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评析题(查补能力-提升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冲刺过关_第1页
专题04 评析题(查补能力-提升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冲刺过关_第2页
专题04 评析题(查补能力-提升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冲刺过关_第3页
专题04 评析题(查补能力-提升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冲刺过关_第4页
专题04 评析题(查补能力-提升练)(解析版)-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冲刺过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评析题目录01挑战中考题·查能力漏洞02突破题型·补能力漏洞题型特点答题方法技巧点拨03能力提升演练1、(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试题。【新闻播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露营这种新的休闲旅游方式。与此同时,在露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一些公园、景区,当人群散去,草地上植被损坏、食物浪费、垃圾随意丢弃。针对不文明露营现象,公园、景区管理方出台了相关规定。有的公园还专门规划了帐篷区,树立标识牌,提醒游客在帐篷区外禁止搭建帐篷、吊床等设施。但有的游客却视而不见,擅自在非帐篷区域搭建帐篷、吊床,甚至经工作人员提醒后仍然我行我素。【法律链接】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五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网友观点】网友小董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游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呗。游客没有义务遵守公园的规定,听取工作人员的提醒。你赞同网友小董的观点吗?请结合相关宪法条文进行评析。【答案】网友小董的观点是错误的。①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材料中,游客的行为没有正确行使权利,在行使权利时损害了公园的利益和其他游客的自由和权利。②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材料中游客损坏草地植被、浪费食物、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没有自觉履行公民义务。③我们应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做文明游客。【分析】考点考查: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游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呗。游客没有义务遵守公园的规定,听取工作人员的提醒。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判断正误:错误;论据①: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论据②:公民如何自觉履行义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题)高铁不文明占座行为被视频曝光;男子请人给孕妇让座进行全程直播拍摄;插队引发互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理发店老板将顾客的视频随意发到网上……类似的网络视频曝光行为不时出现于互联网平台,有的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焦点,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评论。

对此有人认为“监督和自由表达是我们的权利,公民权利必须得到充分尊重”。请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评析这一观点。【答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宪法赋予我国公民广泛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和监督权,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等,这些权利都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我们不仅要依法行使权利,也要自觉履行义务,依法处理好公民自由表达和隐私权等合法权利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考点考查: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监督和自由表达是我们的权利,公民权利必须得到充分尊重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判断正误:错误;论据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论据②:我们要依法处理好公民自由表达和隐私权等合法权利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题型特点评析类题多以未成年人的生活情景、新法新规、重大社会热点等为背景材料。在设问上多为两个问题,第(1)问多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及理解类设问,或是对材料观点的分析或论证;第(2)问多为案件点评或人物事件评析以及建议、做法类型的设问。主要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同时也反映其思维水平。针对法律评析类题,学生大多存在审题不清、不能从关键材料解读出关键知识点、答案要点不全等问题。所以复习备考时,学生应加强审题,强化材料与知识的对应应用以及尽可能练全模块内各知识点的交叉组合。方法技巧点拨析模块分析题目要求,判断运用哪一模块的知识作答。析问题分析题目考点,明确答题要求,领会命题人的意图。析类别分析问题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的哪一角度进行考查的,若属于复合型问题,则需要多角度组织答案。法律评析题多从案件或法律的价值引领,以及多元共治解决某个法治事件的角度设问。析材料利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心意。链观点紧扣题目,联系相应的教材观点、时政术语,将其与设问、材料巧妙联系。列答案根据设问结合材料、教材知识等按照先后顺序列出答案要点。1、(2024·四川广元·二模)春节档期电影《第二十条》获得9.5好评的原因之一是:符合了人们心里最朴素的价值观和期望——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见义勇为要道歉,以后谁还敢做好人好事?”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小雅和同学观看影片后就有关正义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同学甲:见义勇为是正义之举,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同学乙:生活中要区分正义与非正义行为同学丙: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小雅认为:校园欺凌是一种丧失正义良知的行为,但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借助司法的力量。请运用“维护公平正义”相关知识,对小雅的观点进行评析。【答案】答:小雅的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不赞同)。理由如下:①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而校园欺凌是一种非正义行为,它会损害他人的权利与机会,进而危害整个社会。“我们无能为力”是漠视非正义行为及其危害的。②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③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未成年人也有责任守护正义,我们既不要做伤害他人的行为,面对欺凌他人的行为也不漠视,既要敢于斗争,更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办法,如:向老师或有关部门反映,见义“智”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分析】考点考查:正义的力量、个人守护正义。能力考查:辨别分析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校园欺凌是一种丧失正义良知的行为,但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借助司法的力量。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错误。论据①: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而校园欺凌是一种非正义行为,它会损害他人的权利与机会。论据②: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论据③: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论据④:面对欺凌他人的行为也不漠视,既要敢于斗争,更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办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2024·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以下任务。“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飞线”给电动车充电……这些小微违法行为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至于大家都以“小”视之,甚至见怪不怪。所谓小微违法行为,一般指情节轻微,不会即刻对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小微违法行为看似不起眼,但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绝不能“微小”视之。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所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知识对小微违法行为进行评析。【答案】①小微违法行为既是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②我们要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树立底线意识,拒绝小微违法行为;③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④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会失去自由的代价。即使是小微违法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⑤社会生活讲规则,需要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应该严于律己,自觉增强法治意识,避免小微违法行为的发生。【分析】考点考查:敬畏生命、树立法治意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正确行使权利、遵守规则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飞线”给电动车充电。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判断正误:错误;论据①:小微违法行为既是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论据②:敬畏生命+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论据③: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如何正确行使权利+遵守规则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2024·河南商丘·一模)在法治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两则素材:素材一

