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经济发展_第1页
第二讲经济发展_第2页
第二讲经济发展_第3页
第二讲经济发展_第4页
第二讲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冲撞我渔船1如何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

第二讲2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价值转向的特殊历史时期,呈现出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社会张力明显增大和表面化,经济压力转化为社会危机的隐患凸显,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其中不乏产生全国影响的恶性事件,出现了数量在上升、严重性在上升、影响力在上升、维稳成本在上升的新特点。

一、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国外一些学者将“群体性事件”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则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公安部2000年4月5日下发的《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规定》中,使用了“群体性治安事件”一语。《规定》的第二条为:“本规定所称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

5一是有的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指出群体性事件既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与处在既定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集群越轨行为。二是有的学者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群体性事件是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行为。

三是有的学者从利益角度出发,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静坐、集会、游行、上访、罢工、罢课、罢市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甚至冲击党政机关和其他要害部位,阻断交通,乃至采取打砸烧抢杀等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四是有的学者从综合的角度出发,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由具有共同性或相近性的社会群体为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冲突行为。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群体性。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是指本质上具有共同性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或是特定群体,或是偶合群体。表现为矛盾的一方或双方人员数量上的集结或扩大,形成有力的声势且彼此呼应,由于共同性或相近性要求结成短期的共同体,使矛盾冲突扩大、加深和出现连锁反应。

2.突发性。群体性矛盾往往是各种情绪、意见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借助某种偶然诱因短时间突然爆发,事态很快扩大升级,由于事先未曾预料或警觉不够,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抑制态势,解决者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3.复杂性。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利益得失矛盾与思想是非矛盾相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群体诉求的合理性与行为的违法性相交织,无理上访与有理上访相交织,行为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相交织,公开性与隐密性相交织,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交织。4.违法性。群体性事件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集体上访、围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游行示威、罢工、罢市、罢课、绝食静坐、与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对峙等。由此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在方式上表现为聚众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违法性行为。5.过激性。由于自身利益的要求得不到妥善及时的解决,再加上有的单位或地区领导在处理问题时采取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甚至回避问题,躲避群众,致使群众产生怨气,采取了过激行为。从而造成经济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治安化、治安问题政治化的倾向非常明显。6.从众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常常有为首者和活跃分子的策划、串联、煽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这些人的控制和影响。多数参与者,是非正式群体的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相当一部分人在事件初期只是观望或凑热闹,随着事态的发展,为发泄对自身利益损害的不满和怨气,而变为支持者或参与者,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7.仿效性。群体性事件的缘由不排除少数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制观念淡漠,形成了以群体性闹事而谋求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以为“法不责众”、“会闹的孩子有奶吃”,相互仿效,于是形成一种社会流行的反常现象,即“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以及“惟大、惟上、惟闹”的心理,从而错误的选择了谋求解决问题途径。三、群体性事件的性质1.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对抗性质,是指矛盾由其双方在本质上根本对立而具有对抗性质。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矛盾从总体上看不存在本质上根本对立的对抗关系,其解决大多也不采取外部对抗冲突的形式。

2.具有非政治性。我国转型期发生的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具体利益矛盾和冲突。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虽然也包括具体的政治性利益,但都是对合法的具体政治权利的诉求,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广大公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在增强,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某些具体政治制度、体制、机制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四、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一是总体数据。据统计,中国大陆的群体事件从1993年的8700起、1999年超过3.2万起、2003年6万起、2004年7.4万起到2005年8.7万起,13年增加10倍,平均每6分钟就发生1起。

2008年的重大事件: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4·20”群体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陕西府谷“7·3”事件、云南孟连“7·19”事件、甘肃陇南“11·17”事件、陕西府谷县“7·5”警民抢尸事件、广东惠州“7·17”事件、云南丽江“8·4”环保纠纷事件、川渝9~10月教师罢课事件、湖南吉首“9·3”非法集资事件、重庆巫溪“9·19”车祸事件、河北省廊坊“10·19”铁路征地事件、江西铜鼓县“10·24”山林纠纷事件、重庆出租车“11·3”罢运事件、深圳宝安区“11·7”对讲机砸人事件、湖北武汉“11·18”下岗职工上访事件、重庆开县“11·21”村民煤矿冲突事件和广东东莞“11·25”劳资纠纷事件等。21

