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相关汉唐间历史变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说明。1/101、我们对两幅地图州、道分布比较发觉,东汉时州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唐朝道南北分布相对均衡,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深入发展。自然就能够形成以下答案:关键点一:信息:汉代州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域,唐代道南北分布基本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唐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2、经过地图对比我们还会发觉,东汉州和唐朝道地理划分依据不大相同,我们能够总结为以下答案:关键点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划分规则有很大不一样。说明:唐代“道”划分更重视山川地理形势。如依据长江、汉江、武夷山等划分各道。3、从宏观看,我们会发觉东汉时期州管辖范围广,面积普遍较大,而唐朝道面积普遍较小,说明唐朝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所以需要改变。关键点三:信息:东汉时期州管辖范围广,面积普遍较大,唐朝道面积普遍较小。说明:唐朝时期伴随生产力发展,地方人口增多,地方事务愈加复杂,需要加强管理。4、从微观看,我们从地图中发觉只有东汉交州和唐代岭南道管辖地盘改变不大,能够形成以下答案关键点:关键点四: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地域改变不大。说明:这一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迟缓。5、在汉代地图上,我们看不到吐蕃、南诏和流求,而唐朝地图则标注明确,说明唐朝和这些地域关系友好。关键点五:信息:唐朝地图上标注有吐蕃、南诏和流求,而汉代地图则没有标注。说明:从汉朝到唐朝民族边疆地域有了新发展,与中原联络加深。6、从地图中我们能够看出,唐朝地域辽阔,且道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监察,是加强中央集权表现。关键点六:信息:唐朝疆域比汉朝扩大,加强了对地方监察。说明:唐朝中央集权深入加强。2/10

年新课标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西方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历史也就是从欧洲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然而在过去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初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它地方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出那些领先亚洲国家。所以,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它文明成就,而不但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一个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10

例一:5—6分观点:西方崛起主要归功于内因。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②工业革命。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确实立。④新航路开辟。例二:9—10分观点:西方崛起主要归功于吸收其它文明成就。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大多源自于古希腊思想,如智者运动人是万物尺度思想,芝诺人生而平等思想。②政治方面:雅典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改革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实立提供了借鉴。③法律方面,近代西方法律很大程度上受了罗马帝国时万民法影响。④科技方面:中国四大创造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故西方近代崛起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吸收其它文明成就”。例三: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首先归功于本身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它文明结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表述不完全准确。论据及说明以下:内因①西方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结果为其以后崛起产生了主动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如古希腊民主制度、完备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起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基调。②近代西方经过本身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建立。经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世界体系。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当代化。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飞跃。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外因③必定西方历史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传统文明结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四大创造,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和近代思想传输,起到了主动推进作用。④西方在近代崛起过程中一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经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能够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繁荣。总而言之,强调西方完全以本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个狭隘“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辽阔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影响,则表达了“全球史观”。所以能够说材料中观点有片面性,应该详细分析。4/10

(1)“紧紧围绕评论对象”。搞清题目在问什么。样卷紧密围绕“西方崛起”展开评论,根本清楚,心无旁骛。有些考生偏离此主题,单纯谈论中国及亚非拉文明发展与特色,则视为偏离评论对象,不论论证效果怎样,都不给分。若考生在全球史背景下,经过与西方崛起比较,来评论中国及亚非拉文明先进或落后,则不视为偏离评论对象。(2)“观点明确”。样卷分别在开篇和结语处以“我认为”和“总而言之”等用语带出判断性或结论性认识,就“西方崛起动因”,有意识地主动表明自己认场。(3)“合理引用史实”。样卷引用了充分经典史实,有力地佐证了自己观点。所谓经典史实,涉及到很多能够表达东西方文明对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重大事件,如:希腊民主制度与思想文化成就,罗马共和制度与法制体系,基督教文化,人本主义精神与启蒙理性信条,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殖民者大航海与海陆交通,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欧美全球霸权建立;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西方冲击;阿拉伯崛起对欧洲影响;近代美洲白银流人欧洲及亚洲,等等。(4)“多角度评论”。样卷并非简单地认同或反对某种观点,而是对材料给予辩证分析,揭示材料中观点背后特定视角或预设置场,由此来必定其合理之处,批判其不足,最终得出一个综合性稳妥看法。题目要求中“评论两种(或两种以上)观点”,不等于“多角度评论”。(5)“论证充分、逻辑紧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史实既是论据、结论既是论点,史实与结论挂钩)样卷展现出较强综合论证能力,文字流畅,关键点有条理,逻辑严谨;同时表明答题者已具备初步理论素养,如援引了“全球史观”、“西方中心论”等专业史学理论概念,从而使其论证颇具学术意味。(4)文字表述清楚而富有条理。尽可能做到“七化”,即语言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言简意赅;答案做到“两化”:关键点化、系统化;书写要做到“三化”:序号化、段落化、条理化。总之,这类试题只要掌握五个步骤:审(审题)、找(材料信息)、接(书本知识代入)、转(思维方式转换)、答(组答案),就可游刃有余。

5/10全国卷41“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改变。有些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利用材料中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6/10吉林评卷组比较认可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本身内在发展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闭关锁国对外政策,天朝上国心态,政治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作用和一定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含有一定同时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2.在必定西方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决定性原因。中国不缺乏突破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含有本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主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含有反专制色彩;清政府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停反封建斗争。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主体。

总而言之,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外部冲击和中国被动适应,是片面。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外来力量,也不可忽略内部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观点是经典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方面对待,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这是一份满分样卷,包含了考试中心标准中要件。7/10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必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怎样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改变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能够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一系列运动历史背景入手,重视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初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改变,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改变内部动力和必定性。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能够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必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示例:该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忽略了中国社会内部推进社会改变原因。从题目所给材料来看,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朝廷”,引发国内革命浪潮高涨,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进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总而言之,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不过,中国社会发生巨大改变,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很多推进社会改变原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力量并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8/10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引用了以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开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利用世界近当代史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能够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