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第一单元 能力提优测评(B卷)_第1页
绪言、第一单元 能力提优测评(B卷)_第2页
绪言、第一单元 能力提优测评(B卷)_第3页
绪言、第一单元 能力提优测评(B卷)_第4页
绪言、第一单元 能力提优测评(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能力提优测评(B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答题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2.下列“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所担负的任务中,与化学关系最密切的是A.探测月球表面物质的成分及物质性质B.进行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研究C.试验低密度信道编码,高速数据传轴D.采集月球地形数据,绘制“月貌”3.下列对历史上几项重要化学研究成果的介绍错误的是A.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B.居里夫妇发现了钋和镭C.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D.侯德榜创新了纯碱制法4.下列图片中的内容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A.人工制造金刚石 B.森林受到酸雨破坏C.制造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D.制取和利用沼气5.下列“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所担负的任务中,与化学关系最密切的是A.探测月球表面物质的成分及物质性质B.进行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研究C.试验低密度信道编码,高速数据传轴D.采集月球地形数据,绘制“月貌”6.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A.农业上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B.工业废水只要无色透明就可以随意排放C.使用可降解型塑料减少白色污染D.开发新能,节能减排,力争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7.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暗藏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8.下列物质的哪些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①氮气作灯泡的保护气;②用铝做炊具;③用氧气作助燃剂;④用碳作燃料;⑤用大理石铺地面。以上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 D.②④⑤9.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D.将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1~2s取出,内焰的火柴炭化变黑,说明内焰温度最高10.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该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11.收集呼出气体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集气瓶盛满水,将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并盖上玻璃片C.在水下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立即盖上玻璃片,然后取出正放在桌子上D.集气瓶集满呼出的气体,先放在水里,等用的时候再从水中取出12.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先熄灭,由此说明A.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多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C.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多D.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13.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③实验Ⅲ中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有火焰产生⑤实验Ⅲ中,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⑦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A.2个 B.3个 C.4个 D.5个14.下列关于常见仪器的使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试管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B.量筒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读数时应平视;能作为反应容器但不能加热C.漏斗可用于添加液体,也可用于过滤D.烧杯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15.下列关于化学药品的“取用”和“存放”操作中正确的选项是A.①③④⑥ B.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⑤16.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A.砸破试管底 B.污染试剂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10mL量筒量取8.05mL的水B.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固体药品的量时,则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C.实验时,取用液体药品的最少量为1~2mLD.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2/318.给10mL的液体加热,需要使用下列仪器中的()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石棉网⑦铁架台(带铁圈)⑧玻璃棒A.①③④ B.②④⑦ C.②④⑥⑦ D.④⑤⑧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二、填空题:包括第19题~第22题4个大题,共21分。19.(4分)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请你展开想象,解释下列神奇的现象吧。(1)科学家创造出一种高分子薄膜的鸟笼,让人们看到小鸟和鱼儿一同愉快地生活在水中的情景。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只小猫在一块平放的玻璃板上,对小猫所在的玻璃板下面加强热,小猫却露出一种浑然不知的表情。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分)(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下表有四位同学的错误观点,请你用熟悉的日常事例来否定其错误观点。同学错误观点否定例证甲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乙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丙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丁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2)某单位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氯化钠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有关资料如下:项目亚硝酸钠氯化钠常温状态白色固体白色固体熔点271℃801℃沸点320℃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1413℃加稀盐酸放出红棕色的气体二氧化氮无现象①根据上表,请你写出氯化钠的两条物理性质。Ⅰ、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化学性质:Ⅰ、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③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方法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5分)选择合适的仪器编号填空(填字母)。(1)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2)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______;(3)用来存放气体或收集气体的仪器是______;(4)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5)给物质加热可用______。22.(5分)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组成的不良后果.(1)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使用量筒时,俯视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题:包括第23题~第24题2个大题,共17分。23.(6分)根据如图所示“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图1实验中,用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的过程发生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图3实验中,除了要控制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4)图4实验中,燃着的小木条伸入呼出气体瓶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6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基础过关测评(B卷)全解全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DAABABDCDCCBBBCCAC1.D【解析】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经,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不同物质中所贮存的能量是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绿色化学”提出,使化学工艺的生产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一些化学技术还可以致力于环境的改善,恢复被污染、破坏的环境,D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2.A【解析】A、化学是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故探测月球表面物质的成分及物质性质与化学关系密切,A符合题意;B、进行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研究与物理学关系密切,B不符合题意;C、试验低密度信道编码,高速数据传轴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C不符合题意;D、采集月球地形数据,绘制“月貌”,与天文学关系密切,D不符合题意;故选A。3.A【解析】A、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家是拉瓦锡,选项A错误;B、居里夫妇研究发现并提取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选项B正确;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选项C正确;D、我国的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选项D正确。故选A。4.B【解析】A、人工制造金刚石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选项不符合题意;B、森林受到酸雨破坏,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属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选项符合题意;C、制造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保护环境,属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选项不符合题意;D、制取和利用沼气,沼气属于较清洁的能,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5.A【解析】A、化学是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故探测月球表面物质的成分及物质性质与化学关系密切,A符合题意;B、进行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研究与物理学关系密切,B不符合题意;C、试验低密度信道编码,高速数据传轴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C不符合题意;D、采集月球地形数据,绘制“月貌”,与天文学关系密切,D不符合题意;故选A。6.B【解析】A、农业上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有利于保护环境,做法合理;B、无色透明的废水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不能随意排放,做法错误;C、使用可降解型塑料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做法合理;D、开发新能,节能减排,力争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有利于保护环境,做法合理;故选:B。7.D【解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新物质生成,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8.C【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解析】①氮气作灯泡的保护气,是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故不正确;②用铝做炊具,说明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正确;③氧气具有助燃性,用氧气作助燃剂,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不正确;④用碳作燃料,是因为碳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不正确;⑤用大理石铺地面,说明大理石硬度大,耐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便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正确。故选C。9.D【解析】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选项说法正确;B、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能燃烧,具有可燃性,选项说法正确;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选项说法正确;D、温度越高,木条炭化越快,将一根火柴平放入火焰中1~2s取出,外焰的火柴炭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10.C【解析】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气态石蜡,此选项错误;B、该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此选项错误;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否则石蜡蒸汽会冷凝为液态,实验不会成功,此选项正确;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未与氧气接触,未燃烧,仍为石蜡蒸汽,此选项错误。故选C。11.C【解析】A、应将集气瓶盛满水后,先盖住瓶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片平推过去,倒放在水里。A错误;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拿出水面。B错误;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由于人呼出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应将集满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C正确;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应立即从水中取出。D错误。故选C。12.B【解析】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熄灭与氧气的含量相关。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先熄灭,由此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故选B。13.B【解析】①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将火柴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故说法错误。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故说法正确。③实验Ⅲ中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说法错误。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有火焰产生,是因为被燃烧的物质是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故说法正确。⑤实验Ⅲ中,蜡烛中主要物质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很低,故说法错误。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说法正确。⑦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而不是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故说法错误。故正确的有3个;故选B。14.B【解析】A、试管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试管可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试管炸裂,不符合题意;B、量筒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加热,符合题意;C、漏斗可用于过滤和添加液体,不符合题意;D、烧杯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不符合题意。故选B。15.C【解析】①取用药品时,瓶塞倒放,错误;②胶头滴管应该竖直悬空滴加,错误;③取粉末固体,试管横放,用药匙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正确;④取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正确;⑤液体药品应该放在细口瓶中,错误;⑥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正确。故选C。16.C【解析】A、固体药品取用时应横着试管,否则会砸破试管底部,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B、用自来水清洗过的滴管去取用试剂,会造成试剂的污染,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则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小,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C。17.A【解析】A、用10mL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mL,不能量取8.05mL的水,选项A不正确;B、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药品的量时,则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选项B正确;C、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药品的量时,取用液体药品的最少量为1-2mL,选项C正确;D、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不能少于四分之一,选项D正确。故选A。【解析】加热约10mL液体,应用较大容积的仪器,烧杯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所以先可选定烧杯。烧杯加热时要垫石棉网。除此之外还要用到用于加热的酒精灯和铁架台。所以,要用到的仪器有:②烧杯、④酒精灯、⑥石棉网、⑦铁架台。故选C。18.C19.(1)鸟笼隔水透气(2)玻璃板隔热【解析】(1)鸟笼的材料是一种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其性质优异、功能奇特,能隔水透气,小鸟在鸟笼内的空间中,鱼儿在鸟笼外的水中,所以人们看起来小鸟和鱼儿生活在同一环境中;

