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与实施_第1页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与实施_第2页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与实施_第3页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与实施_第4页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与实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20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与实施第一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概述:定义、流行病学、病原学。 2第二部分临床表现:肺结核、脑膜刺激征、颅神经损害、精神症状。 4第三部分诊断标准:结核病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 6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线药物、二线药物、手术治疗。 10第五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年龄、病程、治疗方案、基础疾病。 11第六部分预防措施:结核病疫苗接种、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13第七部分指南更新:定期更新、纳入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 15第八部分指南实施策略:多学科合作、培训和教育、质量控制和监测。 17

第一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概述:定义、流行病学、病原学。关键词关键要点结核性脑膜炎定义及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由结核杆菌(MTB)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常常具有毁灭性。

2.大多数TBM是由继发性血行播散引起的,原发结核感染部位通常是肺部。

3.TBM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需要临床怀疑、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液体分析相结合。

结核性脑膜炎流行病学:

1.TBM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在结核病流行的地区更为常见。

2.TBM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与当地的结核病发病率、人口密度和医疗资源等因素相关。

3.TBM在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更为常见,但任何年龄、性别和免疫状态的人都有可能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病原学:

1.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杆菌是一种嗜酸性革兰氏阳性杆菌。

2.结核杆菌可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中复制。

3.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炎和颅内脓肿等病变。#结核性脑膜炎概述:定义、流行病学、病原学

一、定义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是结核病最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TBM常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即使能幸存,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流行病学

1.全球发病情况

结核性脑膜炎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但发病率差异很大。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全球约有25万人死于结核性脑膜炎,其中大多数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2.中国发病情况

在中国,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约为每年1~2/10万,占所有结核病病例的1%左右。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下降,TBM的发病率也有所下降,但仍是结核病最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

3.影响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儿童和老年人是TBM的高发人群。

-免疫功能: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发展为TBM。

-结核菌株类型: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是最常见的TBM致病菌,但牛型和非洲型结核分枝杆菌也可引起TBM。

-接触史:与结核病患者或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结核菌。

三、病原学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原体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为牛型、人型和非洲型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肺部定植,并在此处引起结核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从肺部通过血行播散到脑膜,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在脑膜中生长繁殖,释放出毒素,造成脑膜炎症和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可阻塞脑脊液循环,导致颅内压升高。结核分枝杆菌还可以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脑炎和脑脓肿。第二部分临床表现:肺结核、脑膜刺激征、颅神经损害、精神症状。关键词关键要点肺结核

1.结核性脑膜炎约90%的患者有肺结核病史,少部分患者合并肺外结核。

2.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典型症状是咳嗽,可伴有咳痰、咯血、胸痛等。

3.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肺结核的症状,而脑膜炎的症状并不明显。

脑膜刺激征

1.脑膜刺激征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常见表现,包括Kernig征、Brudzinski征、颈强直等。

2.脑膜刺激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结核性脑膜炎导致脑膜及脑实质的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脑膜的刺激和压迫。

3.脑膜刺激征的严重程度与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越重,脑膜刺激征越明显。

颅神经损害

1.颅神经损害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可累及多个颅神经,其中以面神经、听神经和前庭神经最常见。

2.颅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面瘫、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

3.颅神经损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结核性脑膜炎导致颅神经的炎症反应和压迫,从而引起颅神经功能障碍。

精神症状

1.精神症状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常见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性格改变、精神失常等。

2.精神症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结核性脑膜炎导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损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3.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越重,精神症状越明显。

治疗原则

1.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包括抗结核治疗、激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2.抗结核治疗是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的基础,通常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联合治疗。

3.激素治疗可减轻脑膜的炎症反应和水肿,改善脑功能,通常使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等药物。

预后

1.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及时与否等因素有关。

2.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3.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和及时发现复发。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肺结核:

*患者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史,或有肺结核的胸部X线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盗汗、乏力等症状。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患者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肯尼迪征阳性:患者头部前屈时,下肢屈曲。

*布鲁津斯基征阳性:患者被动屈曲一侧髋关节时,对侧髋关节也屈曲。

*楚措氏征阳性:患者被动屈曲一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时,对侧髋关节和膝关节也屈曲。

颅神经损害:

*第六颅神经麻痹:患者出现复视、眼外肌麻痹。

*第七颅神经麻痹:患者出现面瘫。

*第八颅神经麻痹:患者出现耳聋、耳鸣。

*第九颅神经麻痹:患者出现咽喉痛、吞咽困难。

*第十颅神经麻痹: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第十一颅神经麻痹:患者出现斜颈。

*第十二颅神经麻痹:患者出现舌头偏斜。

精神症状:

*意识障碍:患者出现嗜睡、昏睡、昏迷。

*精神错乱:患者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异常。

*癫痫发作:患者出现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

其他表现:

*发热:患者体温升高,可伴有畏寒、头痛、乏力等症状。

*恶心、呕吐: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可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体重下降:患者体重下降,可伴有食欲不振、疲劳等症状。第三部分诊断标准:结核病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关键词关键要点结核病病史

1.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结核病病史、结核病接触史或结核病家族史。

2.重点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过与结核病相关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3.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过抗结核药物,以及服药的依从性如何。

临床表现

1.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低热、乏力等。

2.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布鲁辛斯基征等。

3.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

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压力增高,呈澄清或淡黄色。

2.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加,多为淋巴细胞。

3.脑脊液糖浓度降低,蛋白质浓度升高。

4.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检出结核分枝杆菌。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可显示脑水肿、脑室扩大、脑膜增厚等改变。

2.胸部X线或CT可显示肺结核病灶。

3.全身骨扫描可显示骨结核病灶。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Meningitis,TBM)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也是结核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诊断标准

TBM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结核病病史

患者既往有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病史,或有结核病接触史。

2.临床表现

TBM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

*急性起病:起病可缓慢或急骤,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如头痛、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等。

*发热:TBM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也可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意识障碍:TBM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TBM患者常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鲁金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3.脑脊液检查

TBM患者的脑脊液检查可表现为:

*外观:脑脊液常呈清澈或轻度浑浊,也可呈黄色或血性。

*细胞学: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脑脊液糖浓度降低,蛋白质浓度升高,氯化物浓度降低。

*结核菌学检查:脑脊液结核菌涂片或培养阳性。

4.影像学检查

TBM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

*颅脑CT:TBM患者的颅脑CT可显示脑膜增强、脑室扩大、脑梗死或出血灶等。

*磁共振成像(MRI):TBM患者的MRI可显示脑膜增厚、脑室炎、脑实质病变等。

二、治疗原则

TBM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应用抗结核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支持治疗措施。

1.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药物是TBM治疗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脑水肿、控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

3.其他支持治疗措施

*控制颅内高压:包括应用脱水剂、甘露醇、高渗盐水等。

*抗癫痫治疗:用于控制癫痫发作。

*营养支持:包括静脉输液、肠内营养等。

*康复治疗:包括理疗、作业治疗、语言训练等。

三、预后

TBM的预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的选择、患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的患者预后较差。

四、预防

TBM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是预防TBM的有效措施。

*加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患者,可减少TBM的发生。

*避免结核病的传播:结核病患者应注意隔离,以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和生活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可降低感染结核菌的风险。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线药物、二线药物、手术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一线药物】:

1.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

2.异烟肼和利福平为结核病的一线抗菌药物,具有杀菌作用,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为二线抗菌药物,具有抑菌作用。

3.一线药物需联合应用,疗程为6-9个月,其中强化期2个月,巩固期4-7个月。

【二线药物】:

#治疗方案:一线药物、二线药物、手术治疗

一线药物

*异烟肼:异烟肼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300mg,儿童剂量为每天10mg/kg。

*利福平:利福平也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600mg,儿童剂量为每天10mg/kg。

*吡嗪酰胺:吡嗪酰胺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2g,儿童剂量为每天20mg/kg。

*乙胺丁醇:乙胺丁醇是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1g,儿童剂量为每天20mg/kg。

二线药物

*阿米卡星:阿米卡星是二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15mg/kg,儿童剂量为每天10mg/kg。

*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是二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15mg/kg,儿童剂量为每天10mg/kg。

*环丝氨酸:环丝氨酸是二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1g,儿童剂量为每天20mg/kg。

*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是二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通常剂量为每天1g,儿童剂量为每天20mg/kg。

手术治疗

*脑室分流术:脑室分流术是一种手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该手术可以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出来,减轻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切除术: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该手术可以将结核结节切除,清除病灶,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活检术:活检术是一种手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该手术可以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第五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年龄、病程、治疗方案、基础疾病。关键词关键要点年龄

1.年龄是结核性脑膜炎预后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2.儿童患者的预后通常比成人患者更好。

3.儿童患者脑部发育尚未完全,可塑性更强,对治疗反应更好,且并发症较少。

病程

1.病程越长,预后越差。

2.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3.患者早期出现临床症状,但延误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预后恶化。

治疗方案

1.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

2.治疗方案应包括抗结核药物、激素和对症治疗。

3.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调整。

基础疾病

1.基础疾病的存在会增加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风险。

2.常见的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3.基础疾病的存在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降低其免疫力,使治疗更加困难。预后影响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

