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讲义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讲义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讲义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讲义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3.13父母的心讲义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些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心呢?1/36小说父母心132/363.了解小说表现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

女一颗高尚爱心。1.学习本文采取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笔法,

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波折感人。2.学会琢磨人物心理,了解作者浓浓爱心下面

笼罩着淡淡哀怨语言格调。(难点)(重点)(重点)3/36来自《点拨》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他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1899年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以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1926年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代表作有《伊豆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取得该奖项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杀身亡。4/36来自《点拨》

作者自幼父母双亡,只好借居在体弱多病、住在郊区祖父家中。很快,祖父也辞世。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关心,因而尤其渴望父爱母爱,他许多作品中都反应了这一倾向。《父母心》以他惯有纤细笔触,怀着淡淡哀怨,描写了一个感人肺腑亲子之爱故事,催人泪下。5/36来自《点拨》

听说,在古时候日本,因为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生产粮食不能养活更多人口,于是人们就将风烛残年老人丢弃到深山里,以节约粮食。

有一个儿子背着老母亲艰难地跋涉在山路上,准备像其它人一样将自己母亲丢弃。不过走着走着,他突然发觉,在背上老母亲不时就会顺手折下路边一段树枝扔在地上。他忍不住问母亲为何这么做,分明知道自己命运母亲回答:“有了这些标识,你回家时候就不会迷路了。”老人回答惊醒了儿子,儿子放声大哭,并不顾老人反对,将母亲背回家中,并愈加尽心尽力地孝敬老人。可怜天下父母心6/36魔法记忆之因义辨形法:舱本主义是船内部载人或装东西部分,与“船”相关,所以是“舟”;沧本义指水颜色,与“水”相关,所以是“水”字旁;苍本义指草颜色,所以是“草”字头。一

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褴褛

濑户

一妥

酬谢

船舱

沧海一粟

苍白

lán

làituǒ

chóu

cāngcāng

cāng

7/36二

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无精打cǎi(

丰富多cǎi(

衣衫lán(

门kǎn(

)采

彩褴褛槛8/36三

记一记词义部分来自《点拨》

1.风度:2.褴褛:3.寒酸:4.吩咐:

5.酬报:6.无精打采:美好举止姿态。(衣服)破烂。形容简陋或过于简单而显得不体面。口头指派或命令。用金钱、礼品等表示谢意。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例句:受到老师批评小亮无精打采地走在回家路上。

9/36部分来自《点拨》7.如数奉还:

如数奉还、完璧归赵辨析:

按照原数还给人家。两词都有把东西原封不动还给他人意思。“如数奉还”主要指把钱还给他人,如:面对乘客遗失10万元现金,“哥”小王毫不动

心,将巨款如数奉还。“完璧归赵”主要指物,如:秋游时我向妈妈借了数码相机,游玩回来后我完璧归赵,还给妈妈。10/36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书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格调。《父母心》朗诵。。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地方,用问号标注。11/36部分来自《典中点》

【答案】首先送大儿子(眼含热泪)→用二儿子换

大儿子(无精打采)→用三岁女儿换二儿子

(失魂落魄)→最终请求偿还女儿。

1.故事中父母换了几次孩子?12/362.依据父母神态改变,你以为他们是怎样父

母?部分来自《典中点》

【答案】这是一对伟大父母,他们即使处于极

其困难境地,但他们最终宁愿饿死

,也不愿

骨肉分离。

13/36部分来自《点拨》1.开头一段中,“女佣和打杂儿片刻不离左右。”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从“女佣”和“打杂儿”片

刻不离左右衬托出贵妇人高人一等社会地位。

14/36阅读方法解密部分来自《点拨》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侧面描写作用:首先,能激发人想象力。侧

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能以较经济笔墨表现

所描写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功效。另首先,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有益补充。好侧面描写,往

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作用。以使其形象愈加

鲜明突出。

15/36部分来自《点拨》2.“与此形成对照是,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男

人,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

显眼。”这话是什么什么描写?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答案】本题可利用外貌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

析。外貌描写。衣着往往是一个人身份显性

标志,褴褛衣衫表明男人身份低下,生活艰

难。这就使他送儿女给财主夫人行为显得合

情合理,同时也说明他要回自己儿女该付出

多大勇气,对儿女爱是多么强烈。

16/36部分来自《点拨》3.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利用

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可利用对比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比。交代人物身份,突出强调两种人贫富

悬殊。经过对比勾勒了富人和穷人两个不一样

形象,不但为故事展开,矛盾冲突发生奠

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强烈鲜明对照,产生

了巨大艺术魅力。

17/36部分来自《点拨》

4.“那位父亲嘴上即使这么说,但脸上表情却

十分犹豫。最终他告诉女佣,这事得和孩子

妈妈商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十分犹豫”表情和“得和孩子

妈妈商议”后才能决定表态,不但设置了悬

念,也为故事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18/36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本题可利用神态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神态描写,写出穷人父母对大儿子难舍难分,为

换孩子埋下了伏笔。

链接:类似表现手法,我们在七年级下册《童年

朋友》中也可找到:“她微笑时候,那黑得像

黑樱桃眼珠儿睁得圆圆,闪出一个难以形容

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牙

齿,即使黑黑,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

然显得年轻,明朗”。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

外祖母开朗性格,年轻、明朗心态。

5.“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这是什么描写?

