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消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记述了王与厚父谈论夏代先王的明德事迹和对夏民的教化与治理策略等。竹简具有明显的三晋书风,且是用楚系文字转抄而来,这主要体现出A.文明的交往与融合B.儒家思想的成熟C.文化的承袭和发展D.统一趋势的加强2.匈奴人刘渊为冒顿单于之后,因西汉曾经以公主和亲冒顿,故冒姓刘氏,称汉王,建立汉国(304——329年)。刘渊称汉王后下令说:“昔我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这表明A.汉代民族交流交融加速B.民族政权华夏认同增强C.匈奴政权统治基础薄弱D.汉匈政治联系日益密切3.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私路”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这反映出宋朝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坊市制度B.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贸易发展削弱中央集权体制D.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4.《明赠承德郎工部虞衡司主事昆源冯公墓志铭》记载,明末歙县程胜恩有感于父亲和祖父毕生耕作而生活清贫,“愤然作色曰:‘丈夫生而志四方,若终其身为田舍翁,将何日出人头地耶!’用是效白圭治生之学,弃农就商,往来荆襄吴越间……以生以息,不十年而家成业就”。这表明,明代士人阶层A.职业观念有所转变B.摆脱儒家观念束缚C.自我价值得到凸显D.突破旧的阶层限制历史试卷(共6页)第1页5.19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多个州县人口大幅下降,土地抛荒数量相当惊人。同一时期,清廷也多次发布上谕,要求江、浙、皖等省鼓励流民归业,采取“缓其逋租,假以籽种”等优待措施。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B.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农民起义带来连锁反应6.1906年出洋考察英、美的大臣认为中国政体相差甚远,无法学习。但对德国的考察结果却大异其趣:“揆其立国之意,专注重于练兵,故国民皆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至于用人行政,则多以兵法部勒其间,气象森严,规矩正肃。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与中国最为接近。正当以德为借镜。”据此可知,晚清政府A.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B.找到了实现变法图强的途径C.改革的出发点是巩固清廷统治D.通过考察凝聚朝野改革共识7.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北京《晨报》上一幅漫画将当时的社会流动喻为《孔雀东南飞》(如下图所示,孔雀的羽毛上写有学生、学者、教授)。该历史现象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B.巩固壮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D.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8.1933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信,要求从中共满洲省委到支部以及每个党员,必须用一切方法打入一切游击队伍、重要企业及群众组织,秘密扩展革命群众工作,以及从游击战争、罢工斗争和农民运动中发现与培养干部。该指示旨在A.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B.扩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影响C.丰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手段D.强化党在抗日斗争中的组织保障9.1959年,毛泽东指出“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这一论断A.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B.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C.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D.成为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历史试卷(共6页)第2页10.下表为中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据此可知,“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指标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40.155.8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4347预期性城镇化率(百分点)5051.5预期性资源环境耕地保有率(亿亩)18.1818.18约束性森林覆盖率(百分点)20.3621.66约束性科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89.793约束性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1.82.2预期性A.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显著缩小B.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C.轻重工业实现均衡协调发展D.加紧释放农村改革活力11.古代非洲某一时期的贸易范围,西起撒哈拉沙漠和萨赫勒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东邻红海,中连尼日尔河与尼罗河中间的河谷盆地,北起非洲之角的高原,中接亚丁湾的非洲海岸,南抵非洲南半球的东部边界和马达加斯加。推动这片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A.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展B.统一的世界帝国的建立C.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D.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12.1214年,英国约翰王在布汶战役中大败于法国人,心怀不满的贵族聚集起来反抗国王的统治。1215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约翰王去世以后,各派势力又陆续签署了《1216年宪章》、1217年的《森林宪章》、《1225年宪章》。《大宪章》屡屡“重新颁布”反映了A.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不断完善B.封建王权逐渐被议会剥夺C.法治原则确立进程曲折复杂D.国王与贵族力量相互制衡13.17世纪,画家维米尔创作的部分油画展现了市民家中挂着的地图或者摆放的地球仪。画作中的市民无不以拥有来自中国的瓷器、丝绸,来自美洲的海狸皮、白银,来自非洲的黑奴和来自荷兰的地图和地球仪为耀。这些画作反映的时代主题是A.“市民群体与全球化贸易”B.“宗教改革与印刷业革命”C.“新航路开辟与价格革命”D.“文艺复兴与思想的启蒙”14.下表为19世纪中后期以来拥有了“伟人”头衔的历史人物和时代人物。这表明身份名字王朝统一的实现者腓特烈大帝、威廉一世民族的拯救者威廉·华莱士、丘吉尔军事领袖毛奇、戴高乐、古斯塔夫·瓦萨宗教领袖扬·胡斯、马丁·路德建国者俾斯麦、加里波第文化偶像莎士比亚、席勒、塞万提斯民族的改革家彼得大帝、冯·施泰因男爵A.欧洲国家民族意识高涨B.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C.英雄史观主导社会舆论D.帝国主义加紧文化争夺历史试卷(共6页)第3页15.20世纪苏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把各种工业托拉斯、商业辛迪加和国营商店改为经济核算制,在各地区成立交易所和定期市场,缩小“剪刀差”、加强国营商业公司与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联系等。这些措施A.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B.解决粮食问题保证了前线需求C.实现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D.恢复自由贸易缓解了社会矛盾16.1912—1962年间,殖民地题材的影片有900多部。电影中往往设置了“文明人”和“野蛮人”两种冲突角色,以文明对立和斗争呈现“文明使命”的愿景。这说明A.殖民地解放成为国际关注热点B.科技进步推动了殖民扩张进程C.电影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D.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争夺激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为印度棉织物开辟了巨大的新市场。印度棉织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英国的服饰消费革命,严重损害了国内毛纺业生产者及商业资本家的利益。英国毛纺业群体的抗议此起彼伏。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催生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英国本土棉纺织工业迅速崛起。