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1.从材料的“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1~2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下》)注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2.孔子与《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②曰强。”(《商君书·弱民》)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儒家:。法家:。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进行简要评析。九、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第1~2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韩非子·六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1.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孔子的义利观。2.请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1.从第一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的途径是什么?2.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简要分析。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晏婴论和与同》)注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思想。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十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结合材料二,试着解读“勇者不惧”的内涵。2.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子贡却说“夫子自道也”,联系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子贡的回答?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思想,被后人称为“”。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注①路:指奔波、劳累。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选段中孟子的主要观点。2.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民贵君轻”,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十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孟子·离娄上》)1.根据上面文字,概括孔子的孝道。2.试对孔子和孟子的孝道进行简要评析。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吕氏春秋·重己》)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吕不韦的生命意识。2.对这两种生命意识进行简要评析。十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①,小车无车兀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注①车兒(ní):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②车兀(yuè):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③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专题规范练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1.参考答案:趋利避害解析:根据“利”“害”“就”“避”等提示信息可以明确答案为“趋利避害”。2.参考答案:材料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利害观迎合了当时社会许多人的想法,有其代表性。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它过分强调了人对“利”的追求,忽视了人也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一面。解析:解答本题,观点可以根据段首一句“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的意思概括;分析这一观点应该实事求是,既要看到其先进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参考译文常人的情感,见到利益没有不追求的,见到危害没有不想躲避的。商人做买卖,一天赶两天的路,夜以继日,不以千里为远,就因为利在前面。渔夫下海,海深万仞,逆流而进,冒险航行百里,昼夜都不上岸,就因为利在水中。因此,利之所在,即便是千仞高山,人们无所不上;即使在深渊之下,人们无所不入。二、1.孔子认为应该守三年之丧,墨子认为“哀”是丧礼的根本。2.示例一:认同孔子的看法。孔子既看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也看重报答父母三年的怀抱养育之恩的内容。示例二:认同墨子的看法。墨子抓住了丧礼最本质的东西,注重内心感受;相对来说不太看重丧礼的形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认同谁的看法都可以,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译文子女生下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君子作战虽然布阵,但还是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有一定的礼仪,但还是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三、1.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2.①民本思想。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参考译文白圭说:“我治理水患比大禹强。”孟子说:“你错了。夏禹治理水患,是顺应水的本性而行,因此夏禹是使水流入四海。如今你治理水患是使水流到邻国那去。水逆流行进叫作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人最厌恶的。你错了。”四、1.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防止见义忘利,违法牟取暴利。在今天墨子的义利观有借鉴作用,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能简单地重义轻利,也不要极端地追求功利。参考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财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执鞭这样的低级职务,我也愿意担任。如果不可以求得,那就按照我所爱好的行事吧。有的宝物之所以值得珍视,是因为它可以让民众得利。现在用义来施政于国家,国家一定会富有,人口一定会增多,刑法与政事必定会得到治理,社会必定会得到安定。宝物之所以值得珍视,是因为它可以让民众得利,而义可以让民众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值得珍视的宝物。五、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参考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存心。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常尊敬他。”六、1.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宜相互补充。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饬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归顺。”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是依靠人们自觉地替自己做好事,而是要使他们不得为非作歹。依靠人们自觉地替自己做好事,全国数不到十个这样的人;而使人们不得为非作歹,就能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要采用对多数人有效的方法而放弃只对少数人有效的措施,所以不应致力于德治而应致力于法治。七、1.主张“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2.孔子认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要把握恰当时机,要在学生有所“愤”“悱”时,再进行适时开导和点拨。孔子着眼于操作。《礼记》则认为教学就在于让人明白道理,要引导但不强迫要求,要严格但不抑制个性,要启发但不全盘告知,从而营造使人亲近而又能主动思考的理想氛围。《礼记》偏重于理念。参考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所以君子教育学生时,引导而不牵制,劝勉而不压抑,启发思考而不说尽。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抑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使学生和顺,易于领会接受,又能独立思考,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谕的了。八、1.(儒家)富民(法家)贫民2.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赏赐,就能为国死战。相较之下,法家考虑的多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强调了民与国的统一关系,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景不好,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取一的田赋方式呢?”鲁哀公说:“用十分取二的田赋方式,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十分取一的方式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会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为所用;用赏赐来奖励战争,人民就会轻视死亡。因此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强。”九、1.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2.韩非子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而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孔子说:“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获得富贵,是臣下最大的利益。臣下怀着获取大利的愿望去从事,所以他就肯胃险牺牲,竭尽全力而无怨无悔。”“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十、1.“圣”的具体表现: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2.孔子: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参考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达到仁了吗?”孔子说:“怎么会只是仁呢,一定是圣啊!尧舜对此或许还感到为难呢!至于仁,自己想成功,也让别人能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同情心,人人有;羞耻心,人人有;恭敬心,人人有;是非心,人人有。同情心即是仁,羞耻心即是义,恭敬心即是礼,是非心即是智。仁、义、礼、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只是没深入思考过罢了。”十一、1.中庸2.(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是和谐而不是等同,小人是等同而不是和谐。”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却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十二、1.①“勇”必须要有“义”对它进行约束和限制。②光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君子会犯上作乱,小人会偷盗。③勇者要遵循道义,养成浩然之气,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2.材料三反映出子贡对老师的认识之深,崇敬之甚,在子贡眼中,老师就是“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他的回答是由衷的赞美,无一丝浮夸之意。聪明如子贡者,明白老师对他说这话的意图,老师是在责备自己而勉励他人。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是先生在说自己呢。”子路问道:“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做盗贼。”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做这样的事!仲尼是不能诋毁的。别人的贤能,就像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像太阳、月亮,不可能超越过去。人们即使想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十三、1.仁政亚圣2.①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②德行完满之乐(或“无愧于心之乐”“内心坦荡之乐”);③教育英才之乐。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事,但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件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去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而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十四、1.分工不同,各司其职。2.不矛盾。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仁政角度)。参考译文那么,难道治理天下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又干他们的事情吗?有官吏的事情,有平民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产品。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的才用,这是让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十五、1.孔子认为孝就要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2.孔子孝道要点:这种孝道强调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在当今社会更有现实意义。孟子的孝道要点:修身的根本是守护好自身。修身是孝行的起码要求,守护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就能侍奉好父母。强调了个人修身与孝道的关系。参考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像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遇有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遇有酒食,让给长者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了吗?”子路向孔子问道:“有这样一个人,早起晚睡,耕耘种植庄稼,手脚磨出茧子来奉养他的父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