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_第1页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_第2页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_第3页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_第4页
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计算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设计某热油管道工艺设计2010年12月31日目录1总论41.1设计依据及原那么41.1.1设计依据41.1.2设计原那么41.2总体技术水平42工程概况63输油工艺72.1主要工艺参数72.2主要工艺技术74工艺计算8输油量换算8油品平均温度[1]8油品密度计算[1]8计算流量[1]94.2管径规格选择94.2.1选择管径94.2.2选择管道壁厚[2]104.3热力计算〔方案一〕1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114.3.2总传热系数K确实定[1]11加热站间距确实定13计算出站温度[1]154.4水力计算〔方案一〕164.4.1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16流态判断17摩阻计算[1]18热力计算〔方案二〕19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194.5.2总传热系数K确实定19加热站间距确实定20计算出站温度[1]204.6水力计算〔方案二〕214.6.1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21流态判断21摩阻计算225设备选型235.1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一〕235.1.1泵的选型235.1.2原动机的选型245.1.3加热设备选型245.2站场布置〔方案一〕24泵站数计算[1]:24管路的水力坡降[1]25泵站布置255.3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二〕275.3.1泵的选型〔同方案一〕275.3.2原动机的选型〔同方案一〕275.3.3加热设备选型275.4站场布置〔方案二〕27泵站数计算27管路的水力坡降28泵站布置286泵站及管道参数校核296.1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一〕296.2最小输量〔方案一〕296.3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二〕30最小输量〔方案二〕317动态技术经济评价[6]328设计结果33参考文献341总论1.1设计依据及原那么设计依据〔1〕国家的相关标准、行业的有关标准、标准;〔2〕相似管道的设计经验;〔3〕设计任务书。设计原那么〔1〕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标准。〔2〕采用先进、实用、可靠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保证工程工程的高水平、高效益,确保管道平安可靠,长期平稳运行。〔3〕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合理布站,站线结合。站场的布置要与油区内各区块开展紧密结合。〔4〕在保证管线通信可靠的根底上,进一步优化通信网络结构,降低工程投资。提高自控水平,实现主要平安性保护设施远程操作。〔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减少风险投资,力争节约基建投资,提高经济效益。1.2总体技术水平〔1〕采用高压长距离全密闭输送工艺。〔2〕采用原油变频调速工艺。〔3〕输油管线采用先进的SCADA系统,使各站场主生产系统到达有人监护、自动控制的管理水平。既保证了正常工况时管道的平稳、高效运行,也保证了管道在异常工况时的超前保护,使故障损失降低到最小。〔4〕采用电路传输容量大的光纤通信。给全线实现SCADA数据传输带来可靠的传输通道,给以后实现视频传输、工业控制及多功能信息处理提供了可能。〔5〕在线路截断阀室设置电动紧急迫断球阀,在SCADA中心控制室根据检漏分析的结果,确定管道泄漏位置,并可及时关闭相应泄漏段的电动紧急迫断球阀。〔6〕站场配套自成系统。〔7〕采用黄夹克保温层,厚度40mm。2工程概况本设计为某油田方案铺设一条280公里、年输量为320万吨的热油管道,管线经过区域地势平坦。地温资料见下表表一月份123456789101112地温℃3457810118753输油工艺2.1主要工艺参数〔1〕设计年输量为G=320万吨;〔2)保温层(采用黄夹克)厚度40mm;〔3〕管道埋地深1.6m;土壤导热系数1.3W/(m·℃);〔4〕管道埋深处的年平均地温:〔5〕年输送天数:350天;〔6〕最大运行压力8Mpa;〔7〕进站温度39℃;最高输送温度70℃;最低输送温度36℃;〔8〕末站剩余压头60m;局部摩阻按1.2%,20℃相对密度0.880;50℃Pa·s。