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一课时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一课时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一课时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一课时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Gaosan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高三历史Gaosan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高三历史二轮学案(专题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时空观念】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1.发展历程(选必Ⅲ第1课P2-4)2.文化的内涵(选必Ⅲ第1课P4-5)3、特点:4、价值:【拓展——中华文化的价值】(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查内容涉及儒家典籍,尤其是明清以后八股取士。而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标准原则上也尤其注重德行,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影响。法律与教化儒家认为用礼可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德治与法治之争。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以后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约律合流(三)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国古代救济优抚中,注重尊重赡养老人,宋以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孝道”,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四)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城市布局和民居建设等居住环境的重要的文化因素。二、先秦诸子思想1.主要派别的救世方案(1)儒家“以德治国”:强调“为政以德”,“民为邦本”;提倡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2)墨家“以爱治国”: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以保证“兼爱”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3)道家“以道治国”: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破坏。(4)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地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2)道家:“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等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三、民本崇德——儒家思想的趋时更新1.趋时更新的发展历程2.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地位演变3.儒家思想在近代的地位演变(补充)(1)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2)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3)“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4)文革结束至今:儒学焕发新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儒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4.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1)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2)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3)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4)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四、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五、运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读儒学的发展演变思想的发展源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型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上诸侯混战,天子势微,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社会环境的宽松为儒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儒家的“仁”、克己复礼、以德治国等主张,得到了百姓的认可,成为战国时期的蔚然大宗。但是儒家的主张并不能满足统治的要求,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不受统治者重视。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打击压抑儒家思想的发展。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黄老思想,与民休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走向玄学化,佛道思想开始渗透到儒学中。唐宋时期,新兴庶族地主在自身经济实力有所上升的前提下重新展开对儒学经典的解读与反思,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重新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将天理与儒家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引导人们修身报国,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与此同时明亡清兴对一些儒学思想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意识到君主专制存在极大危害,纷纷抨击政治上与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现象,在批判中继承发展了儒学。儒学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历经曲折,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丰富发展,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既是儒家学者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在传承中批判创新,使儒学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高三历史二轮学案(专题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承)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一、单选题1.《论语·子张》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如此,技术的体悟之“道”又与先秦儒家人生修行之“道”“合一”,继而引申出“技亦以致其道”。儒家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礼乐制度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2.《论语》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释疑》解读:“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札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由此可知,孔子思想(

)A.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B.以继承传统为目标C.有助于恢复西周制度 D.兼具文化和政治功能3.战国初期魏国西门豹治邺(位于殷墟以北15公里),邺县还有“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时任邺令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习俗,实际却借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漳河;战国中期孟子与梁惠王谈论行政之道时,讲:“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

)A.儒家民本重民思想已经出现 B.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理念遗存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价值取向 D.官僚政治与民间传统的碰撞4.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时期在位时间数量汉武帝54年1汉宣帝25年55.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汉代帝王面对灾害、异象等困境时,会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执政失误,以期获得上天的宽恕。如表为汉武帝与汉宣帝时期颁布的罪己诏情况表,表格中的数据差异,可能是源于(

)A.强化君主集权的需要B.敬天保民思想的影响C.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D.君主执政理念的变化6.《史记》中有篇幅专门记叙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点,文章中一方面阐明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另一方面认为其末流“博物寡要,劳而少功”,以“累世不能同其学”;同时肯定墨家“人给家足”之道和道家的“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这些观点(

)A.意在强调多元化治国思想的重要性 B.适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潮流C.促使汉代选才注重公平开放的原则 D.批判了儒家伦理政治化倾向7.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武帝后社会盛行厚葬,“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

)A.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 B.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C.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 D.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8.汉代太学很注重考试,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考试制度。汉代太学的考试有两大作用:一是通过考试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充实汉朝官吏队伍;二是通过考试,督促学生学习儒家经典。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汉代已经建立起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B.汉代已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C.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D.汉代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9.《世说新语》载:“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又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反映了(

)A.统治者思想较包容 B.魏晋名士放浪形骸C.法律制度相对宽松 D.儒家地位受到冲击10.韩愈(768-824年)在其《原道》《原性》等作品中,不仅论述了儒家道统传授的渊源,强调孔孟在儒学中的作用,而且在论及性情时吸取了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用以阐述《大戴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之说,并且把正心、修身、齐家同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韩愈的做法(

)A.传承了重儒礼佛的观念 B.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兴盛C.奠定了理学形成的基础 D.推动了道家思想的发展11.《宋史·选举制》载:“初,礼部贡举,设进士,⋯⋯,《尔雅》《孝经》共十条。”宋仁宗曾下诏:“问岁贡举、进士、诸科悉解旧额之半。……兼以《论语》《孝经》,策时务三条,出身与进士等。”当时民间艺术家也多采用绘画、砖雕或绘画和雕刻相结合诠释忠孝观念。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制度日趋完备 B.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深刻C.市井艺术形式多样 D.《孝经》已经广泛传播12.宋人对修史工作和注解以“尊王攘夷”为主旨的儒家经典《春秋》给予极端重视。前者以欧阳修亲自撰修《新五代史》、司马光主持修纂《资治通鉴》为代表;后者以刘敞等学者为开端,刘敞对《春秋》各家传注的优劣持客观态度,“进退诸说,往往依经立义”。他们的做法旨在(

