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教案_第1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_第2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_第3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_第4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医护心理学专业班级12级临床

授课教师李小龙授课类型教学学时2

授课题目

第一章绪论

(章节)

1明确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定义

2解释心理现象及心理的实质

说出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目的3

举例分析心理学与医学的相互关系

与4

要求5说出学习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重点

与重点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概念及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意义

难点

方法

讲授、举例、讨论

与手段

使用教材

医学心理学(马存根)

及参考书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ofPsychology)

一.心理学概述:讲解示教10分钟

心理现象复杂多样,生动奇妙;恩格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21世纪是心理

学的世纪。

L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历史

1879年,德国冯特(wandt)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为依据,研究

心理活动规律,使心理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产生了心理学。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测验法

4.心理学内容:基本内容即普通心理学。讲解示教10分钟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动机、信念、兴趣、世界观

个性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对待等

-医学心理学概述:

讲解示教10分钟

1.医学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

程中的作用和规律的科学。

2.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因素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

C型行为——肿瘤

中医:怒伤肝、恐伤肾、忧伤肺、喜伤心

(2)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

综合医院门诊初诊病人发病率调查:

>1/3躯体疾病

<1/3心理疾病

*1/3心身疾病

(3)全面了解病人,尤其是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

''没有疾病,只有病人。”

(4)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如:脑的疾病

(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马克思:''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

移植患者的生理、心理排斥(肾移植、唤头术)

减肥

(6)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如:原始部落医者是德高望重的人

巫术

对医生的信任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用量

3.医学心理学的历史

1852年,德国哲学家洛来(lalze)提出''医学心理学”一词讲解示教10分钟

1896年,美学者LWitmer创立''临床心理学”一词及第一个心理诊所

19世纪我国1917年北大开设心理学课堂

1988-89年国家教委、三总部开设并将其设为必修课

4.医学心理学的任务讲解示教10分钟

(1)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识、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

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的目的

5.医学心理学主要分支:

心理卫生与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在预防学中的分支,研究行为卫生、生讲解示教10分钟

活方式和健康人格形成、科学的体质锻炼方法、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

神经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原因、机制及规律的学科

康复心理学:研究伤残者、慢性病人、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题,采取措施降

低其残废程度,使之适应工作、生活和社会的科学。

临床心理学:研究、解决临床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护理心理学:

心身医学:

三.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特点及本质的概括。讲解讨论10分钟

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概括疾病防治的经验。

中国、希腊的古代医学皆属该模式。

2.生物医学模式:

以生物、理化因素来解释防治疾病的经验。

''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

态或化学的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可以找到特异的治

疗手段

背景: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带动了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来阐述健康与疾病。

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慢性病上升及死亡疾病谱的变化。

1977年美国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的医学模式的特点:

(1)三者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互相作用。

(2)人体发病的整体性。

(3)全面了解病因和病情。

五.中国医学心理学的现状和展望:

1.中国社会对医学心理学的需求:讲解讨论10分钟

2.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通过理论讲解和讨论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了解心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知道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明确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教学

小结

思考题1.说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或2.什么是医学模式,目前的医学模式是什么?

作业题3.学习医学心理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1.要条理清楚,勾画出本课程的整体框架。

2.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

后记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医护心理学专业班级20XX级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李小龙授课类型教学学时2

授课题目

第二章心理过程

(章节)

1说出下列定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和情感、意志

2结合实例解释感知觉的特性

目的3学会将记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中

与4评价自己的思维品质,注意品质及思维方式

要求5解释情绪情感的分类及与疾病的关系

6说出意志的品质、特性、应用

重点

重点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和情感、意志的概念,

记忆的理论及运用。难点是思维的概念、分类、意志品质的分析。

难点

方法

讲授、讨论、多媒体

与手段

使用教材

医学心理学(马存根)

及参考书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二章心理过程

第一节认知过程

一、感觉(sensation)讲解讨论10分钟

1定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分类

外部感觉:接受机体的刺激,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如:视觉听觉嗅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

如:肌肉运动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重要性

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derivation)

