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应用护理第一第二节_第1页
药物应用护理第一第二节_第2页
药物应用护理第一第二节_第3页
药物应用护理第一第二节_第4页
药物应用护理第一第二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应用护理第一第二节(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分类:兴奋作用抑制作用概念:1.兴奋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作用。

如腺体分泌增加,心跳加快。2.抑制作用: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为抑制作用。

如肌肉松弛。第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选择作用4.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第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概念(1)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酒精皮肤消毒等。(2)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如口服阿司匹林产生解热镇痛作用等。第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概念(1)直接作用又称原发作用:是指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如强心苷能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此作用为强心苷的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是指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如强心苷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此作用为强心苷的间接作用。第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选择作用(1)概念

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作用特别明显,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此为药物的选择作用或选择性。第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意义药物的选择作用是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大多数药物都有各自的选择作用,在临床选择用药时,尽可能选用那些选择性高的药物。(3)特点

药物的选择作用是相对的,随给药剂量的增加,其作用范围逐渐扩大,选择性逐渐下降。如尼可刹米在治疗剂量时可选择性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剂量增加,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甚至引起惊厥。第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用药的目的在于防病治病,但用药在产生防治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又称为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第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防治作用:分类: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概念: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如小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缓解症状或消除病因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第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将治疗作用分为:1、对因治疗2、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是指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用药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如使用青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对症治疗是指用以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第1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不良反应概念:药物应用时出现的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少数较严重且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病。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

第1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副作用

概念: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特点:可给病人带来不适,但危害不大。是药物的固有反应,随用药目的的改变,防治作用与副作用可以互相转变。副作用是可以预知的,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第1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毒性反应

概念: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为毒性反应。特点:毒性反应的危害较大;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在用药护理中护士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尽量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分类:急性毒性、亚急性或慢性毒性常见的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及肝、肾毒性等。药物的三致反应:药物的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作用是药物的特殊的慢性毒性。第1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概念:一些非肽类药物进入体内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10天左右致敏过程而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特点: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作用无关,不易预知,过敏体质者易发生,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发生交叉过敏。常见症状: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预防措施:对易致过敏反应的药物或过敏体质者,用药前要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并作皮试,过敏试验阳性者应禁用。第1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后遗效应概念: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为后遗效应。常见症状。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催眠时,次日清晨可出现乏力、头晕、困倦等现象。第1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继发反应

概念: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为继发反应。常见症状: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因其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的敏感菌,不敏感菌则大量繁殖生长,导致菌群失调引起新的感染,即二重感染。第1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6)特异质反应概念:少数特异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很少的剂量即可产生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特点:与免疫反应无关,认为可能是一类与遗传异常有关的反应。反应的性质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只是作用程度不同,一般用药理拮抗药可能救治。第1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并及时发现病人的不良反应1)要向病人介绍药物的疗效,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增强病人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防范意识,使其成为用药护理的主动合作者。2)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应通过皮肤试验等方法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该药物。3)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剂量、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第1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要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发现异常时应尽快查明原因,及时调整剂量和更换药物,指导合理用药。第1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概念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研究药物为什么能起作用和如何起作用的。意义通过学习药物的作用机制,可有助于阐明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更好的指导用药护理。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如下:第2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如下:1.药物与受体结合呈现药物作用2.药物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药物作用第2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药物与受体结合呈现药物作用(1)受体与配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中,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受体种类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存在于细胞膜上,甾体受体存在于细胞浆中,而甲状腺素受体则存在于细胞核内。配体是指能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和化学结构与其相似的药物。第2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和受体能否发生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概念

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意义亲和力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程度。内在活性决定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特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结合是可逆的而且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抑制现象。

第2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作用不同,将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分为:受体激动药(又称受体兴奋药)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药)第2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受体激动药(又称受体兴奋药) 是指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根据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受体激动药又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完全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却只有较弱的内在活性。

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药) 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受体阻断药与受体结合后,阻碍了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与激动药有对抗作用。

