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_第1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_第2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_第3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_第4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o"第1章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解析版)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1.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银白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答案】D。【解析】A、银白色,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易锈蚀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 B.干冰用于保藏食品 C.酒精用于洗掉沾在试管壁上的碘 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答案】A。【解析】A、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是利用铁能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B、干冰用于保藏食品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酒精用于洗掉沾在试管壁上的碘是利用酒精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3.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小于9毫升B.大于9毫升C.等于9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答案】B。【解析】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11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9mL。故选:B。4.下列仪器中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①试管②量筒③蒸发皿④烧杯⑤集气瓶⑥试剂瓶.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答案】A。【解析】烧杯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量筒和集气瓶不能用于加热,能直接加热的有试管、蒸发皿。故选:A。5.我国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钻木取火 B.活字印刷 C.矿石炼铁 D.火药爆炸【答案】B。【解析】A、钻木取火包含着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B、活字印刷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矿石炼铁过程需要通过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火药爆炸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故选:B。6.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已普遍进入城市家庭,它是含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这些物质在常压下的沸点如表所示。在常温下使用无气体放出时,钢瓶中常剩余一些液态物质,这些物质最有可能是()物质名称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沸点/.C﹣88.6﹣42.2﹣0.536.169.2A.乙烷、丙烷、和丁烷B.乙烷和丙烷 C.只有乙烷D.戊烷和己烷【答案】D。【解析】观察图表可知,戊烷和己烷在常温常压下不能达到沸点,所以钢瓶中剩余的物质最有可能是戊烷和己烷。故选:D。7.某同学欲称量一药匙食盐的质量,他发现在称量过程中指针偏右,他应该()A.把平衡螺母往右旋转B.增加食盐C.增加砝码D.减少砝码【答案】D。【解析】称量食盐质量步骤:先调节天平平衡,左右两盘上放相同质量的纸,向左盘上加食盐,在右盘上放上砝码,然后移动游码,所以在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右,说明砝码质量偏大,所以要减少砝码。故选:D。8.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形成的固体小颗粒B火焰为什么会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C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是石蜡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属于解释原因,故选项错误。C.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属于解释原因,故选项错误。D.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属于实验方案设计,故选项正确。故选:D。9.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熔点较低,受热易熔化 C.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D.石蜡可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答案】A。【解析】A、石蜡的熔点较低,硬度较小,故描述错误;B、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故描述正确;C、石蜡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且密度比水小,故描述正确;D、石蜡可燃,燃烧时光、放热,故描述正确。故选:A。10.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①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故选项说法正确。②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③蜡烛燃烧时能发光、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④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①②③④得出结论正确。故选:D。1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答案】D。【解析】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呼出的气体更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小明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故选:D。12.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答案】B。【解析】A、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猜想与假设,故选项错误。B、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C、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D、小光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故选:B。13.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能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的另一端,无火焰产生;⑤实验Ⅳ中,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⑥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A.2个 B.3个 C.4个 D.5个【答案】A。【解析】①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故错;②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对;③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碳,故对;④用燃着火柴点导管另外一端,石蜡的小颗粒又被点燃,有火焰产生,故错;⑤白烟能被点燃,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无可燃性,故错;⑥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将蜡烛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点燃,从而引燃蜡烛,故错。故选:A。14.下列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A.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可以取任意量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 C.实验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原瓶中,以免浪费药品 D.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并整理好实验桌【答案】D。【解析】A、为节约药品,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取用化学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药品取用的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选项说法错误。C、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入的指定的容器内,故选项说法错误。D、实验完毕应把仪器洗涤干净,并整理好实验桌,以备下次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5.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A.液体喷出 B.受热仪器破裂 C.污染试剂 D.读数偏小【答案】D。【解析】A、图中操作液体体积大于三分之一,加热时会导致液体喷出,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冷凝水毁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用自来水清洗过的滴管取取用试剂,会造成试剂的污染;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不正确;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氮气用作保护气 B.稀有气体作电光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D.酒精用作燃料【答案】B。【解析】A.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较稳定,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稀有气体作电光,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光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32分)17.氨气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氨水,氨气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1)由题目所给信息,你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小或极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有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各举一例)(2)如图所示,将一支充满氨气的试管倒放在水槽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使试管内气压减小.【答案】故答案为:试管内液面上升;氨气溶于水后使试管内气压减小。【解析】(1)氨气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有: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故答案为: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有: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2)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使试管内气压减小;故答案为:试管内液面上升;氨气溶于水后使试管内气压减小.18.将相应序号填在下列横线上.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A,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D.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C.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A,不可燃烧B,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D.