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融和”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_第1页
主题“融和”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_第2页
主题“融和”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_第3页
主题“融和”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_第4页
主题“融和”德育:家、校、社协同育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求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创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栏目聚焦“协同育人机制”话题,遴选了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融和”德育探索,指向提升初中家长“教养知能”的微课开发实践,体现协同育人意蕴的童玩俱乐部活动等创新样例。[摘要]主题“融和”德育倡导大课堂观,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教育教学时空,依托班级“父教共同体”,开展亲子活动,实现家、校、社同频共振,协同共育,引领学生和家长共同探究、整理、反思与提升生活经验,共享美好德性生长。[关键词]主题“融和”德育;道德与法治;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我们主张实施主题“融和”德育,即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主题引领的方式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整合起来,力求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切实立足学生生活,将生活作为课堂价值的生成场所,以亲子活动的方式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进而同社区生活乃至全球社会生活相融通,促进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理解。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教学建议部分明确要求“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建议“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统整教材,将家庭生活、社区资源、家乡资源作为重要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以主题“融和”德育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下面以热爱家乡教育为例,探讨实施的策略。一、横向统整,提纲挈领新课标提出,每学期跨学科学习不少于10%的时间。主题“融和”德育主张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把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加以典型化、主题化,进行跨学科主题式整合设计,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嫁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并融会贯通,达成不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这样,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完整的、一贯的、鲜活的,而非零散的、碎片化的;构建的知识体系是系统的、立体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而非混乱的、干瘪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每月初举行学科教师联席会议,邀请学生代表参加,讨论并确定主题,合作设计“活动手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这里的综合既是学科之间的综合,也是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的整合。教师根据活动手册合作开展主题“融和”教育活动,反思活动成效,调整活动方案。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主要产物,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教学设计:开展调查活动,制作家乡名片,交流展示家乡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和主要物产。这样的教学虽然针对性较强,但因碎片化而显得浅显,难以在学生心中形成完整的家乡印象。主题“融和”德育主张开放课堂,让学生带着好奇与问题走出教室,主动探究,构建属于自己的道德生活。因而课堂是“融和”德育的出发点,教师以精心的构思来呈现德育“融和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现结合以下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设计:活动一:创设拍摄大情境,引出话题师:(出示地图)我们的家乡在哪里?谁来在地图上指一指?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地图上定位)我们的家乡海门在江苏东南部,南倚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被誉为“北上海”。我们的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门电视台正在策划拍摄系列纪录片《海门——我可爱的家乡》,招募拍摄团队。你们有兴趣参加吗?好,让我们开展亲子徒步游家乡活动,去民间采风,深入了解我们的家乡。活动二:组建拍摄小团队,设计内容1.(出示海门区乡镇版图)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拍摄团队,根据活动单提示开展小组活动,设计拍摄内容。出示小组活动单:(1)自主选择一个乡镇,根据小组活动牌提示组团;(2)民主选出组长;(3)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设计拍摄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互相补充。活动三:策划考察日程表,计划行动1.聘请一名家长担任辅导员。2.小组讨论,确定考察时间。3.分工,明确各队员任务。4.填表,交给老师审核。通过拍摄系列纪录片《海门——我可爱的家乡》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大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家乡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从教材里、课堂里走出来,放眼家乡,亲近家乡,探究家乡,努力读懂家乡。“海门——我可爱的家乡”主题亲子徒步游家乡活动侧重于培育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凸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核心价值。学生在亲子徒步游学体验中产生的乡情是内生的、深厚的、富有生命力的,构建起来的家乡印象是完整的、深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实现课程与生活的无痕“融和”。二、纵向深入,螺旋上升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及其教材要转化为现实,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更要改变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基本路径。课程实施不宜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要自觉地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主题“融和”德育实施中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輻射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并向纵深处不断延伸,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纵向看,课程目标螺旋上升。我们要求老师通读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逻辑,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育人要求,才能更好地实施主题“融和”教育,做好各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让学生获得持续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主题“融和”德育的核心主张是润泽,力求实现教师、家长与学生彼此润泽,从而激活价值观的原初意义,引领学生通过综合学习、体验,在整理、反思、对话中提升道德认知,体认道德价值观念。