第2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受体阻断药又分为竞争性阻断药和非竞争性阻断两大类。

竞争性阻断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这种竞争性的结合是可逆的。增加激动药的用量可以使竞争性阻断药的作用减弱,直至达到原来激动药的最大效应。非竞争性阻断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从而导致受体的反应性下降,使激动药难于或不能与受体结合。第2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受体的调节概念在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分布、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变化,此为受体的调节。分类受体脱敏(向下调节)受体增敏(向上调节)

第2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受体的调节受体脱敏或向下调节在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时,可使相应的受体数量减少,敏感性降低。此是导致药效降低,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受体增敏或向上调节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时,使体内相应受体的数量增多,敏感性增强。此为造成某些药物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的原因。第2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药物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药物作用(1)改变理化环境:如使用抗酸药中和胃酸治疗消化道溃疡。(2)影响酶的活性:如新斯的明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骨骼肌的兴奋作用增强。(3)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如铁剂可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4)影响生理物质的转运:如麻黄碱可促进交感神经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而产生平喘作用。第2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药物通过其他机制产生药物作用(5)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如利多卡因作用于心肌,阻滞钠通道,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6)影响核酸的代谢:许多抗癌药通过影响DNA和RNA的代谢产生抗癌作用。(7)影响免疫功能: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可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8)非特异性作用:有些药物并无特异性作用机制,如消毒防腐药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因此只能用于体外杀菌或防腐,不能内用。第3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二)吸收(三)分布(四)生物转化(五)排泄(六)药物的消除和蓄积第3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3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1.

被动转运

是指药物从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其转运的作用力来自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此种转运包括两种类型,即简单扩散和滤过。

(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的扩散性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无载体。(2)滤过: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的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化学物随之转运。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气体分子。2.主动转运

是指药物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3.其他转运方式体内的药物转运还可通过易化扩散、胞吞、胞饮、离子对转运的方式进行。

第3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跨膜转运的特点★被动转运的特点为:①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②不需要载体。③不消耗能量。④分子量小的、脂溶性高的、极性小的、非解离型药物易被转运,反之不易被转运。★主动转运的特点有:①逆浓度差转运,②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③消耗能量;④具有饱和性;⑤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顺浓度差转运;②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③不消耗能量;④具有饱和性;⑤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第3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药物被动转运的因素主要有: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药物的溶解性和药物的解离性。浓度差大,转运快;脂溶性高的药物易转运,水溶性高的药物不易转运;非解离型的药物易转运,解离型的药物不易转运。第3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吸收概念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为吸收。意义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直接影响药物呈现作用的快慢和强弱。 常用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舌下含服、粘膜、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皮肤给药。第3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吸收部位(1)口服给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内pH接近中性,黏膜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易于药物吸收。 舌下含服和直肠给药也属于消化道吸收。(2)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药物可迅速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药物可经毛细血管壁吸收,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3)吸入给药:药物在肺泡吸收。肺泡表面积大,血流量大,药物随血液流经肺泡时可被迅速吸收。(4)经皮给药: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到达局部或全身。第3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口服给药可发生首关效应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最后进入体循环。首关效应(首关消除):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舌下含服和直肠给药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但给药量有限,且有时药物吸收不完全。★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可迅速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药物可经毛细血管壁吸收,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动脉注射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注射给药还可将药物注射到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第3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特点★吸入给药肺泡表面积大,血流量大,药物(气体及挥发性药物)随血液流经肺泡时可被迅速吸收。吸入给药也能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疗。★经皮给药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到达局部或全身。对于容易经皮吸收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可制成缓释贴皮剂预防心绞痛发作。

