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贵阳市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

一、书写水平考查(共3分)

根据全卷书写质量计分。

二、倾听能力考查(共6分,材料播放一遍)

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

杨利伟

聂海胜

翟志刚

费俊龙

航天员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请你结合听力材料,谈谈他们需要通过时间积累什么样的能力?(4分)

三、积累与运用考查(共14分)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书写出语段空白处相应的词语。(4分)

我国的南北地形差异较大,面对自然环境èliè_________的地方,城市绿化必须yīndìzhìyí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1949年以来,中共高层和海内外有识之士为国家的统一殚精竭虑。

B.展会上的手工艺品件件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好看极了。

C.远处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翁,面带和蔼笑容,脚步踌躇地走来。

D.泰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恰如一个伟人,矗立在万山之中,仰望大地。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B.《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艾芙·居里,法国作家。

C.《昆明的雨》作者是汪曾祺,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D.司马光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

7.默写(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___,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列御寇)

(3)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的精神(《白杨礼赞》茅盾)

(4)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晏殊)

(5)《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能力考查(共30分)

(一)名著阅读

8.有关《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红军剧社的节目是一种杂耍表演,主要是以抗日和革命为中心主题。

B.萤火虫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C.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D.《红星照耀中国》中“大规模的迁移"指的是中国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9.填空。

它体型矫健,上衣雅致,体色淡绿,薄翼修长。在休息时,___把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会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但是,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老虎钳宛如手臂内弯似的,夹紧猎物,这就算大功告成了。(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许慎的《说文》中讲:“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

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

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10.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

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

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

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它人工景观结合起来。

11.“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所谓意匠,就是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阅读最后一段,说说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4分)

忘不了的背影

章中林

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的模样。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的背影,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qū)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5期,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父亲开电瓶车接“我”回家时弯曲瘦弱的背影

B父亲年轻时砸石头的健壮、充满力量的背影

C父亲看“我"挑粪浇地时,留下苍老的背影

D父亲为“我”爬树摘苦柚时,留下干瘦的背影

13.课堂进行到途中时,李老师出示了下列PPT内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你结合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6分)

PPT内容: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如果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作为题目也一样能够表现文中的内容和情感,那么能否将“忘不了的背影”替换?

小王:我觉得标题可以换成“父亲的背影”,这是因为这篇文章叙述的主人公是父亲,全文主要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展开,而且这样更加直观,更能让读者了解本文的信息。

小杨:好是好,但是我还是觉得不换更好,因为综合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来看,

_________________。

小王:有道理。

古诗文阅读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复仇之,如之何?"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③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④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删改)

【注释】①:除草。②制:拿起木棍。③:用鞭、仗打人。④彼:指秦楚两国。

14.下列论据中,最能支撑本文对话中孟子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5.梁惠王要想实现“愿为死者复仇之"的目的,需要采纳孟子的哪些好建议?请简要概括。(4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社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cúlái):山名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冬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颈联中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借一“明"字,说苍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D.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17.本诗的尾联与王维《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均采用了相同的意象,请分析这两个相同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五、语言运用(共7分)

18.八(1)班组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请根据网络语言的来源,给下列词语分类。(3分)

A:3QB:锦鯉C:柠檬精

①来源于新闻事件:___________②来源于谐音或简化:___________③以调侃方式造新词:___________

19.为了更好利用网络学习语文,班级准备邀请信息技术学科李老师参加活动,给同学讲解网络搜索小技巧。下面是小语拟写的邀请函,有两处不恰当,请从格式或语言表达上进行修改。

①邀请函②尊敬的李老师:③您好!④我们知道您是学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上过您的信息技术课,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⑤我们将于1月11日上午十点在本班教室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活动,特邀您出席,届时务必光临。⑥此致敬礼!⑦八(1)班班委____________2022年12月20日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20.现在的你正在考场上参加我校2022年八年级上语文期末模拟测试,你是否注意到你考场上的布局?为了让别人了解你的考场,现在请你以《我眼中的考场》为题目,按照相应的说明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围绕考场特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说明。

恰当安排详略,重点说明你眼中考场的独特地方。

注意的是介绍考场,而不是考场上的人。

不得透漏考生相关信息。贵阳市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2月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解析答案)

一、书写水平考查(共3分)

根据全卷书写质量计分。

二、倾听能力考查(共6分,材料播放一遍)

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

杨利伟

聂海胜

翟志刚

费俊龙

【答案】A

航天员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请你结合听力材料,谈谈他们需要通过时间积累什么样的能力?(4分)

