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_第1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_第2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_第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_第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

C.《雷雨》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

鸟语

老杨犹豫了几天还是出摊了。

三十六年前,老杨还是小杨时就摆过几次地摊。那时叫“跳蚤市场”,逢周日开设。偌大的田径场,卖吃的少,多设在看台墙根下,卖货的多,都聚在足球场土地上,那年月谁也没见过“绿茵场”长得啥模样。卖吃的多是炸油饼、馒头、粉浆面条等果腹之食,当年还没有份饭出售,因没有一次性餐具产品,苍蝇嗡嗡,大蒲扇哗哗。卖货的也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肥皂牙刷,手绢,布鞋、胶鞋、塑料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电器物品是见不到的,缸盆都是搪瓷的。一张席,一块破油布,地上铺开,一个砖头敲成四块,压住四角防风便是一个标准摊位,行列还算齐整,鸟瞰倒像大型团体操图案。

小杨摆的是书摊,其实也不能算是书摊,书是舍不得卖的,小杨卖的是刊物,刊物也不是新刊物,都是小杨从牙缝挤钱买的、页面翻起角的旧文学刊物。

卖旧刊物是为贴补买新书新刊物的钱,能省一角几分的也是省。一个退伍兵,三级工,34元的死工资,交母亲30元,攒着等将来娶媳妇用,手里每月只有4元的零花钱,一个5角的烧饼夹牛肉都吃不起,喝的是军用水壶装的烧开水,喝光了就再去灌上一壶自来水。一套两个兜“的确良"军装,斜挎军用书包,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是标配,书包里倒是装几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摆摊看书两不误。

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考个电大还是有戏的。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类吆喝声是不会有人喊的,小杨更不喊,他只埋头看书,时不时拿个树棍在土地上写点什么,再用脚抹掉,再划拉,再抹掉。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好字!一阵清香风吹来一声莺鸣赞语。

小杨从藏在一双白色塑料凉鞋里的秀脚往上看,一袭白底蓝碎花连衣裙摇曳生姿,小蛮腰两把可掐,一字型美人骨上一抹鹅颈托着一张秀美恬静的鹅蛋脸,淡淡柳眉下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墨染长发如瀑。

这个妹妹我见过。小杨心里突突。

俩人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聊得风生水起。常谈不烦,久处不厌,只因书摊边多看了你几眼。

后来的后来,皆是凡人俗事,无非是转干,提职称,有房有车有孩子,有饭局,有老板椅坐。平平淡淡,淡淡轻轻。

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许多成功学讲座听多了、鸡汤文看多了、立志求功名、坐井说天阔的人的梦想。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酒肉穿肠过,老杨一拍桌,对一群愁眉苦脸的“狐朋狗友”小老板们说:“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出摊!"

卖啥?去哪里卖?一小兄弟醉眼迷离地问。

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你们手里都有啥货?

我有三十万的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我有二十万的白酒。

……

我出车。我出人。

……

全部按进价卖,卖不动再打折卖,盘活存量,有了现金流就能活下去,挺过去就是赢家。

中央商务区灯火辉煌,停车场热闹非凡。有车载音响发出的当红网络歌曲,没有一般地摊劣质喇叭的吵杂声。游人也少有嘴上撸串串、唧唧喳喳的,均悠闲自得。

楚河汉界。主车道西侧,一色的车后盖打开,车原价不超五十万,货品大众化;东侧全是车价百万左右豪车,车盖上摆放的都是奢饰品。西侧车主年龄参差不齐,东侧俊男靓女衣着光鲜。

“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人家是体验生活,咱们是为了活着;人家有诗和远方,咱们是眼前的苟且……”与老杨搭伙卖货的“二货"酸溜溜地诌上了“鸡汤”。

切!干活吧!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老杨目光炯炯,坚定地说。

二货:“诺,嫂子来了。"

顺着“二货”手指的方向,老杨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身影出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她身后那座形似玉米棒的标志性建筑跳闪出一行大字:地摊经济,人间烟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六年前,摊位上多是针头线脑、旧衣物、搪瓷缸盆,现在有了奢侈品,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B.小杨作为一个退伍兵、三级工,工作之余通过摆摊卖书和自学,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他的上进心使他小有成就。