第3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越小、脂溶性越高、解离度越小,越容易被吸收;反之则难被吸收。(2)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改变吸收环境的pH可使药物解离,也能影响药物的吸收。第4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3)药物的剂型和制剂 药物的不同剂型其吸收速度不同,口服给药时,溶液剂的吸收速度快于片剂和胶囊剂;注射给药时,水溶液比混悬剂、油制剂吸收快。甚至同种剂型的不同制剂,其吸收速度也有差异。 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可用生物利用度来表示。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其计算公式为:生物利用度=(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第4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分布概念药物吸收后经过体循环到达机体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意义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药物的分布和药物的作用是相关的。第4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1.与血浆蛋白结合2.与组织的亲和力3.局部器官血流量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第4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的特点:①结合是可逆的。②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③不易透出血管壁,使其不易转运。④两种以上的药物可能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竞争性抑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显效慢,但作用持续时间长;反之显效快,维持时间短。第4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2.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使药物在该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而氯喹在肝脏中浓度较高。

3.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药物分布的较多,首先在这些组织、器官中建立动态平衡,然后再向血流量少的组织转移。第4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pH的影响。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pH(约为7.4),弱碱性药物易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浓度略高,而弱酸性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外液中浓度较高。因此,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及尿液,使脑细胞中的药物迅速向血浆转移并加速自尿排泄是重要的救治措施之一。★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小分子药物易通过毛细血管壁,由血液分布到组织;而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解离型药物难以透出血管壁进入组织。第4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一般药物较难穿透血脑屏障,而脂溶性高、非解离型、分子量小的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其他药物较难穿透血脑屏障。 在脑部有炎症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增加,药物易进入脑组织。★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别。 所有药物均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第4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生物转化1.药物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药物在体内经过某些酶的作用使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或药物的代谢。★意义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失去药理活性成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此为灭活。 有些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代谢产物仍然具有药理活性;也有的前体药物进入机体后需要经过生物转化后才能成为有活性的药物;而有的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甚至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但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失去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以利于排出体外。第4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生物转化的方式1)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通过该相反应大部分药物失去药理活性,少数药物被活化作用增强,甚至形成毒性代谢产物。2)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药物及代谢产物在酶的作用下,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成无活性的、极性高的代谢物从肾排泄。第4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生物转化的酶 大多数药物的生物转化在肝中进行,部分药物在其他组织进行。 药物的生物转化需要酶的参与,体内药物代谢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特异性酶,其催化特定的底物的代谢,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一类是非特异性酶,主要指肝脏微粒体酶系统,此酶系统可转化数百种化合物,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又称其为肝药酶。第5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1)药酶的诱导作用和药酶的抑制作用

有些药物可以改变肝药酶的活性,影响药物代谢的的速度,进而改变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的长短。

药酶诱导剂

: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药酶诱导剂可以加速某些药物和自身的转化,这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药酶抑制剂

:指能降低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较常见的有氯霉素、异烟肼等。 药酶抑制剂可抑制药酶,使自身或其他药物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药效增强,甚至出现毒性。第5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影响药酶的其他因素 病人的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可影响药酶的活性,而使药物的生物转化速度发生变化。第5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排泄 概念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机体的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次是肺、胆道、肠道、唾液腺、乳腺和汗腺。第5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肾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排泄的方式:主要是肾小球滤过其次是肾小管分泌第5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肾小球滤过的药物排泄的因素药物在肾小管中可有不同程度的重吸收。重吸收的多少与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尿液的pH有关。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重吸收的多,排泄的慢;而水溶性药物排泄的快。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的浓度,加快药物的排泄。改变尿液的pH可使药物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较大。意义临床利用改变尿液pH的办法加速药物的排泄以治疗药物中毒。第5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肾小管分泌的药物排泄的因素在近曲小管经主动分泌入肾小管的药物需要载体,但这些载体的选择性不高,同类药物之间可以产生竞争抑制现象。如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时,前者可抑制后者的分泌,从而提高青霉素的血浓度,延长作用时间。第5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胆汁排泄概念有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以主动转运的方式从胆汁排入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影响排泄的因素肝肠循环:有的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中,随胆汁排泄到小肠,在肠道内又被水解为游离药物,在肠道又被重新吸收进入门静脉,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意义随胆汁排泄的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等,因在胆汁中的浓度较高,可用于治疗胆道感染。第5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其他途径排泄乳汁排泄 乳汁偏酸性,一些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易自乳汁排出,可对乳儿产生影响,故哺乳期妇女应慎用。唾液腺排泄汗腺排泄第5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药物的消除和蓄积1.药物的消除

