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_第1页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_第2页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_第3页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_第4页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一、基本理论(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特点: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三)主治: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有解表药与祛暑、化湿、润燥药的不同配伍。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解表药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用药,以扶正祛邪。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2、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不要用量过大,发汗太过,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又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3、使用解表药还要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不易汗出,解表药用量宜重。同样,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4、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五)分类:根据解表药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第一节发散风寒药一、整体概说: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二、药物详解(一)麻黄与桂枝1、麻黄《本经》【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为辛温解表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2)用于咳嗽气喘。(3)用于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使用注意】: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慎用。2、桂枝《别录》【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配麻黄可治风寒表实无汗,如:麻黄汤;配白芍可治表虚有汗,如:桂枝汤。(2)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3)用于痰饮蓄水症。(4)用于心悸。【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使用注意】: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3、麻黄与桂枝的比较(1)相同点:二者性味均为辛、温。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风寒表实证,水肿有风寒表证者。(2)异同点『1』麻黄尚有微苦味;桂枝尚有甘味,辛甘温煦。『2』麻黄发汗力较强,只宜于风寒表实证;桂枝的发汗力不及麻黄,配白芍可治风寒表虚证。『3』麻黄辛而微苦,善于宣肺平喘,治风寒喘咳证,又配清肺药治风热喘咳,配温肺化饮药治寒饮喘咳。『4』桂枝可温阳利水:治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阳气不行,水湿内停之痰饮『5』桂枝可温经通阳:治胸阳闭阻或胸阳不足之胸痹,心悸、脉结或代,风寒湿痹,寒凝瘀滞之经闭,痛经,症瘕.(二)紫苏与生姜1、紫苏《别录》【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皮经。【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2)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且兼有理气安胎之功。(3)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同用。2、生姜《别录》【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加红糖服,或配葱白煎服,或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2)用于胃寒呕吐,为“呕家圣药”。配半夏可治胃寒呕吐,及小半夏汤;配黄连、竹茹等可治胃热呕吐。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3)用于风寒咳嗽。(4)本品可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捣汁服。【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三)香薷、荆芥、防风1、香薷《别录》:本品形似夏日的麻黄。2、荆芥《本经》:本品反鲤鱼。3、防风《本经》:本品为风中之润剂。(四)羌活、白芷、细辛1、羌活《药性论》【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效】: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2)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服。血虚币痛,阴虚头痛者慎用。2、白芷《本经》3、细辛《本经》【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2)用治头痛,鼻渊,牙痛,痹痛。(3)用于寒痰停饮,气逆喘咳。【用法用量】:煎服,2-5克;入丸散剂,用0.5-1克。外用适量。【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第二节发散风热药一、整体概说:药物多性味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某些药物还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等证。二、药物详解(一)薄荷《新修本草》【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本品为疏散风热常用药物。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5、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用法用量】:煎服,3-6克,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二)菊花《本经》【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2、用于目赤昏花。3、用于眩晕惊风。4、用于疔疮肿毒。【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三)柴胡《本经》【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应用】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本品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证之要药。2、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对于胸胁,不论内伤肝郁,外伤跌扑,均可应用本品。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4、本品还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和解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使用注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四)升麻《本经》【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应用】1、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透。2、用于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本品可用治多种热毒证,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常用治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崩漏下血。本品善引清阳之气上升,故为升阳举陷之要药。【用法用量】:煎服,3-10克。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使用注意】: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均当忌用本品。第九章清热药一、基本理论(一)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二)特点:本类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三)主治:清热药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泄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四)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同时还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卸下药。2、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毛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五、分类: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一、整体概说: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二、药物详解(一)石膏《本经》【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应用】1、用于壮热烦渴。本品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2、用于肺热喘咳。3、用于胃火牙痛。4、用于疮疡不敛。【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二)知母《本经》【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应用】1、用于热病烦渴。本品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骨蒸潮热。本品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4、用于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用。(三)天花粉《本经》【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应用】1、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本品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2、用于肺热燥咳。