故答案为:鸟笼隔水透气。(2)玻璃板是由一种具有绝热性能极强的高分子材料构成的,因此玻璃板下面温度再高,玻璃板上面温度仍不变;故答案为:玻璃板隔热。20.(1)灯泡发光摩擦生热浑浊的泥水静置一会水的沸腾(2)常温下为白色固体熔点801°C加热能分解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分别取少量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的是亚硝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答案合理即可)【解析】(1)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摩擦生热是物理变化;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浑浊的泥水静置一会是物理变化;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水的沸腾是物理变化;(2)①由表可知,氯化钠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熔点801°,化学性质为:加热能分解;②①由表可知,亚硝酸钠的化学性质为:加热能分解、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③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方法:分别取少量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的是亚硝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答案合理即可)。故答案为:①灯泡发光;②摩擦生热;③浑浊的泥水静置一会;④水的沸腾;⑤常温下为白色固体;⑥熔点801°C;⑦加热能分解;⑧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⑨分别取少量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的是亚硝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答案合理即可)。21.BACEF【解析】(1)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故选:B;(2)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故选:A;(3)用来存放气体或收集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故选:C;(4)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故选:E;(5)给物质加热可用酒精灯,故选:F。22.弄破试管底腐蚀橡胶帽腐蚀标签污染原瓶试剂使读数偏大【解析】(1)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上下旋转地刷;(2)胶头滴管取用的液体: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试剂会腐蚀橡胶帽;

(3)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4)实验室做实验剩余的药品,也要“三不”:不拿出实验室,不拿随意丢弃,不能放回原瓶;(5)根据读数时“仰小俯大”判断。解:(1)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可能会弄破试管底部;(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液体流入橡胶帽,会腐蚀橡胶帽;

(3)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腐蚀标签;

(4)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原瓶试剂;(5)使用量筒时,俯视读数:使读数偏大。23.(1)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2)物理(3)澄清石灰水的体积(4)燃着的小木条熄灭【解析】(1)图1实验中,用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会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该实验目的是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2)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的过程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此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3)图3实验中,除了要控制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澄清石灰水的体积相同;(4)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较低,所以图4实验中,燃着的小木条伸入呼出气体瓶中,观察到燃着的小木条熄灭。24.(1)打开关闭(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分析】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能使II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使I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由装置的特点可知,瓶II中所装试剂澄清的石灰水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I装置试剂澄清的石灰水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与I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由装置的特点可知,吸气时,应打开A,关闭B,故填:打开;关闭。(2)由上述分析可知,呼气时关闭A,打开B,我们可以观察到锥形瓶(I)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25.澄清石灰水木条复燃玻璃片上有水雾变浑浊无明显变化长正确【解析】1、(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故填:澄清石灰水;(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