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50题,75分)1.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主要体现了西周()A.分封诸侯国以藩屏周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C.要求诸侯国效忠朝廷D.“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2.某学者提出,《春秋·公羊传》代表一套当时的演化观念: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个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到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地理边界而有文化区别的天下。该学者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交融得到了加强B.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C.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D.“华夷”之间的界定比较明确3.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郡国并行体制走向瓦解4.2008年8月间,在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约10平方厘米大小。虽是残片,隶书字迹却清晰可辨。专家考证该麻纸为汉成帝刘鹫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的物品。该麻纸残片的发掘()A.表明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B.说明纸已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C.证明西汉纸已有了规模生产D.可印证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5.隋开皇五年(585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核对该人体貌特征;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索貌阅”。通过这两次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查出隐漏人口228万多人。据此可知,隋朝的“大索貌阅”()A.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B.消除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C.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D.是暴政在经济领域的体现6.表1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官员月俸表(单位: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7.唐朝前期,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便利皇权集中的需要B.满足庶族参政的要求C.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D.实现职官体系的完善8.三国曹魏时期,尚书台从宫内迁至外朝,成为正规性名副其实的最高政府机构。魏晋又设中书省,掌机要、政令,因权大,故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牵制之。迨至隋唐,正式形成最高政府机关三省分权制。三省分权制形成的实质是()A.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行政效率C.强化专制皇权D.不断扩大相权9.隋朝规定:租庸调中的庸,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一规定的变化()A.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D.极大提高了商品经济水平10.辽朝贵族墓志资料中保留的以“中央”一词嵌入国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女真文中“伟大的中央金国”与汉文中“大金”是彼此对应的;元朝建立以后,则出现了“中央蒙古国”的蒙古语国名,该国名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这些现象反映出()A.北部王朝“中国意识”增强B.政治中心逐渐向北方转移C.少数民族注重学习汉文化D.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11.萧启庆先生认为“就整个的中国历史而论,十三、十四世纪的蒙古帝国,是一个情形较为特殊的时代。……它打破了过去边疆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必须与中国官僚政治以及儒生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密切结合的惯例”。这主要表现为()A.设中央外派机构压制江南各地反抗B.朝廷掌握了地方官员的任用及考核C.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并不再重视儒学D.行省重要官职主要由蒙古贵族担任12.宋代商业政策实现了由重视专卖榷利向注重征收商税的转变,即“以税代利”,其透露了一种信息,即国家承认和保护私有商业,商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自由兴贩。此外,皇帝还经常下达禁止乱征杂税和乱摊杂役的诏书。宋代此举()A.推动了抑商政策的废止B.有利于雇佣关系的发展C.旨在加速工商阶层分化D.改善了商业经营的环境13.《宋会要辑稿·实货》记载:佃客只要在每年收获之后,交清地租,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A.政府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C.佃农转化为国家固定税户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消除14.王昭君是汉代和亲的一位女子,宋代之前.题咏昭君的作品以哀伤凄凉为主调。宋代以后,长期被泪水浸泡的昭君,有了悲壮慷慨的光辉,常与屈原联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家国气象的象征。这主要是基于()A.文学风格更能表达丰富情感B.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与附会C.文人的际遇与家国天下抱负D.伦理道德教化的逻辑和理想15.1187年,朱熹上奏朝廷说,天下之“大本”,在正皇帝之心。“今日之急务……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凡此六事,皆不可缓,而本在于陛下之一心。”朱熹的这一说法()A.动摇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重视教化的政治理念C.汇集了儒家的思想精华D.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16.“二程”对于天人之际的追求有两方面突破:一是明确了仁爱之理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指明了通过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的方式追求超越性的基本功夫,原本有限的存在者便可与无限的超越性相互沟通。据此可知,二程致力于()A.构建儒家的哲学体系B.劝导统治者施行仁政C.促进儒佛道三教合流D.探寻万事万物的本源17.明代的内阁,阁臣无定员,入阁的品级无限制,简派阁臣的方法也无严格规定,或皇帝钦命,或录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密荐,或由吏部九卿科道官会同推举,或经推举后,由皇帝拈阄选定。以上材料从本质上说明()A.封建制度下行政效率日益降低B.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中枢C.群策群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官员的权势过大制约皇权18.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乾隆帝更是提出了“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这反映了()A.清政府努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B.君主专制空前强大C.清朝皇帝对外族文化的喜爱认同D.中央集权日益发展19.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20.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议定“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湖广总督在议及降低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旨在()A.严格限定区域间长途贩运B.提高两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C.极力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D.消除江南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21.张燮《东西洋考》中记载:“(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又“议征商税,以及贾舶”,后万历年间,开始征收“引税”。据此分析可知()A.明朝海外贸易讲究“厚往薄来”“友好交往”B.