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3试卷_第1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3试卷_第2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3试卷_第3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3试卷_第4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3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阅读训练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1.解释词语。(1)追根求源:(2)见微知著: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论证法;D,比喻论证法。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4.出与“打破沙锅问到底”意思相反的一个成语。答: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2)(3)6.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1)文中加“·”和“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2)文中加“□”的语句是什么意思?(3)文中画“——”的语句在含意上与第八段中的一个词语相照应,这个词是7.这篇议论文的论述结构是8.读过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说搭配有术1马超为父报仇,起兵反曹,攻下西京长安,兵指要塞潼关。曹操立即派曹洪、徐晃率一万人马去守潼关,给他们十天期限:十天内失了潼关,皆斩;十天外,没有责任。2二人到了潼关,马超兵天天在关下骂大街,直骂曹操八辈儿祖宗。曹洪多次要出战,徐晃苦苦劝阻,到了第九天,徐晃一个没留神儿,曹洪领兵杀出关去,结果关掉了。曹操大怒,指责徐晃,说曹洪年轻,徐晃你是干什么吃的?徐晃叫冤,说我死劝活劝,少将军就是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徐晃其实有一段潜台词没说:你明明知道曹洪年少不懂事,你却让他当一把手;出了事你又让我这个当副手的当替罪羊,这公平吗?不就因为曹洪是你的堂兄弟、哥们儿吗?曹操没辙,只好虚晃一枪,下令把曹洪拉出去斩了,众将一求情,也就免了。3后来,孙权也想演这么一出戏。关羽轻敌上当,把荆州的边防军撤到北边去对付曹兵,荆州空虚。孙权把大将吕蒙召来,对他说,你和我兄弟孙皎一块儿领兵去袭取荆州,如何?吕蒙当场反对:你认为我行,就单独任命我负责;你觉得孙皎合适,就单独让他干,不然的话,他仗着和你的关系,与我不配合,出了事谁负责?孙权一看计谋被揭穿,忙说,由你当总司令,让孙皎在后边替你押运粮草。结果一举拿下荆州。4曹操和孙权都不是饭桶,而且是有眼光的领导。他们识才、爱才、用才,但却有私心,在用人问题上搞搭配,卖西红柿搭茄子。曹洪、孙皎是自个儿的堂兄弟、亲信,想提携重用,可又担心他们没有那个本事,于是就想出一个搭配的办法,干出成绩来,自己哥们儿当然有份,而且是主要的那一部分;出了纰漏,也有替罪羊。5曹操和孙权的做法,不同于那些帮派头子、“山大王”,一味地拉帮结伙,任人惟亲,只是有点私心,用搭配术来遮掩,所以比较隐蔽,有很大的欺骗性,但危害不可小视。军事要塞潼关丢了,整个战局处于被动,曹操还差一点当了俘虏,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洪、孙皎不是不可以培养、提拔,而是不能一下子就放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那样一来,他们能力不够,可仗着“上头有人”,往往乱拍板,不听劝,一意孤行会闹出事来。一些单位,一些地方,一二把手长期不和,工作一团糟,其功过是非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可就是得不到解决;实在搞得不像话了,就来个“一律问斩”,一块儿免职,或者一直调离。局外人往往搞不懂。其实,如果顺着曹操、孙权的思路去理一理,大约就会看出门道儿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2.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例一:,例二:3.本文大篇幅写了古人事例,作者的目的是评古还是论今?为什么?答:4.本文只举曹操在用人问题上搞搭配的例子可以吗?为什么?答:5.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本文的标题点明了6.联系实际,试举例因“搭配术”而滋生了哪腐败现象。答:想和做1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而殆。”意思是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索,那还是罔罔然无所知;只是挖空心思去想而不勤求学问,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2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与记,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过程,思是学的基础。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方能循序渐进而终有所成。3歌德曾经说过:“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只学而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已有。试想:达·芬奇学画时若不是每画一个蛋都仔细揣摩绘画的技巧,而只是追求简单的重复,他岂能成为一代巨匠?在马列主义中国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行,在吸取理论精髓的同时结合客观实际,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中国革命不早断送在王明之流“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了吗?联系现在,我们学习知识,若只用头脑去背,而不整理,那么脑子虽被塞得满满的,却依然茫然无知,无法掌握及活用所学的知识。4那么,是不是只要多思考而不必学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孔子云:“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以想象一下:爱迪生如果整天单纯地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不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并加以实践,那么他能将设想变为现实吗?而现在,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自命不凡,整日空想,好高骛远,认为学习是浪费时间,可结果呢?都是一事无成,空自蹉跎。我国进行改革若单只凭主观想象,而不学习正确的科学理论及前人的实践经验,怎样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怎会有今日的腾飞?5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吾生也有漄,而知也无漄。”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是无法到达光明彼岸的。只有学与思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提出见解,才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1.给加点的字注音。(1)好高骛远:;(2)空自蹉跎:2.下面a、b两句话分别作为哪两段的结尾句?选择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要获得知识,离不开思考。