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与凝华》名师教案1_第1页
《升华与凝华》名师教案1_第2页
《升华与凝华》名师教案1_第3页
《升华与凝华》名师教案1_第4页
《升华与凝华》名师教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桂平市蒙圩一中

吕金胜课题

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

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碘的物态变化”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从而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3.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模拟雾凇的形成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重点

难点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难点: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多媒体结合展示法教具学具教师:樟脑丸一袋、钨丝(从发黑的光管取下来)、打火机、课件(西游记视频片段等)、教科书等

学生(分组):碘锤1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锥形瓶、瓶塞、小松枝、樟脑丸粉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

顾复习:我们知道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那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物态变化,它是吸热还是放热?

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下面进行探究。学生思考后,以举手的形式回答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正确猜想引

题播放视频《大厅里的雪花》

提出问题:

1.大厅里的雪花从哪里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本课的知识来解答,下面进行新课学习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大厅里的雪花从哪里呢?

根据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初步猜测。从有趣的视频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明

确目

标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了解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是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难点是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目,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重点难点的地方做好笔记。探

验探究实验:碘的物态变化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

三、师生合作设计实验。

出示碘锤,观察碘锤里含有固态碘,出示实验图片。

1.实验前,在碘锤里你观察到碘是什么状态的

?是什么颜色?

2.实验过程中,给碘锤里的碘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此时碘锤的温度怎样?3.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在碘锤内壁看到了什么现象?此时碘锤的温度怎样?

四、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五、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固态和气态可以直接转化。

引入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现象。

凝华需要放热。

学生阅读课本第64页“想想做做”,提出问题。

学生做出猜想并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记录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实验后,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并在课本上把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标出来。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且从实验结论中,自然生成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本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做,并且让学生给学生讲此实验现象,给学生机会,更易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多角度思考,开拓思维,多动脑,积极进入学习状态。联

际一、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拿出一袋樟脑丸,让学生闻一闻。

2.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能变干吗?

3.北方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

二、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

介绍干冰: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5oC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1.多媒体播放“人工降雨”动画。

让学生复述人工降雨的过程: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这是凝华过程,冰晶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2.多媒体播放“西游记”视频片段,提问:白雾是怎么形成的?

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白雾学生举例

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冰花”是在窗户内侧形成的。

学生了解干冰。

学生认真观看。

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观看欣赏。

小组讨论回答。使学生感觉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体会到学有所用。

通过知识介绍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多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用途,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生能说出道理的,不管对错都应当鼓励。知

用一、下面哪些是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1)冰雪消融(2)河水结冰(3)光管变黑(4)美丽的雾凇

二、展示光管变黑的图片,拿出钨丝,让学生观察连接钨丝的玻璃柱变黑。引导学生解释现象。

三、设计实验,模拟雾凇的形成过程。

1.展示一组美丽雾凇的图片。

2.引导学生利用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活动。

实验器材: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锥形瓶、瓶塞、小松枝、樟脑丸粉末。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①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②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指导学生做实验。

3.总结: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吸附在树枝上。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试着解释光管永久后两端变黑的原因。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一个锥形瓶内放入少量的樟脑丸粉末,再将小松枝放入瓶口内,塞好瓶塞,然后加热,片刻后轻轻拿出松枝,便可看到在松枝上的“雾凇”。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解释雾凇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归纳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理解了学好物理的根本是观察和实验,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小

固1.提问: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解决问题:大厅里的雪花从哪里来

原因:水蒸气遇到寒冷的空气发生凝华直接变成雪。学生讨论,互相补充。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检查是否完成学习目标。课

业作业:

1.阅读课本第65页STS《水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完成图3.4-2填空。

2.完成课本第6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学生记下作业,课后完成,组长检查。对当堂的知识进行反馈,落实基础,巩固知识。板

计3.4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2.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课后反思:

1.升华和凝华是较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没有在北方生活过,学生举例比较困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