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5信息类文本阅读潜在的命题视角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5信息类文本阅读潜在的命题视角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5信息类文本阅读潜在的命题视角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5信息类文本阅读潜在的命题视角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5信息类文本阅读潜在的命题视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五信息类文本阅读潜在的命题视角在部编语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信息类文本除常见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外,还有“活动单元”的相关内容。必修上册活动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中,“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中的人物访谈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中的“调查报告”,有可能成为信息类文本阅读潜在的命题视角。因为近年信息类文本阅读与教材活动课、整本书阅读具有密切的联系:2023年新高卷Ⅰ卷主题是“竞争性真相”,直接关联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辨识媒介信息”;2023年新高考Ⅱ卷主题是社会调查,直接关联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此外,部编教材中有十几篇与论述类文本数量相当的“新闻、科普”类课文,有可能促使信息类文本阅读向实用类文本倾斜,使访谈、报告、科普文重新浮出题面。学案10基于教材“活动课”的选材新角度复习目标:1.掌握访谈的特征、提问技巧,分析访谈的有关问题。2.了解调查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掌握调查报告的特征,能解答有关问题。知能建构教考融通一、访谈及其技巧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具有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访谈要做好准备。要找准对象,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作为访谈对象。确定任务与对象后,设计问题,编写提纲,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预案,确保访谈顺利进行。访谈讲究技巧。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结合不同的访谈进程,要灵活运用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问等提问方式,同时尽可能提些开放性的问题。访谈的技巧特色访谈的技巧主要表现在态度、提问技巧和话语技巧等方面。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提问技巧一般提问方法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进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应变追问方法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再次提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谈者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谈及的领域进行引导,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对比访谈者对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的不同陈述进行对比提问,或者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话语技巧修辞技巧引用、比喻、反问、反复等。思路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等。二、调查报告及其特点报告又称“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的一类新闻体裁。调查报告有四个特点:①材料真实。调查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确凿无误的。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②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但不管从哪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③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代清楚。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④针对性强。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人们去弄清他们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材题点链接1.学习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习资源中的《访谈法》(王思斌),并借助网络,了解访谈的类型,明确访谈的准备与技巧。示例

(1)访谈的类型: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接触方式,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2)略2.(2023·新高考Ⅱ卷)(原文见学案7“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部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B解析

A项,“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二者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一样,材料一是针对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而言的,材料二是针对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的。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明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D项,文中举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的例子,是为了形象地说明被调查者在怎样的情形下才会信任调查者,选项错误地把此比喻理解为社会调查的一个必然前提。考能突破思维提升一、分析访谈的技巧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进入城市有机更新时代,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使其更好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此,本报记者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小斌进行了一次对话。记者:在城市有机更新视角下,如何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王小斌: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域文化差异较大,生态环境特征等也各有不同,要想对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首先在宏观层面需要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及其生态环境做整体性分析,然后基于具体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文化特点等,做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依照历史原真性原则,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遗留下来的全部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二是要避免过度开发,在保持原真、原貌基础上,进行小规模活化利用,并想方设法使其迸发出更大活力;三是要注重文化传承,着力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记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是杜绝商业化,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商业化的共赢?王小斌:客观来说,城市本身就带有商业文化性质。虽然我们经历了从古代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传统文化及其生活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但这并不影响传统文化与商业化的协调发展。我们可以在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原有历史文化遗存真实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比如鲁迅故里中有一家臭豆腐店,这家店在保留原有传统文化美食基础上,利用网红现场“吃播”形式,引来了许多年轻人前来品尝美食,成为网红特色美食店,很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商业化的共赢。记者:国内外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方面有哪些好的案例或经验,可供参考?王小斌:国外值得参考的经验是及早做好立法保护,例如法国早在1962年就颁布了《马尔罗法》,其中规定将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为“保护区”,城市政府要对“保护区”制定继续使用的规划并纳入城市管理范畴,同时还明确提出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政策。还比如英国政府在1967年也制定出台了《城市宜居条例》,在引入“保护区”概念的同时明确了保护的具体办法,同时还广泛动员市民参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活动。国内值得参考的经验则是既要坚持保护原则也要懂得灵活变化,例如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老街,在严格遵循“保护、整治为主”原则基础上,通过采取规划与建筑设计密切配合的办法,使老街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还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通过“修旧如旧”,在保留四川传统民居风格基础上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精髓,打造出了“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的时代特色。记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形象,才能更全面地利用历史遗留资源、表现历史文化特色?王小斌: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基础服务设施、接待能力有限,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往往承载不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到来带来的压力。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系统,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宏观调控或对游客实行预约制服务,让游客错峰出行、错峰旅游。另一方面,专业工作者可以从城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布局,为游客设计公益文化活动,鼓励、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增加游客之间的互动。(摘编自《对话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小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基因》)[典题]记者是如何做到在访谈中逐步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①有比较充足的知识准备。记者熟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知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有一定了解,提问有针对性。②重视并借用对方的观点展开话题。提问时采用对方的说法来引出话题,并把话题引向深入,营造对话氛围。③提问话题逐步深入。记者依次提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与商业化共赢、已有的案例或经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形象提升等问题,问题层层深入。思维路径解答访谈提问技巧类题“两步骤”二、分析调查的特点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