学而思之,方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b:思考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这样的思考才能深化所学,有所创新。A、a3b5b、a5b33.文的中心论点是4.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正确的一项是()A、1/2345B、12/3455.第3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是6.第4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7.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有许多,联系本文请你再写出两句。(1)(2)渭渭不息将成江河(1)我们读一些科学名著,常常为它们旨意高远、体大思精、立论严谨、搜罗丰富而感叹,同时也不禁要问:作者从哪里找到这么多的思想和资料呢?其实,这决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辛勤劳动的结晶。(2)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而且都作了提要。这种工作毅力使人惊服。列宁也是一样,善于从各种来源中,包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文学作品在内,汲取他需要的材料。(3)读书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在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写成笔记。有各种各样的笔记:有些是简单的摘录;有些加进了自己的见解,成了创作的半成品;而另一些则是相当完整的精致短篇。零件既备,大器何难!一旦需要时,就可以在更高、更一般的观点和思想指导下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重大价值的科学著作。(4)相传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对客挥毫一气呵成的。但我深信,王勃也一定是平日积累了许多清辞丽句,并且打下了腹稿,做了充分准备,才能当场吐玉泻珠,写出这篇骈体文的压卷名著来。(5)1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他从上千卷书中寻找所需要的资料。2鲁迅也很重视积累资料。3正如他自己所说:“废寝輟食,锐意穷搜”。4《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就是他辛勤輯录的成果。5他的勤奋态度和认真精神,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6)达尔文是善于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第一手资料的能手。经过27年长期的资料积累和分析,终于发表了轰动一时的《物种起源》,恩格斯称赞它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7)没有渐变,不会有质变;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只有平日多学习,多积累,才有可能产生高水平的创作。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概是这个意思吧!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答:2.本文运用许多事实做论据论证中心论点,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事实(每个事实的概括不超过15个字)。(1)(2)(3)(4)3.本文第(3)段主要领起下文哪几段,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第(4)段B、第(4)(5)段C、第(4)(5)(6)D、第(4)(5)(6)(7)段4.第(5)段语序不当,调整正确的一项是()A、21435B、213455.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大概是这个意思吧!”中的“这”指代内容是6.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7.读完本文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在读书方面的感悟。答:谈“摆阔”(1)一篇论摆阔、崇阔及效阔的文章说:“摆阔之风不足虑,崇阔之风不可刮,效阔之风为害最烈。”这一论断说对了三分之二,偏偏在要害的“摆阔”上出了毛病。因这“摆阔”不但自身实不足取,而且是“崇”、“效”二风之源。“摆阔”从不像搞核武器秘密进行,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灯火辉煌之中、众目睽睽之所招摇过市,“崇阔”之风焉能滥刮?“摆阔”又不像发疟疾,其状苦不堪言,而是飘飘欲仙乐不可支,焉能不诱发人们去“效”?“摆”风如绝,三风俱灭;“摆”风一起,三风俱烈,最足虑者就是三风中的首恶:“摆阔”。(2)用公款“摆阔”,其危害自不待言,连参与者也自知理亏,当不在“不足虑”之列。那么自掏腰包而“摆阔”呢?该文说“无论摆到种阔度,都听之任之可也”。此语大可商榷。(3)对那些花几十万元玩一条狗,花1500元让外国按摩女洗一次脚,出35万元让厨师做一桌酒席,是不应“听之任之”的。因为这与用这些钱投资再生产、投资教育、救灾扶贫、赞助文体事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后者造福社会有益于个人,前者呢?挥霍一空,付与流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4)由于“摆阔”“崇阔”“效阔”之风骤起。而“崇”与“效”最终仍是落实在“摆”,你“摆”我“摆”,大“摆”特“摆”,“摆”的先决条件是有钱。竞相摆阔,就会诱导人们疯狂的“一切向钱看”,疯狂聚敛来的金钱又用来疯狂地“摆”,疯狂地挥霍一空之后,自然又得疯狂地去攫取。周而复始,焉有不损人害己,败家误国之理?(5)有人说“摆阔”者皆是“劳动致富”,是“能挣会花”,我很怀疑此说。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不是脑力劳动都是极其艰苦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一掷千金,不是常人的心态。而钱如魔术师变扑克牌,捻指之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那钱不去“摆阔”也属罕见。“奢”者来钱必易,而劳动致富是不易的,同时,“劳动致富”者当属劳动人民的范畴,而劳动人民的本色就是勤俭。为何独在这些“摆阔”的人的身上却不见这一本色?(6)有人说大款“摆阔”可以利流通,促生产,增税收,利国利民,这纯属天真的误解。“奢于身者,惠不及其亲”,将社会共同创造的物质精华,将用外汇进口的高档名牌,集于一身消耗殆尽,对他人于国家何利之有?有谁能从《红楼梦》中薛蟠的身上获益呢?(7)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有哪个“摆阔”的大款可比?可他说:“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们“摆阔”的大博士学位诸公有这样的感受吗?(8)“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这一警钟应该长鸣。1.本文是一篇驳论性文章,作者在第(1)段中先列出对方的观点,接着用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谬误所在。这一句话是:2、作者在批驳“自掏腰包摆阔可听之任之”这一观点的时候,主要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警句的作用是:3、作者在第(4)段中连用了5个“疯狂”,这有什么表达作用?答:4、作者在第(5)段说:“我很怀疑此说”,请从文中找出作者“怀疑”的两条根据。