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港文学专题_第1页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_第2页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_第3页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_第4页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台港文学

专题绪论当代台港文学发展脉络第一节50年代文学一、台湾:“战斗文学”“反共文艺”内容上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丑化中共、鼓动反攻倒算。形式上“八股”、单调、僵化。二、香港:”绿背(美元)文化、自由文艺人世感怀之作、回忆录盛行如:张爱玲《秧歌》、《张国涛回忆录》第二节:60年代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流行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在诗歌领域掀起:纪弦创办《现代诗》和“现代诗社”;痖弦等创办的《创世纪》和“创世纪诗社”。2、小说领域达到高潮:1960年白先勇等创办《现代文学》,其次还有《文学杂志》、《笔汇》、《前卫》、《这一代》等。3、香港的主要阵地有《文艺新潮》、《浅水湾》、《诗朵》、《好望角》等。

第二章

台湾现代诗潮第一节

概述1953年,纪弦创办了《现代诗》季刊,1954年钟鼎文、覃子豪、余光中等成立了“蓝星诗社”,同年10月,张默、洛夫、痖弦成立“创世纪”诗社,形成台湾早期现代诗创作三足鼎立的局面。至70年代,台湾现实主义诗潮进入高峰,主张反归传统,拥抱乡土,关怀现实。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1、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思想情绪。2、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提倡描写人的潜意识、梦境、恋父或恋母情结。3、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提倡“自动写作”(不受思想意识控制)、“梦境记录”等。4、受意识流小说影响,专注表现人的内心与意识。5、受象征主义影响,多运用象征、暗示、神秘主义等表现手法。第三节:70年代文学一、台湾:乡土文学与报导文学崛起1、背景与原因2、主要成绩: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涌现一批关注民生、关怀本土、揭示现实矛盾的优秀作品。二、香港:本土文学思潮1、本土文学新人的成长2、提倡表现香港意识反映香港社会问题。第四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一、多元化发展趋势二、通俗文学的新天地1、武侠小说2、言情小说3、商界小说上编台湾文学第一章台湾乡愁文学第一节

林海音、钟理和的乡愁小说一、林海音生平与创作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实力的台湾女作家之一,林海音对于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与开拓,对于当代台湾文坛的培植与建树,曾经构成令人怀念的“林海音时代”与“纯文学岁月”。“林海音跨越族群鸿沟,游走于写、编、出版,她集闽、客及北京经验的多元的身份与经历向来为人所乐道。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童年随父母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担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去台湾,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钟理和(1915——1960)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世代务农的小康之家。曾被人们称为“台湾乡土文学之父”等。他的作品被公认为“代表真正的台湾文学”。代表作《笠山农场》:《笠山农场》是钟理和惟一完成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主要代表作,颇有自传性特点,把自己的血肉、情感和生命融入字里行间,真正显示了钟理和的创作才华。小说以日据时期的台湾南部为背景,通过对咖啡农场兴衰史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农村经济的破产,表现了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作者安排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主题。以刘致平、刘淑华的同姓婚爱为明线,歌颂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争取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和纯真的爱情。暗线是集中反映了一个咖啡农场的五年兴衰史,写出了日据时期台湾农村经济的破产。作品写了农场由盛转衰、被迫三易其主、最终破产的过程,由此写出了日据时代台湾农村的衰败萧条和人民生活的贫穷痛苦。代表作《笠山农场》:1.自传性特点,把自己的血肉、情感和生命融入字里行间,显示了创作才华。2.以日据时期的台湾南部为背景,以刘致平、刘淑华的同姓婚爱为明线,表现了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暗线是集中反映了咖啡农场的五年兴衰史,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农村经济的破产。

第二节

余光中的乡愁诗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等。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其变化轨迹基本上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先西化后回归。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一、《乡愁》1、日常生活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情感线索:“幼子恋母”——“青年相思”——“生死之隔”——“思乡恋国”情感节奏:一唱三叹,回旋往复2、文化乡愁蕴涵:思乡恋国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结合。二、《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三、《白玉苦瓜》

全诗通过对文物苦瓜的雕琢、制作成为艺术品过程的透视,实际上放大到整个中华文化在中国母亲的乳汁的哺育下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歌颂了中华大地的慈母之恩,赞誉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表达了愿古老文明的神州迅速崛起、富强的浓郁感情。三、风格民族抒情体的现代诗:民族风格、抒情风格、现代风格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诗”及其主要诗人

