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名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名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名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名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现代文阅读I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对于文博机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已经不只是发布新闻、介绍展览、组织活动的平台。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微信等平台的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一个成功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和艺术,还需要与当代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它在社会教育领域的角色也在“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之外得到了重新定义和提升。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见,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数字化的博物馆,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再到各种多媒体展示,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经典美术作品变为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那些过去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引起现代人深深的共鸣。

但流水前行并非总是平坦,它会遇到障碍,可能需要绕过石块,可能需要跨越悬崖。这恰似文化传播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代变迁、文化差异、技术升级等。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文博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使其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如此,文化的力量就能像流水一样,穿越障碍,流向更远的地方。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比如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以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古籍中的故事。传统经典就不仅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也会得到更多的诠释和延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流水在行进中融合了雨露、山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同样,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最终,当山间流水汇入大海,它不再是那条小溪,而是成为海的一部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同样,当我们的文化成功地跨越时代、跨越文化,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摘编自杨蕾《浅论文博IP塑造与文化传播新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IP(知识产权)概念在商业和资本领域产生了内涵的演变,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让文化资产拓展为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B.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博机构应当将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

C.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是文博机构和广大观众共同的需求,并重新定义着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D.流水前行需要勇气,也需要克服障碍的方法和能力,这正如文博IP塑造过程中既要敢于创新,又要有创新的正确途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所以中国文博机构也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B.近年来,文博机构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其自身更有效的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C.文博IP的塑造既要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又要敢于创新,现代技术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助力。

D.参与文博IP重构者可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其成功一般都坚持做到了重构后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美术馆通过“美时美刻”项目,特别是其中的“美术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使更多观众感受到文物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B.上海博物馆“西周鲁侯尊”数字资产火热上线,让观众可以成为任何次元的收藏家,拥有全新的文化选择自由。

C.湖南省博物馆增设“马王堆符文之谜"解谜游戏活动,借助实物道具和手机APP端,开创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组合。

D.故宫博物院基于故宫内生活的猫群,开发出文创商品“猫主子”系列,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欲望。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震惊世界,请你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为三星堆博物馆提供文博IP塑造的建议。

【答案】1.B

2.D

3.C

4.①首先,文章从数字时代全球文博IP的开发与运用的背景入手,引出以文化传播新思维推动中国文博IP塑造的论点;②然后从文博机构和观众两方面充分说理,论证文博IP可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并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进一步阐述文博IP的塑造应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的观点,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

5.①以三星堆文物为素材,开发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②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紧密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关于古蜀历史的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③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将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再现三星堆先民生活的独特画面,引起现代人共鸣。④通过对神秘的三星堆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重构、鼓励公众参与、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等方式,跨越时代、文化、技术的诸多挑战,活化馆藏。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中国的文博机构应当将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错误。根据原文“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可知被转化的对象是“文博机构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是选项中的“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A.“因为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所以……"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可见“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是背景,不是原因。B.错误。结合原文“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可知,通过跨媒介推广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是文博IP,并不是选项中的文博机构。C.“现代技术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助力"错误。这里的“后者”指创新;结合原文“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可知,现代技术是为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非是着重于后者,在两者结合上谁更重要,文本中并无主次轻重之分。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第三段观点:文本第3段的观点为“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博物馆要与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A.论证的是文博机构IP塑造有助于更有效的文化传播。B.论证的是文博IP与观众的连接互动,但未切合“社会教育领域"这一范畴。D.论证的是第2段的观点:文博IP“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第1段引论部分,结合“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可知,概述了数字时代全球文博IP的开发与运用的背景;引出以文化传播新思维推动中国文博IP塑造的论点;然后,第2~3段为本论部分。第2段结合“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第3段结合“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可知从文博机构和观众两方面充分说理,论证文博IP可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并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最后,第4~7段,结论部分。第4段结合“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运用了比喻论证,结合“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可知该段进一步阐述文博IP的塑造应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的观点;结合“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可知,这三段分别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鼓励公众参与、与时代对话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故答案为:①首先,文章从数字时代全球文博IP的开发与运用的背景入手,引出以文化传播新思维推动中国文博IP塑造的论点;②然后从文博机构和观众两方面充分说理,论证文博IP可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并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进一步阐述文博IP的塑造应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的观点,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可知,三星堆博物馆可以开发原创文化作品,尝试跨媒介推广,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根据“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知,三星堆博物馆可以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进行合作;根据“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可知,三星堆博物馆要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根据“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可知,三星堆博物馆可将三星堆文物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重构、鼓励公众参与、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活化馆藏。故答案为:①以三星堆文物为素材,开发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②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紧密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关于古蜀历史的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③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将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再现三星堆先民生活的独特画面,引起现代人共鸣。④通过对神秘的三星堆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重构、鼓励公众参与、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等方式,跨越时代、文化、技术的诸多挑战,活化馆藏。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现代文阅读II