(1);(2)5、作者在第(6)段中以《红楼梦》中的薛蟠为例证,目的是6、第(8)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答:说“话”1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2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31955年,毛泽东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4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5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g]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的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6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候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的道理和的重要性。2.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换一种说法,应该是3.下面的话是从第5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和[]句之间。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盒火柴,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4.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论证、论证和论证。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答:6.文章结合寻常事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乐趣的果实1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2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从时间的缝隙中偷光苦学;有的人把运动当作乐趣,每天不跑跑跳跳,舒舒筋骨,就觉得老不自在;有的人把劳动当作乐趣,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还要撑持着起来干点活;自然也有人把吃喝玩乐、闲游浪荡,当作最大的乐趣。至于那些更等而下之的“乐趣”,就不必去说它了。3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4乐趣,也可以说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结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陶醉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证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结什么果,完全是由种子——乐趣的本身来决定的。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有的人还是常被俗艳的花朵——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所迷,以致看不清自己所倾心的乐趣蕴藏着恶的因子;自然也预料不到它要结成的果实是恶果和苦果。就以安逸这种“乐趣”为例吧!热衷于安逸的人们,在轻飘飘的环境中,享受着软绵绵的生活,沉浸在感官的娱乐里,逸乐所开的花朵使他们变得醉醺醺了,还怎能使他们看到这种“乐趣”所潜藏的危机,和它必然要结成的名叫“空虚”和“腐败”的恶果呢?5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和从中得到使自己为之激越振奋的那种失误。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千万不要被俗艳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1.“乐趣的果实”比喻的是第5节中加点的“俗艳欢娱之花”比喻的是(本题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样多。B、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C、我们需要和寻求和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D、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3.第2节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论证的分论点是4.在第4节的横线上,仿照前面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句话,要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5.第5节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为什么?(不超过100字)最苦和最乐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了一层责任。有了这种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的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二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成长,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得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答: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2)“解除”责任指□□□□□□□□□□。(10字以内)4、用精确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答:□□□□□□□□□□。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答: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答:[议论文参考答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2)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3、AB4、不求甚解5、(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6、(1)不能互换。因为“发现者”只能与“定理”、“定律”搭配,“创立者”只能与“学说”搭配。(2)解决了疑难问题,找到了答案。(3)见微知著。7、总—分—总

8、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应向人请教。虽然这会有失身份,学问却会日渐加深。说“搭配有术”1、领导者在用人上不要搞搭配。2、举例论证。曹操在用人上搞搭配。孙权在用人上搞搭配。3、为了论今,目的是为了教育今人不要重蹈孙、曹二人的覆辙,而且那样做必将自食其果。4、可以,但不如再举一个孙权的事例的好,因为这样可使论证更严密、更充分、更有说服力。5、立论论题6、如:用人惟亲;领导人物的配偶子女亲属开办公司;权力机关搭车收费捆绑推销商品等腐败现象。想和做1、〈1〉hàowù〈2〉cuōtuó2、C3、学是思的过程,思是学的基础。4、C5、“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7、如:(1)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年。(谚语)(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3)读书可以获得知识,思考才能去粗存精。(奥斯本)涓涓不息将成江河1、中心论点是在第(1)段提出的。科学名著是日积月累辛勤劳动的结晶。2、(1)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钻研了1500种书。(2)列宁善于从多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