,依据后文”而

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可知,此处可填“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

子第③空,依据后文“却能被所有人使用”可知,此处可填“但

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

故答案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

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

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

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

意的提示。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下•海南月考)合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

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

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

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

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

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

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贫慕钱、权与“胜”,

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

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

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

星燧贸迁,“守初心”之信念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弃不义功名”

之思想如星星之火燃永夜。故此,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

凋朱颜乃青年所求。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有贾雨村之辈饱读诗书,青年之时心怀大

志奋发有为,然步入官场,被世俗功名利禄蒙蔽双眼,最终致其枷锁

杠;有高启盛之流勤奋刻苦,年少卓有佳绩,而后失去初心,沦为不

法分子,走上歧途。青春正当时,坚守自我的初心和使命是必要的,

我们应不断询问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义利观是成人之根本。合法、正当的功名,足以成为前进的动力;违

法、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功名,只会将我们推向深渊。

心怀初心,行稳至远。初心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披荆斩棘,不畏艰

难,毅然奔赴一片荣光。君不见,苏武在贫寒之地牧羊,旌旗飘扬不

变的是忠诚为国之心,纵使敌人百般威胁,也宁死不屈;君不见,钱

学森不顾美方的重重阻挠,决绝地放弃优渥的工作待遇,只为国家奉

献一生,坚守着爱国的初心。无数仁人志士在“初心”和“功名”间

选择了“初心”,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们如一汩清泉,直击每一

个人的灵魂,滋养人们的心灵。

君子如帝,羽衣昱耀。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之时,君子舍利

取义,小人则弃义保利,追名逐利。在时代浪潮中,有勤恳的志愿者

帮助他人,给予温暖,也有不法分子拐卖孩童、妇女,令人心寒;有

不畏艰难,默默奉献,反哺家乡的黄文秀,也有追求名利、贪婪无耻、

丧尽天良的贪官污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正道之途,君子之风,理应成为共识和全社会的共

同价值标准。

怀璀握瑜,灌缨沧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

利刃之新发于硼,身为青年应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

自信与底气,更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被功

名侵蚀,守住自我的初心,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拼搏,争做有

为青年!

手执长缨,绘锦绣河山;明星荧荧,展未来画卷。唯有且放青春

“初心”间,莫因“功名”遮望眼,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X分析】材料例举了两个人物从青年才俊变成奸险小人、

黑恶分子的事例,启发我们思考其对自己人生的警示意义。第一段材

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

因为在走入官场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丧

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最终从“英雄”蜕变为“奸雄”,让人感叹。

第二段材料讲述的是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的人生轨迹。一个成

绩优异的学霸,在踏入社会后,开始执著于追求钱、权与“胜”,逐

渐丢弃了学生时代的理想目标,抛弃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堕落为一个

黑恶分子。两段材料讲述的都是学霸“黑化”的故事,虽然他们都是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但其人生轨迹能给有为青年带来深刻的启示。综

观两则材料,关键词十分明显,如“良知”“道德”“信仰"‘'底线”。

写作时可由果溯因挖掘材料里人物“黑化”的原因,进而围绕“立德

树人”来展开,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

人生路。对此,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选取自己最能把握的写

作角度,如分析“才”与“德”的关系,思考坚持理想、信仰、初心

在成才路上的意义,思考读书的意义,思考健全的人格与成才之间的

关系,如何看待功利心,等等。若论述“才”与“德”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