概念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逐渐减少消失的过程,它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类型。(1)恒比消除

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有关。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属于此种类型。

c=1、2、4(2)恒量消除

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药物消除的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 多数药物当用药量过大,超过恒比消除的极限时,机体以恒量消除的形式将药物自体内消除,当血药浓度降低后则转为恒比消除。第5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药物的蓄积概念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使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增高,称为药物的蓄积。意义合理的药物蓄积可使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水平,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药物过分蓄积时,则会引起药物的蓄积性中毒。第6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一)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二)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第6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剂量的概念剂量是指用药的份量。量效关系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也就越强,此为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但超过一定范围,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高,则会引起毒性反应,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第6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剂量与作用的关系(量效关系)示意图

第6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有关概念无效量:用药剂量过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不出现防治作用剂量。最小有效量:随给药剂量增加,开始出现防治作用的剂量。最大治疗量(极量):给药剂量继续加大,直至出现最大治疗作用的剂量。治疗量:从最小有效量到极量之间的用药剂量。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继续给药,血药浓度继续增高,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常用量:在临床用药时,为了使疗效可靠且用药安全,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些的剂量,此剂量为常用量。第6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常用的安全性指标1.安全范围

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安全范围越大,药物的毒性越小。2.治疗指数

是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

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测定药物疗效的动物实验中,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剂量。3.安全系数又称安全指数是指最小中毒量LD5与最大治疗量ED95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用药越安全。常用治疗指数和安全系数共同来衡量一个药物的安全性第6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血药浓度的时间过程1.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时量关系是指时间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的关系,也就是随时间的变化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变化的动态过程。

时效关系是指时间与作用强度(疗效)的关系,即药物的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化过程。第6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非静脉给药的时量(效)关系曲线

图1-2第6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由图1-2可见,药物的吸收分布相给药后,血药浓度逐渐上升形成曲线的上升部分。潜伏期

在出现疗效前的一段时间。达峰时间

从给药时至峰浓度的时间。药物的消除相

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而形成曲线的下降部分。持续期

从疗效出现到作用基本消失这段时间,是维持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时间。残留期

而将体内药物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第6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药物半衰期

概念药物的半衰期(t1/2)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对于符合恒比消除的药物来说,其半衰期是恒定的,不随血药浓度的高低和给药途径的变化而改变。但肝、肾功能不良时,药物的半衰期可能延长,病人易发生蓄积中毒。第6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半衰期的意义①是药物分类的依据。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将药物分为短效类、中效类和长效类。②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半衰期长,给药间隔时间长;半衰期短,给药间隔时间短。③可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停药4~5个半衰期,即可认为药物基本消除(见表1-1)。④可预测药物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分次恒量给药,约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态浓度。第7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表1-1恒比消除药物的消除和积累半衰期数一次给药连续恒速恒量给药后体消除药量(%)体存药量(%)内蓄积药量(%)

15050502752575387.512.587.5493.86.293.8596.93.196.9698.41.698.4799.20.899.2第7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稳态血药浓度概念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积,经4~5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基本达稳定水平。将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又称坪浓度或坪值。特点 达坪值时药物吸收量和消除量达平衡,药物在体内不再蓄积。 稳态浓度的高低取决于恒量给药时连续给药的剂量,剂量大则稳态浓度高,剂量小则稳态浓度低。 如每日给药总量相等,改变给药次数,坪值不变。 如病情需要立即达坪值时,可采取首次剂量加倍,然后改为常用量的方法,在一个半衰期内即能达坪值。第7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A.剂量D,间隔时间t1/2B.首次剂量2D,后改D,间隔时间t1/2

