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高级中学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选择题(30*2=60分)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政治文明演进和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答案】A【解析】【详解】古希腊由于海洋和山恋的阻隔,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出现了多个奴隶制城邦,城邦面积狭小,人口少,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故A正确;BCD不是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联系所学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2.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组别甲乙丙商品内容盐、火器、五金、酒、布匹糖、烟草、玉米奴隶A.欧洲、美洲、非洲B亚洲、美洲、非洲C.亚洲、美洲、欧洲D.欧洲、亚洲、非洲【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从16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火器、五金、酒、布匹,从欧洲到非洲;奴隶,从非洲到美洲;糖、烟草、玉米,从美洲到欧洲,故甲、乙、丙分别是欧洲、美洲、非洲,故B正确。甲是欧洲,不是亚洲,故A排除。同理,故C错误。乙是美洲,不是亚洲,故D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过程3.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A.主张因信称义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王权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药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知识,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故B选项正确;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象,故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地位,故D选项错误。4.在16世纪的英国,那些随着罗马帝国衰亡而湮灭的悲剧和喜剧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戏剧再次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英国B.启蒙运动对英国戏剧发展有较大的影响C.议会民主政治鼓励人们多观看戏剧表演D.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取材于罗马帝国的兴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至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材料时间为英国16世纪文学作品的发展,“戏剧再次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的表现,A项正确;启蒙运动是17至18世纪,排除B项;英国确立民主政治的时间为17世纪,英国当时还没有确立民主政体,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英国戏剧的流行,但没有涉及莎士比亚的作品,且莎士比亚的作品并非“都取材于罗马帝国的兴衰”,排除D项。故选A项。5.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A.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B.导致法国政教分离 C.推动了法国的宗教改革 D.为法国革命起到了思想动员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因此选D;材料没有涉及否定法国的等级制度,A错误;B与题意无关;C违背史实。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 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本题材料“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可以看出非洲文明是与多种文明相互影响,推动了非洲文化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非洲文化是非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的结果,没有涉及其与美洲文化和澳大利亚文化先进、落后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其他文化对非洲文化的影响,并非非洲文化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非洲文化受到其他文化影响,但材料没有涉及这种影响是“积极吸收”还是“被动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7.《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废止法律,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故选D;材料明显反映的是不经过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制止法律的执行,国王的权力没有议会权力强,并不是国王和议会共同商讨国家事务,排除A;《权利法案》就是规定国王和议会权力的,材料只能看出限制了国王干预立法的权力,体现不出法律和国王谁的权位高,排除B;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联系所学《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解答。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可知,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逐渐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B项正确;《权利法案》只是限制王权,尚未结束国王的权力,这时期国王保留行政权,A项错误;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即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而不是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衡,C项错误;“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但与材料中的“转折点”无关,D项错误。9.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佣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A.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C.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依据材料“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各行各业想方设法投资开发出多消耗煤炭、少雇佣工人的新技术,此后以煤炭为能源,以机器生产代替工人劳动的蒸汽机应运而生,故动力革命的启动有独特条件,D项正确;“垄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明了“多消耗煤炭”,没有说明对煤炭的依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劳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0.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C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D.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工业革命初期技术发明人才来看,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因此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科学新发现,排除B。掌握新技术的发明者都是一些工匠,而不是手工工场主,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技术传播推广的信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1.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B.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潮流C.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D.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期(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导致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因此,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A项正确;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直接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具有生命力,排除D项。故选A项。12.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烟囱管帽”象征着工业化,体现了经济的发展,而“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说明当时环境污染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煤为燃料造成了环境污染。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以立法来解决,故C项正确;当时的文艺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故不选A项;由烟囱可知这是在工业文明下,故不选B;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3.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这一民主化表现在A.用集体缔约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之间的争端B.用集体提供安全保障的办法维护世界和平C.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间的矛盾D.用集体威胁的办法遏制企图发动侵略的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可得出采用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也是维也纳体系形成以来,国际关系进步的重大表现,故C项正确;集体缔约、集体提供安全保障均不能够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和解决国际争端,故A、B项排除;“集体威胁”是不可能解决国际争端,只会导致矛盾激化,故D项排除。14.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了世界新秩序,建立了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这一国际组织是A.国际联盟B.联合国C.华约D.北约【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搏杀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联盟,故A项正确;联合国、华约与北约均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故B、C、D错误。15.十月革命的目击者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认为,“不论人们对布尔什维克的观感如何,它的兴起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非凡大事。”我们所理解的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是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C.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 D.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故据材料“不论人们对布尔什维克的观感如何,它的兴起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非凡大事”及所学知识可知,我们所理解的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是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C项符合题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标志是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A项排除;第一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就已经蓬勃开展了,故B项排除;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标志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故D项错误。故选C。16.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0年底苏俄。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在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时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违背了小农占优势的国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列宁不得不调整经济政策。因此B项正确;ACD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17.1947年,丘吉尔曾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这反映出()A.美国控制了西欧 B.欧洲在二战中遭到巨大破坏C.欧洲成为美苏冷战牺牲品 D.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点后(英国)。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期间,因此出现“现在的欧洲是什么,是一个藏骸所”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欧洲在二战中遭到巨大破坏,二战后欧洲自身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下降,B项正确;此时美国并没有控制西欧,排除A项;此时冷战没有正式开始,排除C项;英国在二战前已经不是世界霸主,排除D项。故选B项。