①老龄化,在当代具有全球性趋势;关爱老年人生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目前生活状况整体较好。但本次调查对老年生活核心内容的语言生活仍缺少必要的关注。语言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桥梁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语言生活的质量对于老年人的生存状况、生活品质、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身心愉悦等都具有重要影响。②为了解老年人的真实语言生活状况,笔者课题组于2022年8月在江西、广东、江苏、重庆等省市的30余个城市和农村展开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55份。调查对象整体上是8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③调查发现,部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在语言能力方面,多数老年人在社交中不存在语言障碍,但仍有37%的老年人在家庭之外的人际交往中经常存在因方言差异等带来的语言不通问题。在交际对象方面,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与中青年特别是青少年交流明显不够,83%的老年人很少与青少年交流,60%的老年人甚至与子女和孙辈的交流都比较少;70%的老年人表示与中年人交流有代沟,88%的老年人表示与青少年交流有代沟。在说话时长和交流意愿方面,46%的老年人表示每天说话的时间比之前减少了,43%的老年人表示主动交流的意愿比之前降低了。在网络交际方面,很多老年人会使用手机购物、查询信息、社交聊天、娱乐等,也有41%的受访老年人表示用手机只打电话,基本不会做别的事;会使用手机应用软件的老年人占47%,但会使用微博、邮箱等其他网络应用的老年人只占5%,88%的老年人还是习惯于使用电话进行联系和交际。在了解流行语和新词语方面,只有1%的受访者表示很熟悉,有84%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知道。④多数老年人从内心渴望跟上语言生活的时代步伐,但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的制约又使部分老年人不愿意积极参与社交语言生活。⑤生理老化导致老年人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有所下降,如听力、视力、记忆力、发音能力、词汇检索能力、话题把控能力、语言产出流畅性、句法使用复杂性、语言理解准确性等方面,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使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在社会交际中存在语言使用的实际困难。⑥社会角色的变化影响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环境和意愿。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通常连续性地排列着,每个角色都和一定的年龄或生命阶段相联系。衰老会引发某些角色的丧失或中断,比如老年人从家庭、单位、社会的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无角”,这往往成为部分老年人郁郁寡欢甚至自我封闭的重要原因。老年人构成一个亚文化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可以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但与群体外人员有较明显的心理距离,因此老年人往往缺少与年轻人交际交流的主观动力,有时甚至刻意回避与年轻人的交流。⑦此外,很多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由于环境陌生、方言障碍带来社交机会少、交谈对象单一、交谈话题狭窄等问题,可能会被无形地孤立,内心产生孤独感,从而缺乏健康多彩的语言生活。(摘编自刘楚群、夏学胜《过好语言生活享受幸福晚年》)材料二

①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

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较上年增加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

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较上年增加0.7%,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与此相应,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不可忽视。②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是老龄化社会各方必须思索的重要问题。对老年人语言衰老及障碍的研究,是提供语言训练、延缓衰老、促进积极老龄的基础;对老龄社会中老年人语言交际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和完善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信息交流渠道与方式,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前提。③目前,针对服务老年个体的语言需求、解决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国际上已形成专门的学科分支——老年语言学。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老年人语言衰老与障碍的特征及机制,研究和解决老龄社会中的各类语言交际问题,研发延缓或改善老年人语言能力退化的服务或技术。我国老年语言学发展尚存在三个明显的“不平衡”:一是老龄社会语言问题的复杂性与老年语言学研究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我国老年人改善语言生活质量的需求与研究成果应用范围及水平之间的不平衡;三是国外老年语言学发展水平与我国老年语言学现状之间的不平衡。④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发展老年语言学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已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要求。这些均与解决老龄社会语言问题、提供语言服务相关。⑤我国发展老年语言学,要率先攻克在老龄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语言学问题,主动服务“脑科学”等重大战略性科学攻关问题的研究等;持续开展应用性研发,如面向老年人的语言能力量表编制、提取相关老年疾病的语言标志物、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研发语言障碍的筛查诊断系统等;服务老龄化社会治理,积极开展社区语言认知障碍筛查、科普,参与老年友好型社区信息化建设,开设语言课程或活动以提升老年人语言素养和交际能力,促进积极老龄化。(摘编自黄立鹤《当你老了,语言也会衰老吗——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与我国老年语言学建设》)[典题]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4分)示例

