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1/60

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物群体个体2/60第一节农业生物种群一、生物种群(一)生物种群概念(二)种群基本特征(三)种群增加规律(四)种群调整3/60(一)种群概念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总和。是物种存在基本单位。如:一口池塘中全部鲤鱼关键点:一定空间:这个空间内同种生物与外界个体隔离。

一个生物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络。4/60(二)种群基本特征种群虽是由许多个体集合而成,但并不是个体简单组合,而是有规律地组成一个整体,并表现有个体所不具备一些群体属性。5/601.种群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种群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常由研究者依据调查目标给予划定。)6/607/602.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密度很高种群密度普通种群密度较高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8/60(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直接表现。物种内部和外界原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表达。a.出生率>死亡率群密度增加b.出生率<死亡率群密度降低9/60(3)年纪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数目标百分比。年纪组成普通分三种类型:10/60年纪组成改变趋势增加型稳定型衰退型生死率种群密度种群大小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型稳定型衰退型幼体数成体数老年个体数11/60(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标比例.性别百分比也会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2)种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4)性别百分比12/60雌雄相当型13/60雌多雄少型14/60雌少雄多型15/603.遗传特征即种群含有一定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分其它物种。16/60(三)种群增长规律1.种群增加“J”型曲线2.种群增加“S”型曲线17/60(四)种群调整种内调整种间牵制无机环境18/60二、农业生物种群农业生物种群种类目标生物有益生物有害生物中性生物(一)农业生物种群分类19/60(二)农业生物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大、种群内个体分布均匀。个体间差异小、基因型单一。人工选育、种群进化快。个体繁育性能严格受到人为控制。种群波动大。20/60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是绵羊,有2户养是山羊,这块草原上8群羊是()种群

.21/60第二节农业生物群落生活在这些地方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了它们生物群落。22/60一、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概念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各种生物总和关键点:

1、一定自然区域,包含这里各种生物。

2、区内各种生物之间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23/60

农田

生物

群落

农田中除农民种植农作物外,还有杂草等各种植物及昆虫、青蛙、老鼠等各种动物及细菌等微生物。

海洋

生物

群落

海洋中除鱼类外,还有珊瑚、贝类、甲壳类等许多动物及海藻等各式各样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

生物

群落

森林中有大树、小树、草本等各种各样植物,还有种类繁多鸟兽虫鱼各类动物及细菌、真菌等。只要有生物地方就不会只有一个,各种多样生物生活在一起就组成了生物群落。24/60(二)生物群落特征1.含有一定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有一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组成。群落物种组成是区分不一样群落首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物种多少和每个种群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基础。25/60

2.含有一定外貌

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显著分层现象——即不一样生物占据不一样高度。在森林生物群落中,高大乔木总是处于群落最高层,它下面有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还有地下生物。动物则鹰、松鼠等处于顶层,麻雀处于中层,鼠和兔等在地面,蚯蚓、蝼蛄等在地下。26/60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显著分层现象——即不一样生物占据不一样高度。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27/60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因为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高低等环境原因影响,不一样生物分布于不一样地段现象。28/60荔枝、木棉、榕树等只能生长于温暖湿润南方;马尾松等适应性强植物南方北方都可生长;红松等喜凉怕热植物只能生长于东北较为严寒地方;雪莲等生长于终年积雪雪峰之上。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木本和草本植物在阳光充分区域生长;一些喜阴植物只能生长于它们阴蔽之下;而极喜阴苔藓等则只能生长于小草下形成地被层。29/603.群落有一定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

以食物链形式组成群落营养结构。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群落物质代谢方式30/604.群落是不停发展改变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部分,生命特征就是不停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含季节改变、年际改变,演替。31/60(三)群落内种间关系(一)正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久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一个相互关系。常见于需求极不相同生物之间。

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赢利,但协作是涣散,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32/60合作在热带地域,兰花通常以树干作支撑鱼以海葵作呵护场所偏利作用33/6034/60(二)负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包含竞争、捕食和寄生等。负相互作用使受影响种群增加率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有害。从生态角度看,负相互作用能增加自然选择能力,有利于新适应性状发展。

35/60竟争生物种群竞争通常包含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竞争有两种形式:一为直接干涉型;二为资源利用型。36/60大草履虫单独培养小草履虫单独培养混合培养高

低/d/d/d37/602.捕食与寄生

不一样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捕食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含意。广义捕食是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动物和植物种间关系。如草食动物吃食植物,植物诱食动物以及寄生。狭义捕食是指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38/6039/60黄蜂产卵于蛾幼虫体内,黄蜂蛹覆在虫体上,以幼虫内部组织为生,将幼虫致死。40/60讨论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41/60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1)生物防治病虫害(2)生物防治杂草42/60二、农业生物群落结构特点种群组成简单水平结构较复杂垂直结构层次较少群落年周期改变愈加显著营养结构简单43/6044/6045/60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相互关系46/6047/60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概念生态因子类型自然环境基本特征48/6049/60环境和环境因子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一切事物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50/6051/60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全部要素。52/6053/60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生物因子(biOticfactors):有机体(同种和异种)非生物因子(abiotic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有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气候因子(climatic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factors)、地形因子(topographicfactors)、生物因子、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factors)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条件:温度、湿度、pH等资源:营养物质、水、辐射能等54/6055/60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如气候作用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塜雉孵卵温度控制;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限定性(因子作用阶段性):中华绒螯蟹孵化生态因子不可替换性和互补性:水体内钙和锶56/60生物对非生物因子耐受程度“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ofminimum)植物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vonLiebig,1840,德国)。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1)严格稳定状态;2)因子赔偿作用(factorcompensation):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降低温度、光、水等生态因子限制作用。“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of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每种生物对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ecologicalamplitude)或生态价(ecologicalvalence)。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s)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靠近或超出某种生物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因子称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概念意义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基点;有利于把握问题本质,寻找处理问题微弱步骤。57/60种群数量数量很低种群消失种群消失数量很低数量最高不能耐受区生理受抑制生理受抑制不能耐受区最适区环境梯度高低耐受性下限耐受性上限生物种耐受性程度图解(据Smith,19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