一、纪弦的诗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郑愁予的诗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他的诗主要抒写漂泊人生中的浪子情怀,表现技巧和手法是现代的。善于运用精致的“叙述”,表达抒情的意图,引发读者的遐想与思考。擅长形象描绘,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自成风格。《水手刀》、《错误》(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著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第三节

“创世纪”及其主要诗人

一、洛夫的诗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二、痖弦的诗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痖弦用忧郁的眼睛看人世,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困惑。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音乐手法用于诗作中。《红玉米》第四节席慕容的诗席慕蓉,蒙古族,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错误》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山路》我好像答应过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你说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我好像答应过你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而今夜在灯下梳起我初白的发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实现的诺言一些无法解释的悲伤在那条山路上少年的你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第三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20世纪60年代,在全盘西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成长壮大,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1960年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戴天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出版《现代文学》杂志,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崛起。

第二节

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笔名白黎、肖雷、郁金等,生于南宁。父亲白崇禧是原国民(和谐)党高级将领。

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3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教,讲授中国语言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台北人》:14篇短篇小说,各篇既独立成章,又有内在联系,写的是四九年离开大陆挣扎生活于台湾的大陆人,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暗示出小说集的主题。《纽约客》写旅居于美国第二代台北人的失落、疏离感。

四、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一)人物塑造上,以形写神手法,以言行写心理;同时运用意识流手法。(二)结构上,将传统的“纵剖面”与西方的“横断面”写法结合起来。多种叙事视点的运用。(三)传统的、现代的语言风格有机契合,形成典雅精美、洗练明快的语言特色。(四)风格细腻、含蓄、深沉、优雅。第四章

台湾乡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当代“台湾乡土文学”指以描写本省城乡生活为内容,具有台湾地区特色的文学。王拓在《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一文中说:所谓“风土”或者“乡土”,“所指的应该就是台湾这个广大的社会环境和这个环境下的人民的生活现实;……凡是生自这个社会的任何一种人、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这种(乡土)文学所要反映和描写、都是这种文学作者所要了解和关心的。这样的文学,我认为应该称之为‘现实主义’文学……”。“台湾乡土文学”,的确就是台湾的现实主义文学。人们所以沿用“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强调它的地方特色──在台湾的“全盘西化”的潮流下,强调这种现实主义文学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

第二节

钟肇政一、钟肇政创作历程

笔名有九龙、钟正、赵震、路加等。1925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943年淡水中学毕业,1944年进入一年制的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日本统治者征召入伍,为“学徒兵”。光复后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因听觉障碍,旋又退学,回龙潭任小学教员,决心自学,苦读中文。开始涉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他有了写作欲望。开头,他以日文拟草稿,然后再译成汉文,后来,逐渐习惯以日文构思,再用汉语写作,最后才达到用汉语构思,再直接用汉语写作。

二、《鲁冰花》这部小说的问世,奠定了钟肇政扎根乡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但它的发表却是台湾儿童文学“乡土意识”和现实特征的最早体现,标志着战后第一代台湾省籍作家用国语创作的、反映台湾这块土地上少年儿童成长和生活的本土少年小说的萌芽与发端。钟肇政的《鲁冰花》成为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崛起的先兆。第三节

陈映真

一、创作活动与文艺主张(一)作者简介

陈映真,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邨,1937年11月6日生于台湾西海岸的竹南,1957年考入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1961年大学毕业,任中学教师,又曾在印刷公司、跨国公司、外国制药厂工作。1966年和尉天骢等共同创办了《文学季刊》杂志,1967年,被台湾当局以“阅读毛泽东、鲁迅著作”、“为共产党宣传”和“涉嫌叛乱”的罪名而逮捕,饱受铁窗之苦,1975年才获释回故乡。1979年12月,在台湾“高雄事件”前夕,陈映真被台湾当局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在台湾舆论界和海外文学界的声援下,很快获释1985年11月,创办纪实摄影篇深度报道《人间杂志

(二)文学主张:在1977、1978年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等文,维护乡土文学,并明确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一、反对文学全盘西化的倾向,主张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二、文学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和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三、文学要起到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解答历史提出的问题。二、《夜行货车》小说以台湾工商社会的跨国公司为背景,以女职员刘小玲的感情生活为线索,描写了她和詹亦宏的艰难相恋。小说通过“宴会”场面的描写,集中对比刻画了在外国主子面前卑躬屈膝的林荣平和最后以辞职与外国主子决裂的詹亦宏两个人物形象,刘小玲被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感情打动,最后与詹亦宏一起夜归乡土。作品形象地表现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抗争的胜利,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台湾的经济掠夺和对中国政治的粗暴干涉。小说意象鲜明,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刻画十分细腻,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第五章

