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态修复和资源增殖功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_第1页
打造具有⽣态修复和资源增殖功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_第2页
打造具有⽣态修复和资源增殖功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_第3页
打造具有⽣态修复和资源增殖功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_第4页
打造具有⽣态修复和资源增殖功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化海洋牧场兼具智能化、生态环境友好与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效应等多方面的特点,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是践行大食物观、建设蓝色粮仓和粤海粮仓的战略举措。当前,广东省采用“疏近用远、生态发展、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十六字建设海洋牧场,在广东省2023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培训班暨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丕茂指出,目前广东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个,数量占全国总量的9.8%,海域总面积1250.45平方公里;建成省大型鱼礁示范区3个,省人大议案鱼礁区50个。经过建设,渔业资源密度提高8.7倍,全省牧场年增资源量2.5万吨。

海洋牧场成为海洋资源养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新抓手水生生物资源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资源养护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或汉代“罧业”中就出现了“鱼礁”的文字;在10世纪末就有将鱼苗放流入湖泊的文字记载,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开展了放流和标志试验,并在1979年鱼礁规模试点。据FAO统计,目前已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64个沿海国家发展了海洋牧场,增养殖种类逾180种。“世界上海洋牧场的发展大致有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增养殖、综合性建设三个阶段。”陈丕茂表示,我国从1979年进行人工鱼礁试点,1985年启动增殖放流,2006年起步建设海洋牧场,2015年起步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全国已建设海洋牧场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投放鱼礁169个,投放鱼礁超过5000万空立方米,用海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海洋牧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日显著。据测算,已建成的海洋牧场产生态效益1.8万亿元/年,固碳量577万吨/年,消减氮50.1万吨/年、磷5万吨/年,已建成的海洋牧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493亿元/年。通过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相结合,接纳游客超过1600万人次/年。在海洋牧场基于养殖方面,我国的海水养殖有六次产业浪潮:第⼀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是以海带、紫菜养殖为代表的海藻养殖浪潮;第⼆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第四次在20世纪末,是以鲆鲽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第五次发生在21世纪初,是以海参、鲍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目前处于第六次浪潮,具有⽣态修复和资源增殖功能现代海洋牧场的打造正初具模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22年水产养殖产量5565.46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1%,是世界唯一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275.7万吨,我国于1980年兴起海水普通网箱,于1998年开启深水网箱养殖,2017年开始研发桁架类网箱,全省现有重力深水网箱5000多个、桁架网箱5个,2022年深水网箱养殖产量约9.8万吨,占全国的25%,典型的深远海发展模式宝库重力式深海网箱、桁架式网箱和养殖工船。目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海洋牧场类型,我国是区域综合开发型、日本是高级栽培渔业型、韩国是高级栽培渔业型、美国是投礁休闲渔业型、挪威是深海装备养殖型、丹麦是海上风电融合型。其中,日本从1952年至今建成海洋牧场7000多处,20%海床为海洋牧场,产量增加几倍至几十倍;韩国从1971年至今建成海洋牧场20万公顷;渔业资源量增长8倍,渔民收入增加26%;美国从1935年至今投礁超过2400处,年游钓人数约1亿,效益300亿美元;挪威从1971年深水网箱成功养殖三文鱼,现年均养殖产量约150万吨;丹麦早在1991年就建设全球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我国沿海很多地区,海洋牧场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重要依托,成为沿海地区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国际海洋牧场的发展来看,陈丕茂表示,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需要加强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与指导、创新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机制,以及要进行区域性综合开发、一二三产融合,并发挥发挥海洋牧场科技支撑作用。陈丕茂在培训会上指出,未来需要发挥人工鱼礁增加资源、栖息生物碳汇和削减营养盐功能,形成立体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形态。资源养护措施包括人工鱼礁资源养护、增殖放流养护、浅近海养殖协同养护和深远海养殖协同养护。布局深远海人工鱼礁区建设与海工装备协同养殖在海洋牧场资源养护方面,广东实施了人工鱼礁资源养护、增殖放流养护、浅近海养殖协同养护、深远海养殖协同养护等模式,发挥了人工鱼礁增加资源、栖息生物碳汇和削减营养盐功能,形成立体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形态。从1985年至今,广东增殖放流海水鱼类、虾类、贝类苗种40.5亿尾(粒),建成省大型鱼礁示范区3个,省人大议案鱼礁区50个,渔业资源密度提高8.7倍,全省牧场年增资源量2.5万吨。当前,广东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9个,其中3个为海水示范区,建人工鱼礁区(含牡礁、珊瑚礁、藻礁、藻场等)约2.53万公顷,每年放流约2亿尾。回归现状,陈丕茂也指出,目前人工鱼礁建设数量仅占沿岸240万公顷幼鱼幼虾繁育区1.1%,与满足近海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的产业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适养海域放流容量高达102亿尾,还有很大的放流空间。“我们的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生态环境化形势仍然没有根本扭转。”据悉,2022年,广东93.6%的养殖用海位于近10米水深以浅区域,传统养殖方式产量占总产量63.7%,个人、村集体养殖用海占总面积62.6%,存在近岸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海水养殖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运作程度不足等问题。当前,广东省正在遵循“疏近用远、生态发展”“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十六字方针进行海洋牧场建设,陈丕茂表示,这意味着要进行近海优化、深远海养殖和拓展利用,以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式大型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目标发展深远海养殖,提升区域海水养殖面积,同时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发挥17个渔港经济区桥头堡功能,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加工贸易、冷链物流、集散流通,仓储保障、物资保障等全链条服务。“深远海合理布局,就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方针,在生态建设方面,意味需要疏减浅近海养殖规模、修复生态,布局浅近海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与浅海网箱、贝藻筏式、贝类底播养殖协同作用,以及合理设计深远海养殖规模、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