C.“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一句,写出了老杨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不怨天尤人,能主动寻找出路的积极态度。

D.“人家是生活,咱们是活着”表现了“二货"的不平衡心理,“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则写出了老杨的牢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场面描写,对三十六年前与现在的摆摊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使小说跨越不同时代,富有厚重感。

B.小说中“去哪里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等对话简短有力,说明老杨虽生活很不如意,却能乐观面对,主动寻找出路的积极态度。

C.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用小老板们面对经济不景气的苦恼和“二货"的态度,衬托主要人物老杨的形象。

D.小说以“人间烟火”为题,紧扣时代命题,意在表达唯有实实在在打拼才能成为人生赢家的主题,极具代表性和启发性。

8.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9.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及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滹沱河,使异别收河间兵,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而上的称号,如“光武"太皇”“文帝"等。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和,受人尊崇。宿营时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在军中调整队伍部署时,将士都愿意追随他。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

②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14.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简要说明。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16.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①____却又只能深深沉默。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但保密的事情比天大,只能②____地路过。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县城。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因为他的老家只有一条铁路,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的心“咚咚”跳起来。他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出来指给他看……时光真好像是③____,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哪怕只是站在窗口?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咣当”声变得格外地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王愿坚《党费》)

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

D.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孙犁《荷花淀》)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午睡醒来后,反而比睡之前更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睡午觉不规范所导致的。午睡是很有讲究的,①_____________,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

②_________________。刚吃完午饭时,胃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这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午睡质量。午睡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饭后20分钟。

③_________________。权威研究表明,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人的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身体会进入深度睡眠,若在此时醒来,反而容易因“睡眠惯性"而导致醒来后感到疲惫、迷糊。

此外,午睡姿势也很重要,俯卧或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或压迫眼球、脸部,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疲惫、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21.下列句子中的“深度”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深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估计没人能说出这些炭层的蓄量和深度。

B.对这个哲学问题,他们理解的深度不一致。

C.再不注意用眼卫生,你会发展到深度近视。

D.我们将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使用否定句式,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和“君子若兰”是儒家比喻君子美好品德的三种譬喻,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君子若玉"强调君子应养成像玉一样熠熠闪光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君子若水”重于美好品德的实践,强调君子像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普惠社会;“君子若兰"重于美好品德的坚守,强调君子即使在困难环境中也要像兰花那样“独善其身”,“不以无人而不芳"。

这些智慧的思想在孔子、孟子、庄子、烛之武等古人身上闪耀着光芒,也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所谓“读史明志,古为今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B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5.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A选项“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可见,原文是“不是如此”,而非“不只如此"。

B选项“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错误,曲解文意。“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鲁迅的观点。

D选项“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不是伤时骂世,“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2.D选项“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可知,作者认为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的缘故。而且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解文意,且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D。

3.根据材料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

ACD中《孔雀东南飞》《雷雨》《边城》中的悲剧均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都未涉及善恶之攻伐。

B选项《哈姆莱特》讲的是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这已经涉及到了善恶之征伐。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来看,文章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利的论证了“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一观点;然后举《红楼梦》的例子“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来佐证,论证有力。

从论证的语言来看,用语严谨,如“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

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文中选择了莎上比亚悲剧来论证“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选择《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论证有力。

故答案为: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分析可知,宝、黛追求爱情自由,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与身边人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结合“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分析可知,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

结合“《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分析可知,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是必然的,而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故答案为: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答案】6.D

7.B

8.①多引用、化用古诗词。如“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使小说语言典雅而优美,富有诗意。

②多用口语。如“再划拉,再抹掉"卖啥?去哪里卖?”“切!干活吧!”,极具生活气息。

③语言具有时代感。如“中央商务区”“去库存"现金流”等。

④多用短句。如“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尤其后半部多用对话展开情节,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9.①以“摆摊”为线索。讲述老杨的故事,使小说脉络清晰。

②以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选取老杨的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

③正叙(顺叙)和插叙相结合。使情节跌宕起伏。

④记叙和描写相结合。使老杨的故事更真实可感。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效果。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叙述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细化,准确分析即可。小说标题通过“摆摊"为具体的线索,展现出老杨的生活故事。

