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及学案_第1页
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及学案_第2页
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及学案_第3页
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及学案_第4页
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及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备人学生资源背景分析学生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以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在体验制造细胞膜的实验中已经学习了红细胞放在水中能够保持原有的形态而在水中则会吸水涨破,使得学生很容易的接受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相关知识。在掌握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进而理解其它几种控制物质进出的方式。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已经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以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操作理解起来不是很难。控制物质的进出是个肉眼见不到的,所以该注重知识的衔接、结合材料以及手段使得知识形象容易理解。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通透性。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学难点: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正文板块一.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的ABCD型式进行叙写)1.学生通过材料的阅读和教师的引导在细胞图中标出质壁分离细胞的各部分名称。2.说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相关的例子。3.能够自行设计出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并掌握相关操作关键步骤。4.通过对图文信息的分析,说出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吸收。二.教学内容与安排(即教学顺序的设计)【导入】教师提问: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边界边界是什么?有什么功能?设疑:1.物质进出细胞是否受到细胞膜的控制?2.活细胞中有哪些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是?3.不同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相关问题,明确物质的进出必须要受细胞膜的控制。(一)渗透作用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问题探讨”关于渗透现象的演示图;引导学生思考:1.蔗糖分子和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是否都通过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通过数量一样吗?为什么?3.漏斗的液面会无限上升吗?为什么?4.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原因?5.如果用一纱布代替半透膜,结果会怎样?原因?学生:1.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思考回答相关问题。2.结合问题自主构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条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经过半透膜由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的扩散过程。本质:顺着相对浓度梯度的运动。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利用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并结合课本60页图片,织学生讨论分析:(1)图中所示的红细胞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2)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透过细胞膜吗?这说明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什么装置?(3)你认为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进而归纳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膜两侧有浓度差;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师:演示“萝卜条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萝卜条变软变硬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现象,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交流与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相关的实例并分析原因。尝试从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失水和吸水的条件是什么?水分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教师分析: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非常相象,并且由于液泡贴近细胞膜,所系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很少;综上所述: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相当于半透膜。所以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和动物细胞一样,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失水呢?学生:作出假设: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教师:怎样才能够知道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学生:做实验。教师:怎么去做实验,做实验之前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先应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步骤:结果纪录:滴入溶液观察到的变化①1滴蒸馏水②________③________学生:思考与讨论以下问题。(1)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它会由于过多的吸水而涨破吗?若液泡是无色的,容易观察到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吗?这与选材有关吗?(2)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会失水,现象如何?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会吸水,现象如何?(3)成熟的植物细胞能看作一个渗透装置吗?如果能,那什么结构可看成半透膜?(4)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与预期相吻合吗?如果不符合,你认为应当作何解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1.原生质层可看作半透膜。2.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复原。3.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大液泡、浓度差、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即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4.发生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的液体是:外界溶液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处于较高浓度的尿素溶液或硝酸钾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后会发生自动复原,其原因是:先失水导致发生质壁分离,随后通过主动运输吸收尿素或离子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继而重新吸水而复原。