18.1947年2月英国外交部就希腊、土耳其发生的危机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能够承担起援助的责任以避免这两国落入非英美势力的控制之中。于是,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重要演讲,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这指的是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在194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在1947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于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D三项错误。19.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A.福利开支压力巨大 B.财政赤字巨大C.大力发展私有企业 D.减少国家干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福利开支就是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D项正确;福利开支压力巨大和财政赤字巨大是削减福利开支的原因,排除AB项;20世纪70年达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并非大力发展私有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2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这说明A.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B.信息化的出现推动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到来C.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D.信息化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C正确;信息化使人类分工更加紧密,A排除;B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信息化的到来,排除;“新经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D排除。故选C。21.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而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这说明()A.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发展 B.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C.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增强 D.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表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ABD。22.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制造各种借口伺机对叙利亚施压,以期实现其政权更选。西方大国也以“保护的责任”自诩,干涉中东,使其陷入长期战火。这些现象说明A.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B.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C.叙利亚内战加剧了国际的紧张局势D.美国干涉开始导致地区力量失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东地区的干涉使该地区长期陷入战火,战乱无法平息,这说明西方干涉加剧了地区间的矛盾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造成地区动荡的根源是民族矛盾、领土争端或教派冲突等内部因素,不是外部因素;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方国家的干涉对中东地区局势的影响,并非是叙利亚内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地区力量的失衡是从美国干涉开始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A.文明开化的程度 B.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C.经济形态的影响 D.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史(埃及、西亚和希腊)。据材料“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和古西亚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区有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稳定,这为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工商业发展,因此其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说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以不同的方式扩展,主要是因为两者受到经济形态影响,扩展方式也不同,C项正确;文明开化的程度并不会造成扩展方式的不同,排除A项;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以及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同属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不能体现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扩展方式不同的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24.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这位意大利诗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淡定,同时追求财富,强调人的荣誉等,结合题干时空16世纪的意大利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个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屈从命运,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待宗教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主要涉及个人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25.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可以看出民族极端主义发展迅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疯狂的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经济的低迷,排除ABD项。故选C项。26.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答案】D【解析】【详解】西欧城市内的市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身份,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为西欧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而非封君封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城市而非庄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7.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依据材料可知,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实施的“民主种子”项目,另一方面传播西方观念。依据材料时间“1952年”和所学可知,菲律宾属于二战后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美国对菲律宾的项目是为了加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宣传,进而在于苏联的争霸中争取中间地带,D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是在195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实施“民主种子”项目是为冷战和美国国家利益服务,并非是为了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菲律宾,当时的菲律宾已经独立,排除C项。故选D项。28.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2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1978-1982年西方国家失业率增加,消费品价格增长率下降,市场活力不足,因此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A项正确;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各主要货币在投机力量冲击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29.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由上升到逐步缓慢下降,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可知贫困人口比例在下降,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C项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贫困状况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30.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据本题材料“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多样性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作者强调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具有特殊性,这说明作者意在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作者强调的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各民族”涵盖的范围过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这是民族独立运动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整个非洲大陆的时期。非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支持,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在1957﹣1968短短的12年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占了近1/3的席位,它们是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段炳麟《世界当代史》(1)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下半年,日本在中国哪一地区策动了一系列侵略活动?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针对时局提出的革命策略。(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和非洲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的共同经验。【答案】(1)地区:华北。策略:抛弃关门主义。(2)特点:发展迅猛,范围广,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新兴的独立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3)团结各种力量,联合起来开展斗争。【解析】【小问1详解】地区: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5年下半年(日本、中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下半年,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策动了一系列侵略活动。策略: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5年下半年(日本、中国)。根据材料“目前的时局,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和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抛弃关门主义。【小问2详解】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非洲)。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这是民族独立运动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整个非洲大陆的时期,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是发展迅猛,各国互相支持。根据材料“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占了近1/3的席位,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独立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小问3详解】共同经验: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中国、非洲)。根据材料“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非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支持,团结各种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和非洲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的共同经验是团结各种力量,联合起来开展斗争。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人权受到侵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进步,它的扩展。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解析】【详解】本题是观点类的论述题。时间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从材料中可知,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有三种: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读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课本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