6.D“老杨的牢骚”错,“诗和远方都很贵,星辰大海也收费"写出了老杨不好高骛远,务实的态度。

故答案为:D。

7.B.“说明老杨虽生活很不如意”错误,这是生活的常态,并非是生活不如意。故选B。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俩人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聊得风生水起。常谈不烦,久处不厌,只因书摊边多看了你几眼"引用、化用古诗词,富有诗意。“卖啥?去哪里卖?”“切!干活吧!"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出摊!”等句子充满生活气息,具有人物的语言化的特色,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中央商务区"去库存”“现金流"这些语言是时代特色的体现,符合当下的生活气息,时代感特别鲜明。“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一个退伍兵,三级工,34元的死工资,交母亲30元,攒着等将来娶媳妇用,手里每月只有4元的零花钱"这些句子多用短句,节奏感极强,表达充满味道。

故答案为:①多引用、化用古诗词。如“从‘云想衣裳花想容’到“‘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使小说语言典雅而优美,富有诗意。②多用口语。如“再划拉,再抹掉"卖啥?去哪里卖?”“切!干活吧!”,极具生活气息。

③语言具有时代感。如“中央商务区”“去库存"现金流”等。

④多用短句。如“卖存货,去库存,哪里让卖,哪里好卖,就去哪里卖。"尤其后半部多用对话展开情节,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叙述结构的能力。

小说标题通过“摆摊”为具体的线索,展现出老杨的生活故事,通过“摆摊"这一条线索,展现出文本的核心内容,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活色彩,使得结构脉络更加清晰。小说通过第三人称的进行具体叙述,没有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限制,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呈现具体的经典情节,呈现出不一样的生活特点。在具体的细化表达中,作者采用顺序和插叙的不同叙述方式对文本加以呈现,使得故事叙述表达错落有致,情节跌宕起伏,增强文本的艺术美感。同时记叙与描写互相交织,相得益彰,呈现出真实美妙的生活状态,使得故事叙述充满美感,更加真实,更加细腻。

故答案为:①以“摆摊”为线索。讲述老杨的故事,使小说脉络清晰。②以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选取老杨的典型事例来展开情节。

③正叙(顺叙)和插叙相结合。使情节跌宕起伏。

④记叙和描写相结合。使老杨的故事更真实可感。

【答案】10.B

11.C

12.D

13.①冯异偷偷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追随光武帝,借机推荐冯异。②冯异为人谦逊退让不夸耀,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拉转车子到路边避让。

14.①让壮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②埋伏在道路两旁,突然出击;③乘胜追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观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归附: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他爱好读书,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初起时,冯异以郡掾的身份监察五个县,与父城县长苗萌共同守城,替王莽抵御汉军。光武攻打颍川时,攻打父城不能攻克,在巾车乡驻兵。冯异秘密出城巡察所管辖各县,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光武,趁机举荐冯异。冯异得到了光武帝的召见。冯异说:“我有老母尚在父城之中,希望能回去据守五个城邑,来立功报答不杀之恩。"光武说:“好。”冯异回去后,对苗萌说:“当今众将领大多暴虐专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抢掠。我看他的言谈举止,不是平庸的人,可以归附他。"苗萌说:“我与您生死与共,恭从您的安排。”冯异等人随即打开城门奉上牛酒相迎。光武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二、患难: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从蓟城城东向南奔驰,来到饶阳的无蒌亭,当时天寒地冻,众人都饥渴疲惫,冯异献上豆粥。等到了南宫县,遇上了大风雨,光武进入路旁的空房子,冯异又献上麦饭。于是又渡过滹沱河,派冯异另外征集河间士兵,冯异跟着光武击败王郎,被封为应侯。

三、人品:

冯异为人谦逊退让不夸耀,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拉转车子到路边避让。进退都做好标记,军中称他是最有秩序的。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谈论功劳,冯异常常独自退避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攻破邯郸,于是调整部署众将领,各自有分属。军士都说希望跟从大树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

四、军绩:

冯异跟从光武平定了河北,诸将领都劝光武即位,于是,冯异就和诸将领商议确定光武帝的尊号。这时,赤眉在三辅暴乱,于是派遣冯异讨伐赤眉。冯异被授予征西大将军,与邓禹一同攻打赤眉。冯异让精兵改换服装和赤眉军相同,埋伏在路旁。伏兵突然冲出,着装相混淆,赤眉军难以辨识,众人惊恐溃散。冯异追击,大败赤眉军。

五:释嫌:

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专权,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光武派人将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道:“臣在军队充数,过分蒙受皇上恩宠,位居大将,封爵通侯,受命执掌一方,从而立下一点功劳。见到给臣看的奏章,我战栗惶恐惊惧。”光武下诏曰:“将军对于国家,于义理上是君臣的关系,在情义上却如同父子,有什么嫌疑,而要怀有恐惧的心情呢?"将珍宝锦缎赐予冯异。冯异叩拜谢恩道:“臣希望国家别忘记河北的困境,微臣也不敢忘巾车的恩德。”后来屡次被光武帝召见,商议平定蜀地。过了十多天,皇上让冯异的妻子儿女跟随冯异返回西部。第二年夏天,冯异与诸将攻打落门,未攻克,病发,死于军中,谥号曰:“节侯"。

10.译文:臣现在希望陛下您不要忘记河北的困境,小臣不敢忘巾车蒙赦的恩德。后来屡次召见参加宴饮朝会,商定计策夺取蜀地,逗留十多天,命令冯异妻子儿女随冯异返回西部。“小臣”是谦称,要连在一起,排除AD。“后数引宴见"意思是后来屡次召见参加宴饮朝会,句意完整,应在“见”后断句,排除C。

故答案为:B。

11.C.“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是错误的。根据原文“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可知刘秀称帝类似“黄袍加身”,为臣下推举,而非“自封”。

故答案为:C。

12.D.“主动认罪"有误,由原文“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知冯异的谢表中没有“主动认罪”之意,主要是自述而求获得皇帝的理解。因此,说冯异“主动向皇帝认罪"和“(皇帝)宽恕了他”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间出:微行,秘密出行;为……所:表被动,被;因:借机。

②章:名词作动词,上奏章;专制:独断专行;归心:归顺。

故答案为:①冯异偷偷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追随光武帝,借机推荐冯异。

②冯异为人谦逊退让不夸耀,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拉转车子到路边避让。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冯异打败赤眉军的过程主要涉及材料中的如下语句:“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从中不难看出,在打败赤眉军的过程中,冯异让军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埋伏在道路两旁,然后突然袭击,待赤眉军溃散时,他又派兵追击,从而大败赤眉军。

故答案为:①让壮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②埋伏在道路两旁,突然出击;③乘胜追击。

【答案】15.B

16.①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

(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②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

③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判断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及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5.B.颔联“怒流三峡夜泉声”,是想象引水成功后,聆听流水之声如同听见三峡夜泉之声,表达出内心之乐,是虚写。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及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

作者从陈季张家里砍竹竿来引水入厨,诗写的巧妙有趣,体现出作者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的特点。在诗的颔联“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中,作者说引水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还可以在夜间谛听流水之声,这是多么高雅之事啊,如果引水成功,朋友也可以享受这种高雅了。颈联“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是说砍竹做成引水管后能让厨房清洁,而所砍的竹子也不会对朋友家的风景形成破坏。引水之后,再也不要去井旁担水,所以厨房中也不会有洒落的水迹,而所砍之竹并不多,并不会对朋友家的竹林美景造成破坏,这是劝友人不必为砍竹所造成的影响担心。尾联“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是说自己砍竹时会轻手轻脚,尽量少产生噪声,但即使自己再注意,还是免不了对朋友造成一些惊扰,还望朋友包涵。

故答案为:①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

(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②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

③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

17.【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浴、沂、雩、毋。

故答案为:(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浴乎沂风乎舞雩(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①心潮澎湃;②悄无声息;③白驹过隙

19.A

20.参考答案:

①撞,本义为冲打、碰击。列车飞驰,本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而这里却说老房子“撞”进眼睛,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

