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2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2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2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2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2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6页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03)【阅读任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是怎样兴起的?(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部分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2)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意识觉醒;(3)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重新瓜分殖民地以及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经济危机,激化了双方的矛盾;(4)俄国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解放的道路,鼓舞了他们的民族解放斗争;(5)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地区的传播;2.有何何表现?呈现出什么特点?主要特点:(1)范围更广阔。地区更具普遍性,尤其是亚洲;(2)领导更先进。既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3)主体更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广泛参加,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4)目标更明确。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权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诉求;(5)过程更持续。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20多年;(6)形式更多样。如武装斗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7)发展不平衡。有多种类型和道路,有些国家还具有反法西斯特点;(8)影响更深远。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3.对国际秩序的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教材101页)。(2)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4)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读后检测】1.印度国大党在1885年成立时的宗旨是“希望加强目前的政府,使其更接近民众”。印尼“伊斯兰教联盟”在1913年成立时的宣言是“和政府站在一起,并且取得政府支持……逐步以合法的途径达到自治”。据此推知,这两大政党的共同诉求是(

)A.支持政府改革,主张民族自决 B.坚持改良方式,谋求政治权益C.维护工农联盟,稳定社会秩序 D.反思革命道路,推崇宪政体制2.1921-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产量达271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墨西哥自己需要石油,要向外国公司购买,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二倍。于是,卡德纳斯总统推行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不久,经济增长率高达83%。之后他引领墨西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展现代化。由此可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拉美民族民主运动(

)A.呈现出广泛性特点B.呈现出深入性特点C.与国际共运相结合 D.对国际秩序影响大3.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其对里夫军民“把西班牙军队杀得大败”感到欢欣鼓舞,称赞里夫民族是一个“英勇的民族”。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由此推知(

)A.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B.北洋政府支持里夫进行反法西斯斗争C.报刊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近代自身遭遇相关D.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4.巴西名城萨尔瓦多代表在1928年第六届泛美会议上建议通过一项关于“任何国家无权干涉他国内政”的决议,得到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和许多国家的支持,美国则千方百计地破坏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这反映了当时(

)A.拉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美国反对泛美会议召开C.巴西人民独立意识增强 D.门罗主义遭到强烈抵制5.1936年11月,卡德纳斯颁布“征收法”,宣布国家有权随时以任何理由征收产权,并根据该法令将国外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外国公司财产由政府10年内给予补偿。卡德纳斯此举旨在(

)A.仿效苏联制度 B.发展民族经济 C.应对经济危机 D.铲除封建残余6.1897年,印度国大党的提拉克在其创办的《狮报》上撰文说:“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这反映出(

)A.提拉克质疑舆论宣传的作用 B.印度社会上层不愿倾听人民呼声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兴起 D.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2021级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04)命题:付立东2023年12月(18—25)【阅读任务】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原因:(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框架)(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3)二战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消灭了法西斯)(4)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5)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6)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7)冷战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8)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二、冷战特点: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三、两极格局(冷战)评价1、积极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有利于缓和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客观上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导致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横行。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美苏“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形成两大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读后检测】1.史学界普遍认为冷战爆发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而导致的美苏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是英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制定了“联美反苏”政策,美国加入后,因实力雄厚取得反苏阵营的领导权。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之间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 B.英国诱因观点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成立C.客观历史事实的认定基于不同的解释 D.多视角的分析开阔了史学研究的视野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衰弱的西欧各国无法抵挡苏联,只有美国援助西欧,才能牵制住苏联。1948年4月美国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算是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美国出台“马歇尔计划”(

)A.缘于西欧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 B.对所有欧洲国家展开经济类援助C.直接针对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D.目的是遏制苏联不断西扩的势力3.有学者指出,“美国援助欧洲计划的目标,就是通过恢复德国经济和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建西欧的经济秩序。为此就需要将苏联以及某种条件下将东欧排除在外,只是出于政治考虑表面上仍然邀请苏联参加”。该“援助欧洲计划”(

)A.导致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剧变 B.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直接起因C.是美苏冷战发生发展的产物 D.导致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4.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后的第二年颁布了《外援法》,其中表述到:“考虑到美国享有没有内部贸易壁垒的巨大国内市场之便利,深信欧洲国家也会享有类似的便利。”据此推知,马歇尔计划旨在(

)A.推动欧洲关税同盟建立 B.协调美欧间贸易政策C.消除苏联意识形态影响 D.拓展美国的海外市场5.赫鲁晓夫已经正式批准了东德关于柏林墙的修筑和边境封锁,但他再次强调这只是一次防御措施。正如在一次私人会谈中他告诉东德领导人,东德“不得越雷池一步,绝对不能侵占西柏林的领土”。这表明(

)A.苏联军事实力落后于美国 B.东德意图占领西柏林的领地C.苏联与东德之间关系平等 D.冷战对峙中对抗与妥协并存6.有学者指出,将尼克松政府时期“发展对华关系”“倾听欧洲盟国的意见”等战略看作是一种实力相对衰落下的收缩战略,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尼克松在远东或部分其他地区呈现收缩兵力态势,但只是“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