(2)质壁分离实验的应用:①验证植物细胞的死活;②确定植物细胞液浓度;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液浓度;④观察植物细胞膜等(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方式教师组织阅读课本63-64页的相关内容,并得出物质运输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是具有选择性的。具体相关知识第三节再具体学习。板书设计:(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方式四、教学目标检测系统学生自主学习板块(即学案)西山区实验中学生物必修一2013–2014学年第四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课前预习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低时,细胞;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植物细胞内有,其内含有,使细胞内部具有一定的浓度;②细胞膜和及它们之间的构成,相当于一层。此外植物细胞具有是全透性。③质壁分离是指和的分离。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选材: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2.实验:(1)填出图中①-⑥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2)图中②③④共同构成,⑦中充满。(3)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并发生质壁分离,并呈现如图abc所示的状态,那么细胞所呈现的顺序是。3.注意:滴加蔗糖溶液后,细胞不能长时间的处于蔗糖溶液的环境中,因为。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实例1.细胞膜和其它生物膜都是,这种膜可以让自由通过,一些也可以自由通过,而其它则不能通过。2、实例:①水稻和番茄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②水稻和番茄对不同一离子的吸收量。教学目标检测(问题或者习题形式)(课中、课后使用)1.决定红细胞吸水或失水多少的条件是()A.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B.细胞膜两边酶的浓度C.细胞膜两边分子运动的速度D.细胞内外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2.将人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食盐溶液中,浸泡半小时之后的结果如图所示,依照红细胞外形的变化判断食盐溶液的浓度,下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丙>丁>甲>乙D.丙>乙>丁>甲3.与物质进出细胞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特征是()A.选择透过性B.全透性C.大分子不能通过,小分子可以通过D.逆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4.下列各项中,能直接穿过细胞膜的双磷脂分子层的物质是()A.蔗糖B.血红蛋白C.大分子物质D.水分子5.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0.45mol/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放在0.35mol/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有膨大的趋势,放在0.4mol/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几乎不发生什么变化。这表明()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已经死亡B.细胞膜不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导致渗透平衡D.细胞液浓度为0.4mol/L左右6.某同学为了观察渗透现象,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玻璃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猪的膀胱膜,往玻璃漏斗内注入清水,然后将其倒置浸在盛有10%的NaCl溶液的烧杯中。反复观察该装置,看不到烧杯中的水向漏斗中渗透而使漏斗液面升高的现象,应如何改进该实验()A.把猪的膀胱膜换成鸡的嗉囊B.把NaCl溶液放在漏斗里,清水放在烧杯里C.把10%的NaCl溶液换成10%的蔗糖溶液D.把NaCl溶液的浓度增至30%7.家庭养花,一次施肥过浓,引起花卉萎蔫,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加强光照②改善空气流通③适当浇灌清水④更换盆中泥土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8.向猪膀胱内注入一半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扎紧入口,然后将其浸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中,每隔10min称一次重量,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下图中的()9.(,广东单科)放在O.3g/mL的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③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④干种子细胞⑤蛔虫卵细胞⑥洋葱根尖的根冠细胞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⑤(2010.山东理综)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蒸馏水、0.3mol/L的蔗糖溶液和O.4mol/L的KN0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A.清水、蔗糖溶液、KNO3B.KN03、清水、蔗糖溶液C.清水、KNO3、蔗糖溶液D.蔗糖溶液、KN03、清水12.如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①具有[];②在其两侧的溶液具有。(2)设开始时内外液面齐平,一段时间后如图所示,溶液浓度[]>[]。(3)假如[1]为清水,[2]为稀淀粉糊,[1]与[2]的液面相同。过一段时间后,[1]的液面高度比[2]的;若分别向[1]与[2]中各滴3滴碘液,则[1]显色,[2]显色。项目水NH4+PO43-K+Ca2+减少量(%)O83729784将等量的NH4+、K+、Ca2+、PO43-共同溶解于500mL蒸馏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几小时后,测得混合液中四种离子的含量变化如下表,并发现水稻根变小。(1)根变小的原因是。(2)上表中四种离子减少的原因是。(3)四种离子减少量的不同说明。从而证明细胞膜是一种。参考答案:A2.D3.A4.D5.D6.B7..D8.B9.A10.C11.(1)①[3]半透膜②浓度差(2)[2][1](3)低碘液的颜色蓝12.(1)根细胞失水(2)根细胞吸收了四种离子(3)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选择透过性膜课题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备人学生资源背景分析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使学生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正文板块一.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的ABCD型式进行叙写)1.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尝试得出结论。2.领会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3.学生尝试自行画出生物膜的模型。4.尝试标出细胞膜的各部分结构名称。二.教学内容与安排(即教学顺序的设计)【导入】教师:回忆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上节课的探究实验说明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学生对结构决定功能引起注意。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学生阅读课本课本65-67页“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内容,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展现最近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囊泡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史发展了这么多年才研究清楚了囊泡在分泌蛋白当中如何起作用,细胞膜的模型的研究又经历了怎么样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呢?