5感觉的特性

(1)适应性(adaptation):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

象。

视觉:暗适应、明适应

嗅觉

温度觉

触觉

痛觉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的现象。

(4)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中感觉的现象。

二知觉(perception)

1定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讲解讨论10分钟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1)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确,

知觉就越完整、正确。

区别:感觉知觉

个别属性整体属性

生理与心理之间心理活动

单一分析器多种分析器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总是有选择地以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则作

为背景。

影响因素: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一一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将事物的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

个整体来反映。

(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对象一旦形成知觉,尽管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

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象不变。

(4)知觉的理解性:人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解释感知到的对象。

4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知觉经验

定势(set):知觉前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

定同类后续活动的趋势。

5感知觉障碍

(1)感知障碍:感知减退、消失或过敏。

(2)知觉障碍:错觉(illusion)、幻觉:(hallucination)

三记忆(memory):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基本过程讲解示教20分钟

1识记(memorize)

2保持(retention)

3再认(recognition)、回忆(recall)

(二)记忆分类

1瞬时记忆(immediatememory)/

2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STM)

3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LTM)

(三)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原因

(四)记忆的培养

1动机、兴趣

2复习

3过度学习

4组块法

5将无意义的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材料

6PQ4R法

四思维:讲解示教10分钟

(-)思维的定义

1.从反映内容中看:

感知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外部现象

思维反映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2.从反映的形式看:

感知是对客观事物直接,具体的反映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3.从反映时间看

感知反映当前事物

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而且反映过去并反映将来

(-)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讲解讨论10分钟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和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的过程,将多次感知

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2.间接性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不同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根据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聚合思维(集中性思维)

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凭借的概念不同

经验性思维、理论性思维

五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

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指向性特征:

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特征:强度或紧张度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讲解讨论10分钟

2保.持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1.根据人在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

(1)无意注意(又叫:情绪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又叫:意志注意,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注意的最高表现形式)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稳定性特征

2.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讲解讨论10分钟

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定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情绪情感

自然需要社会性需要

人和动物共有人类特有

低级而简单的体验高级而复杂的体验

外露内心体验

情景性持久性

不稳定性稳定性

短暂性深刻性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都是种族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常交织在一起

三情绪状态

(-)心境(mood):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如:得意、焦虑、忧虑

(-)激情(excitement):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strss):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情况下出现的情况状态,是人对意

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四情感分类

(-)道德感: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言论、举止、思

想、意图而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人们认识和追求正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情感体验。

(三)美感:是人类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

及在艺术上表现的美与丑的评价。

第三节意志过程

,定义

二意志行动的表现特征讲解讨论20分钟

1.有明确的目的.意志行动与目的分不开.盲目的行动是缺乏意志的活动,一个

人对目的越明确,越意识到目的的社会意义,意志越坚强,说明认识是意志行动

的前提.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随意运动是受意志调节,具有一定意志方向性的运动.随

意志努力~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是随意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困难~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

易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的标志,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目的(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前提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客观,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三意志行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2.行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二)执行决定阶段

是意志行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克服困难,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四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的类型

1.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独断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力

(-)意志品质的培养

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认知过程的5个概念,及其各自的特征,对临床及学

习的价值:掌握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

小结

1说出下列定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和情感、意志

2结合实例解释感知觉的特性。

思考题

3如何提高记忆力?

评价自己的思维品质,注意品质,提出改进措施。

作业题4

5情绪情感怎样分类?情绪情感与疾病有何关系?

教学

后记这一章内容多,一定要突出重点,理清条理,使学生完整清楚地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医护心理学专业班级20XX级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李小龙授课类型教学学时2

授课题目

第三章人格

(章节)

1.描述什么是人格及其特性。

2.阐述什么是气质与分类及其意义。

目的

3.阐述什么是性格及其特征。

4.阐释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要求

5.说明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及标志。

重点

与重点为需要层次学说、性格的构成及分类;难点是气质概念。

难点

方法

讲授和讨论

与手段

使用教材

医学心理学(马存根)

及参考书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三章人格

第一节概述讲解10分钟

个性(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面具,用以区

分不同身份和性格的角色,以后逐渐演变为个性的概念。以前我国在翻译国外心理学书

籍时,将其译为“人格”,后来又有人译为“个性

至今有些教材仍将人格和个性视为同义词,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什么是个性

指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包括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因此个性的整体性强调个性