2.2主要工艺技术本设计输油干线拟采用密闭输油方式。即“从泵到泵”输送。在这种输油工艺中,中间输油站不设供缓冲用的旁接油罐,上站来油全部直接进泵。其特点是:整条管道构成一个密闭的水力系统,可充分利用上站余压,节省能量,还可根本消除中间站的轻质油蒸发损耗;但对自动化程度和全线集中监控要求较高;存在水击问题,需要全线的水击监测与保护。4工艺计算[1]〔4-1〕式中——平均温度,——加热站的起点、终点温度,。那么由公式〔4-1〕得:[1]油品在20℃时的密度为〔4-2〕式中——温度为48时的油品密度,;——温度系数,;——温度为20时的油品密度,;t——油品温度,。温度系数〔4-3〕式中——温度系数,;——温度为20时的油品密度,由式〔4-3〕得:那么油品在47℃时的密度为由式〔4-2〕得计算流量[1]或〔4-4〕式中——年输量,;——体积流量,;或——年平均地温下的油品密度,;由式〔4-4〕得:4.2管径规格选择4.2.1选择管径管道管径[3]〔4-5〕式中d——管道内径,m;Q——体积流量,;V——经济流速,。根据大量经济计算及运行实践结果,现假设本设计取经济流速为V=1.8m/s,由公式〔4-5〕得:4.2.2选择管道壁厚[2]该管道选用X70钢,经查表得其最低屈服度,焊缝系数,钢管壁的导热系数为输油气管道直管段的钢管管壁厚度计算公式〔4-6〕式中——壁厚,;P——设计压力〔取工作压力的1.15倍〕MPa;D——钢管外径,;——钢管许用压力,MPa;许用应力〔4-7〕——许用应力,Mpa;K——设计系数,〔输油站一般地段取0.72〕;——焊缝系数;——钢管的最低屈服度;t——温度折减系数,当管内介质温度低于120℃时,t取1.0.那么该管道直管段的许允应力由公式〔4-7〕得:那么设计管壁厚度由式〔4-7〕得:得根据以上计算,根据SY/T5037-2000标准选取标准管道管径有两种方案:方案一为Ф325×;方案二为Ф355×5.0。.4.3热力计算〔方案一〕由式〔4-5〕知管道中的实际流速为:4.3.2总传热系数K确实定[1]对于有保温层的管路,不能忽略内外径的差异。此时一般用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来代替〔4-8〕式中——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油流至管内壁的放热系数,;——管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第i层〔结蜡层、钢管壁、防腐绝缘层等〕导热系数,——管内径,;——第i层的外径,m;——第i层的内径,m;——最外层的管外径,m;——管径,m;假设,取外径;假设,D取算数平均值;假设,D取内径。管道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为:〔4-9〕式中——土壤导热系数,;——管中心埋深,m;——最外层的管外径,m。由公式〔4-9〕得:在紊流情况下,对总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经查表得保温层黄夹克导热系数为0.035〕。由公式〔4-8〕得:管道总传热系数为[1]:〔4-10〕式中K——管道总传热系数,;——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管道内径,m。由式〔4-10〕得:4.时原油的密度为:由式〔4-2〕得:时原油的相对密度为(4水的密度为1000):原油的比热容为[1]:〔4-11〕式中——原油15时的相对密度;c——比热容,;T——原油温度,。由公式〔4-11〕得:质量流量为(每年按350天计算)[1]:(4-12)式中——原油质量流量,;——年输量,;由公式〔5-14〕得:加热站间距为[1]:〔4-13〕式中——原油质量流量,;K——管道总传热系数,;——管道内径,m;——加热站的出站温度,;——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加热站的进站温度,;——加热站间距,km。——原油的比热容,由公式〔4-13〕得:加热站数[1]:〔4-14〕式中n——加热站数,个;L——输油管道总长,km;——加热站间距,km;由公式〔4-14〕得:取2个加热站那么加热站间距为每个加热站热负荷[1]:〔4-15〕式中Q——加热站的热负荷,J/s;△——加热站的进、出站温度之差,;——加热炉的效率;——原油质量流量,;——比热容,由公式〔4-15〕得:[1]计算出站温度令(b=0),变为苏霍夫公式为:〔4-16〕式中——原油质量流量,;——加热站的进站温度,;——加热站的出站温度,。——比热容,——管道加热输送的距离,m;K——管道总传热系数,;——管道外径,m。——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由公式〔4-16〕得:那么热站的热负荷较大,超出最高输送温度,故需增加热站数,取n=3个加热站。那么热站间距为:由公式〔4-16〕得:由公式〔4-15〕得加热站热负荷为:4.4水力计算〔方案一〕4.4.1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由公式〔4-1〕得输送油品平均温度为:由公式〔4-2〕得时原油的密度为:粘度的转换[3]:〔4-17〕v——运动粘度,——动力粘度,Pa·s——油品密度,那么该设计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7〕得:某一温度下的运动粘度为[1]:〔4-18〕式中——温度为t、时油品的运动黏度,;u——黏温指数,。