大淖记事(节选)①

汪曾祺

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他们偷偷地给他留着门,在门窝子里倒了水(这样推门进来没有声音)。十一子常常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有一天,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

“你不要命啦!”

这种事情怎么瞒得住人呢?终于,传到刘号长的耳朵里。其实没有人跟他嚼舌头,刘号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本来,他跟巧云又没有拜过堂,完过花烛,闲花野草,断了就断了。可是一个小锡匠,夺走了他的人,这丢了当兵的脸。太岁头上动土,这还行!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连保安队的弟兄也都觉得面上无光,在人前锉了一截。他是只许自己在别人头上拉屎撒尿,不许别人在他脸上溅一星唾沫的。若是闭着眼过去,往后,保安队的人还混不混了?

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了,怕他们去叫人。

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

小锡匠还是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

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

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

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

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老锡匠叫人赶紧去找陈年的尿桶。他经历过这种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才有救。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

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

“不要。抬到我家里。”

老锡匠点点头。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

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他那几个弟兄也都躲在保安队的队部里不出来。保安队的门口加了双岗。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

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

县政府没有答复。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游行继续了三天。

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二十来个锡匠,在县政府照壁前坐着,每人头上用木盘顶着一炉炽旺的香。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说这不算犯法。

这条规矩不载于《六法全书》,现在不是大清国,县政府可以不理会这种“陋习"。但是这些锡匠是横了心的,他们当真干起来,后果是严重的。县长邀请县里的绅商商议,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能再不管。于是由商会会长出面,约请了有关的人:一个承审——作为县长代表,保安队的副官,老锡匠和另外两个年长的锡匠,还有代表挑夫的黄海龙,四邻见证,——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在一家大茶馆里举行会谈,来“了”这件事。

会谈的结果是:小锡匠养伤的药钱由保安队负担(实际是商会拿钱),刘号长驱逐出境。由刘号长画押具结。老锡匠觉得这样就给锡匠和挑夫都挣了面子,可以见好就收了。只是要求在刘某人的甘结上写上一条:如果他再踏进县城一步,任凭老锡匠一个人把他收拾了!

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到三垛去当了税警。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大淖东头的人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典押。结渔网,打芦席,都不能当时见钱。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一九八一年二月四日,旧历大年三十

【注】①《大淖记事》共六节,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六节。前五节情节梗概: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小锡匠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曾为挑夫的父亲黄海蛟半瘫,两家都希望把各自子女留在家中。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二人情愫初生。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玷辱了病重的巧云,而巧云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这时,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巧云的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号长得知了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咽不下这口气”,带了几个兄弟用棍子差点把小锡匠活活打死,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

B.刘号长和他的兄弟们要求小锡匠告饶服软时,“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表现了小锡匠对爱情的忠贞倔强和对强权的不屈服。

C.大淖的人们被十一子和巧云的勇敢感动,送来老母鸡、人参,“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说明大淖的民风淳朴,富有正义感。

D.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巧云,“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暗示巧云生命的成熟和坚强,暗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感情倾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锡匠们“顶香请愿”,商会会长约请承审、保安队的副官等各方代表通过会谈来“了”这件事,说明这样的社会环境仍有礼治的影子。

B.小说节选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刻画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大淖中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生动鲜活。

C.十一子能进食后和巧云的对话,使用短句,细腻地表现出二人心灵的相通,饱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颇有宝玉挨打后与黛玉对话的动人之妙。