(1)材料一第②段,引用了关于课题组的调查范围、问卷回收情况和调查对象年龄情况的数据,真实、严谨,科学性强,说明该调查范围广,有效性强,可信度高,针对性强,体现了研究人员的科学精神。(2)材料一第③段,引用了课题组关于老年人语言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的详细数据,科学、直观,有说服力。说明我国部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大家关注。(3)材料二第①段,引用了2022年末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及占比的相关数据,真实、客观、严谨,有说服力。说明我国老龄化趋势显著,进而说明研究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十分有必要。思维路径

找出具体数据结合报告的特点分析作用材料一第②段:笔者课题组于2022年8月在江西、广东、江苏、重庆等省市的30余个城市和农村展开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55份。调查对象整体上是80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真实、严谨,科学性强,说明该调查范围广,有效性强,可信度高,针对性强,体现了研究人员的科学精神。材料一第③段:在说话时长和交流意愿方面,46%的老年人表示每天说话的时间比之前减少了,43%的老年人表示主动交流的意愿比之前降低了……科学、直观,有说服力。说明我国部分老年人的语言生活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大家关注。找出具体数据结合报告的特点分析作用材料二第①段: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较上年增加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较上年增加0.7%,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真实、客观、严谨,有说服力。说明我国老龄化趋势显著,进而说明研究老龄社会的语言问题十分有必要。拓展训练假如你所在的学校组织研学活动,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发展老年语言学的调查报告。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这份报告的调查内容及相应建议。参考答案调查内容:①从老年人的语言能力、交际对象、网络交际等方面分析老年人的语言生活存在的不足;②探究老年人语言衰老现象的产生原因。建议:①加大科研力度,改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攻克老龄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语言学问题,持续开展应用性研发;②完善社区服务,积极开展社区筛查、科普,开设语言课程或活动以提升老年人的语言能力。学案11科普文基于文本特征的命题角度复习目标:1.掌握科普文的有关知识和常见手法。2.分析科普文的特征,赏析科普文的语言。知能建构教考融通一、科学小品的特点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二、科普文章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作引用、摹状貌等。三、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如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等。教材题点链接1.(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简明,富有辩证性。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一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大一部分”准确、简明,有分寸。又如“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先承认物种存在差异,又肯定了自然变种,极富辩证性。2.(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宇宙的边疆》一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参考答案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文章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考能突破思维提升一、分析科普文的特征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学家卡林顿在对太阳黑子进行常规观测时,发现在太阳黑子群中出现了两个异常明亮的区域,其亮度居然超过了太阳光球背景的亮度。这个现象持续了5分钟之久,同时还伴有强烈的地磁扰动,电报通信一度中断。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太阳耀斑,而且这次观测到的太阳耀斑是耀斑中活动最剧烈、极为罕见的白光耀斑。太阳等恒星的大气中充满磁场,磁场的结构越复杂,磁场储存的磁能就越多。储存在磁场中的磁能过多,就会通过爆发活动释放出来。太阳耀斑就是太阳爆发活动的形式之一。恒星耀斑会破坏恒星周围行星的臭氧层。一旦行星失去了臭氧层的保护,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就可以穿透大气层,威胁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物的生存。那么,为什么太阳身边的地球能逃过耀斑的“打击”,诞生生命呢?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张教授说:“这是因为像太阳这样的G型恒星,即便频繁发生耀斑现象,对周围行星大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张教授指出,温度稍冷的K型恒星和更冷的M型恒星所产生的耀斑,对它们周围宜居带内行星大气的影响就很大。太阳没有年轻恒星那么活跃,其耀斑活动并不频繁。同时,地球自身也有磁场,能够使具有破坏性的太阳风发生偏转。与太阳这类G型恒星不同的是,K型和M型恒星有更频繁的耀斑活动,且由于这些恒星比太阳小,其宜居带也相对窄一些,所以,在K型和M型恒星周围,生命存在的条件要苛刻些。近日,美国西北大学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恒星耀斑尽管爆发猛烈且影响不可预测,但并不一定会阻止行星上生命的形成,甚至可能帮助我们发现系外生命。研究人员利用大气模型,详细研究了G型、K型和M型恒星的活动随时间变化对其周围岩质行星的影响。最终发现K型和M型恒星频繁的耀斑活动并没有完全破坏其周围行星的大气,而是让行星的大气达到一个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与它们在受到耀斑影响前的状态有较大区别。那么,研究人员所说的“新的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什么?张教授解释说,K型和M型恒星频繁的耀斑活动会产生紫外线和高速电子。假设这些恒星周围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大气内有大量生物活动产生的甲烷等分子,这些分子在经过紫外辐射的光致激发、光解作用后,会产生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同时,来自恒星的高速电子的冲击也会提高行星大气中各种分子的混合程度。如在K型恒星周围行星大气内,新产生的分子会因为行星慢速旋转而转移到行星的昼夜面,并得以保存。在耀斑的频繁作用下,K型和M型恒星宜居带内的行星大气的分子的成分和分布情况,可以长时间保持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正是这种新的平衡状态成为我们寻找宜居行星的新线索。张教授表示,一颗行星中如果有大规模的生物活动,就会产生甲烷等生物特征分子,甲烷会在耀斑的作用下衍生出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生物指示分子。如果一颗系外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的丰度较高,那么这颗行星上就可能有生物活动。因为在缺氧的环境中,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的丰度都会很低。与在恒星发生频繁的耀斑活动之前的状态相比,在这种新的平衡状态下,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明显增多,也更易于观测。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比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更强大的望远镜,去看清遥远的生物特征信号。张教授认为,美国西北大学的这次研究影响了我们对K型和M型恒星周围行星宜居性的认识。例如,M型恒星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周围的宜居带内就有类地行星Proxima