那么平均温度下的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8〕得:4判断雷诺数为:〔4-19〕〔4-20〕〔4-21〕式中——由光滑区向混合摩擦区过渡的临界雷诺数;——由混合摩擦区向粗糙区过渡的临界雷诺数;——黏温指数,;——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Q——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e——管壁的绝对粗糙度,m;(螺旋缝钢管DN250~DN350:e取0.125mm)d——管内径,m由公式〔4-19〕得:由公式〔4-20〕得:由以上计算知,故其管道中油品的流态是处于紊流水力光滑区,所以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4计算[1]一个加热站间的摩阻为:〔4-22〕全线所需总压头为:〔4-23〕式中——沿程总摩阻,m;——加热站间距的摩阻,m;H——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m。d——管内径,m——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Q——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加热站间距,m;不同流态区的m、值表二流态m/()层流1紊流区水力光滑区混合摩擦区粗糙区0由公式〔4-22〕得:总摩阻为:本设计中地势差;那么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由公式〔4-23〕得:4.5热力计算〔方案二〕.1管道中实际流速的计算由式〔4-5〕知管道中的实际流速为:4.5.2总传热系数K确实定管最外层至周围介质的放热系数由公式〔4-9〕得:在紊流情况下,对总传热系数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经查表得保温层黄夹克导热系数为0.035〕。由公式〔4-8〕得:单位长度的总传热系数由公式〔4-9〕得:管道总传热系数由公式〔4-10〕得:.3加热站间距确实定时原油的密度由式〔4-2〕得:时原油的相对密度为(4水的密度为1000):原油的比热容由公式〔4-11〕得:质量流量为(每年按350天计算)由公式〔4-14〕得:加热站间距为由公式〔4-13〕得:加热站数由公式〔4-14〕得:取3个加热站那么加热站间距为每个加热站热负荷由公式〔4-15〕得:.4计算出站温度[1]计算出站温度令(b=0),由公式〔4-16〕得:那么热站的热负荷较大,超出最高输送温度,故需增加热站数,取n=4个加热站。那么热站间距为:由公式〔4-16〕得:由公式〔4-15〕得加热站热负荷为:水力计算〔方案二〕4.6.1计算输油平均温度下的原油运动粘度由公式〔4-1〕得输送油品平均温度为:由公式〔4-2〕得时原油的密度为:该设计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7〕得:平均温度下的油品运动粘度由公式〔4-17〕得:4.6.2流态判断雷诺数由公式〔4-19〕得:由公式〔4-20〕得:由以上计算知,故其管道中油品的流态是处于紊流水力光滑区,所以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3摩阻计算一个加热站间的摩阻由公式〔4-22〕得:总摩阻为:本设计中地势差;那么任务流量下所需要的总压头由公式〔4-23〕得:5设备选型5.1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一〕5.1.1泵的选型选泵原那么:流量以任务输量为依据,最大输量、最小输量为参考;摩阻以任务输量下的摩阻为依据,最大输量、最小输量下的摩阻为参考。同时,考虑一定的富裕量。假设输送正常流量为Qp,那么采用适当的平安系数估算泵的流量,一般取Q=〔1.05~1.10〕Qp。估算泵扬程时,考虑泵在最困难条件下,计算流动损失,确定所需扬程Hp,根据需要再留出些裕量,最后估算选泵扬程,一般取H=〔1.10~1.15〕Hp。根据油田输量变化情况,为发挥泵的经济效益,选泵原那么为:最小输量期,运行1台小泵;任务输量期,运行1台大泵;最大输量期,1台大泵与1台小泵并联运行。同时,大泵考虑1台备用。[5]选用泵型号为DY450-609,其流量为450,扬程为540m,转速为1480转/分,汽蚀余量5m,泵效率79%,轴功率838kw,泵重量3250kg,配带电机功率1000kw。每个泵站选用两台,其中一台为备用。由公式〔4-2〕得时原油的密度为:泵所产生的压力为:(5-1)式中P——泵所能够提供的压力,Pa;——油品的密度,;H——泵所提供的扬程,m;由公式〔5-1〕得:P故所选择的泵符合要求。5.1.2原动机的选型电动机选择JB异步电动机,电机型号JB0800,功率1000kw,效率为,95%,电机额定转速1490转/分,电机重量8000kg,电机电压6kv。5.1.3加热设备选型首站选用换热器,其他加热站选用加热炉,其热负荷为6054226J/s,效率为80%。5.2站场布置〔方案一〕泵站数计算[1]:(5-2)式中n——泵站数,个;H——任务流量下管道所需的总压头,m;——任务流量下泵站所提供的扬程,m。——任务流量下泵站所提供的扬程,m。