什么作用?

19/36部分来自《点拨》

6.“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

穷吧,也是我们家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

他人按次序也不对,假如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

下老大。”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品析课文发展部分(7-12自然段)

【答案】本题可利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

分析。语言描写,交代了用次子换长子理

由,写出这对穷父母爱子之心。看来矛盾冲

突处理得很顺利,却为下文第二次换子埋下了

伏笔。20/36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

这部分内容发展部分,写穷男人和他妻子换送儿女给富太太经过。作者利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极力刻画这对穷人父母内心纠结。父母每一次决定即使并不是轻率,而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不过,以后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悔。这说明,起初答应只是一时、不得已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考验。表面一时决定,可能是理性,不过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考验。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骨肉,理性决议就顶不住感情折磨了。说明父母深深爱子之情。

21/36部分来自《点拨》7.“事情到这儿还没完。”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上有

怎样作用?【答案】过渡,承接上文,并开启下文。22/36部分来自《点拨》【答案】“终于”两字包含了多少情节、多少语

言啊!孩子父母经过波折复杂思想斗争,财

主夫人也经过一样波折复杂思想斗争,双方才

共同认可:优越条件,割不停父母对儿女深

情。

8.怎样了解“终于”两字表示深刻内涵?23/36部分来自《点拨》【答案】富人向穷人要一个孩子,而且开出了十分优越条件,穷人不是一口答应,也不是一口拒绝,而是要与“孩子妈妈商议”,这是一折。商议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是先给一个大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一折。当日黄昏,又用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三天又来索回女儿,这又是一折。每次送子、换子,写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夫妻两人把大儿子送来,第二次是父亲带二儿子来换大儿子,第三次是母亲用女儿来换二儿子,第四次是“两口子”同来索回女儿。而且每次理由也不一样。1.【难点探究】怎样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情节特点?24/36部分来自《点拨》前三次是略写,最终一次是详写。最终一次理由是实质性理由。“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就是父母对儿女一颗至亲至诚爱心。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波折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波折心路历程,“优越条件”与“爱儿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波折冲突,最终“爱儿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条件”,父母个性也越来越鲜明,文章主题也得到了有力表现。作者采取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感人,展示出人物鲜明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主题。25/36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本题可利用分析人物形象法进行分析。财主夫人在情节结构上是必不可少人物,故事开头即交代贵妇人风度极佳、引人注目,而与此形成对照是,贫困父亲衣衫褴褛,带着三个孩子,引出人物,为故事情节发展张本。接着写贵妇人注意到这贫困一家人,自然想到:在这么情况下,跟他们要一个孩子,应该成功把握很大。不过贵妇人没有想到是,孩子是父母心头肉,他们无法割舍亲情,才有了下文换子、要回女儿故事。所以没有贵妇人,也就没有了本文发生2.【难点探究】怎样对待财主夫人这个人物形象?26/36部分来自《点拨》故事。另外,财主夫人长得漂亮,是“风度极佳、引人注目”高贵夫人,富而不骄矜;当贫困父母每次换孩子时,她都能同意贫困父母要求;最终财主夫人决定送还孩子并表示酬报。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有着美好品质人。27/36父母心送大儿子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用女儿换二儿子要回女儿一波三折跌宕起伏28/36

本文经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儿女一颗高尚爱心。29/36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写送子换子,父母爱儿女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写法上有所不一样。前面送子换子是略写,是简笔,最终一次要回女儿是详写,是繁笔。这么写,父母个性表现得越来越鲜明,文章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突出。2.浓浓爱心,淡淡哀怨。

我们阅读这篇小说,总以为有一个哀怨情调,产生一个感伤情绪,担心主人公命运,这就是这篇小说艺术魅力所在。读者也会祝福这对有着浓浓爱心父母,相信他们一家能克服生活上千难万险,健康而幸福地活着,这就是哀怨力量。30/36关于父母之爱名言1、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中国谚语)2、乌鸦认为自己孩子最优异

(英国谚语)3、父母美德是儿女最大财富

(法国谚语)4、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5、一父养十子之至情,较十子对于一父之情为深

(德国谚语)6、父母对儿女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

、美好感情

(加莉娜)31/36不能。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孩子着想,他们希望自己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些人开出优厚条件时,贫穷父母不能不为孩子着想。假如一开始就拒绝,显得不真实,也不能充分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么写好处是:符合生活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波折、复杂内心活动表现出来;唯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强烈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心。点拨:重复品读作品,使自己进入角色,体会贫穷父母内心情感,把握文章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