台湾女性文学第一节

概述

台湾女性文学发韧于50年代,60-70年代在探索中逐步发展、成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直至80年代是声势浩大的崛起态势。

一、台湾女性文学发韧期50年代:有影响的女作家有苏雪林、谢冰滢等。二、台湾女性文学的生长期、探索期

60-70年代:1.传统女性文学稳步发展。张秀亚、徐钟佩、琦君、林海音、孟瑶等仍坚持用传统的写实手法,继续揭示和探讨妇女的悲剧命运。

2.聂华苓、陈若曦、於梨华、欧阳子、施淑青等一批女作家异军突起。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派文学色彩。她们运用现代派手法,表达了中国传统女性文学所表现的传统命题——对妇女悲苦命运的控诉揭露,其中又具有传统女性文学所没有的女性现代意识——呼唤生命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表达了女性对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大胆质疑。3.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女性文学风行台湾。三、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勃兴时期8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文学高涨,曾心仪、廖辉英、朱秀娟、袁琼琼、吕秀莲、李昂、三毛、席慕荣、张晓风、龙应台等文坛新锐脱颖而出,将台湾女性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局面。随着台湾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女作家们开始在作品中抒写那些积极地投身社会,靠自己自强不息的拼搏与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杰出女性,展现她们女性解放的高境界。

四、90年代之后的台湾女性文学9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中描写工业企业高层写字楼内种种两性情爱瓜葛,婚外恋的作品日渐增多,有浓厚的现代社会色彩,折射出一些社会世相景观,但毕竟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

还有一类作品多写闲适淡泊的人生享受和成功者的感怀以及成功后的回味与回眸,抒情意味浓厚,女性文学内涵向静态化、淡泊化发展,客观地去表现生活,开掘人生的意义,表现人类更内在的东西:精神需要。这或许是9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

台湾女性文学四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题材看,它不仅涉足小说,而且在散文和诗歌领域均有不少佳作;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来看,视野广阔,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女性思想、情感、生活状况及其命运的作品,而且在台湾文学整体每一阶段性主潮态势中,诸如怀乡文学、现代派文学、乡土文学和通俗文学中都注入了自己的声音,产生了足以代表该潮流的作家作品。第二节

聂华苓、於梨华一、聂华苓、於梨华创作简介(一)聂华苓湖北应山人,1925年1月11日生于宜昌,抗战期间,先后在湖北、四川过流亡中学生活。曽就读重庆中央大学经济系后转外文系。1949年去台湾,任《自由中国》杂志编辑委员兼文艺主编。1962年到台大任教。1964年与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并主持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二)於梨华於梨华,女,原籍浙江镇海人,1931年11月28日生于上海。战时曾流浪迁徙福建、四川等地,曾在福建南平读小学,在四川广汉读中学。1947年全家相继赴台,1949年高中毕业,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次年转入历史系,1953年毕业后定居美国。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分校远东系任教中国文学、中文作文等课程。1977年又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聂华苓、於梨华《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

《梦回青河》《雪地上的星星》《傅家的儿女们》★《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代表作《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逃亡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巧妙地运用两条线索交叉叙述,再现了人物前后不同的命运与遭遇。桑青出生在一个缺少幸福与温暖的家庭,与儿时订婚的沈家纲结婚。沈家纲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又因贪污公款全家终日躲在小阁楼上,几乎与世隔绝。桑青逃到美国,移民局又像猎犬一样地追查户口。终于,无处藏身的桑青自我分裂了,变成了任何一个可以叫做桃红、阿珠、阿绸、阿娟、春香等等的一个女人。作者利用桑青一步一步走向桃红的过程展示给读者。这种纵横穿插、经纬交织的画面重叠,相互对比、相互衬托,很好地表达了“逃亡”这一主题。《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以留美归台省亲博士牟天磊为主角,讲述了他回台两个月发生的种种事情。牟天磊想起在美国打拼的种种心酸艰苦,十年来自己丢掉的梦想,失去的拼劲,纵然只三十多岁,但心态已像暮年的老者。回到台湾后,牟天磊终生疑问:台湾真的就是呆不下去了吗?前途真的只能在美国吗?他始终挣扎在无奈和懦弱中,不愿意回美国,但又不能、不敢不回,这样,天磊就遇到了一个普遍难题:哪里才算是自己的居所?