D.汪曾祺对大淖风土人情、故事结局的描写,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

8.对文中画线句,汪曾祺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只是写到那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9.光明中学“萌芽”文学社征集以“乡土小说"为关键词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答案】6.A

7.D

8.①小锡匠被打,心有屈辱和不甘,巧云也尝一口是为了表示对小锡匠抗争的支持。②表现巧云要与小锡匠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③暗示巧云在苦难中不断成长,为小说的结局作铺垫。

9.①内容上,小说描写的是大淖这个城区和乡下交界的地方的故事,描绘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俗画(或叙写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土人情)。②主题上,塑造了富有中国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巧云、小锡匠等人物的淳朴、善良的人性和健康、向上、坚忍的中国传统精神。③语言上,具有纯洁朴实的特点。如富有乡土气息,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等。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4)此题考查写短评思路的能力。短评,是指简短的评论(如报刊上简短的评论)也指文艺短评、对各种看法的简短的评价。可从宏观角度:语言、艺术手法(细节描写等);内容:形象(意象)、情感、主题等;情趣、理趣、知趣/智趣、志趣、旨趣等作答。

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错,过度解读,拔高主题,应为“旨在揭示刘号长人性的丑恶,侧面烘托小锡匠的倔强和不屈"。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错误,结尾不相似。《边城》结尾翠翠等着傩送回来,不知道傩送是否回来,何时回来,是开放式的结尾,是感伤的,悲剧式的;而本文结尾是确切的,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小锡匠几乎被打死,内心充满屈辱和不甘,巧云“自己也尝了一自口”尿碱汤,是对小锡匠抗争的支持。巧云“自己也尝了一口"尿碱汤,亲自感受了小锡匠喝的东西,表现巧云要与小锡匠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巧云能喝尿碱汤,表现出了内心的勇气和力量,暗示巧云在苦难中不断成长,所以有了后文的把小锡匠抬回自己家,自己卖菜养家,“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这一举动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故答案为:①小锡匠被打,心有屈辱和不甘,巧云也尝一口是为了表示对小锡匠抗争的支持。②表现巧云要与小锡匠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③暗示巧云在苦难中不断成长,为小说的结局作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内容上,小说是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却被嫉妒的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欺负,把十一子打得半死,锡匠们为他们抱不平,游行,“顶香请愿”,大淖的百姓也都支持他们,最终赢得了胜利。小说描绘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土人情。主题上,塑造了富有中国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小锡匠为爱情坚贞不屈,始终不认错;巧云忠于感情,和小锡匠同甘共苦,在逆境中自立自强,顶起一份责任;其他人为正义不惧恶人,无私帮助二人。小说揭示了巧云、小锡匠等人物的淳朴、善良的人性和健康、向上、坚忍的中国传统精神。语言上,具有纯洁朴实的特点。如“在人前矬了一截”“搂头盖脸地打他"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不要。抬到我家里"“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等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等。故答案为:①内容上,小说描写的是大淖这个城区和乡下交界的地方的故事,描绘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俗画(或叙写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土人情)。②主题上,塑造了富有中国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巧云、小锡匠等人物的淳朴、善良的人性和健康、向上、坚忍的中国传统精神。③语言上,具有纯洁朴实的特点。如富有乡土气息,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急,俱告急于秦。秦急王欲伐蜀,以为道路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候,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亲魏A善楚B下兵C三川D塞轘辕E缑氏之口F当屯留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诛周主之罪”中的“诛"是“讨伐”的意思,与“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中的“诛”不同。

B.“而王不争焉"的中“王”字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的“王”意思相同。

C.“周之与国"与“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意思不相同。

D.“以因于齐”与“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应该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先韩国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但他们

两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帮助秦国实现王业。

B.司马错认为秦国要实现王业,必定先要“三资者备”,他所说的“三资”指“三个条件”,就是他自己前面提到的“广地”“强兵"富民”。

C.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见解精辟,其分析逻辑严谨,所以,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也让秦王下定决心先攻打蜀国。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秦国因此也更加强大,轻视其他诸侯,后来,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迫使楚献出汉北和上庸。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14.张仪主张先讨伐韩国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二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D