的诸方面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不可分割。

2.个性的独特性在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身上,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及独

特的心理倾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个体不同于他人的心理面貌,这就是个性的

独特性。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是在一个人出生后,经过社会生活实践逐步形成的,因

此它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面貌,这是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性

4、个性的社会性可以理解为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社会化过程或角色行为。

5、个性的倾向性本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以及各种行

为模式上,这是个性的倾向性。

(三)个性的形成

个性是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形成的。因此,它的形成与发

展既受到人的生物性的制约,也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体现出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

2.社会生活环境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教育在个性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个性心理特征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讲解讨论20分钟

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一)能力

1.概念

能力(ability)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能力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已经发展的或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

如能熟练掌握某种外国语,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种设计等。

其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的能力,即只有经过学习或成长才能发展的能力。

2.分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从事一切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即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它符合各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去学习和掌握知识。

有人认为一般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intelligence)。

特殊能力是指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

3、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1)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

2)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表现的早晚方面。

(二)气质

1.概念

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在日常生

活中人们通常称之为“脾气”或“性情”。

2、气质的分类

(1)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对应胆汁质气质类型。

(2)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对应多血质气质类型。

(3)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对应粘液质气质类型。

(4)弱型(抑郁型):对应抑郁质气质类型。

3.气质的意义

1)了解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的气质特征,是因人施治、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的基

础。

2)我们学习、分析气质,就是要认识气质、把握气质,尽力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克制其消极面,做气质的主人。

(三)性格

1.概念讲解讨论20分钟

性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意为“雕刻”,后来转意为“特征,模型,

标志”的意思。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性格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生物学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教育

(4)社会、文化因素

3、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4、性格的分类

(1)机能说

(2)向性说

(3)独立一顺从说讲解讨论10分钟

(4)文化一社会类型说

(5)综合说

(6)特性分析说

5.性格的培养

(1)加强教育。

(2)积极参加集体实践活动。

(3)发挥榜样的力量。

6.异常性格

主要包括:

(1)爆发型性格(也称癫痫性格)

(2)偏执型性格

(3)分裂型性格

(4)循环型性格(又称情感型性格)

(5)强迫型性格

(6)违纪型性格:

五、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指个人对现实社会、事物的选择方式或态度,包括:

(一)需要

(二)动机

(三)兴趣讲解讨论20分钟

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格及其特性、气质与分类及其意义、什么是性格及其特征。掌握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说明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及标志。

教学

小结

1.描述什么是人格及其特性。

2.指明什么是能力。

思考题3.阐述什么是气质与分类及其意义。

或4.阐述什么是性格及其特征。

作业题5.阐释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说明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及标志。

教学要重点讲清性格和气质的概念和二者的联系。

后记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医护心理学专业班级20XX级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李小龙授课类型教学学时2

授课题目

第四章心理卫生

(章节)

1.描述什么是心理卫生。

说出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目的2.

区别不同阶段心理卫生的主要问题

与3.

要求

重点

与重点为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难点

方法

讲授和讨论

与手段

使用教材

医学心理学(马存根)

及参考书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一节心理卫生概述

一健康的概念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

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功能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由此可见,完整讲解示教15分钟

的健康概念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上没

有病态.分组操作20分钟

二、心理卫生的概念

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

会环境,从而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完满和良好的状态。

三、心理卫生的任务

1.促进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3.培养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4.根据人生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订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

般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

5.要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的

原则和措施。

五、心理卫生的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标准

(二)我国精神卫生专家许又新教授提出的标准

(三)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推出的标准

1.主观反映客观现实

2.情绪反应适度

3.心理与行为协调

4.人格健全

5.适应良好

第二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一、儿童心理卫生

(-)孕期心理卫生

儿童期的心理卫生应该从胎儿期就开始注意。

胎儿期,指由受孕成胎至出生的这一时期,这里主要指孕妇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孕妇的情绪在孕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孕妇用药须谨慎