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单元建构主题内容,单元主题即德育意义。因此,主题“融和”德育主张立足单元视角设计教学大情境,强化整体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家乡的内容比较多,如下表所示:这些内容虽然是同一主题,但又是逐渐递进的,教学目标也是螺旋上升的。如果说上述课堂上的活动是探究起点,那么,我们依托班级“父教共同体”开展的第一次亲子徒步游家乡活动就好像从“融和点”出发画出的一条射线,为学生向纵深处探究、理解“我们这样生活在海门”的意义提供了实践路径,让“人”回归教学中心,凸显教学的育人价值。亲子徒步“常乐镇柳西半街、张謇故居”活动方案1.活动主题:海门——我可爱的家乡。2.活动时间:3月5日上午9:20开始。3.集合地点:张謇故里小镇停车场(常乐镇三德线和中颐路的交会处)。4.小导游:李瑞阳、顾梓宸、邓梓君、凌诗语。辅导员:李瑞阳爸爸。5.活动流程:(1)在9:00前自行到达集合地点,扫码入园;(2)9:20开始参观常乐镇柳西半街、张謇故居,小导游轮流讲解;(3)参观结束后开始亲子徒步,由柳西半街徒步2.1公里到达“常乐湾”,绕“常乐湾”约2公里,然后游园;(4)11:00活动结束,自主返回。6.注意事项:(1)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位家长参与活动,欢迎父母双方一同参加,特别建议父亲参加;(2)请家长自行驾车或拼车到达集合点,扫码入园,无须购买门票;(3)徒步期间,由几位志愿者家长维持秩序,其余家长将车辆开到常乐湾停车场等候。在亲子徒步“常乐镇柳西半街、张謇故居”活动中,以活动化、生活化的方式探究家乡,学生感觉是在旅行,获得的是欣赏家乡风景的快乐、了解家乡文化的愉悦,即使累也快乐着。学生通过采访、实地考察、上网搜索等各种形式了解家乡,锻炼了搜集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担任小导游的学生,从搜集资料、撰写导游词、练习讲解到正式为大家做小导游,十分投入,讲解得清晰明了,有板有眼,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涵养了学生的阳刚之气。在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较为普遍。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动员父亲积极参与,有效地延展了父子相处的时空,学生更有安全感,父子感情更加深厚。在徒步游学活动中,父亲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勇敢、乐观豁达等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促进不同家庭之间分享父亲的家庭教育智慧。三、核心聚焦,全景“融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主题“融和”德育实践活动强调活动情境的真实性、活动要素的综合性、活动任务的实践性,着力培育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体现新课标确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落实新课标理念。真实性是主题“融和”德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紧贴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和时代背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基于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用整整一年时间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党史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采访老党员、讲红色故事、参观“辉煌一百年”主题展览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从祖国的发展历程中、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感受到党的英明领导,从而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综合性是主题“融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本质要素。主题“融和”德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德育方式,与单项学习、单科学习或分科教学不同,它是为了实现综合性的德育目的,运用综合的学习方法、手段和途径等,解决综合性的问题或完成综合性的德育任务,学习跨学科内容,进而发展综合素质的学习过程。主题来源主要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时值建校三十周年,基于教材中“了解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全校开展了“而立东小,卓美绽放”的德育实践活动,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成效显著。实践性是主题“融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老师说得对不对与学生做不做是两码事。做到知行合一,关键是让学生内生德性成长的愿望。实践更能体现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探究结构的本质特点与要求,是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访问、问卷调查、亲历体验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知行合一。如“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主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让学生与父母签订家务劳动合同,开展“小巧手”厨艺大赛;在班级里设置值日岗位,每一位同学都有劳动任务,每月表彰岗位小明星;学校开展“小能人”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公益劳动服务活动等,学生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珍惜劳动成果、体贴家人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这就是实践的魅力,光靠老师说劳动有多重要、多光荣,效果往往不理想。“海门——我可爱的家乡”大单元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则是全景式的,凸显了真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改变传统思维,以“融和”的理念打通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资源,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上,以“海门——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继续开展亲子徒步游家乡活动,从“融和点”出发画出的一条条射线逐步铺展成面,带领学生用一两年时间走遍海门区下属的11个乡镇,丰富亲子“融和”生活体验,了解各乡镇的特色,品味家乡文化,体验家乡的哺育,从而感恩家乡的父老乡亲,热爱我们生活的地方。如下表所示,通過打破传统课程设计的内容逻辑,遵循任务驱动逻辑,把统整性的探究活动分解为并列的若干个探究任务,分组合作完成,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能相互促进。每考察完一个乡镇,都会激发学生探究更多乡镇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从其他小组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探究完海门区所有乡镇,学生将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海门印象”,形成家乡新概念,触发真乡情。这一探究活动与学生生活体验和当前学习任务密切关联,促进学生进行深入而持久的探究。通过了解家乡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立志为建设家乡贡献智慧和力量。再如“绣城之旅”系列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份内容翔实的活动手册,其中的项目丰富多彩:①绣城档案;②海门城区到绣城(三星)的交通路线图;③绣品城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④用中英文对照,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并标明绣品销往的国家;⑤采访(设计采访提纲);⑥了解绣品流程;⑦研究布料,给绣品的品牌设计商标和宣传语;⑧探讨考察中遇到的数学问题;⑨听创业报告;⑩写考察报告。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挑战性,它的开发、设计、实施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体验性。在活动中,学生展示了科学、数学、文学、艺术、交际等各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