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 2 中国的气候教案_第1页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 2 中国的气候教案_第2页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 2 中国的气候教案_第3页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 2 中国的气候教案_第4页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 2 中国的气候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2中国的气候教案

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

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

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

境一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

下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一►自主〈合作〉探究一►实践应用一►总结质疑

IIII

激发兴趣发现规律巩固新知归纳概括

新课导入:

方案:

图片导入: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

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

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转承: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

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从气温、温度带、降水、干湿地区、主

要气候类型等5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处理中,一定要用好“中国1

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等6幅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

量逐月分配”图,指导学生以这些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完成相关“活动”中的任务。

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P.33“活动”。

1.指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气温相差多少?(让学生对“冬

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学生阅读P.32“中

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的成

因)

(2)让学生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勾画出1月等温线,看一看它与哪

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观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教师讲解:除山地外,我国1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

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1月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

第1页共6页

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

分布”图上来看,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的气温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部气温低于-24℃,南北温差在4(TC以上(实际温差约5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

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冬季风

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

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由于重重山岭的阻

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难以

受冬季风影响)。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一一冬季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

什么问题?

(2)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3)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相比,图中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和走向有何不同?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教师讲解:7月,黑龙江省北部的气温约20℃,南方一大

片区域的气温约28℃,南北温差约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虽然太阳高度

较低,但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而南方地区虽然太阳高度较大,但白昼时间相对较短,

阴雨天气相对较多,南北方向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青藏高原因地势高,成为我国夏

季气温最低的地方。7月,东部地区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大体平行,说明东部地区气温受

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明显。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一一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高温中心出现在内陆闭塞的盆地

(吐鲁番盆地),低温中心则出现在青藏高原。

3.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33“活动”3。(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过渡: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的气温分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着

明显差异,说明了我国境内的热量分布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并影响着各地农作物的生长状

况。在气候上,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教学活动:

4.概念解读:活动积温一一把一年中》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

温度总和。(这一温度条件下大多数农作物活跃生长)

5.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

作物”表,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

(1)温度带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

第2页共6页

(2)将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重点关注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讲清原因,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

作物的分布)

(3)用彩色笔描绘各温度带的界线,看一看各温度带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

位的关系。

说明:通过读图、填图,以加深对温度带空间分布的了解,以及对温度带划分依据的理

解。有关积温和作物熟制的关系,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积温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但并不

要求记住积温的数值。

过渡:

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夏季节的气温差异,那么,中国气候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一一降水量

是否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P.3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我国降

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和干湿地区的教学,应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中

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以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不同区域典型的传统民居(降水量的多少会反映在房

屋建筑形态上:屋顶南尖北平),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在图中勾画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

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平行,秦岭一淮河以北大都少于800毫米,

但长白山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夏季风影响所及的界限相

当;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外,大多不足200毫米)

(2)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我国降水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的东侧和喜马拉

雅山的东南坡,年降水量都在3000毫米以上。台湾火烧寮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57.8毫米,

1912年的最高纪录达8409毫米。降水少的地方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许多

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在20毫米以下,成为全国的干旱中心,其中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多

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3)我国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一一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P.36“活动”:

(1)比较广州、武汉、乌鲁木齐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说出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

降水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看一看广州、武汉、哈尔滨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

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3个城市总体上呈现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

第3页共6页

在夏季)

教学说明:对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学习,此处只要求学生掌握规律即可,至于其

形成原因可在“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中展开,在此留下伏笔:从空间上看,为什么我国降

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呢?从时间上看,为什么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呢?

3.指导学生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干燥程度一一区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

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

(2)在“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上找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看一看这些界线分

别与哪些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对应P.38“活动”1要求: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

线一一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界线一一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界线一一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用彩笔描绘各干湿地区的界线,观察干湿地区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的关系,说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天然植被类型。

教学说明:在“干湿地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搞清楚各地

干湿状况同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指导学生将中国地形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与干湿地

区的划分图结合在一起阅读,落实干湿地区划分的空间范围,尤其要注意东北大兴安岭、小

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所属的干湿地区类型。引导学生认识干湿地区、植被类型和农牧业生产

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干湿状况下呈现出不同的植被类型,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

方式(农、牧业)也不同。

4.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我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在分布上有何特征?(5种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分布在

东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西北内陆地区,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一

些高山地区)

(2)勾画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

的分布大致吻合。(秦岭一淮河线)

(3)指导学生归纳出“气候复杂多样”这一特征。

五个温度带

四类干湿地区

五种气候类型

第4页共6页

教学说明:对于“气候复杂多样”的归纳与评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我国的温度带

和干湿地区,回忆过程中要注意秦岭一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或从影响气候的因素

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领土跨纬度广,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领土距海远近不同,有多种多样

的干湿地区;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

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为综合发

展多种农业、栽培各种林木、实行多种农作制度、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复

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活动:完成教材P.38〜39“活动”2、3。

【季风气候显著】

导入:

方案:

古诗引入: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

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所造成的。那么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春风为什么

不能度过玉门关呢?

教学活动: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另一个主要特征。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季风气候的特点,

因而课文中没有详述。在教学活动的处理上,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指导学生读“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搞清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季

风区是指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

颜喀拉山脉一唐古拉山脉一冈底斯山脉一线。(若用方案③引入,可在此处加以回应:“春风

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因为玉门关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关

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

2.巩固性活动: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对季风气候已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在此可

以以中国为区域背景,对“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开展巩固性学习活动:冬季为什么吹偏

北风?夏季为什么吹偏南风?学生通过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3.探究活动:夏季风对中国的影响。首先,学生回顾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一一降

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然后,教师提问:影响我国

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与我国的水旱灾害多发有何联系?

活动步骤如下:

(1)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0

正文内容和图2-30,感悟到: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向大陆,带来充足的海洋水汽,

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而冬季风发源于大陆内陆,水汽少,因而干冷多风)

(2)春、秋季作为冬、夏季的过渡季节,为什么天气多变?(冷、暖气流交换频繁,

第5页共6页

易造成天气多变)

(3)为什么中国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南、北方又有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