年龄是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患者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更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和损害。此外,儿童患者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更加敏感,容易发生并发症,如脑水肿、脑疝等,导致预后较差。

2.病程

病程长短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病程越长,结核分枝杆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繁殖的时间越长,对脑组织的损害越严重,预后越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3.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的合理与否对预后也有重要影响。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支持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并严格按照疗程服药,可有效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控制病情发展。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轻脑水肿和炎症反应,改善预后。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等,对于改善预后也有一定作用。

4.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的存在也可能影响预后。例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发生结核感染,且结核感染后病情进展更快,预后较差。

总体而言,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可有效改善预后。第六部分预防措施:结核病疫苗接种、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结核病疫苗接种

1.结核病疫苗接种是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结核病疫苗包括卡介苗和BCG疫苗,均为减毒活菌疫苗,对预防结核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2.卡介苗接种是新生儿出生后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可有效降低结核菌感染的风险。

3.BCG疫苗接种适用于结核病高发地区和人群,接种后可有效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1.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是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2.结核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如发热、咳嗽、盗汗、体重减轻等,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3.对有结核病流行病学史、结核病临床表现或影像学异常者,应及时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结核菌素释放试验,并根据结果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4.对确诊为结核病的患者,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并根据病情定期随访,以监测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预防措施

结核病疫苗接种

结核病疫苗接种是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措施。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结核病疫苗为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卡介苗接种后,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从而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产生保护作用。

卡介苗接种应在出生后尽快进行,一般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出现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硬结,一般在1-2周内消退。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一般在1-2天内消退。

卡介苗接种后,可有效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研究表明,卡介苗接种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可降低50%-80%。

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是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另一项重要措施。结核病患者早期识别和治疗可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从而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

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核病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病患者的体征主要包括肺部啰音、胸膜摩擦音、淋巴结肿大等。

结核病患者的早期治疗主要依靠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结核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结核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可有效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研究表明,结核病患者早期接受抗结核治疗,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80%以上。第七部分指南更新:定期更新、纳入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新进展

1.神经影像学检查取得突破:应用颅内血管造影、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发现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2.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PCR、DNA探针杂交等分子方法的运用,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杆菌核酸,提高诊断敏感性。

3.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应用ELISA、IFAT、抗结核抗体等免疫学方法,可检测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新进展

1.抗结核药物的优化:新一代抗结核药物的问世,如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等,提高了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性和耐药率。

2.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脑水肿,改善症状,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糖耐量异常、胃肠道反应等。

3.手术治疗的辅助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如脑积水、脑脓肿等,手术治疗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辅助治疗手段。指南更新:定期更新、纳入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

结核性脑膜炎(TBM)临床诊疗指南的定期更新至关重要,因为该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需要及时纳入指南中以指导临床实践。指南更新涉及以下方面:

1.证据收集与评估: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是指南更新的重要依据。指南制定组成员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收集TBM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是关键证据来源。指南制定组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估,以确定其质量和可靠性。

2.专家共识:在收集和评估证据的基础上,指南制定组成员通过讨论和投票的方式达成共识,形成新的指南推荐意见。专家共识的目的是将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以便制定出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指南。

3.指南撰写:指南制定组成员根据共识意见撰写新的指南,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预后评估等内容。指南撰写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并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4.指南发布:新指南通过权威医学期刊或官方网站发布,以便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及时获取最新信息。指南发布后,应积极宣传和推广,以便提高临床医生的知晓率和使用率。

5.指南实施:新指南发布后,应积极组织培训和研讨会,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指南实施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指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新证据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指南更新的频率一般为每5年一次,但如果出现重大突破性进展,则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更新。指南更新有利于提高TB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指南更新的意义

指南更新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提高诊断准确率:新指南纳入了最新的诊断标准和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TBM,避免漏诊和误诊。

2.优化治疗方案:新指南纳入了最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提高预后评估准确率:新指南纳入了最新的预后评估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TBM患者的预后,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减少医源性损害:新指南有助于临床医生避免不必要或无效的检查和治疗,从而减少医源性损害。

5.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新指南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避免浪费。

6.促进TBM研究:新指南有助于明确TBM研究的重点领域,促进TBM研究的开展。

总之,指南更新对于提高TBM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八部分指南实施策略:多学科合作、培训和教育、质量控制和监测。关键词关键要点多学科合作

1.成立多学科结核性脑膜炎诊治协作组,由神经科、呼吸科、感染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并定期讨论病例,共同提高诊疗水平。

2.建立多学科会诊制度,当患者病情复杂或疑难时,及时组织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病情,制定最佳的诊疗方案。

3.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培训和教育

1.定期组织结核性脑膜炎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2.将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知识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