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专题概览政治(1)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代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表现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经济(1)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2)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发展,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4)手工业和商业上“工商食官”的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抑商”政策确立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

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1.商朝的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②王权的神秘色彩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②宗法制3.商鞅变法△考纲要求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2商鞅变法△本讲考点1.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内容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权利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①贡赋

,朝觐述职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3)特点:分封的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周天子是“②天下共主

”,层层封授;“③土地

”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

间的纽带。(4)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5)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④地方割据

势力。到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⑤周天子

的权威遭到削弱。归纳总结识记分封制的“一、二、三、四”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两点内容:土地和人口。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误区警示西周的“封建”是指周王对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

进行分封,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我们通常所说的封建制度是

指一种社会形态,与“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相提并论。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2)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5)影响: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序列;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思维启迪在农村中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

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俗话说:“白头哥,坐地叔。”(对平

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老者也要唤其为

叔)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什么信息?提示:宗法制对中国影响深远;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巧思妙记利用示意图记忆宗法制拓展延伸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概念阐释“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

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

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

整个社会,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术语必背(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周王通过分封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4)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5)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6)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主题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

(西周)①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

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

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②实

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

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2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

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

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③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柳宗元《封建论》◆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现代文献史料,主要论述分封制的特点。①说明了在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有着很大的不同。②说明分封制下诸侯

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权力。(2)史料2是评论史料,强调分封制的目的及其发展演变。阅读史料时可

根据时间来把握分封制的发展脉络。③体现了东周以后出现了诸侯分

裂割据的局面。◆史料应用(1)史料1说明分封制主要分封的对象是

和亲信,通过分封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在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诸侯拥

有较大的独立权力,为分封制的

埋下了隐患。提示王族瓦解(2)结合史料1、2,分析分封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趋势:分封制走向瓦解。原因:经济发展使诸侯国的实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主题2宗法制的特点和社会价值◆史料呈现

史料1

史料2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

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

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①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

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

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史料3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②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

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

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③

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

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读史指导(1)史料1是图片史料。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划分大宗、小宗

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每一等级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史料2来自文献史料。武则天和狄仁杰主要围绕王位继承问题进行

争论,因此理解“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

姑”这句话是关键。①是指后死者附祭于祖庙。(3)史料3属于现代评论史料。②说明了宗法制度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对

后世的影响还很大。③“亲贵合一”强调国家政权与血缘家族紧密结

合,官制具有浓郁的宗法血缘性。“裙带作风”是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等。◆史料应用(1)依据史料1、2,归纳宗法制的特点。提示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大小宗的相对性;嫡长子继承制;强调父系血缘关系。(2)史料3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封建

念和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思想等方面。提示等级(3)宗法制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能找到,请举例说明。提示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认宗归祖、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家谱、宗祠家庙等社会遗存。1.分封制的特点、影响(1)多角度认识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②分封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

地。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

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

间的横向联系。(2)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具有较

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

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

现。②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进行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

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简称晋等。典例1

(2017北京西城期末)右图文物启卣(yǒu)上的铭文记载,启是周

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此记载反映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解题关键结合材料中“地方领主”和“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可知

此记载体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B答案

B王位世袭制是最高权力的继承方式,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中“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符合西周

分封制下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用父系血

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材料未体

现,故C项错误;郡县制推行于秦朝,故D项错误。2.多角度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后世封建政治①确立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3)后世社会习俗①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②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

墓等社会风俗。(4)后世思想观念①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

深入民心。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

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

批忠孝之士。④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

想,直接导致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

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

理。典例2

(2017北京大学特优测试)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

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

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

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

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解题关键建立材料中“差序格局”与“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

层次”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C答案

C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差序格局”可知,这是宗法制的内容。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故C项正确。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A项错

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先秦血

缘政治得以延续,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

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1.“新的统治结构形成,大部分为周王室子弟及姜姓同盟以及愿意臣服

的东方大族包括商人。”这段文字中蕴含着

(

)A.封邦建国造成周王共主诸侯分治的格局B.从事商品交易的成功者亦获得政治尊崇C.原有的土著方国被大一统集权局面取代D.血缘的亲疏是判断执政能力的唯一标准答案

A本题考查分封制。从材料中“大部分为周王室子弟及姜

姓同盟”可知,新的统治结构是分封制,A项的封邦建国是分封制的表

现。B项不是材料主旨;C项中“大一统集权局面”出现在秦汉时期;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2.(2018北京海淀期中)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

人“莱夷”。于是“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

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

)A.扩大了地方权力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D.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

D根据材料可知,“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太公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当地文化的开明政策;“变其

俗,革其礼”是指伯禽用周文化强行变革鲁地文化。两者的做法有利于

促进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3.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之一。观察四合院平面图,依照我国古代

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

)A.北向南房B.西厢房C.东厢房D.南向北房答案

D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一般四合院的走向是坐北朝

南。四合院中,正房即北房是院中的主房,长辈作为一家之主,应该在北

房,故选D项。D4.(2017北京朝阳期中)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

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带来的弊病”是指

()A.贵族执政B.层级分明C.尊卑有序D.代远情疏答案

D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弊端。依据图片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1.历史背景(1)经济上: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①铁农具和牛耕

的使用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私田越来越多,井田制走向没落。(2)政治上:②分封制、宗法制

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发展封

建经济。考点2商鞅变法△(4)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③法家

学说成为各诸

侯国变法的思想理论依据。(5)秦国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发愤图强,决心

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的变法为秦国变法提供了经验。2.主要措施和特点

主要措施特点政治(1)废除“④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设立二十等爵制;(2)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3)推行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免;(4)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是战国时期改革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

最长久的改革;不仅对秦国,也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文化控制拓展延伸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变法的内容上:(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推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

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3.进步作用(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

动。通过改革,秦国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

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

来⑤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⑥土地私有制

。(3)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

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

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4.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刑。(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⑦连坐法

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拓展延伸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

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

底。(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4)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

论基础。(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他对商鞅的支持和重用。思维启迪黎东方在《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中说:商鞅的文化观,带有

特别浓重的实用主义的色彩。商鞅变法成功了,秦国富强了,“大一

统”后来也终于实现了,但是因为文化的缺席,使得这一历史变化的积

极意义大打折扣,社会文明应当取得的进步也没有到位。请评论材料观

点。提示:不同意。变法的积极意义: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意。变法的局限性:轻视教化,文化高压,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

展。术语必背(1)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

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商鞅变法既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又顺应了这一大变

革时代。(3)商鞅变法侧重于制度建设,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4)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贵族特权,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是战国时期改革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

期最长久的改革。合作探究主题从社会转型角度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

宗室非有军功论,①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

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史料2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②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

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史料3

③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

帛多者复其身。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料4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⑤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读史指导(1)史料1援引史学专著。从内容方面说明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废除

贵族特权的措施。①体现了废除“世卿世禄”制。(2)史料2说明了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废除分封制,实行县

制。通过②可知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3)史料3体现了商鞅变法在家庭结构和经济政策上的内容。③是指强

制推行小家庭制度。④指商业。(4)史料4评价了商鞅变法的影响。⑤体现了秦朝的社会治安和军队战

斗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1、2、3,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提示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2)史料4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历史意义?提示商鞅变法使秦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商鞅变法的特点(1)是战国时期改革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

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

也有重大影响。典例

(2017北京朝阳一模)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

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的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解题关键准确把握商鞅变法的作用。答案

D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

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

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

力,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D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