【答案】A;D;A;C;A;B;D。【解析】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化学变化.故填:D;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属于物理变化.故填:C;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不可燃属于化学性质.故填: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故填:D.19.填写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45°角.(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处.(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5)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6)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处【答案】(1);(2);45°;(3);(4)0.1;(5)1~2;(6)。【解析】(1)为了使酒精灯能正常燃烧,又不会使酒精容易洒出,酒精的量一般是在其容积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为了不使液体喷出伤人,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为了增加受热的面积,试管与水平面成约45度角.(3)为了加热方便,铁夹要夹在距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称量,它的精确度为0.1克.(5)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6)为了加热方便,试管夹要夹在距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故答案为:(1);(2);45°;(3);(4)0.1;(5)1~2;(6).20.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①“呼出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②“呼出气体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③“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①②③。(填序号)【答案】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①②③。【解析】①“呼出气体是什么?”,是提出问题,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②呼出气体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是猜想与假设,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③“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设计实验,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①②③。故答案为: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①②③。21.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液体的体积,如图所示.(1)图中所表示的液体体积是42mL.(2)若该同学要量取44mL的该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胶头滴管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3)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4mL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仰视,则量取的实际体积大于(选填“大于”或“小于”)44mL.【答案】(1)42mL;(2)胶头滴管;(3)大于。【解析】(1)根据图中所示可以知道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42mL;(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当液体的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3)仰视读数偏小,所以量取的实际体积大于44mL.故答案为:(1)42mL;(2)胶头滴管;(3)大于.2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a(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答案】(1)外焰a外焰(2)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解析】(1)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a处正好处于外焰部分所以会最先被碳化;(2)由实验现象可知,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可生成水;由题意可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烧杯中有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答案:(1)外焰a外焰(2)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4分)23.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种发生了化学(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的缓慢过程。探究一: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的比较?【查阅资料】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浑浊物,实验室里常用于吸收和检验少量的二氧化碳。【设计实验】为了证实这个问题,该小组设计了用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2)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某同学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关闭。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3)该同学呼气时,调整活塞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气操作。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乙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大些。探究二:人体呼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的比较?【查阅资料】(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属于物理(填“物理”或“化学”)性质,可用于吸收气体的水蒸气。【设计实验】(5)将锥形瓶甲和乙中改为盛放适量的浓硫酸,由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丙瓶为安全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液体倒吸。(6)连续数次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实验步骤与(2)和(3)相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气前后的质量。【答案】(1)化学。(2)打开;关闭。(3)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物理。(5)防止液体倒吸。(6)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气前后的质量。【解析】(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是一种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缓慢过程。(2)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某同学吸气时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应将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3)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该同学呼气时,调整活塞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气操作。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乙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大些。(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可用于吸收气体的水蒸气。(5)将锥形瓶甲和乙中改为盛放适量的浓硫酸,由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丙瓶为安全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液体倒吸。(6)连续数次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实验步骤与(2)和(3)相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可以根据质量的变化比较分析,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气前后的质量。故答案为:(1)化学。(2)打开;关闭。(3)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物理。(5)防止液体倒吸。(6)分别称量两个盛有液体的锥形瓶在吸气和呼气前后的质量。24.某化学小组按照下列图示步骤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1)实验Ⅰ中小木条a(填字母)处最先变黑,原因是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变浑浊。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是气体(选填“气体”、“液体”或“固体”)。(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选填“是”或“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答案】(1)a;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变浑浊;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气体;(4)不是。【解析】(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实验Ⅰ中小木条可以看到接触火焰的火柴梗的两端先变黑,即a处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是气体。(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则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答案为:(1)a;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2)变浑浊;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3)气体;(4)不是。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23分)25.(4分)阅读以下描述语句,选取数字序号填空。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③氯化钠不能燃烧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1)描述物理性质:①②。(2)描述化学性质:③。(3)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⑤。(4)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④。【答案】(1)①②;(2)③;(3)⑤;(4)④。【解析】①常温下氯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②易溶于水,描述的分别是颜色、状态和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③氯化钠不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④给氯化钠固体升温至801摄氏度,氯化钠固体熔化变为液态,氯化钠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⑤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有新物质氯化银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1)①②;(2)③;(3)⑤;(4)④。26.(4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指出下列图示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或者造成不良后果可能的错误操作,填写在表格内。错误操作不良后果(1)点燃酒精灯引起火灾(2)读数时俯视量筒上的刻度线用10mL量筒量取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