国内市场廉价棉织品激发起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但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革新与突破,进而诱发生产组织制度的转型。18世纪中后期,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相继问世,实现了技术的持续变革与完善。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产生的强劲力量大大提高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的集中化和巨型化趋势。—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材料二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材料三清末民初,上海形成了沪东、沪西两大棉纺织工厂区。在短短的18年(1895——1913年)内,国内华商纱厂的纺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0%,布机数量较之前增加12%。1914——1922年,国内华资纱布厂新设54家,其中在1920—1922年开设的有39家,3年内新增的华资厂家数就已超过1895——1913年在华中外纱厂的总数。华资棉纺织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和分布过于集中,造成工厂对原棉需求激增,而大量产出的机纱只是半成品,主要是提供国内生产土布的原料,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因此,进花、出纱就成为纱厂获利的关键。——摘编自罗苏文《沪东:近代棉纺织厂区的兴起(1878-192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棉纺织革命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民初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9分)李小光/艹^五、第1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一大批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得这些国家的认同,它们希望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由于拥有遭受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共同经历以及巩固主权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愿望,中国对亚非拉国家怀有较强的认同感,并采取积极姿态,争取建立和发展与新独立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1955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23个,到60年代中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在十年时间内,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除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摘编自石善涛著《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1949—2019)》材料二1970年11月中意发表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埃塞俄比亚建交》的社论1971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尼日利亚建交》的社论1971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科威特建交》的社论1971年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土耳其共和国建交》的社论1972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墨西哥建交》的社论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3月13日中国和英国两国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与毛里求斯友好关系的新发展》的社论1972年9月29日中日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结束战争状态,实现邦交正常化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联邦德国发表建交公报197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我国与马尔代夫建交》的社论→—据黄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迎来建交高潮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述两次建交高潮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两次建交高潮的共同影响。(9分)历史试卷(共6页)第5页19.阅读史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史料一铜奔马,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史料二“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史料三“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闾阖,观玉台。”——西汉武帝刘彻《天马歌》史料四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中,汉代画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战和升天的奔马形象。从上述史料中选取两则史料说明其史料价值,并围绕主题“天马与汉代的时代精神”,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文化。根据材料可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所载文辞反映了夏代语言、文化的承袭和发展,C正确。其他选项的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B、D。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可知,匈奴后裔冒刘渊建立政权,这一举措意在继承汉朝正统,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华夏的认同感增强,B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民族交融,排除A:材料未涉及匈奴政权统治基础,排除C:材料未体现汉匈政治联系,排除D。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严苛的商税政策下商人寻求“私路”行走,客观上促进了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D正确。材料未涉及坊市制度,排除A;政府加强商税管理,未体现抑商政策松动,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排除C。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社会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世代为农之家最终弃农经商,这说明明代士人阶层职业观念有所转变,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摆脱儒家观念束缚,排除B:材料强调职业观念而非自我价值,排除C:商人群体并未突破旧的阶层限制,排除D。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可知,安徽出现人口锐减、土地抛荒的现象,政府鼓励流民归业,同时采取优惠政策,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经济的破坏,D正确。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主要表现在纺织分离、耕织分离等,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导致人口锐减,排除C。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派出大臣对于英、美、德三国政体进行考察为国内立宪提供借鉴,英美考察团认为中国政体相差较远,无法学习;而德国考察团关注到的是“练兵”、“尚武”、国民之“服从”、“进步”,这些才是“借镜”德国的真正原因,说明其改革主要还是在于巩固清廷统治,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不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材料中大臣主张学习德国,但并非就能真正实现强大,排除B:材料未体现凝聚朝野改革共识,排除D。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吸引大量学生、学者等流向广东,参与革命,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B正确。