第三节

陈若曦、欧阳子一、陈若曦原名陈秀美,1938年11月生于台湾台北中和庄。1957考进台湾大学外文系,得到黎烈文、夏济安的指导。1962年赴美留学,先在麻省圣橡山女子学院英文系就读,次年转入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写作系修美国小说。1966年秋,与丈夫返回祖国大陆,时逢“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教授英语。1973年全家去香港。1974年移民加拿大温哥华。1979年移居美国,先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语文组、柏克莱加州大学东方语言系、北美台湾人文艺协会任职。1995年返台定居,笃信佛教。二、欧阳子欧阳子(1939年—),本名洪智惠,生于日本广岛,台湾南投县人。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60年与同学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李欧梵、刘绍铭等人创办《现代文学》,开始以“欧阳子”的笔名在《现代文学》写小说。毕业后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攻读硕士,后进入伊利诺大学进修,以评论白先勇小说闻名,《王谢堂前的燕子》(1976年)一书就是以评论《台北人》各章小说的总评。现旅居美国德州,专事写作。《纸婚》出版于1986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是美国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二是同性恋的根源及其人们如何对待艾滋病;三是“等待戈多”式的虚无和无望的形而上思考。借这些历史背景陈若曦为自己的叙述揭示人所面临的人生境遇。在《纸婚》中,人物就像关在囚笼里的困兽一样,怎么也冲不破那个困住自己的囚笼。尴尬的处境既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又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考察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的形式。作为20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欧阳子的小说极具反叛性格和挑战精神。她的作品不是讲述常态下的婚姻爱情故事,而是以冷静、客观的心理写实方法和越轨的笔致,去描写各种非常态下的情爱困境,意在发掘人生故事背后复杂的性心理和潜意识。从这种角度剖析爱情婚姻与人性欲望的悲剧,大胆突破了文化及社会的禁忌,使欧阳子有着“心灵外科医生”的成功,也遭遇着毁誉参半的风险。第四节

李昂、廖辉英李昂(1952—)原名施叔端,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毕业,美国奥立冈大学戏剧硕士,后任教。17岁发表处女作《花季》,著有小说集《混声合唱》、《鹿港故事》、《人世间》、《她们的眼泪》、《爱情试验》,中篇小说《杀夫》《暗夜》,长篇小说《迷园》,其作品中有强烈的西方现代意识,被视为台湾“新世代”代表作家。廖辉英1949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县。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妇女世界》的主编,曾在国华、国泰建业厂告公司任职,兼任凯美、龙霖建设公司企划部主任和经理。她的《油麻菜籽》获1982年第五届“时报文学奖”首奖,并由台湾三大导演合作拍成电影。《杀夫》: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传达出隐忍负重的女性走上抗争之路的悲剧。女主人公林市长期被当作牲口使唤,还遭到殴打凌辱甚至惨无人道的性虐待,在一次丈夫的粗暴凌辱之后,林市一时神志恍惚,操起刀子把丈夫当作一只猪宰了,她也因杀夫罪被判死刑。林市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没有地位,在性生活上也只不过是男性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泄欲工具,林市的悲剧正是男权统治下中国妇女命运的缩影。她的反抗则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禁锢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小说深刻表明:“杀夫”并非仅仅发生在林市一个人身上的悲剧,而是生活在男权统治下的中国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油麻菜籽》小说通过一个旧式传统女性30多年的坎坷遭遇,揭露和抨击男性中心社会的同时,对当代台湾女性精神上如何挣脱传统的枷锁,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母亲,吃尽苦头,虽也挣扎过,最后还是在命运面前低了头,认为女人是“油麻菜籽”,落到哪里就得长到哪里。不仅如此,还用“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油麻菜籽”的宿命思想来教育女儿。母亲的命运固然可悲,而更为可悲的却是她对自身命运的认定。第六章