3.胎教

(二)乳儿期的心理卫生

从出生到1岁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为乳儿期。

孩子对情感的需要与吃奶同等重要。因为乳儿正是情绪急剧分化、丰富、发展的

重要时期,这时如能多加关照,对培养健康的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乳儿进行感官、动作、言语三大训练,对促进其生理功能迅速提高和心理活动

健康发展都大有益处。

(三)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心理学上把卜3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

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

2.大小便训练

3.不要吓唬孩子

(四)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3~6、7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

1.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位置讲解示教15分钟

2.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过错分组操作20分钟

4.支持孩子多做游戏

5.父母的身教作用

6.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的口吃和遗尿等问题

(五)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6、7-11,12岁的孩子称为童年期儿童,亦称学龄初期儿童。在这个阶段,他们由游

戏为主导活动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导活动;此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

2.不要培养标准儿童(nomalchild)

3.不要给孩子“加码”

4.正确处理孩子逃学问题

(六)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少年期是指11、12~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从童年期向青年转化的过渡时期,

即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阶段的少年生理、心理将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既不同于小学儿童,

也不同于青年或成年,是半幼稚、半成熟、似懂事、又不懂事的时期。这一阶段需要注

意下列心理卫生问题: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2.引导性意识健康发展

二、青年期心理卫生

(~)青年期心理特征分析

1、青年期心理特点讲解示教15分钟

(1)认知功能全面和均衡发展

(2)情绪强烈、情感丰富

(3)意志增强

(4)自我意识的建立

2.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相对滞后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4)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

(5)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6)幻想与现实的矛盾

(二)青年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自我拒绝:自我拒绝归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

2.社交障碍

3.恋爱和性的问题

4.学习问题

三、中年期心理卫生

中年期大致从30~55岁或30~60岁,这是处于从青年到老年的过度期,是躯体和

心理从成熟到衰老的变化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发展最成熟,精力最充沛,工作能力最强,

社会负担,心理压力最大的年龄阶段。

(-)中年期的心理特点

1.心理状况相对稳定、平衡

2.中年具有紧张性的特点

3.智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二)中年期心理卫生

1.情绪的调试

2.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3.家庭问题的妥善处理

4.智力和体力的协调

5.正确对待反应速度和能力的下降

(三)更年期心理卫生

更年期标志着中年向老年过度。这是衰老过程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的一生中生理

上和心理上变化比较剧烈的又一时期,女性一般在47~52岁左右开始,男性比女性大约

晚10年。

1.正确认识更年期的心身反应

2.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3.社会与家庭正确对待更年期的个体

四、老年期心理卫生

一般都将60-65岁以上的个体称为老年人。

1.要充分认识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

2.正确对待“离退休”

3.要有和睦的家庭

第三节群体心理卫生

群体是指在统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群人、群体由作为群体成员的

若干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儿个人集合在一起没有多

大的心理联系不能算是群体,如车站候车的乘客。只有那些在心理上各成员意识到其他

成员的存在,各成员彼此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具有“我们是一群人”的感受才算

是群体,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民主党派等等,群体有大小之分,有正式与非正

式之分。

一、家庭心理卫生

(-)婚姻关系

1.良好的婚姻关系,必须以健康的爱情观作基础

2.常见的婚姻矛盾及处理

(1)经济矛盾

(2)家务矛盾

(3)教育子女的矛盾

(4)与亲属关系引起的矛盾

(5)夫妻另一方与别的异性交往引起的矛盾以及个性不协调的矛盾

(二)亲子关系

1.亲子关系的矛盾亲子关系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2.亲子关系矛盾的处理

二、学校心理卫生

学校生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一生是否能取得良好成就并对社会做出贡

献,学校教育是关键。很多研究显示,大、中、小学生中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

题主要表现在情绪障碍、学习障碍、交往障碍、性知识缺乏等方面,这几方面的障碍交

互影响,形成一系列症状。

(-)心理气氛(二)教师(三)学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工作单位心理卫生

(-)劳动自身的因素

(二)工作的因素

四、特殊群体心理卫生

特殊群体是指航空、航海、采矿、勘探、交通、军事、残疾人等群体,这些群体

有的长期远离人群,有的工作条件恶劣,有的是单一的男性群体,有的是躯体有残疾等,正

是由于这些群体的特殊性,所以他们除了具有一般群体所涉及的心理卫生问题外,还具有

一些特殊的心理卫生问题。

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心理卫生,能说出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能区别不同阶段心理卫生的

主要问题

教学

小结

1.什么是心理卫生?健康的定义是什么?健康的标准由哪些?

