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_第1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_第2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_第3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_第4页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参考书《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第三版),[美]米尔滕伯格尔著,石林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儿童行为矫正》,吕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行为矫正技术》,昝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前言

凯伦总是不停地揪头发,结果,头顶弄出一块秃斑。虽然凯伦为这块秃斑很难堪,可她还是不停地揪头发。心理医生给凯伦进行了治疗,直到她每一次开始揪头发或迫切感到要揪头发时,就去做另一项需要用手完成的竞争性活动(如刺绣)。过一段时间,揪头发的行为降到零,而她的头发也重新长好了。第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第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节:行为与问题行为◆个体行为的含义◆个体行为的特征

◆个体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问题行为第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个体行为的含义(一)个体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系指单一的有机体,而所谓的“有机体”,是指具有生命而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和心理功能者。通常均指人和动物。第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个体行为的含义

(二)个体行为三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行为主义者: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和活动。新行为主义者:除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和活动之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过程。认知行为主义者:将行为理解为内隐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和问题解决,不重视外显反应。从行为矫正的角度来看,行为不仅指个体的外部反应和活动,也指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但主要是指个体的外部反应和活动。第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个体行为的特征(一)就是行为主体的所说所做所思所感(二)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我们常可以从不同维度对行为进行测量,主要有三个维度:行为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行为发生一次所持续的时间行为发生时的强度第8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个体行为的特征(三)可由别人或行为主体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四)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1.行为的发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有时是明显的,有时不明显(只对行为者自己有明显影响)2.行为的产生受环境的影响(五)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秘密活动)(六)具有可塑性(特别是儿童行为)第9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遗传与环境◆

遗传:是指在个体生命开始之际,父母亲的身心特点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遗传决定个体的基本身心特征,如身高、体型、智力、性别等,这些特征是个体后天无法改变或很难改变的,但它是行为产生的基础。◆

环境:是指在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对其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的后天行为具有可塑性。华生明确持这一观点。三、个体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第10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成熟与学习◆成熟:是指遗传素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展现。◆学习:是指由于环境中的某一结果而引起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二者交互作用,一般而言,个体年龄越小,成熟水平对行为的形成作用越大,而年龄越大,学习的作用则越明显。第11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结论◆遗传与成熟是影响行为的先天因素,它为行为的发展与改变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与学习是影响行为的后天因素,是影响行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科学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对儿童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印度的狼孩事件、同卵双生子实验等可以给予证明。第1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1、问题行为的含义心理学家将需要矫正的行为,统称为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所谓问题行为,就是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第1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2、问题行为的特征(1)问题行为是异常行为异常行为是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即偏离年龄和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的平均值。这种偏离表现为过渡、不足或不适当。第1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正常和异常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级,多数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异常表现。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测量并与常模对比,如果测量结果与常模(平均数)的差值超过某个临界值(也叫离差),就算异常行为。到底超出多少时是标准,不同的心理学者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有80%的;有90%的;有95%的。我们倾向于90%。第1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也有人认为行为是否正常,主要依赖个体的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标准。如优生迟到,教师会认为是有原因的,差生迟到教师会认为是一种行为偏差。主观判断易受文化价值观影响,如对同性恋的看法。第1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2)问题行为是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不是所有的异常行为都是问题行为,都需要矫正,只有有害的异常行为才需要矫正。有害:对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生活、学习造成困扰或危害。第1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由此,问题行为不等于异常行为,而是异常行为的一类。其判断标准有两个(同时具备):◆异常:即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失去常态,表现出异常现象。◆有害:即行为结果对个体本人或他人造成了困扰,且妨碍行为主体的生活适应。当然,有时是否有害不太容易界定。第18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问题行为的类型林正文、伍新春、吕静等人的观点:◆行为不足:是指行为发生次数太少或强度太弱;◆行为过度:是指行为发生次数太多或者强度太大;◆行为不当:是指所表现的行为与所处的情境不相匹配(不该做的做了,该做的不做)。第19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杨晓玲的观点:◆暴怒发作行为◆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社会退缩行为◆顽固性习惯◆多动行为◆遗尿◆儿童恐惧行为◆强迫行为◆生活自理能力第20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Schaefer与Millman(1988)的观点:◆不成熟的行为:好动、冲动、注意力低、小丑行为、白日梦、肮脏邋遢、不善于利用时间、自私、过渡依赖◆缺乏安全感的行为:焦虑、害怕、自卑、忧郁、过渡敏感、完美主义◆不良习惯:吮吸手指、咬指甲、尿床、大便失禁、睡眠困难、拒绝睡觉、睡不稳、梦魇、觉醒困扰、失眠、进食问题、口吃、抽搐◆与友伴有关的问题:攻击、手足相嫉、坏朋友、残酷、社交孤立◆反社会行为:不服从、火爆脾气、不诚实(偷窃、说谎、欺骗)、说脏话、玩火、破坏性、逃家、逃学◆其他问题:药物滥用、烟、酒、大麻、吸入性药品、各类药物、过度自慰、性游戏、性别角色偏差、未婚先孕、缺乏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不良第21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4、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1)生理因素不良的生理条件主要来自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这种功能异常可能源于先天的基因遗传,也可能源于母亲孕产期的不良因素,或后天的创伤与疾病。遗传:如精神病家族史孕期不良因素(特别是三个月内):母亲酗酒、病毒性感冒、营养不良、病毒感染第2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产程中的不良因素:早产导致体重过轻,大脑发育未全,难产,生产过程中的窒息,产程过长,使用产钳等;剖腹产容易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大脑外伤、病毒性脑炎、营养不良等第2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2)家庭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父母婚姻状况、教养方式、特殊家庭事件等第2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岁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抽动症