学生:阅读: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教师: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问题③: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学生:阅读: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教师:根据所阅读的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学生:阅读:①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②阅读66页思考于探究。教师: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两层呢?问题③:根据以上内容,现在给你一杯盛有磷脂分子与水混合的溶液,试着画出磷脂分子在在烧杯中将如何分布。学生:画出其结构,并展示。教师: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学生:阅读:1959年,J.D.Robertsen根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单位膜结构模型。教师:问题①:单位膜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问题②:单位膜结构有什么缺陷?教师: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教师提问:①该实验表明什么?②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能画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吗?(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生: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教师:①请你对照这个模型,和你所画的模型进行对比,并完善,课后交。②阅读68页相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板书设计:1.细胞膜的成分。2.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血影实验:双磷脂分子层。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分布①三明治模型:有缺陷②冰冻断裂蚀刻点经书下脂质双分子层中蛋白质颗粒实验:蛋白质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间。③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四、教学目标检测系统学生自主学习板块(即学案)西山区实验中学生物必修一2013–2014学年(上学期)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前预习生物膜的探究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5.1959年,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是由三成结构构成的。6.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的膜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具有。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镶嵌在入磷脂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3.细胞膜表面有糖被: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具有识别作用。此外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该物质还有保护和作用。教学目标检测(问题或者习题形式)(课中、课后使用)1.科学家常用牛、羊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研究细胞膜成分的材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等其他膜结构,易得到较纯的细胞膜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呈游离状态,易分离和稀释C.哺乳动物红细胞易获取、价格合理D.哺乳动物红细胞无细胞壁,容易制取细胞膜2.细胞膜常常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①磷脂②蛋白质③多糖④核酸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3.人的红细胞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成为血影。如果将血影中的脂质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则测得的脂质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A.O.5倍B.1倍C.2倍D.4倍4.生物膜的“蛋白质一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A.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B.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C.变形虫的变形运动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5.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把人和鼠的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融合后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保持其活性,但融合后的杂种细胞仍为一半红,一半绿,发生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A.人、鼠细胞发生了免疫反应B.构成人细胞的磷脂分子和鼠细胞的磷脂分子不具亲合性C.人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大,位于下方,鼠细胞的蛋白质分子小,位于上方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变性,细胞膜失去了流动性6.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A.1959年,罗伯特森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D.19世纪,欧文顿7.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有下述特点,其中描述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A.膜两侧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同B.磷脂排布成双分子层C.蛋白质分子附着和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D.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9.在细胞膜上,和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系,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糖蛋白B.磷脂C.脂肪D.核酸10.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A.选择透过性B.流动性C.保护性D.主动运输11.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12.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C.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13.对白血病病人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是将正常人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使病人能够产生正常的血细胞。移植之前需要捐献者和病人的血液进行组织配型,主要检测他们的HLA(人体白细胞抗原)是否相配。HLA是()A.RNABDNAC.磷脂D.糖蛋白14.如图表示细胞某一部分的亚显微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示的亚显微结构;(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化学物质分别是、、和;(3)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其生理特性是;15.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下保温0.5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人和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物质;(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的观点是成立的;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若在0℃下培养40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参考答案:C2.C3.C4.C5.A6.B7.C8.B9.A10.B11.D12.C13.D(1)细胞膜(2)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被多糖(3)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15.(1)蛋白质(2)蛋白质磷脂等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的一定的流动性(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课题 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备人学生资源背景分析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教学难点: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正文板块一.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的ABCD型式进行叙写)1.列表比较说出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2.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3.说出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4.对图表数据进行解读分析二.教学内容与安排(即教学顺序的设计)【导入】教师:课件展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教师提问:生物膜的结构如何?在控制物质进出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学生回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并积极回答。教师:课件展示图片“人工合成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提问:仔细观察图示,是不是生物膜?为什么?学生:“不是生物膜,因为它只有磷脂双分子层,中间没有蛋白质”教师:图示进一步展示对各类物质的通透性,并讨论:1.什么分子可以通过这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过?2.葡萄糖、氨基酸等不能通过这层膜,但人体又需要这些物质,对此你该如何解释?3.观察图示,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回答,并提出一些问题:①“蛋白质在某些物质运输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②“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③“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一)主动运输1.自由扩散