思考题

2.青少年心理有什么特点,心理卫生的重点是什么?

3.青年心理有什么特点,心理卫生的重点是什么?

作业题

4.中年人心理有什么特点,心理卫生的重点是什么?

要重点突出青少年和青年及中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卫生工作要点。

教学

后记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医护心理学专业班级20XX级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李小龙授课类型教学学时2

授课题目

第五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章节)

1.描述心理应激的概念。

2.阐述应激源的分类。

3.能叙述应激的心理、行为、生理反应。

目的

3.阐释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4.说明如何调节心理应激。

要求

5.阐述什么是心身疾病。

6.说明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问题的关系。

7.辨认几种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

重点

重点为心理应激的概念及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难点为应激反应。

难点

方法

讲授和讨论

与手段

使用教材

医学心理学(马存根)

及参考书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定义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是个体实际上或认识上的要求与满足这些要求的能讲解讨论10分钟

力不平衡时的倾向于通过心理及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这一定义中“要求”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社会方面的,是应激的刺激因素;

“能力”是指个体内部的和外部的资源;“心理”或“生理”反应是应激的结果;"不平衡''是

强调个体认知因素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二、应激过程

一个应激过程可以区分为四个部分:

输入、中介、反应、结果。

而以认知评价为主的心理中介为关键部分。

(―)应激原分类

(1)躯体性应激原

(2)心理性应激原

(3)社会性应激原

(4)文化性应激原

(-)应激反应

1.心理反应讲解讨论10分钟

分类: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是消极的心理反应。

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

动机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

力的发挥。

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

郁),认识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这类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

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主要的消极心理反应:

(1)不良情绪反应

(2)认识能力降低

(3)自我评价丧失

2、应激的行为反应

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个体在外显行为上也可以发生某些变化。

(1)依赖

(2)失助

(3)躁动不安

(4)攻击或敌对

3.应激的生理反应讲解讨论10分钟

生理反应涉及到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这些生理反应是心理应激导致心身疾病的必

要基础。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当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时,这个系统的活动常有

明显增强。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三、应激的控制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1.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躯体与精神痛苦的根源

加重已有的精神及躯体疾病

(―)应对方法

应对(coping)是指个体对付难题,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讲解讨论20分钟

(一)情绪集中性应对

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成为情绪集中性应对,此法不影响应激原。

1、心理防御是应对的一类方式

(1)、否定(denial)(2)、歪曲(distortion)(3)、外射(projection)(4)、内射(introjection)

(5)、退化(regression)(6)、幻想(fantasy)(7)、压抑(repression)(8)、转移(displacement)

(9)、反向(reaction)(10)、合理化(rationalization)(11)、补偿(compensation)(12)、

升华(sublimation)(13)、利他(altruism)(14)、幽默(humor)

2、改变认知评价

情绪的三因素学说中明确地指出了认知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

来降低应激。

积极的评价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阻止消极情绪;同时能增加个体对威胁情境

的控制能力。

3、学会放松技术

(二)问题集中性应对

1、预期应对

2、社会支持

第二节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讲解讨论10分钟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护理、康复、

预防上起重要的作用。我们把这些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心理生理

障碍、心身症)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心身疾病的范围已从典型的心身疾病等)扩展到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

症、癌症等疾病。心身疾病涉及到临床各科,下面列举一些。

1.内科: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外科:恶性肿瘤、术前紧张症状群等。

3.妇产科4.儿科5.神经科6.皮肤科7.口腔科8.耳鼻喉科9.眼科

三、心身疾病的致病机理

(一)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功能的机制:讲解讨论10分钟

1、大脑皮层的心理情绪活动,通过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引起一系列控制内脏生理

过程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变,同时又通过脑下垂体对全身内分泌腺的分泌机能进

行调节,从而实现情绪变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同样,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也通过边