2024年1月29日,河南省公安厅公开表示,在执法和管理中,采取柔性执法模式,春节期间,在不影响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的情况下,对当地司机少开罚单,对外地司机慎开罚单,对外省司机尽量不开罚单,以教育劝导为主。素材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对于情节轻微,未影响道路通行的,指出违法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可以指出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对于上面两则素材,小法同学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道路交通违法者应一视同仁,否则会影响执法的公正性。而小治同学则认为,春节期间少开罚单属于柔性执法,契合法治精神,不失公正。请你对以上观点进行辨析。【答案】小法同学说法是片面的,小治同学说法正确。①我国法律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小法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需要差别对待,才能保证法治的公平公正。外地外省司机对于本地路况不熟悉,在路况知情上与本地司机不同,因此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这也是法治文明进步的表现;故小法的说法总体来说是片面的。②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采取柔性执法模式不是不治理,而是在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让司机感受到法律的温暖,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故小治说法是正确的。【分析】考点考查:平等、公平正义、厉行法治等能力考查:辨别分析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点②:对道路交通违法者应一视同仁,否则会影响执法的公正性。观点③:春节期间少开罚单属于柔性执法,契合法治精神,不失公正。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①正误。正误判断:正确。论据:我国法律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②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需要差别对待,才能保证法治的公平公正。第四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③正误。正误判断:正确。论据: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

第五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4、(2024·四川广元·二模)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2023年广元市“宪法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活动期间,开展2023年“法润广元暖民心——百场法治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节目展演、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学习宣传活动和法治巡讲等系列活动,着力推动宪法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对此,有同学认为,维护宪法的权威只在于做好宪法宣传,让人们增强宪法意识。请你对该观点进行评析。【答案】此观点错误。①开展宪法宣传活动,让人们学习宪法、认同宪法,增强宪法意识,有利于保障宪法的权威。②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宪法的实施需要坚持依宪治国,需要一切组织和个人坚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需要确保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需要加强宪法监督工作。【分析】考点考查:增强宪法意识、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能力考查:分析辨别能力、运用教材知识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维护宪法的权威只在于做好宪法宣传,让人们增强宪法意识。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①:加强宪法宣传,增强宪法意识,是维护宪法权威的途径之一。论据②: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论据③:维护宪法权威还需要坚持依宪治国,一切组织和个人坚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监督工作。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5、(2024·山东枣庄·一模)爱国教育厉行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生效实施。该法以立法形式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确立、强调、规范、引导,进一步把对群众的号召倡导上升为公民的法定义务。某校九年级(1)班以“爱国教育厉行法治”为主题召开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小美: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就做到了厉行法治,可以解决危害国家利益的问题。小华:坚持厉行法治,这不仅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其他单位和个人也要增强法治意识。请任意选择其一予以判断并简要评析。【答案】小美的观点错误。有了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我们还需要学法,懂法,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守法,法律规定的一定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学会用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护法,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小华的观点正确。①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③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④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⑤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分析】考点考查:厉行法治的要求。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①: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就做到了厉行法治,可以解决危害国家利益的问题。观点②:坚持厉行法治,这不仅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其他单位和个人也要增强法治意识。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①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厉行法治的要求。第三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②正误。正误判断:正确。论据:厉行法治的要求。第四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6、(2024·河南信阳·一模)材料一

2023年9月20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经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10月16日,李强总理签署第766号国务院令公布《条例》。《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材料二

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检察机关分别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9万人、5万人、4万人。近年来,未成年人受骗案件持续多发,从受骗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直播打赏、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据此,有同学认为:“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就不会再被骗了。”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答案】①此观点是片面的。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受骗,因为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等。③但是还需要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④也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分析】考点考查:法治的重要性、厉行法治、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这下好了,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就不会再被骗了。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正误判断:片面。论据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可以防止未成年人受骗,因为法律具有规范作用。论据②:还需要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7、(2024·四川广元·二模)2023年9月30日,在国家烈士纪念日,广元市某校组织九年级学生代表到市烈士陵园参加“为英烈而歌,向忠魂致敬”活动。张某同学在活动中,与同学随意做调皮的小动作,带队老师在活动后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对此,有同学认为,同学间搞小动作是他们的自由,并没有影响活动的开展。请你对该观点进行评析。【答案】该同学的观点错误。①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混乱与伤害。②缅怀烈士是庄严肃穆的活动,在活动期间应当有规范的言行,要按照活动组织者的安排有序参加活动,不得做小动作,否则会影响活动的庄重性。【分析】考点考查:法治与自由的关系。能力考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同学间搞小动作是他们的自由,并没有影响活动的开展。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①: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混乱与伤害。论据②:缅怀烈士是庄严肃穆的活动,在活动期间应当有规范的言行,要按照活动组织者的安排有序参加活动,不得做小动作,否则会影响活动的庄重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8、(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该法指出无障碍人群除了残障人士,还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社会成员。该法对无障碍环境也有了新的阐释,不再单纯是指电梯、坡道、盲道、卫生间等,它还涵盖了信息交流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停车场应设置无障碍停车位、老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