连续恒量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第7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药物方面的因素(二)机体方面的因素(三)其他因素第7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药物剂型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其生物利用度往往不同,而致血药浓度出现较大差异,影响药物的疗效。注射剂比口服剂型吸收的快。口服给药,溶液剂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剂较慢。吸收快的剂型,血药浓度达峰时较快,故起效快,吸收慢的剂型,因其潜伏期长,故起效慢,维持时间长。第7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不同剂型的药物常用于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的吸收、药物作用产生的速度和维持时间。不同的给药途径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药物作用。硫酸镁溶液口服可产生导泻作用,而硫酸镁注射液肌内注射可致骨骼肌松弛,呈现抗惊厥作用。利多卡因局部给药可产生局部麻醉作用,而其静脉注射给药则可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第7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概念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称为联合用药或配伍用药。联合用药的目的

是为了同时达到多种治疗目的,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防止耐受性或耐药性的发生。合理的联合用药是依据药理学知识合理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或解救药物中毒。不合理的多药联用也常导致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而降低疗效、加重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第7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药物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为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使药效加强,也可使药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加重。(1)配伍禁忌(2)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3)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第7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影响药物的使用,此为配伍禁忌。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认真审核药物的配伍禁忌表,避免发生配伍禁忌的差错或事故,注射剂在混合使用或大量稀释时易产生化学或物理改变。因此,静脉滴注时应特别注意配伍禁忌,避免发生严重后果。第79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联合用药时,药物在不同的药效学作用机制上产生相同或相反的生理功能调节作用,表现为药物效应增强(即协同作用)或药物效应减弱(即拮抗作用)。吗啡与阿托品合用治疗胆绞痛,前者具有镇痛作用,后者可解除胆道痉挛,两药合用可使疗效增强,为协同作用。沙丁胺醇的扩张支气管作用可被普萘洛尔所拮抗,若两药合用,可使前者的作用减弱。第80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联合用药时,一种药物通过影响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而使另一种药物的作用或效应发生变化。青霉素与丙磺舒合用,后者可使前者排泄减慢而使前者作用增强。苯巴比妥能诱导肝药酶,当其与保泰松合用时,可使保泰松代谢加快,药效降低。第81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药物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致敏反应:药物进入机体后,可诱发所有Ⅰ—Ⅳ型的变态反应。(2)耐受性:是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或无效。第82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快速耐受性:如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出现药效下降或消失慢速或慢性耐受性:如耐受性发生的比较缓慢,在长期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但增加药物剂量还可维持原有的药效耐药性或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耐受性或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常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有时甚至需要改用其他药物,是严重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第83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滥用有些药物应用一段时间后停药,病人在精神上有主观的不适感觉而没有其他生理功能的紊乱,但有反复连续用药的要求,此为习惯性,又称心理依赖性。如病人在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精神和生理功能的紊乱,称为成瘾性,又称生理依赖性。具有成瘾性的药物称为麻醉药品。由于习惯性和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的要求,故统称为药物依赖性。产生药物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滥用。第84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药物滥用是指无病情根据的大量长期应用药物,尤其是自我应用麻醉药品。麻醉药品的贮存、使用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严格管理。第85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受体数量或敏感性的变化 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或受体拮抗药后,机体受体的数量或敏感性可能发生变化,出现受体上调或受体下调,影响药物的防治作用。第86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1)儿童儿童特别是早产儿和新生儿,因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个体差异较大,对药物比较敏感,有时与成人有巨大差别。儿童用药必须谨慎遵守儿科用药原则,同时要加强用药后的观察和护理。对儿童身体发育可产生影响、可发生不可逆损害、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必须引起重视,要慎重使用。对儿童禁忌使用的药物应严格遵守规定,谨慎用药。第87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老年人老年人因生理功能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变化,对许多药物的敏感性增加甚至出现严重反应。因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的消除速度减慢,血浆半衰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延长,长期用药易致蓄积中毒。老年人用药应慎重,其给药剂量一般为成人的3/4。一些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用药依从性较差,在用药护理中,应详细向老年病人讲解服药方法,并进行监护,防止错误使用造成药物无效或产生毒性。第88页,共98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性别一般情况下,男性与女性对药物的反应无明显差异,但性别差异可导致某些药物代谢差异,如一般男性对阿司匹林的清除率高于女性60%。妇女的月经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