由公式〔5-2〕得:n(个)向上取整,取n=5〔个〕;采用平均法布站,其站间距为:〔5-3〕式中——泵站站间距,km;L——管线总长,km;由公式〔5-3〕得:取泵站内压头损失为,除第一站外,后面的泵站进口压力控制在20~80m范围内。[1]〔5-4〕d——管内径,m——输送温度下原油的运动粘度,;Q——管路中原油的体积流量,;由公式〔5-4〕得:布置根据压力供需平衡原那么,压力平衡关系式〔5-5〕式中——泵站进口的剩余压头,m;H——泵站所提供的扬程,m;i——水力坡降;L——两泵站的站间距,m;——两泵站间的高程差〔高程差〕,m;——泵站内压头损失,m。〔1〕取首站与第二站的站间距为56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剩余压头太小,不符合要求,故缩小站间距,取首站与第三站站间距50km。那么进口压力符合要求,故第二站布置在距离首站50km处。〔3〕取首站与第三站的站间距为106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符合要求,故第三站布置在距离首站106km处。〔4〕取首站与第四站的站间距为162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符合要求,故第四站布置在距离首站162km处。〔5〕取首站与第五站的站间距为218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符合要求,故第五站布置在距离首站218km处。那么到达末站剩余压头由公式〔5-5〕得:由于,不能到达要求,且所需扬程由(5-5)得:故第五站需要重新选泵,泵型号为DY450-6010,其流量为450,扬程为600m,转速为1480转/分,汽蚀余量5m,泵效率79%,轴功率931kw,配带电机功率1250kw。泵站选用两台,其中一台为备用。电机型号JB0900,功率1250kw,效率为,96%,电机额定转速1490转/分,电机电压6kv。由公式〔5-1〕得:P故所选择的泵符合要求。那么换泵后到达末站剩余压头由公式〔5-5〕得:所以,上述设计及计算符合要求,故全线泵站布置完毕。5.3设备选型计算〔方案二〕5.3.1泵的选型〔同方案一〕泵型号为DY450-6010,其流量为450,扬程为600m,转速为1480转/分,汽蚀余量5m,泵效率79%,轴功率931kw,配带电机功率1250kw。泵站选用两台,其中一台为备用。由公式〔5-1〕得:P故所选择的泵符合要求。5.3.2原动机的选型〔同方案一〕电机型号JB0900,功率1250kw,效率为,96%,电机额定转速1490转/分,电机电压6kv。5.3.3加热设备选型首站选用换热器,其他加热站选用加热炉,其热负荷为5527772J/s,效率为80%。5.4站场布置〔方案二〕5.4.1泵站数计算由公式〔5-2〕得:n(个)向上取整,取n=3〔个〕;采用平均法布站,其站间距由公式〔5-3〕得:取泵站内压头损失为,除第一站外,后面的泵站进口压力控制在20~80m范围内。5.4.2管路的水力坡降由公式〔5-4〕得:5.4.3泵站布置〔1〕取首站与第二站的站间距为56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符合要求,故第二站布置在距离首站9km处。〔3〕取首站与第三站的站间距为18km,由公式〔5-5〕得进口压力为:符合要求,故第三站布置在距离首站18km处。那么到达末站剩余压头由公式〔5-5〕得:所以,上述设计及计算符合要求,故全线泵站布置完毕。6泵站及管道参数校核6.1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一〕动水压力的校核:就是检查管道的剩余压力是否在管道操作压力允许范围内。校核动水压力应根据管道可能承受压力的最不利条件进行。由以上泵站布置情况看,只需对第五号泵站进行动水压力校核。静水压力指油流停止流动后,由于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本设计中管线经过区域地势平坦,所以不需要进行静水压力校核。(6-1)最大动水压力为:(6-2)式中——高程为i点处的动水压头,m;H——泵站输出的压头,m;X——泵站与低点处的距离,m;,Z——低点处、泵站的高程,m;P——动水压力,Pa。那么第五号泵站的动水压头由公式〔6-1〕得:那么五号泵站的动水压力由公式〔6-2〕得:故动水压力校核符合要求。最小输量〔方案一〕管道的最小输量[1]为:〔6-3〕式中——管道最小输量,kg/s;K——总传热系数,;D——管道外径,m;L——加热站间距,m;c——原油比热容,;——加热站的最高出站温度,;——管道周围的自然温度,;——加热站的最低进站温度,。故该设计的最小输量由公式〔6-3〕得:6.3动、静水压的校核〔方案二〕动水压力的校核:就是检查管道的剩余压力是否在管道操作压力允许范围内。校核动水压力应根据管道可能承受压力的最不利条件进行。由以上泵站布置情况看,只需对第三号泵站进行动水压力校核。静水压力指油流停止流动后,由于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本设计中管线经过区域地势平坦,所以不需要进行静水压力校核。那么第三号泵站的动水压头由公式〔6-1〕得:那么第三号泵站的动水压力由公式〔6-2〕得:故动水压力校核符合要求。6.4最小输量〔方案二〕该设计的最小输量由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