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8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8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8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8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8大气的受热过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号:7编写人:审核人:高三地理组编写时间:编写人:审核人:高三地理组编写时间:课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1课时课型:一轮复习课课标要求:1.运用图标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地理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图,认识图示区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2.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地理实践力:实地观察温室生产等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课前预习区】【预习目标】1.能说出大气各层的特点、原因及影响2.能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预习内容】优化设计P4547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逆辐射)最强。【预习检测】(2021·浙江杭州市·高三二模)空气上升降温,使其携带的水汽过饱和并冷却凝结成云。云底高度指云层底部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下图为我国四个地区平均云底高度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甲、乙、丙、丁分别表示()A.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B.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D.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2.一年中,北方地区平均云底高度最高的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振颤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000米,强颠簸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km以内。图为2006年我国某航空公司西南高原航线飞行颠簸次数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4.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速前行B.调头返回C.迅速爬升D.向下俯冲【疑难聚焦】(请同学们认真填写你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方便老师订单式解答)【课堂互动区】【目标具体分解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典型例题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8.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9.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提分秘籍1】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右下图。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优化设计P47)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阴雨天少→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4.分析雾霾天气优化设计P47【我会做】优化设计P48题组训练【目标具体分解二】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典型例题2】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影响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 B.海陆分布C.地形 D.大气环流(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提分秘籍2】【我能做对】(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4—6题。★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5.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6.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目标具体分解三】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典型例题3】下图为“我国某月7日21时某种天气系统向东推进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剖面图”。天气系统推进速度为110千米/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与7日比较,8日水库的气温变化情况是A.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小 B.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大C.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不变 D.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变小2.图中城市7日比6日大气污染重,其主要原因是7日A.出现锋面逆温,空气下沉受到抑制 B.空气辐散C.出现锋面逆温,空气上升受到抑制 D.空气辐合【提分秘籍3】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4.逆温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2)不利影响:①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②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污染物质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5.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沙尘暴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我会做】(2021年广东高考)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3.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课后巩固区】(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第1题。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2021·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地表反照率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下图为该沙漠某月26日~28日降雪前后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此次降雪最可能在()A.1月28日B.3月27日C.10月26日D.12月27日5.据图判断,地表反照率的大小总体上()A.雪后晴天>雪天>雪前晴天B.雪天>雪后晴天>雪前晴天C.雪后晴天>雪前晴天>雪天D.雪前晴天>雪后晴天>雪天6.研究发现,被稳定积雪覆盖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温会偏高一些,其主要原因是()A.积雪吸收太阳辐射较多B.沙子吸收太阳辐射多C.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D.沙子反射地面辐射少(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雷打雪”是指因冷暖空气交汇产生强对流,导致降雪时常伴有闪电、打雷的天气现象。“雷打雪”发生时当地一般会出现逆温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雷打雪”发生时()A.暖湿空气被迫下沉B.强冷空气被迫抬升C.大气水平运动显著D.大气垂直运动显著8.“雷打雪”的闪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