3、用于痈肿疮疡。【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四)栀子《本经》【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应用】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胆。3、用于血热吐衄。4、用于疮疡中毒,跌打损伤。【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使用注意】:本品便溏者不宜用。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一、整体概说: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并能清热泻火。主要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苦寒多能伐胃,性燥多能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凡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当慎用。如需用时,可与健胃及养阴药同用。本类药物多兼泻火、解毒作用,可用治热证火证及痈肿疮毒,可与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参酌使用。二、药物详解(一)黄芩《本经》【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应用】1、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本品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善清中上焦湿热,由善清肺热。2、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本品还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郁热所致的壮热烦渴、面赤唇燥、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症。本品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有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3、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本品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力,治火毒炽盛的疮痈肿毒,咽喉肿痛。4、用于血热吐衄。本品清热凉血止血,可治疗火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5、用于胎热不安。本品有除热安胎之效,用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症。【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交热多酒炒用。苦芩善清肺火;条芩善清大厂之火,卸下焦湿热。【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本品。(二)黄连《本经》【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用】1、用于胃肠湿热,泻力呕吐。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之力胜于黄芩,由善于清中焦湿火淤结,用于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腹皮满、恶心呕吐等症。本品善除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湿热泄力要药。2、用于热盛火炽、高热烦躁。本品泻火解读,由善清心经湿火。3、用于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本品为治疗疔毒之要药。4、本品善清胃火。可用于胃火炽盛诸症。【用法用量】:煎服,2-10克;闫沫吞服1-1.5克,日三次,外用适量。炒用能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使用注意】:本品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三)黄柏《本经》【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应用】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本品苦寒沉降,清热燥湿,长于清泻下焦湿热。2、用于疮疡肿痛,湿疹湿疮。3、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用法用量】:煎服,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本品。(四)龙胆草《本经》【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应用】1、用于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尿赤。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2、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本品苦寒沉降,能泻肝胆实火。3、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用法用量】:煎服,3-6克。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第三节清热解毒药一、整体概说:凡能清解热毒或火毒的药物叫清热解毒药。这里所称的毒,为火热壅盛所致,有热毒或火毒之分。本类药物于清热泻火之中更长于解毒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痈肿疔疮、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本类药物药性寒凉,中病即止,不可连服,以免伤及脾胃。二、药物详解(一)金银花《新修本草》【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应用】1、用于痈肿疗疮。本品为治一切痈肿疗疮阳证的要药。2、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3、用于热毒血痢。4、金银花加水蒸馏可制成金银花露,有清热解暑的作用,可用于暑热烦渴,咽喉肿痛,以及小儿热疮、痱子等症。【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二)连翘《本经》【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应用】1、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本品主入心经,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散气血凝聚,兼有消痈散结之功,有“疮家圣药”之称。2、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3、本品还可用治热淋涩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用法用量】:煎服,6-15克。【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三)蒲公英《新修本草》【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赁。【应用】1、用于臃肿疔毒,乳痈内用。本品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症,兼能通经下乳,为治疗乳痈的良药。2、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3、本品还有清肝明目的功效,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外用适量。【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四)紫花地丁《本草纲目》【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应用】1、用于痈肿疗疮,乳痈肠痈,丹毒肿痛。本品为治热毒壅滞,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2、用于蛇毒咬伤。3、本品还可用于治疗肝热导致的目赤肿痛。【用量用法】: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五)鱼腥草《别录》:为治疗肺痈之要药。(六)红藤《本草图经》、败酱草《本经》:均为治疗肠痈之要药。(七)山豆根《开宝本草》: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八)白花蛇舌草《广西中药志》【性味归经】: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应用】1、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2、用于热淋涩痛。【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九)土茯苓《本草纲目》:为治梅毒的要药。第四节清热凉血药一、整体概说:清热凉血药,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咸能入血,寒能清热。多归心、肝经。本类药物具有清洁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亦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症。二、药物详解(一)生地黄《本经》【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肺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应用】1、用于热入营血,口干舌绛。本品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2、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3、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用法用量】:煎服,10-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千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本品。(二)牡丹皮《本经》【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应用】1、用于斑疹吐衄。2、用于温邪伤阴,阴虚发热。3、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瘢瘕,跌打损伤。4、用于痈疡肿毒,肠痈腹痛。【用法用量】:煎服,6-12克。散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三)赤芍《本经》【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应用】1、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2、用于经闭瘢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