【答案】①具备对飞船的操作能力②一定的抗压能力③可能出现未知的特殊情况的处置。

(答对一点给2分)

三、积累与运用考查(共14分)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书写出语段空白处相应的词语。(4分)

我国的南北地形差异较大,面对自然环境èliè_________的地方,城市绿化必须yīndìzhìyí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恶劣因地制宜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1949年以来,中共高层和海内外有识之士为国家的统一殚精竭虑。

B.展会上的手工艺品件件雕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好看极了。

C.远处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翁,面带和蔼笑容,脚步踌躇地走来。

D.泰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恰如一个伟人,矗立在万山之中,仰望大地。

【答案】C

【详解】考查成语运用。

A.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使用正确;

B.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使用正确;

C.踌躇:犹豫。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D.矗立:高耸地立着。使用正确;

故选C。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B.《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艾芙·居里,法国作家。

C.《昆明的雨》作者是汪曾祺,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D.司马光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B。

7.默写(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___,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列御寇)

(3)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的精神(《白杨礼赞》茅盾)

(4)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晏殊)

(5)《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国外患者

寒暑易节

力求上进

无可奈何花落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四、阅读能力考查(共30分)

(一)名著阅读

8.有关《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红军剧社的节目是一种杂耍表演,主要是以抗日和革命为中心主题。

B.萤火虫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C.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D.《红星照耀中国》中“大规模的迁移"指的是中国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在《昆虫记》中吝啬鬼是杨柳天牛。

9.填空。

它体型矫健,上衣雅致,体色淡绿,薄翼修长。在休息时,螳螂把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会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但是,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老虎钳宛如手臂内弯似的,夹紧猎物,这就算大功告成了。(2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许慎的《说文》中讲:“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

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

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10.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

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

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

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它人工景观结合起来。

11.“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所谓意匠,就是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阅读最后一段,说说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4分)

【答案】

【答案】10.B

11.(1)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2)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3)把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根据选文第③段“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可知,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第⑦段“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概括得出: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

根据第⑦段“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得出: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

根据第⑦段“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得出: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忘不了的背影

章中林

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的模样。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愤怒地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的背影,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qū)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5期,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父亲开电瓶车接“我”回家时弯曲瘦弱的背影

B父亲年轻时砸石头的健壮、充满力量的背影

C父亲看“我"挑粪浇地时,留下苍老的背影

D父亲为“我”爬树摘苦柚时,留下干瘦的背影

13.课堂进行到途中时,李老师出示了下列PPT内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你结合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6分)

PPT内容: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如果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作为题目也一样能够表现文中的内容和情感,那么能否将“忘不了的背影”替换?

小王:我觉得标题可以换成“父亲的背影”,这是因为这篇文章叙述的主人公是父亲,全文主要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展开,而且这样更加直观,更能让读者了解本文的信息。

小杨:好是好,但是我还是觉得不换更好,因为综合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来看,

_________________。

小王:有道理。

【答案】

12.B(结合文本,父亲为我挑粪)。

13.本文主要是将父亲过去的背影和现在的背影进行对比,表现出父亲的一生都在为家庭辛苦操劳,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而“忘不了的背影"不仅表现了父亲的苍老、瘦弱,还表现了父亲背影留给“我”的印象之深,更能表达“我"对父亲的老去感到心痛和不能让父亲颐养天年的愧疚。而“父亲的背影”多呈现的是直观内容,没法体现出作者情感的深度。

古诗文阅读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复仇之,如之何?"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③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④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删改)

【注释】①:除草。②制:拿起木棍。③:用鞭、仗打人。④彼:指秦楚两国。

14.下列论据中,最能支撑本文对话中孟子观点的一项是(2分)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5.梁惠王要想实现“愿为死者复仇之"的目的,需要采纳孟子的哪些好建议?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14.A。

15.(1)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让他们能够深耕细作。(2)教化人民培养他们的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晋国在天下的强盛没有谁(比得过),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等到了我的身上,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战)死;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到楚国的侮辱。我(把这些事)当作耻辱,希望替所有死难者洗涤(冤仇),(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大王假如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他的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可以使他们拿起木棍来打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秦国、楚国两国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分离流散。秦、楚两国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社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cúlái):山名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冬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颈联中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借一“明"字,说苍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D.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17.本诗的尾联与王维《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均采用了相同的意象,请分析这两个相同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6.【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A项,依据“秋波落泗水”可知,本诗描写的是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