)A.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 B.扩大理学的政治影响C.凸显宋廷的正统地位 D.宣扬经世致用的学风13.投壶是在宴席中举行的一项礼仪游戏(如图所示)。宋朝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宋代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宋代投壶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14.朱熹在《童蒙须知》一书中要求儿童: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据材料可知朱熹(

)A.利用三纲五常观念束缚儿童的成长 B.积极践行格物致知的学术研究方法C.注重讲学和辩论成为宋代理学大师 D.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15.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16.1313年,元仁宗颁布的科举程式规定:“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此规定(

)A.反映了朱熹理学开始官方化 B.消除了蒙汉两族的文化差异C.推动了元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D.增进了南北方思想文化认同17.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 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18.宋朝时期,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时期,园林设计开始偏向雅致精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不仅善于运用奇石构筑园林景观,同时还非常注重布局,重视水景的运用,以营造清幽深远的意境。这一园林风格(

)A.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影响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D.反映了儒学世俗化趋势19.史学大师吕思勉在《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指出:“两个民族的竞争,不单是政治上的事。虽然前代的竞争,不像现代要动员全国的人力和物力,然一国政治上的趋向,无形中总是受整个社会文化的指导的。”其意在说明宋朝在民族关系中处于被动源于(

)A.宋儒理学的内修特点 B.八股取士的选拔标准C.儒家统治地位的削弱 D.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20.下图为南宋画家韩佑创作的《琼花真珠鸡图》。画中琼花洁白无瑕,枝干挺秀,作者对两只真(珍)珠鸡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公母真(珍)珠鸡的毛色及体态差异。由此可推知,宋代(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C.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D.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揺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并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世界文化交流传播的缩影英国西欧大陆内部的传媒中介传播者原创者英文字母(公元7世纪)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一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造纸术(1494年)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一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纪)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刷术(1477年)法国一意大利一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古代中国(公元7世纪)——摘编自徐善伟《全球史视域中的一本英文书——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材料二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17世纪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种“中国热"对于欧洲社会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材料三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之间交流传播的主要特征。(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运用所学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外文化交流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第一课时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参考答案:1.A儒家思想强调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达到对人生修行的提升,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为礼乐制度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排除D项。2.D据本题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札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反映出孔子认为诗、礼、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同时又有先后之分,而礼乐是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辅助工具,因此孔子思想中兼具文化和政治功能,D项正确;孔子所处春秋时期,诸侯分裂割据,宗法礼乐瓦解,而孔子强调诗礼乐与当时现实需要不符,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孔子思想以继承传统为目标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西周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逐渐瓦解,排除C项。3.C据材料“邺县还有‘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时任邺令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习俗,实际却借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漳河”和《孟子》里面的记载也反对人祭行为,体现了春秋人祭回潮并未成为主流,社会治理的世俗理性倾向,C项正确;材料中孟子论道反映了儒家民本思想,材料无法解释西门豹的做法,A项只是解释了部分材料,排除A项;材料与神权和王权无关,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孟子与梁惠王的论道无关,排除D项。4.C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旨在让更多地方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这样可以加速儒学向基层的传播速度,使更多人接受儒家教育,统一思想,维护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选拔人才机制的内容,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虽然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有助于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但要想“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简单依靠办学即强化儒学是很难办到的,或者说很难迅速取得实效,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地方郡国并行制度的内容,且这一问题主要是靠推恩令解决而不是思想统一,排除D项。5.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天人感应思想暗含君权神授理念,汉宣帝在位时期,君主集权较武帝时期弱化了,皇权的神圣性和独一性受到挑战,汉宣帝颁布罪己诏,借罪己诏中背后的君权神授强化君权,A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是儒学的重要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已经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已经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表格中的差异不能以儒学统治地位来解释,排除C项;汉武帝与汉宣帝的执政理念主要是王道与霸道的结合,二者在执政理念上接近,排除D项。故选A项。6.A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谈一方面肯定了儒学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经学家的繁琐议论与制礼作乐进行否定,并对墨家、道家思想中部分观点加以肯定,认为其他学派亦有能够作为施政策略的思想,这表明其主张治国思想应多元化,A项正确;三教合流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选才注重公平开放原则是科举制的特征,排除C项;根据“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可知,司马迁对儒学有肯定的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7.A根据材料“汉初在丧葬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汉武帝后社会盛行厚葬”和所学可知,这受到当时的主流思想黄老之学的影响,与民休息,提倡节俭;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因此社会上开始盛行厚葬,A项正确;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持续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伦理道德规范逐渐强化,排除C项;汉武帝以后,整个社会盛行厚葬,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8.C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时规定太学生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考试内容也多为儒家经典,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的标准,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项正确;汉时规定太学生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到政府任官,但当时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即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并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排除A项;隋朝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排除B项;太学的设立是在长安(中央),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郡县学校设立的情况,所以并不能佐证“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排除D项。