民族战争主要是抗日战争,人才的流动方向主要是西南和西北,排除A: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排除C: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排除D。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933年日本已经展开对东北地区的侵略,中共中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干部培养,目的在于为东北抗日斗争提供组织上的保障,D正确。材料未体现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的巩固,排除A:材料未涉及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排除B;材料未体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C。第1页共4页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经济发展需要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并利用市场价值规律,这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C正确。1959年中国还未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排除A:这一论断无法奠定制度基础,排除B;20世纪60年代中国仍坚持计划经济模式,说明这一论断未成为指导思想,排除D。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十二五”时期指标显示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经济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性更强,更加重视科技教育,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B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排除A:材料未体现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排除C:材料主旨并非农村改革,排除D。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非洲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非洲贸易范围广阔,阿拉伯商人大量往返亚、非、欧地区促进了商业贸易发展,因此,推动这片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D正确。材料未涉及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展,排除A:非洲并未建立统一的世界帝国,排除B;材料与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无关,排除C。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为了限制王权,英国颁布《大宪章》,并在此之后屡次“重新颁布”,这反映了法治原则的确立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C正确。君主立宪政体此时尚未确立,排除A;材料未涉及议会,排除B;国王与贵族力量并未达成制衡关系,排除D。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荷兰市民阶层生活丰富,世界各地商品汇集,反映出市民群体与全球化贸易的发展,A正确。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材料未体现价格革命,排除C;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排除D。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以来,拥有“伟人”头衔的大部分人物都对本民族或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国家民族意识高涨,A正确。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伟人,并非局限于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未体现英雄史观主导社会舆论,排除C:材料未涉及文化争夺,排除D。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可知,苏俄政府进行了调整,如进行“经济核算制”“成立交易所和定期市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恢复了市场和商品流通,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正确。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实现了工业化,以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排除A、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决了粮食问题,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排除B。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解放运动。根据材料可知,1912—1962年,殖民地影片众多,通过角色冲突宣传民族解放意识,传播意识形态,这说明电影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C正确。材料未体现国际关注热点,排除A:电影与殖民扩张进程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排除D。17.【答案】(1)英国议会对印度棉织品的进口禁令刺激了本土棉纺织的发展;英国民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棉纺织品国际市场的扩大:英国工厂较高的生产成本刺激了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的革新;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8分,任答四点即可)(2)构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全球棉纺织工业体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南方、印度和埃及形成了单一、畸第2页共4页

形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传统民族工业受到限制。(6分,任答三点即可)客观上刺激了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2分)(3)评价: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条件;顺应了工业化潮流,增强了民族工业实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盲目投资,布局过于集中;受自然经济制约,外资压制,难以实现独立健康发展。(9分,辩证分析,积极方面6分,局限性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普通民众服饰的革命”、“高工资的经济模式”、“机器与蒸汽动力的搭配使用”等信息可概括推动因素。(2)根据材料“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等信息,联系所学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对全球体系的影响。(3)评价要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进步性:结合所学从顺应了工业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条件等方面分析:局限性:结合所学从盲目投资、布局过于集中、受自然经济制约和外资压制等方面分析。18.【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外交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中国国力的提升);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影响扩大;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提高了国际影响力。(6分,任答三点即可)(2)区别: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建交高潮主要以亚非拉国家为主;70年代的建交高潮既有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3分)影响: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大批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和英国两国生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等信息可得出区别:联系所学可从中国国际地位、经济建设、国际局势等角度分析影响。19.【示例】史料一铜奔马作为一手实物史料,其造型及彩绘对于东汉青铜制作工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情况。(2分)史料二《大宛列传》作为一手文献史料,其中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记载对于研究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