2009年的重大事件:贵州德江“2·8”群体事件、北京丰台“3·23”群体事件、海南东方市村民“3·25”大规模械斗、甘肃会宁“5·19”群体事件、青海果洛“3·9”群体事件、江西省南康“6·15”群体事件、湖北省石首“6·17”群体事件、山东东明“6·21”起义通告事件、新疆“7·5”事件和吉林通钢“7·24”事件。222010年的重大事件: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谢家村征地案、江苏邳州市拆迁案、海南临高县博厚镇龙富村群众集体到省政府上访、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冲击仪表厂案、岳阳市开发区围堵美特瑞电子厂案、安徽太和李兴镇近百人参与宗族势力持械斗殴案、云南广南县坝美镇八达村蔗农围攻冠桂糖业公司案、昆明市五华区城管和民众冲突案、四川省内江市“特警抢尸”事件等。23二是典型案例。1.安徽池州事件。2.贵州瓮安事件。3.云南孟连事件。4.甘肃陇南事件。5.出租车罢运事件。6.马鞍山事件。

24三是呈现出的特点。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多、行为越发激烈等特点。252.反映问题涉及面广,结构性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反映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大到对国家发展、建设提出批评、建议,小到要求解决个人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动社保、城镇住房拆迁、农村土地征占、企业改制、涉法涉诉、军队退役人员、环境保护、干部作风等八个方面。263.行为方式激烈,对抗性因素增加。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看是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本应采取平和的方式加以解决,但近些年群体性事件的暴力性、破坏性逐渐增强,出现激化现象,矛盾的对抗程度加剧。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加者,越来越多地采取各种极端或违法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阻断交通、破坏公共设施,有的甚至采取自焚、自杀等过激行为。274.组织程度高,有的带有政治色彩。有相当数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有组织的,而且跨地区、跨部门的串联集体上访有所增加,尤其那些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较大、反复性强的群体性事件都是经过周密策划的,目标明确,行动统一。285.矛盾错综复杂,处置难度加大。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一部分群众认为自身利益没有得到维护,改革发展成果没有得到共享,因而产生怨气和不公平感,一旦遇到民事纠纷、治安事件、刑事事件等事端,他们便借机表达不满,客观上使事态不断扩大。非直接利益者参与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动机多样、升级较快,导致预防难、排查难、处置难、善后难。296.网络化倾向明显,显露出交织合流的迹象。由于网络舆情引发的很多社会事件,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出现了此起彼伏、交织合流的倾向。如晋宁“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湖北邓玉娇案、上海倒楼事件等。这类事件在社会舆论上产生了“共振效应”,增加了“社会张力”,也使得社会对立情绪徒增。传播速度之快、舆论扩散之广、网民群体之大、社会影响之强,对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是个新的考验。30五、群体性事件的类型1.从群体性事件的矛盾主体看,可以把群体性事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派别、不同宗教势力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三是由群众与干部或群体同政府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312.从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内容看,可以把群体性事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二,围绕管理问题产生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第三,由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323.从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性质看,也可以把群体性事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维权抗争型事件。二是集体泄愤型事件。三是社会骚乱型事件。

33六、群体性事件的危害首先,要客观认识群体性事件的积极因素。第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显示出强大的社会警示作用。第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充分表明人们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

34其次,要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的消极影响。1.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2.导致社会舆论错位。3.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4.导致底层政治冲突常态化。35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总结有六大诱因:地方政府与民夺利;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心理及社会舆论对分配不公、不正当致富表现出的强烈不满;普通民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个人无法找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适应。

36首先,直接成因或微观成因主要有:一是利益分配,显失公平。二是合理诉求,无处表达。三是贫困群体,心理失衡。四是处置粗暴,缺乏温情。

37其次,间接成因或宏观成因主要有:第一,现代化过程中蕴含着不稳定因素,是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的社会因素。第二,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会触及社会各阶层或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