Centauri

b,此前人们曾观测到这颗红矮星有剧烈的耀斑辐射,新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其周围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摘编自张晔《破坏性极强的耀斑,却可能给生命留下“余地”》,《科技日报》2021年1月11日)[典题]科普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材料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大量使用自然科学术语,如“地磁扰动”“G型恒星”“化学平衡”“红矮星”等。②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引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张教授的话解释相关问题或介绍相关知识。③以实例佐证结论。如举K型恒星周围行星大气内新产生的分子转移到行星的昼夜面并得以保存的例子,对“新的化学平衡状态”作说明。④客观介绍科学知识,客观交代科学研究的情况。如客观介绍恒星磁场的知识,K型、M型恒星耀斑活动对其宜居带内生命的影响等;又如客观交代卡林顿的观测结果和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思维路径分析科普文科学性要注意的角度语言角度大量使用科学术语。如“地磁扰动”“G型恒星”“化学平衡”“红矮星”。运用严谨的词语作客观介绍。如“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就可以穿透大气层,威胁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物的生存”一句中,“可以”“可能”等词语严谨、准确。手法角度引用权威人士说法。如引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张教授的话。运用实例、数字佐证。如举K型恒星周围行星大气内新产生的分子转移到行星的昼夜面并得以保存的例子。二、赏析科普文的语言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如始祖鸟、北京猿人等关键化石的发现都填补了生命演化历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观测分析手段给古生物学这样的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原有的以及新发现的化石中挖掘出的大量前所未知的全新信息,让我们逐渐看清远古时代。传统上,古生物学家通过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和研究生物化石外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但是,生物化石的很大一部分信息包含在其内部,需要古生物学家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来揭示。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古生物学家尝试用X光“透视”化石,但简单地使用X光照射,只能取得照射方向上的一点模糊的内部结构信息,要重建各个方向上的全部三维结构信息,就必须使用断层扫描技术,这有点像无损的磨片或切片。断层扫描(CT)最初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生物学家尝试将此技术应用到化石研究中。由于化石比生物体致密得多,且不同化石的物质成分千差万别,直接套用医用CT机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扫描效果,研发古生物研究专用CT就成为迫切需求。在这方面,我国走在了国际前列——2008年,古脊椎所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自动化所合作研制了全球首套专门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高精度CT,包括225kV显微工业CT和450kV通用型工业CT,并于2011年投入使用。这使得古生物学家能够方便、快速、高质量地对不同大小的脊椎动物(含人类)化石及现生生物的内部精细形态和显微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和重建。应用这套设备,古生物学家迅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古脊椎所朱敏团队对早期有颌鱼类内部结构的重建,补充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的关键环节;刘武团队对中国重要人类化石基于CT的研究,定量重建了远古人类的颅内模、内耳骨迷路等精细内部结构。古代生物死亡后,不同的有机物组分保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提供的生物的信息不同,而承载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成为重建古生物演化历史的重要工具。这一研究方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受益于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古DNA领域开始蓬勃发展。斯万特·帕博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着手解决DNA污染问题,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的超净室,并设计出超净室的工作规则。他带领团队重构出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发现了丹尼索瓦人——首个仅通过古分子证据而确认的已灭绝古人类。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因此颁给了帕博。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大量污染DNA,使得测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无用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对此,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和迈耶研发应用了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出来。自2010年起,古脊椎所建立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以古DNA技术为核心,在主攻古人群基因组研究的同时,并行开展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研究等衍生研究方向。2016年首次翔实地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2017年对田园洞人个体进行DNA测序,实现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最古老人类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2018年从末次冰期前后迄今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中成功提取到完整线粒体,揭示大熊猫新的线粒体谱系。2018年建立自动化实验平台后,实验速度快、精确度高、产量高,产出了系列重磅成果,例如,揭示东亚早期现代人的遗传多样性及长时间尺度下动态演化图谱;阐明华夏族群万年来的遗传连续性及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融合历史;阐述东亚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明确以台湾岛阿美人和泰雅人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与福建内陆古人群同源。这些研究更新、补充或修正国际学术界相关学术假说,为阐明华夏族群的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实验室也在珍稀保护动物(如金丝猴、南方灰狼)演化研究上取得重大新发现,并推广至更多已灭绝动物及濒危动物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古生物学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计算,引进统计学模型。研究中越来越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形态特征的宏演化。在古生物学中系统发育分析规模越来越大,涉及上百个物种、数千个性状。这些研究都涉及大数据,需要高性能计算机的协助。为了建立古生代(约5.4亿年—2.4亿年前)海洋生物多样性,南京大学樊隽轩团队遴选了3