缘系统和下丘脑,向上把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情绪反应。

2、著名的生理学者Cannon在实验中发现,刺激动物下丘脑时,除了引起植物神经

系统的反应、影响内脏生理过程外,还出现恐惧或激怒等情绪反应。他认为,情绪状态

可以激活相应的生理过程,而生理反应又加强了情绪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情绪反应,并激起一系列相应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

以涉及到所有器官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骨胳肌

及免疫系统。

(二)情绪与心身疾病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强度

和效率,使人保持健康;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恐惧、焦虑、忧郁和痛苦等,这种

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便可导致

神经活动功能失调,对机体器官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造成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

(三)性格与心身疾病

1935年Dunbar提出了某些疾病与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理论。她认为至

少有8种疾病是和性格特征有联系的。

(四)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

美国Holmes的社会重新适应评定量表,对医生在诊治病人时要重视患者发病前的

生活环境是有帮助的。W.A.Greene最初仅注意心身疾病与性格和内心矛盾之间的联系,

以后注意到客观环境变化对患者的影响,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影响。

(五)个体易感性与心身疾病

在相同的心理社会因素条件下,其中只有一部分人得了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别的

原因,一般认为可能与患病前病人的生理特点不同有关。

(六)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系统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效应中,外来刺激并非直接

导致疾病。其中,个体对刺激的评价和应对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的应对方式常常

与对具有威胁的环境的了解或评价有关。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全面采集病史讲解讨论20分钟

2.详细的躯体检查及必要的理化、实验室检查

3.相应的精神检查

4.心理测验和性格评定

5.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躯体疾病本身的治疗

2.药物治疗

3.心理治疗

4.其他疗法

五、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二)原发性高血压

(三)恶性肿瘤

(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五)支气管哮喘

使学生掌握描述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的分类、应激过程、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掌握

心身疾病的概念、发病机理。

教学

小结

1.解释名词: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2.叙述应激的心理、行为、生理反应。

思考题

阐释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或3.

作业题

4.说明如何应对心理应激。

5.叙述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

要重点突出应激的过程及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治。

教学

后记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医护心理学专业班级20XX级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李小龙授课类型教学学时2

授课题目

第六章心理障碍

(章节)

掌握心理变态的判断标准,知道心理变态的几种分类;掌握人格

目的

障碍的概念、形成因素,了解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掌握性变态的概

要求念、形成原因,了解常见的性变态类型和诊断治疗;

重点重点为的心理变态的判断标准、人格障碍的概念、形成因素;

与难点是人格障碍的概念、形成因素。

难点

方法

讲授和讨论

与手段

使用教材

医学心理学(马存根)

及参考书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一节心理变态概述

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失去常态,在感知、情感、思维、智能、判断、讲解讨论10分钟

记忆、行为及人格等心理活动方面发生异常。

第二节心理变态的判断标准

一、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两者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有本

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只

有把他(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

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对比,并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

能判断他有无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的程度。

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2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3人格的稳定性

二、判断标准

1.以经验为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医.学标准讲解讨论10分钟

4.社会适应标准

第三节神经症

一、神经症(neurosis)概述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障

碍。除瘠症外,没有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分离症状、转讲解讨论10分钟

换症状等。

二、神经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生物学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心理动力学假说

三、治疗原则

神经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消除或减轻症状,帮助病人正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及改

善人际关系,努力解除其痛苦。

四、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症

(一)恐怖性神经症(phobicanxietydisorder)

简称恐怖症。是以恐怖症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

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通常采用主动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讲解讨论20分钟

一类心理障碍。

恐怖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s)

2.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

3.特殊恐怖症(specificphobias)

(二)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anxietyneurosis)简称焦虑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

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焦虑症常伴有抑郁和强迫症状。

焦虑症通常可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类型:

(三)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简称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

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指病人主观上感受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

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病人认识到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强迫症状主要表现在思维(观念、表象)、本能活动(意向、冲动)以及(仪式、讲解讨论20分钟

动作)等方面,有:

1.强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