12.A

13.①蜀国是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够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

②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国的国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

14.攻下韩国之后可以威逼周天子交出九鼎,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韩国和周是天下的中心,夺取了韩国和周有利于成就王业。韩国来侵犯秦国,攻打韩国有正当理由。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打算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见解。”

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击新城和宜阳,来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主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自己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于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够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这些地方,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戎狄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夺取它的土地,能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可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的话,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利益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道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于是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

材料二:

巴国、蜀国相互激烈地攻打(爆发激烈的战争),都来向秦国报告情况紧急,(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讨伐蜀国,但是觉得道路狭窄,难以到达(目的)。韩国又来侵扰,秦惠王犹豫不决。司马错请求攻打蜀国。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国的国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大将白起打败了赵国的军队,杀死二万人,夺取代地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利用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攻占了那里。楚国被迫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方。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亲魏善楚”是并列结构,省略主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下兵三川"是动宾结构,E处断开;“塞轘辕缑氏之口”是动宾结构,H处断开。故答案为:BE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都是“声讨,批判"的意思。句意:声讨周君的罪行。/讨伐没有道义的君王,诛灭暴虐的秦王朝。B.错误。名词,帝王;动词,称王。句意: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全部占有而称王了。C.错误。都是“支持、帮助”的意思。句意: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D.正确。利用、依靠;由于,因为。句意: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要想想不要因为一时恼怒而滥用刑罚。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三资"不是指“广地”“强兵"富民”。而是“广其地"富其民”“博其德"。C.“他最终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只是得到了秦惠王的支持。D.“白起派司马错通过蜀进攻楚国”错,“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省略的主语是秦王,是秦王而不是白起派司马错进攻楚国。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首领;“敝"劳”都是使动用法,使……疲惫,使……劳苦;“以”,来、用来。(2)“贬”,降低、贬损;“更”,改、更改;“相”,使动用法,可以译为“辅佐、辅助"。故答案为:①蜀国是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够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②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国的国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可知,攻下韩国之后可以威逼周天子交出九鼎,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②由“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可知,韩国和周是天下的中心,夺取了韩国和周有利于成就王业。③由“韩又来侵”可知,韩国来侵犯秦国,攻打韩国有正当理由。故答案为:攻下韩国之后可以威逼周天子交出九鼎,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韩国和周是天下的中心,夺取了韩国和周有利于成就王业。韩国来侵犯秦国,攻打韩国有正当理由。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咏怀(其三十九)

阮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领起下文之出征效命,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秦风·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②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③语言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宏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错误。这两首诗都没有表现“战况的激烈”;《诗经·无衣》表现了同仇敌忾,没有“重名节的气概"。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塑造形象上看,“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二句赞扬了壮士“欲威八荒"的雄心壮志,雄杰壮阔。“驱车”以下八句是具体描写壮士的“威八荒"之志:“驱车远行役”照应上文的“威八荒”,“受命念自忘”启领下文之临难不顾,效命战场;“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二句是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突出表现了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神情,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二句则从主观上歌颂壮士的慷慨激烈的情怀,他们宁愿身死魂飞,为国捐躯,出语壮烈,让人肃然起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以反诘句纵起文势,表达了壮士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当然与孜孜以求保一己之躯的“全躯士”截然不同。可见,这首诗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气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从表现主题上看,“忠为"以下四句是总收全诗:“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点明壮士之志的礼教本质是忠义;“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是点醒壮士之志的个人目的是标榜气节,流名后世。使全诗如百川归海,总归忠义气节的主题,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从艺术风格上看,“威八荒”,是说威风震慑天下的气概;“魂飞扬"是说壮士宁愿身死魂飞,为国捐躯的大义;“百世荣”,点明壮士报效国家的忠贞;“气节故有常”,点明崇高的气节自应万古长存。可见,本诗的辞义雄壮,措辞慷慨大气,气魄宏大,体现出了浓烈的阳刚之气,展现出了阮籍这首诗具有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的特点。故答案为:①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②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③语言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宏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

17.(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1)《过秦论》中用“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体现,如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比,表达了他愿为君王效忠的爱国之情。

