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镇理论讲说_第1页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_第2页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_第3页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_第4页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小组成员:房昱铭(组长)2021/5/911.1概念

卫星城市(satellitecity):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以外的地区疏散,从而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在大城市外围所建的城市。

卫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母城的人口和工业,减小中心城市规模,避免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和庞大。卫星城市与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关键词:人口就业住宅公共设施相对独立性2021/5/92卫星城功能(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城市周围,同时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必要环节,因此具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

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乡村卫星城2021/5/93卫星城功能(2)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卫星城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同样具有大城市所表现出来的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但是由于卫星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功能定位,其产业聚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村乡镇工业的聚集2)吸收所依托城市经济技术的能力,实现区域产业链的延伸。(3)人口聚集功能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卫星城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解住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容发展。2021/5/941.2产生过程

“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

■台依拉《卫星城镇》

卫星城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915年由美国人台依拉在他的《卫星城镇》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工业从大城市周边转移,因此也劝说应该通过卫星城来疏散大城市人口。霍德华花园图解2021/5/951.2产生过程■恩温提出卫星城设想方案实际创始人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2021/5/961.3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题也未能解决。巴黎-卢昂-勒哈佛地区区域规划2021/5/971.3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优点——分散了大城市的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膨胀所带来的矛盾。缺点——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还消耗了人的体力和时间。

2021/5/981.3发展阶段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193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lielSaarinen)受人委托,在大赫尔辛基(GreaterHelsinki)方案中,引借了自己于1918年提出的“有机疏散(OrganicDecentralization)3)”理论,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有机分散中心城市的功能;

一方面建设有一定的工业建筑和服务性公共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地铁等轨道交通加强与母城的联系;而且各个卫星城之间,卫星城与城市中心区之间以公园等绿地形式相隔。在半独立卫星城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2021/5/991.3发展阶段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优点——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居民可就地工作,另一部分仍去母城工作。缺点——规模小,设施不完善,所以疏散并不彻底。2021/5/9101.3发展阶段独立卫星城

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体现了卫星城规划思想与区域环境联系的特征,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计划将伦敦中心区人口减少60%。这些卫星城中居住区与工业区按照一定比例建设,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在工作和生活上基本可以满足卫星城居民的需要,独立性较强。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作和生活。2021/5/9111.3发展阶段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施,可以独立存在。二战以后,针对卧城和半独立卫星城对分担中心城市功能及人口压力方面无明显效果的问题,出现了具有相对完善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卫星城。

2021/5/9121.3发展阶段新城

随即英国政府在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规范了有关新城开发的政策。就规划概念而言,新城较卫星城更强调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基本发展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镇,可以为其本身及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与中心城市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中心城市的人口及外来人口有疏解和截流的作用。米尔顿·凯恩斯新城:提升居住环境和配套,交通便捷,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强。

米尔顿·凯恩斯新城2021/5/9131.3发展阶段第四代卫星城: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新城——为了减少早期卫星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强调其独立性,在后期的卫星城建设中进行了改进和规划。包括上述第三阶段的独立卫星城模式,这类按规划设计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NewTown)”。2021/5/914四代卫星城的联系与区别■联系①目的一样:解决大城市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②方式一样:对霍华德理论的应用与完善。■区别(1)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2)半独立卫星城——疏散了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底的做法。(3)独立卫星城——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需要。(4)第四代卫星城:疏散人口和产业,抵销母城对周围的吸引力。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卫星城镇,到基本完成独立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变大,又简单到复杂的过程。2021/5/915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