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_第1页
(完整版)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_第2页
(完整版)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_第3页
(完整版)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爱因斯坦说,“大多数人说,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中国学者,被美禁止回国1952年,美国司法部长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份名单,这是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学者。对于国防来说,这份名单上的每个名字,大概都可以抵上一支军队。比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紧随“三钱”之后的,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略为陌生的名字——师昌绪。1952年,美国报纸大篇幅报道了禁止返回中国的35位学者,图中照片就是师昌绪本人|《波士顿环球报》这个时年35岁,国字脸的年轻学者,后来成为了“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崭露头角那个时代的学者,大多出身书香门第,师昌绪也是如此。后来,抗战爆发,家境中落。战争万恶,斩断了师昌绪富家子弟的人生轨迹,却也激发起了他的满腔热忱。如同鲁迅的“弃医从文”,师昌绪选择了“实业救国”。而当时最重要的学科,无疑是冶金矿业。命运的红线让师昌绪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从此,开始了另一段人生。他就读的学校是密苏里大学,这里有美国最优秀的冶金专业。师昌绪天赋极高,不到一年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又用了两年时间在欧特丹大学得到了博士学位。随后,师昌绪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博士后的研究。仅三年时间,他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他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了被称为300M的超高强度钢,这种钢材兼具强度与韧性,随后被大规模用在飞机起落架上。时年,新中国成立。那片东方的土地,一切翻天覆地,焕然新生。师昌绪想回国了。回国之路,是一场战争然而,哪里是想回就能回的。师昌绪的老师,也是当时冶金界最负盛名的学者,莫里斯·柯恩,认真严肃地希望他留下,并开出了一份极其诱人的待遇。“我不是嫌工资少,我是中国人,在美国我可有可无,可祖国需要我们。”师昌绪平静地说。可是,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绝不允许师昌绪回国。“回国的历程简直像一场战争”,回忆当年的经历,师昌绪这样感叹。为了争取回国,他装了一箱子写好的信,开始到处奔走。这事听起来简单,然而其中却蕴藏着凶险。那个时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铺天盖地,稍有不慎,就会遭到迫害。后来,师昌绪联系了多位学者,包括那张禁令名单上的其他人,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希望能够回国。转机发生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严正抗议,迫使美国同意留美学生出境。师昌绪后来说:“我这个人比较胆大,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泊。”1955年,生死看淡的师昌绪,回到了这片阔别十年的土地。1956年,师昌绪与夫人合影|人民画报临危受命,做出高尖端材料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当时,领导让他在全国的合金研究所任意挑一处。他说:“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1956年9月,师昌绪来到了条件艰苦的沈阳金属研究所,一待就是三十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师昌绪不负众望,充分发挥自己的冶金学知识,在冶炼、轧钢和合金检测等多个方面同时开展研究,如同热刀切黄油般地解决了多项生产难题。“在回国初期,曾把发表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在承担了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任务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从当初的“实业救国”,到如今的“冶金报国”,师昌绪做到了。当时沈阳金属所有八大任务,他的团队承担了一半。1964年秋天,他接到了一个更严峻的挑战。根据师先生自己的回忆,那天晚上,他家刚吃过饭。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来人是他的老朋友——航空部六院的副总工程师荣科。荣科进屋的第一句就是:“空心叶片,你能不能做?我已经拿脑袋担保了。”当年,我国飞机用的是前苏联老旧图纸,性能远低于国际水平。为了改变这一窘境,航空部决定先从飞机发动机入手,而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就是涡轮叶片。当年,国内外几乎所有叶片均为锻造的实心叶片。而所谓的“空心叶片”,采用的是铸造技术,它的结构强、耐高温、寿命更长。那时放眼世界,只有美国人能做出空心叶片。不论原材料,还是制造工艺都是最高级别的机密。机缘巧合之下,荣科见过美国的产品,看出了其中的优势。于是,他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做出中国人的空心叶片。此时,荣科所能依靠的,只有一个人——师昌绪!荣科问师昌绪:“美国有了,你敢接吗?”师昌绪想了想答道:“敢!”显然这是句大话。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别说航空科技,连民生都是问题。作为高级科研人员的师昌绪,一家人住的是简易宿舍,伙食也仅仅是不新鲜的大米和地瓜干,“要靠用力嚼,才能把菜咽下”。许多年后,有人问师昌绪:“当时,您心里很有底吗?”老师哈哈大笑:“没底。一点底都没有。”就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师昌绪立刻组织了百人团队,展开攻关。从原料冶炼到技术开发,从质量控制到成件检测,每一环节几乎都是从零做起。每天,在金属研究所里上演的,都是试验、失败、修正、再试验,再失败。“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永远不会懈怠,即使受了很大挫折也不会退却。”经过没日没夜地努力和争分多秒地研发,理论渐渐得到修正,技术缓缓实现提升。师昌绪团队突破性地开发了真空精密铸造技术,做出了第一片铸造涡轮空心叶片!从接到任务到完成攻关,他们只用了一年时间!自此,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空心叶片的国家。目前,这种叶片仍是我国用量最大的航空涡轮叶片,五十年从未发生失效事故。获得学者最高荣誉在金属所,当了八年所长,师昌绪的头发都被快掉光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在回忆录中,师昌绪这样总结了那段岁月。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1984年,他从金属所卸任,来到北京,换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战略科学家。开始从国家视角,审视科技的发展。一直以来,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产业的主体,然而这部分人终日与钢筋水泥摸爬滚打,常年在粉尘噪音中埋头工作,得不到重视。1992年,师昌绪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中央,想改善技术人员的处境。终于,经过两年酝酿,国家同意成立中国工程院,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时年74岁。1997年,国家启动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也就是著名的“973计划”。刚开始,这个计划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大力争取把材料科学加了进来。师昌绪院士为天津大学题字---“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纳米科技开始冉冉升起。从美国到日本,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扑到了这个领域,整个学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师昌绪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和“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几乎以一己之力,扶持了我国纳米科学的发展。今天,世界范围内,材料和纳米这两个领域,中国人贡献了最多的科研成果。当然,师昌绪做的远不止于此,他先后又担任了许多职务: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在每一个职位上,他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从“红色学者”到“两院院士”,从“科研攻关”到“国家战略”,毫不夸张的说,师昌绪院士成为了一位“影响国运”的大科学家。2010年,师昌绪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