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级语文课《故都的秋》教学思路一、导入情境任务二、整体感知,为制作地图做准备任务一:精选文段,让电子地图“可视”任务二:精彩朗诵,让电子地图“可听”任务三:精心推介,让电子地图“可感”一、导入情境任务好,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篇目是,著名的抒情写景散文《故都的秋》。有人曾经说过,文学是认识一个国家最好的地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故都的秋》,去尝试制作,郁达夫在北京站的文学电子地图。二、整体感知,为制作地图做准备首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下?生:《故都的秋》重点描写了北国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化凉、秋日佳果五幅图景,突出了《故都的秋》悲凉的特点。师:这位同学对前面五幅图景的概括,是非常到位的。对于秋的特点说了一个悲凉,其余同学你还有补充吗?课本上哪里明确指出来了?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师:提炼三个关键词。生:清、静、悲凉。师:很好,根据刚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他写到了一开始有小院,是不是?接下来写的什么?生:秋槐落蕊。师:接下来又是?生:蝉声,还有秋雨。师:很好,最后一个写的是?生:果树。师:我们整体已经有了一个把握,清、静、悲凉的特点,一种眷恋,一种留恋和赞美。那么现在,我们做文学电子地图的一个准备工作,就做好了。任务一:精选文段,让电子地图“可视”如果要是同学们你来选择文段,加到你的电子地图里面,你会选择哪些文段呢?请同学们从五幅图景当中,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文段或文句,读一读,来,你先说。生:我喜欢第四段。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我更喜欢这一段,因为它具有生活气息,并且描写也很生动。师:刚才有个字注意,落蕊ruǐ,蕊这个。写落蕊的时候说“会铺得满地”,哪个字用得特别好?生:铺。师:为什么铺用得好?老师把这个地方读一下,你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好不好?你尝试着进入这个情境,咱学散文一定要会想象。你要注意这是深秋,早上有点凉意,那么这时候作者说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你的脚踏上去了吗?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什么感受,谁来说?生:有一种温暖、柔和的那种意境,“铺”这个字可以看出来它首先很多,其次有一种柔软的感觉。师:如果要是老师换一个词,比如说它落的满地,撒的满地,跟“铺”有什么区别?生:就没有那种唯美的意境。师:只是唯美的意境吗什么时候用“铺”,同学们?这个同学说很多,多的时候,堆成一堆叫“铺”吗?什么时候是“铺”?铺得满地,你能想象那样密密的、挨挨的那种,挤挤的那样平整的一种景象吗?然后你的脚才踏上去。你看这里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生:有触觉,有听觉,还有嗅觉。师:多种感官来调动,只能感觉到这样,秋日早上,看到了这样的落蕊,声音没有,气味没有,只有一点触觉的时候,秋天的什么特点?生:静谧、祥和。师:很好,大家只要展开想象,你进入情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现在老师问大家,这个“落蕊”是个什么样的意象呢?他为什么写“落蕊”?他写在槐树上开花的不行吗?开得正灿烂的、热烈的那样的花蕊不好看吗?生:因为落蕊就是已经枯萎的一些东西,就是不怎么偏好的东西。师:好,请坐。我觉得大家好像想得都比较深,我想可能郁达夫在写的过程当中,他应该是心有所想,但是最基本的一点,落蕊是不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可能开在槐树上的时候,是灿烂热烈的,它盛开过。但此刻它成为了落蕊,而且即落即扫,了无踪迹。那么在这里,在这种清静、悲凉里面,有没有感觉到一丝什么?生:一种落寞。师:一种对生命凋逝的感慨生:惋惜。师:挺好,能体会到这一点,还是不错的。其余同学,你还喜欢哪里?想把哪里放到你的电子图里呢?生:我更喜欢那个秋雨师:秋雨,他首先是写了那个雨,然后又写了雨后人们的悠闲。师:人们的悠闲好,那咱能不能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种闲适,我们请两位同学,好不好?你来试试吧。老师给你起个头,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地说:生:哎,天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你俩互相评论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拉长,然后他没有拉长师:那你呢?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呢?生:我觉得他读的这个“可不是吗?”应该再疑问一点。师:语气上是吗?很好。你们两个现在交换一下,再读一读。生:哎,天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是不是比刚才要好一些了?那么这个“了”字,我觉得是不是还可以读得更有味一点?谁愿意试一试?谁来?生:哎,天真凉了——师:这个叹词读得特别好,注意前面提示我们了,微叹着互答着,是不是?这种悠闲的味道就出来了。刚才其实我们赏析了几幅图画,你也把一些精彩的文段,都放到了你的电子地图里。那现在,老师就想问大家,那么郁达夫,他为什么如此深爱这样的故都的秋呢?生:第二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郁达夫将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在江南,秋也是有的,但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北国的秋,是自然而然的,便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师:很好,抓住了南北国秋的对比。其实,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除了文字表达的东西,还可以知人论世。那么北平其实对于郁达夫来说,真的是很难忘的一个地方,他曾经在这里求学失利过,他的儿子也是在这里夭折的。那么这个地方留给他的,我们猜测可能最强烈的一种感触,可能就是他笔下的这种悲凉。但是我们又会发现,这种悲凉,不是悲伤,写得挺美的,这个意境挺好的,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他的审美倾向了。其实很多专家都曾经说过,他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曾经受到物哀美学的影响。他认为那些衰败的、凋零的、萧条的是一种美。同学们,其实咱们中国文学,是有这样的一种倾向性的:不喜圆满爱残缺,不慕热闹喜清静,不羡非常乐平常。任务二:精彩朗诵,让电子地图“可听”那么现在大家看,我们的电子地图,有了经典文段。如果我们点击这个声音符号,能够出现相应文段的经典诵读,那这个电子地图是不是就吸引人多了?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配乐,我们就找同学来读一下。配上音乐,谁愿意来试一下?生:我选择第一自然段可以吗?师:可以。生: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师:好,请坐。来,你根据老师的量表,从字音、节奏和语气的角度,给她一个评价。生:我觉得这位同学,她的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并且节奏适宜,有抑扬顿挫。而且,我认为她读出了这种文字的平实,还有这其中的感情,我认为她读得非常好,我很喜欢。师:那给她几星?生:我给她三星。师:给她三星,好请坐。还有同学要试一下吗?生:我选择第三段。师:好。生: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师:你给自己一个评价,你觉得几星?生:我觉得我对于字形把控准确,吐字还算清晰,感情也还算到位,我觉得我还有更大的改进的空间,所以我给自己二星。师:觉得还有空间,给了自己一个二星,很谦虚。那老师告诉你几个地方,我觉得你今天就能三星。我觉得你像“最好”这两个字,是不是可以语气上——你想他前面说了,我以为什么什么什么,然后最好,是不是有一点沉吟的感觉,对吧?沉吟的味道再足一些,是不是会更好?时间过得总是那么快,那今天就读到这里。任务三:精心推介,让电子地图“可感”我们的电子地图已经有了经典文段,也有了精彩的朗诵,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