教师:演示扩散现象: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得出扩散的概念。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墨水的扩散有什么特点?学生积极回答,从墨水多的地方扩散到墨水少的地方。教师:1.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与上述扩散是否相似,2.再结合人体呼气吸气过程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3.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分析扩散的特点:分子从低浓度高浓度方向运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在书找出关键词。2.协助扩散教师:再次分析“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提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学生:尝试作出解释,教师:分析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并强调载体的作用。(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教师设疑:在本章的第一届我们学习了所有的物质都是顺浓度梯度的。那些物质是逆浓度梯度的额?这些物质跨膜运输和上述所说的物质运输有何不同呢?教师:观察并分析课本71页表4-1,呈现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问: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学生:观察图表,思考。教师:1.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2.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内因: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B.外因:含氧量、温度、PH(影响呼吸作用中能量的供应)经典案例分析:无机盐离子在细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植物细胞吸收离子的因素很多。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营养液中O2含量变化对某植物吸收K+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都是适宜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分析得出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B.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氧气该植物就不能吸收K+C.ab段限制吸收K+速率的主要因素是O2浓度D.bc段表示除了营养液中O2含量还有其他因素影响K+的吸收速率学生:加深对主动运输的理解。教师:以上就是小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学生:请同学对这三种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并填写学案上的表格。请同学到黑板上展示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比较的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是否需要能量是否需要载体运输方向代表物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1.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2.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载体蛋白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如无机盐离子(三)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需要能量,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教师:上一章学习了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同学们回忆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得出胞吐的概念。教师:大分子物质蛋白质要进入细胞又是如何实现?观察课本72页图,观察比较。学生:观察图片,加深印象。板书设计:(一)主动运输1.自由扩散

2.协助扩散(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是否需要能量是否需要载体运输方向代表物质(三)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吐、胞吐四、教学目标检测系统学生自主学习板块(即学案)西山区实验中学生物必修一2013–2014学年 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前预习一.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二.主动运输1.运输方向:从一侧运输到一侧;2.条件:①需要的协助;②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三.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跨膜方式浓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实例自由扩散水、O2、CO2等协助扩散主动运输K+、Na+等无机盐离子等注: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胞吐或。教学目标检测(问题或者习题形式)(课中、课后使用)1.氧气透过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是()A.全部为主动运输B.大部分为扩散作用,少部分为主动运输C.全部为扩散作用D.少部分为扩散作用,大部分为主动运输2.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B.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C.细胞的供能D.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种类3.有一种物质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膜,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层膜。这种物质出人细胞膜的方式是()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胞吞、胞吐4.对跨膜运输起选择作用的物质是()A.水B.糖类C.蛋白质D.磷脂5.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A.细胞膜上无木糖载体B.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列紧密C.木糖的浓度太低D.以上三项都正确6.下列关于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说法中,正确的()①都不需要能量②都不需要载体③自由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而协助扩散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④都是被动运输⑤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可以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⑤7.下列物质中,通过人体红细胞膜时需要消耗能量的是()A.甘油B.葡萄糖C.钠离子D.氧气8.海带细胞内的碘离子浓度远高于海水中的碘离子浓度,但海带细胞仍可以从海水中吸收碘离子。其吸收方式是()A.自由扩散B.主动运输C.协助扩散D.内吞作用9.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B.都需要供给ATPC.都需要载体协助D.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10.下列生理功能中,不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实现的是()A.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B.红细胞从血浆中摄取钾离子C.鲨鱼将血液中的多余盐分通过鳃排出体外D.水分子进入红细胞甲(0)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B.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C.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D.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12.下列哪些物质不能以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A.H2OB.K+C.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