(3)《将进酒》中感慨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诗句是:___,___。

【答案】(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弩、何、骐骥、驰骋、道。故答案为:(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9分20分)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氟湿的绿意,令人____。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____。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此时,若按下快门,会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瞬间。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____的冲动。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

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沁人心脾花团锦簇齿颊生香流连

B.心旷神怡花团锦簇齿颊生香留恋

C.沁人心脾灿若烟霞大快朵颐流连

D.心旷神怡灿若烟霞大快朵颐留恋

19.括号中诗句填写最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口中的“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B.苏轼口中的“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

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20.划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词语,独立成句,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8.D

19.C

20.“灼热”写其色彩,“烂漫"写其繁盛,“飞扬”写其姿态,三词连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石榴花蓬勃的生命力。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以及一般词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是说“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心情很是愉快,应用“心旷神怡”,“沁人心脾"不能与“令人”搭配。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第二处,语境是说石榴树开的花非常漂亮,眼前景色很美好,应用“灿若云霞"。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灿若烟霞:像烟霞一样灿烂,形容景色美好。第三处,结合前文“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语境是说看到硕果累累的石榴树,我有了大吃一顿的冲动,应用“大快朵颐"。齿颊生香:吃了美味食品后,牙齿和两颊逐渐感到香甜的味道。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第四处,语境是说“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让我难以忘记,成为我的一份怀念。应用“留恋"。流连:耽于游乐而忘归。留恋:不愿意离开或舍弃;对往日、往事的怀念。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结合前文“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雨后的微凉"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的描述,语境是在描述下过一阵小雨之后,作者在看到石榴花开之后产生的联想。A.“飒飒秋雨"与“浅浅”形容飒飒秋雨下个不停,水流很急,与“昨夜下了一阵小雨"不符;B.“石榴新蕊,一枝开”与“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不符;C项“微雨过”“榴花开欲然"与之最为契合。D.“榴花映叶未全开”与“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不符。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灼热,烂漫,飞扬”,“灼热"的意思是像被火烧着、烫着那样热。此处是写石榴花的色彩红润,“烂漫”是指颜色鲜艳美丽,光彩四射的样子。此处形容石榴花开繁盛的不同状态,“飞扬"意思是飞舞、飘扬,此处形容石榴花的姿态,三个形容词连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石榴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故答案为:“灼热”写其色彩,“烂漫"写其繁盛,“飞扬”写其姿态,三词连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石榴花蓬勃的生命力。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I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1.B

22.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四大娘的主观感受,突出四大娘看到成片的“蚕花”后内心的激动、喜悦,增强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引发读者联想。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上山"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讽刺和否定;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引用;D.表示特定称谓。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本处写四大娘的心好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嗓子眼显然不可能真的会蹦出来,这是四大娘挑开芦帘角看到的成片的“蚕花”时的主观感受,因为成片雪片,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这也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来没见过的。可见此处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四大娘看到这一景象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夸张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能力,增强感染力,使文章表达更加地生动,引发读者的想象。故答案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四大娘的主观感受,突出四大娘看到成片的“蚕花”后内心的激动、喜悦,增强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引发读者联想。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涓滴之水汇江海集体伟力谱华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消滴之水汇江海,集体伟力谱华章》。

生逢大交局,长在春风里,吾辈青年应如何追梦?回眸处,雷锋同志向我们指出了明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滴水易涸,大海却永远奔涌。个人融入集体,方能谱就时代华章。

洇染历史的气息,泅渡岁月的长河,无数中华儿女正是在集体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君且看,李大钊投入社会,振臂高呼,以马列主义唤醒了迷茫的国人;君且看,焦裕禄为官兰考,亲下基层,让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君再且看,一代代先驱紧跟时代,下海创业,唱响唱了深圳旧貌换新颜的光荣凯歌。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百,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春潮,无数先锋模范将个人的理想目标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坐标,书写了时代传奇。

有人问:“融入集体是否会丢失个性”我坚信:“不光不会,个性反而会更加出彩。"