台湾散文第一节

概述

(一)50年代特点:一是大陆来的中老年散文作家多,散文主题大多是反共和怀乡,也有对人生和世态的理解。二是女作家多,她们多写日常生活和身边琐事。(二)60年代:走向繁荣。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散文的现代散文,重感性、象征和暗示。(三)70年代:进一步发展,更具有个性色彩。“回归乡土”口号的提出,现代派和乡土派的两次论争不仅仅使小说创作日趋丰富多样,还带来散文创作的繁荣。此间散文创作摆脱了五六十年代中期散文创作较单一的模式,敢于面对现实,表现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克服了早期散文创作的两个极端,题材范围不断拓宽,立意深刻,尤其是出现了余光中和张晓风、杨牧、许达然等擅写散文的好手。

第二节

粱实秋琦君一、梁实秋的散文(一)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二)创作概况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此后重印300多次,基本上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整体风格。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三)散文内蕴1.描摹人生百态,讽刺丑恶人性。2.状写故乡风物,抒发文化乡愁。3.抒写人生乐趣,表现通脱潇洒的人生观。其不少散文表现了享受人生、淡泊功名、寻求闲适的人生思想。《北平年景》、《放风筝》、《饮酒》、《喝茶》、《鞋》(四)散文风格1.高雅:高雅洁致,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充满书卷气而又超凡脱俗,不谈官场龌龊之事,不写淫秽之物,追求闲适随缘的高尚人生。2.精练:短小精悍,题目简洁鲜明,开头开门见山,结构单纯,很少枝蔓,文字简朴,辞约意丰。3.幽默:寓庄于谐,常在温和的调侃中,对人性的丑陋给予善意的揶揄与批评,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二、琦君的散文(一)作者简介: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代表作:《烟愁》、《桂花雨》、《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等。(二)琦君散文的特色:1.题材领域广泛。有写台湾生活、海外见闻、故土风情、童年趣事,其中写得最出色的为回忆早年生活的怀旧文章,以细腻雅致的文笔,动人的情节把读者牵引至她所无法忘怀的故乡,使读者与她重回时光隧道再次感受昔日的悲喜心境。如《衣不如故》、《髻》等。

2.风格温婉柔美,谐而不谑,哀而不伤。其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令人有亲切真情之感。文字书写上没有过份渲染的华丽词藻,也无艰涩难懂的文句组合,总以平易近人,浅显易懂,质朴之文笔细述过往记忆,营造出个人独特风格。第三节三毛一、生平与创作原名陈懋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一生走过59个国家,旅行为她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活内容。这种远离都市和家园的自我放逐的行动,具有极大的性格魅力。这不是简单的猎奇,逃避和背弃文明,而是对生存的再次重新体验,对自我的从头探索,对另一形态文化的酷想和对原始生活的还原性追寻。主要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荷二、三毛游记散文的特点:1、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突现东方民族的人格精神。2、描绘了异国他乡的民情、景观,风趣活泼。3、对自身婚姻风貌的真实展示,构成爱情的生命体验。说是第一场春雨冻成);她给荷西做第四节龙应台、董桥一、龙应台的散文(一)作者简介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现定居德国法兰克福。(二)作品特色《野火集》中《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生气,没有用吗?》等篇,以发问作为标题,强悍有力地指出问题所在,并加以阐述,体现了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批判。《目送》:

暂时抛下犀利之笔,轻装便鞋,以有情之眼看遍人间风光。“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二、董桥的散文(一)作者简介:生于1942年,原籍福建晋江,幼年随父定居印度尼西亚。196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不久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从事研究。1979年返港,任职于美国国际交流总署,1988年起任《明报》总编。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社长。(二)董桥散文的特点:1.题材阔大:古今中外,涉笔成趣。他的散文有思想深度和理论上的探索,却绝不枯燥,熔学、识、情于一炉,追求悠闲境界,于悠闲之外又孕育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炽热的中国情结。2.偏重于知性。董桥的散文闪现出一种感性和知性相兼容的特质,属于思辨和才情汇通的文体。3.联想丰富,比喻精巧。4.对文体的大胆尝试和实验。他一直在写多体散文。有小说式散文、学术性散文,还有以武侠小说的形式写的散文。下编

香港文学专题

第一章香港的小说第一节

概述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新中国的成立,使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的联系暂时中断,香港文学开始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右翼文人成为第三波南来作家,他们在美国的支持下,掀起了美元文化思潮,鼓吹反共文学。而留港的进步作家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50—60年代在香港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徐讦、张爱玲、唐人的小说创作。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港兴起;通俗文学崛起并蔚为大观,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70年代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