②这里写老房子“撞"进眼睛,字面上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实际上是赵万忠迫切渴盼与紧张激动的体现。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解释“撞”的本义,然后联系语境分析其语境义。“撞”,本义为“冲打、碰击”。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内容可知,文段主要写了部队执行秘密任务时经过战士赵万忠的家乡,赵万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写出了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想念,又展现了军人严守纪律的钢铁意志,结合下文“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他的心‘咚咚’跳起来”,故此处可填“心潮澎湃"。心潮澎湃:心情像波涛冲击一样,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第二空,联系前文“秘密执行”“深深沉默"可知,此处强调赵万忠穿行在熟悉的街道时是静悄悄的,故可填“悄无声息”。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

第三空,前文写赵万忠追忆童年时光,本句又限定了主语为“时光”,再联系下文可知,此处需填意为时光飞逝的成语,故可填“白驹过隙”。白驹过隙: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故答案为:①心潮澎湃;②悄无声息;③白驹过隙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中的“打"字,介词,从,与名词“儿时”组成介宾短语。

A.介词,从,与名词“心眼儿里"组成介宾短语。意义和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句中的“打”相同。

B.动词,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

C.动词,搅拌。

D.动词,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撞"的本义,然后联系语境分析其语境义。“撞”,本义为“冲打、碰击"。

然后联系语境分析其语境意。前句“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分析,此时赵万年坐在车上,列车飞驰,本来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但是作者从相对运动的角度,却说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撞"进赵万忠的眼里,从字面上来看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这样从对方写来,既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又表现了赵万忠看到房子时迫切的渴盼与紧张激动的心情。

故答案为:①撞,本义为冲打、碰击。列车飞驰,本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而这里却说老房子“撞”进眼睛,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

②这里写老房子“撞"进眼睛,字面上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实际上是赵万忠迫切渴盼与紧张激动的体现。

【答案】21.C

22.示例:

①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②饭后不要马上午睡;③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用法的能力,此题需要结合材料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关注其词性,分析其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用法的能力。

A.名词,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

B.名词,(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

C.和文中的“深度”均为形容词,意为“程度很深的"。

D.名词,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

故答案为: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就不能真正发挥午睡的作用”可知空处应填写其条件,如: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第二处,语句处于段落开头,且后文围绕饭后午睡的弊端讲述,因此可以填写“饭后不要马上午睡"。第三处,与上一处相同,后文讲述午睡时间,空处是对“良好的午睡时长以15~30分钟最为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的结论,因此可以是“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故答案为:①如果不运用合理的方法;②饭后不要马上午睡;③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关于君子品质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交代了关于君子品德的三种譬喻(以下简称“三喻”):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并提示考生对“三喻"的排序不同,可能获得的关系、意义和境界也不同。我们在审读材料时,一定要抓牢君子若兰——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君子若水——美好品德的实践、君子若玉——美好品德的外现这几个比喻的真实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思考美好品德在养成与坚守、实践、外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找准这些基本要点,我们就可以去完成试题任务——对“三喻”进行排序;并在排序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解读自己对“三喻”排序的根据和理由。如“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君子若兰"这一排序,可阐述美好品德不能之藏于心中,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展现出来才能惠及社会,并且我们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须要坚持下去;如“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可认为美好品德只有通过不断养成,并在不断坚持着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为人所知、为社会所用。这“三喻"之间,并没有上下高低之分,我们只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并阐述清楚自己对排序的理解即可。在写作时,要有时代观念和责任担当,谈“三喻”及其排序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青年身份,结合青年人的责任担当进行论证。

【立意提取】

1.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君子若兰——美好品德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展现,并且需一直坚守。

2.君子若水、君子若兰、君子若玉——美好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并得以外现。

3.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美好品德在养成后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光彩闪耀。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测验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

C.《雷雨》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

2.D

3.B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5.示例一: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示例二:①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②宝、钗婚姻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钗的婚姻悲剧。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A选项“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可见,原文是“不是如此”,而非“不只如此"。

B选项“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错误,曲解文意。“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鲁迅的观点。

D选项“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根据原文“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可知,是“表面上说”不是伤时骂世,“有意规避"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2.D选项“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可知,作者认为新生事物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的缘故。而且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说法曲解文意,且过于绝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