112个地层剖面、11

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团队结合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自主开发了基于并行计算的约束最优化方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经过反复计算和验证,获得了全新的寒武纪-三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复合多样性曲线。近些年来,贝叶斯方法在古生物学中广泛运用,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计算性能要求高,即使使用目前的高性能计算机,一次运算也可能需要数周甚至上月的时间。不少古生物研究机构专门购置了高性能计算机,运行专门开发的分析软件。比如,近些年古脊椎所发表的重要成果大多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撑。科研人员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等等进行探索,以期实现化石的自动鉴定。在古生物学中微体化石的鉴定费时费力,而且很多是重复劳动,但是这一工作在油田钻井、环境研究中必不可少。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牙形刺、笔石、孢粉等由人工鉴定转向自动识别。这个领域刚刚兴起,需要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建立鉴定准确的图片库以供机器学习,也需要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以实现可靠的自动鉴定。(摘编自邓涛《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光明日报》2023年3月2日)[典题]本文作为科普文章,语言严密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示例

①列数字:“真正有用的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准确说明DNA遭到污染的严重性;“遴选了311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具体说明研究数据,客观呈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②打比方:“像钓鱼一样”“钓取”,使对DNA捕获技术的说明更加生动形象,让深奥专业的科学研究内容变得有趣味。③作比较:把“X光照射”“断层扫描”“高精度CT”三种技术的扫描结果作比较,更突出强调古生物学需要新的观测分析手段的介入。④举例子:分条列举各科学家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更具体真实地让读者理解新科技为古生物学研究带来的贡献。⑤分类别:从高精度扫描技术、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据和自动识别技术三个方面来说明新技术手段,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任答两点即可)思维路径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文中具体运用①下定义:准确揭示概念内涵特征。—②举例子: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如刘武团队对中国重要人类化石基于CT的研究,定量重建了远古人类的颅内模、内耳骨迷路等精细内部结构。③作引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事理和特征。把“X光照射”“断层扫描”“高精度CT”三种技术的扫描结果作比较。说明方法文中具体运用⑤打比方:形象生动。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出来。⑥列数字:准确,更有说服力。如“遴选了311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⑦摹状貌:对事物特征加以描摹,使之更具体形象。—⑧分类别:根据事物的性质、性状、成因、功用等对其进行分类,一目了然。从高精度扫描技术、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