选选C项。9.D材料表明阮籍经常与嫂子在家中见面,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刘伶长脱衣裸形在屋中,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材料体现的是阮籍和刘玲的情况,这都反映了儒家地位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阮籍和刘伶的情况,不涉及统治者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阮籍和刘伶的情况,不能说明整个魏晋名士放浪形骸,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制度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因此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吸收佛道的有益成分的主张,这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为后来程朱理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排除D项;韩愈的做法是为理学形成奠定基础,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已经兴盛,排除B项。故选C项。11.B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中对儒家经典的考查,皇帝诏书中对儒家经典的强调,民间艺术对忠孝等伦理道德的传播,都体现了当时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非常深刻,B项正确;科举制只是题干中部分信息,题干中科举制的信息也并不是阐述科举制本身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C选项将题干中的民间艺术偷换成“市井艺术”,而且题干中提及的雕刻、绘画,也并非强调艺术本身,而是强调它们作为宣扬忠孝等儒家伦理道德的载体,排除C项;《孝经》是题干中部分信息的体现,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B项。12.C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人重视修史和重新注释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和西夏对峙,强邻环伺,面临着维护政权正统地位的压力,所以利用史学和经学论证自己的合法地位,C项正确;修史和研究儒家经典确实能提高学者的名气,这是客观后果,并非他们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理学是在宋代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家学派,宋人修史客观上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但这也并非他们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他们的做法旨在维护宋的正统地位,并非宣扬经世致用学风,排除D项。故选C项。13.B据材料“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可知,司马光的将投壶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B项正确;宋代内部流行的活动,不能说明民族交流状况,排除A项;仅从投壶,不能得出门第观念的状况,排除C项;投壶活动体现的儒学价值取向,无法得出教育的平民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D根据材料可知,朱熹在《童蒙须知》一书中,对儿童的生活、读书、饮食、礼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说明朱熹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D项正确;三纲五常属于等级观念,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侧重对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非学术研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讲学和辩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C根据材料可知,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并且将个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项正确;陆九渊的学说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纲常伦理观念,排除B项;心学维护的是君主专制统治,非批判,排除D项。故选C项。16.D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的科举制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科举考试的内容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这有利于推动北方蒙古人、色目人和南方汉人、南人在思想文化上的认同,D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蒙汉两族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而完全“消除”,排除B项;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儒家思想与元代思想文化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7.C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可知,理学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注重“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强调实用性与操作性,C项正确;分析材料可知,理学只是吸取“佛、道思想中的思辨成分”,同时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排除A项;两汉时期的经学家强调对经书中字句的阐释,排除B项;理学吸取的是“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而不是整合儒佛道三家的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C项。18.A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园林风格偏向雅致精巧,重视水景的运用,以营造清幽深远的意境,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家们普遍通过园中的草木鱼虫以观天地万物之真理,感受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并且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A项正确;这一园林风格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而市民阶层审美是趋于世俗化、大众化的,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指所学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宋代园林偏向雅致精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与儒学世俗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9.A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吕思勉认为民族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竞争,也是文化上的竞争,据所学,宋儒理学内修主要指在个人内部进行的道德、品行和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具体来说,内修包括诸如仁义礼智信、忠诚、孝道、尊重师长等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实践和反思,所以,宋朝在民族关系中处于被动的文化因素源于宋儒理学的内修特点,A项正确;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排除B项;宋朝儒学发展为理学,儒家统治地位没有削弱,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思想,不是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20.A根据“两只真(珍)珠鸡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公母真(珍)珠鸡的毛色及体态差异”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画受到理学格物思想的影响,对于具体的事务进行入微的观察与探究,即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A项正确;山水画中体现不出平民化趋势,平民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与百姓意趣相联系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的突破,并且南宋时期也没有出现自然科学的突破,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1.(1)春秋时期传统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社会矛盾凸显;传统文化权威受到质疑;奴隶制经济基础走向崩溃;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2)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认识:儒家思想曾长期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多次与其他思想融合并形成新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可归纳出社会矛盾凸显;根据材料“揺憾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可归纳出传统文化权威受到质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传统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奴隶制经济基础走向崩溃及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也是重要背景。(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利于社会稳定及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曾长期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多次与其他思想融合并形成新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2(1)主要特征:①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通过各地区和文明内部一代一代人的创造、继承和发展而实现,表现为人类文化的纵向传播,它着眼于人类文化的时间发展过程;②另一方面则通过各地区和文明之间人们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而实现,表现为人类文化的横向传播,它着眼于人类文化的空间变化过程;③纵向与横向文化传播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基本动力。(2)论题: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阐述: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