一名天津市某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父亲,总结生活经验,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严峻的生存考验,与妻子商量之后,决定让保姆每天把孩子送到离家500米远的一个建筑工地,接受噪音和混乱环境的锻炼,让孩子每天听两个小时的打桩、搬运、吵闹的噪音。孩子仅接受了20天熏陶后,就出现了挤眉弄眼和耸鼻子之类的抽动现象,到医院就医,得知是惊吓、混乱导致了儿童出现抽动症。第2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问题行为(3)学校及社会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等。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电视、电影、过渡追星、网络等。第2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含义与特点

一、行为矫正的基本含义

二、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三、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第2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行为矫正的基本含义

(一)代表性观点◆行为矫正(behaviormodification),是一种客观而系统地处理行为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实验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原理与技术,并注重处理效果的验证程序,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增进人类的适应功能。(陈荣华,1986)第28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行为矫正的含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经由条件作用过程,改变个体已有的不当行为或矫正不良的习惯,而让个体获得健康生活;二是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用以改变个体的态度、观念、思想等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而达到改变某种不良行为的目的。(张春兴,1998)第29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此外还有其他观点:◆行为矫正是运用经典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来改变人类行为的一切方法的总称。(Coon,1997)◆行为矫正是使用学习和认知原理来了解和改变人类行为的方法。(Sarafino,1996;张世彗,2000)◆行为矫正是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Milterberger,2004)第30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说明]:■理论取向上呈现差异:有的是行为主义取向;有的是认知行为主义取向;有的二者兼而有之。■矫正目的上呈现差异:有的是为改变不良行为的;有的是为塑造和增强良性行为的;有的二者兼而有之。第31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概括性观点行为矫正就是指依据学习原理(行为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分析与矫正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为得到建立或增强)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第3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说明]:■分析:是指识别环境和某一特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识别该行为产生原因的目的。■矫正:是指开展和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来帮助个体改变某些行为,其中包括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行为的改变。第3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行为改变:通过多种途径都可以实现行为的改变,但通过行为矫正产生的行为改变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行为改变,例如,利用外科手术进行大脑切除导致的行为改变;向有机体注射药物导致的行为改变。由此,行为矫正不等于行为改变,而是改变行为的一种途径。■矫正方法:目前已有许多矫正方法,如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基础的强化法、惩罚法、消退法、刺激控制法、塑造法、渐隐法、连锁法等;以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认知疗法、理情疗法、示范模仿法等。第3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疗法都可用于改变个体的问题行为。从发展过程看,行为矫正是在对精神分析疗法批判和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关于二者的比较,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第3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矫正强调不良行为是外在不良环境作用的结果;精神分析疗法则认为问题行为的根源在于个体内在的精神矛盾和冲突。◆

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重点是解决潜伏于个体潜意识中的过去经验;行为矫正虽承认过去经验对个体产生影响,但已无法改变和根除,由此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当前的环境事件上,并着眼于未来的行为变化。第3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是使用联想、释梦、谈话和移情等技术,疏通问题行为的症结,因此也叫做“导泄”法;行为矫正则主要是使用以学习原理为基础的技术,便于观察,可被测量,易被量化。◆

精神分析疗法认为行为矫正是肤浅的,不能改变病人的本性、潜意识欲望等问题行为根源;行为矫正则认为精神分析疗法没有科学依据,治疗进程慢。第3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一)问题行为是习得的行为矫正学认为,问题行为既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后天成熟导致的;既不是潜意识矛盾冲突产生的,也不是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它和良性行为一样,完全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第38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各具体问题行为都是分别习得的如果个体有一个以上的问题行为,那么这些问题行为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