集体和个人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两极,个人在集体中往往会创造更加灿烂的成就。“共享奶奶”们退而不休,银发苍苍却热心未凉。她们主动融入社区,发挥特长,煮饭带娃,刺绣作诗,解了年轻人家庭工作难两全之烦忧,树立了互助之风尚。夕阳不是日薄西山的悲凉,而是人生中的二度辉煌。“共享奶奶"们融入集体,并没有因此丢失自我,反而增添了自己的暮年风华。由此可见,崇尚个性者更应积极融入集体之中,从而获得最大的力量。

撰诸当下,却有部分青年自以为“遗世独立”,沉浸于自我的一方天地之中,终日满足于屏幕前的手指翻飞,脱离了社会这一庞大集体。请君细想若长此以往,人人退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过上原始化的隔绝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渐淡薄乃至消灭,社会秩序将以何等惨烈的结局在沉默中瓦解!正因如此,集体才显得尤为珍贵,,它将众力并举,化作无穷伟力,反过来呵护个体,护佑安宁。

孤狼纵使勇猛,难敌狮群之围堵;独行纵然迅疾,无法行稳以致远。离群匹马鸣萧萧,万壑归流势滔滔。让我们乘集体之长风扶摇直上,于辽阔的天际展翅翱翔!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演讲稿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干分析】

雷锋的话,告诉我们一滴水如果不想干涸,必须要把自己放进大海中。一个人如果想要更有力量,必须要将个体生命和集体结合起来,为时代、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可以从个体生命与时代、历史的关系,或个体融入集体的角度去思考。

提示语要求谈谈以上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的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其中,“当代青年"指明写作对象,“追求理想”明确了立意的方向,也就是说,材料最后指向的是如何追求理想,写作形式是应用文体——演讲稿。

综上,本命题是引导考生思考:作为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怎样处理作为个体的自己与时代、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富有思辨色彩地去探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何让个人发展与时代进程同频共振。可以先强调,对集体来说,个体的重要性:只有每一个个体都成熟独立、敢于担当,集体才有力量;集体要注重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然后,再强调,对个体来说,集体的重要性:脱离了集体的个体,只能陷入单打独斗,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强调在集体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个体才能发挥作用。接下来,可以联系现实,分析个人理想追求、自身发展与时代、国家命运的统一性,强调把自己的理想与民族的复兴统一,把自我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统一,既实现自我价值,又实现社会价值。也可以援引材料提出论点:唯有将每一个个体融入集体并嵌入恰当的位置,方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再从“个体只有将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激发个人生命的活力与潜力,进而充分显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一个独立个体除了融入集体,还应当在集体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唯此,方能各尽其能,进而成就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正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结尾援引名言,回扣论点。

【立意提取】

1.独木不成林,独秀不是春。

2.做融入大海的一滴水。

3.让个体为集体献力量,让集体为个体提供平台。

4.要唱出自己音符,要跟上集体的节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1/1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阜宁期末)现代文阅读I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对于文博机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已经不只是发布新闻、介绍展览、组织活动的平台。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微信等平台的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一个成功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和艺术,还需要与当代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它在社会教育领域的角色也在“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之外得到了重新定义和提升。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见,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数字化的博物馆,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再到各种多媒体展示,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经典美术作品变为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那些过去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引起现代人深深的共鸣。

但流水前行并非总是平坦,它会遇到障碍,可能需要绕过石块,可能需要跨越悬崖。这恰似文化传播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代变迁、文化差异、技术升级等。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文博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使其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如此,文化的力量就能像流水一样,穿越障碍,流向更远的地方。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比如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以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古籍中的故事。传统经典就不仅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也会得到更多的诠释和延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流水在行进中融合了雨露、山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同样,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最终,当山间流水汇入大海,它不再是那条小溪,而是成为海的一部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同样,当我们的文化成功地跨越时代、跨越文化,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摘编自杨蕾《浅论文博IP塑造与文化传播新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IP(知识产权)概念在商业和资本领域产生了内涵的演变,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让文化资产拓展为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B.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博机构应当将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

C.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是文博机构和广大观众共同的需求,并重新定义着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D.流水前行需要勇气,也需要克服障碍的方法和能力,这正如文博IP塑造过程中既要敢于创新,又要有创新的正确途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