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C.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D.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2.据弘治四年(1491年)大同右俭都御史称“(大同)街市买卖行使银两多系茴香花银,止有六七成色……因循已久……非但大同一城如此,外卫城市皆然。”当时流通的铜钱仍是唐宋旧钱,历经几个世纪损耗所存有限,同时私铸钱大量投入市场……在京城,民间交易“纷竞铜钱,不复以钞为事”。这说明当时()A.铜钱成为主要流通货币B.白银广泛用于商品交换C.宝钞贬值导致通货膨胀D.没有建立有效的货币制度23.清朝初年,人们“衣布帛而不文绣”;至清朝中后期,人们对衣服面料和质地的追求是舒适、时髦和赶潮流;同治年间,“习俗日侈,童孺而绮罗矣,台皂(奴仆或身份低下的人)而丝縞矣……其风自城市及乡落矣。”这一变化反映出()A.追求时尚成为社会主流B.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C.服饰呈现出多样化趋势D.服饰受到了社会剧变的影响2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地区,中外相安,照常通商。I860年,在英法联军欲大举进犯大沽地区时,两江总督何桂清等人却与侵略军头目们商议“借师助剿”之事。在他们的乞求下,英法两国留下部分士兵,以保障上海地区的安全。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B.地方员官主动适应国际潮流C.地方自主性得到增强D.部分官员缺乏现代国家观念25.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据此分析洋务运动()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B.瓦解了自然经济C.动摇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D.推动社会的转型26.1874年清政府筹议海防建设,前江苏巡抚丁日昌主张“御今日之侮”须“效彼之长”,对此,大理寺卿王家璧主张“勿以事非已出轻改前人,勿以能顺夷情不顾国是”。王家璧这一观点A.认为学习西方是以夷变夏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C.是对中体西用主张的突破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27.关于公车上书一事,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记载:“……乃合十八省举人……为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现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等档案编成《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提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由此可以得出()A.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接近历史事实B.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史实C.通过后人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占有更多原始史料更有利于探寻真相28.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反映当时()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29.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还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力等系统训练,进而达到制衡官僚集团的目的。清政府此举()A.维护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C.本质上仍是中体西用思想延续D.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进步30.某学者指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据此分析作者认为辛亥革命()A.未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B.盲目照抄照搬美国政体C.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D.体现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31.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B.有利于近代平等观念形成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32.1919年6月7日,北京总商会的呈文中有警告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气兴奋,诚未可遏塞而致溃决。”随后,直系军阀吴佩孚致电时任大总统徐世昌:“如谓民气可抑,众口可箴,窃恐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大狱之兴,定招大乱。”这些主张()A.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B.要求政府对“三罢”斗争让步C.源于罢课学生遭到政府缉捕D.揭示了五四运动的里程碑作用33.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岀现3次;而1919—1922年,该词出现达1188次,甚至一些与新文化运动不相干的人也追求时髦,大讲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这一变化反映出()A.无产阶级运动日益高涨B.“社会主义”受到了民众拥护C.新的价值观念日益凸显D.资本主义政体被知识界否定34.毛泽东一再指出,“在中国,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意在强调()A.发动农民战争的重要性B.进行武装革命的必要性C.无产阶级领导的关键性D.中国武装斗争的特殊性35.从1927年秋冬到1928年,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的武装起义总计达100余次,其中大多数是农民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也有工人和士兵暴动。这些起义()A.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B.加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C.扩大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36.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它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该战役()A.是国共合作的成功范例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是抗日战争中的最大胜利D.有效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37.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在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各抗日根据地“大量的十百倍地发展党员”。这项工作的开展()A.是对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回应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C.适应了开展敌后抗战的需要D.不利于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38.1937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战区内学校处理办法》,要求战区各学校内迁,并对迁移学校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这一举措()A.保存培养了持久抗战的人才B.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C.避免了后方遭到战火的摧残D.促使青年学生成为抗战主力39.·8)1940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八一奖励》的指示,决定本年8月1日对全军有功人员予以奖励,要求各部按奖励条例自下而上提出受奖名单,运用民主方式审查后,再颁发勋章。该指示()A.确立了八路军的组织和纪律原则B.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有利于促进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D.弘扬了百团大战的抗日精神40.下列各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1925年孙中山北上途中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B.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C.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D.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三通”终于变成现实41.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了货币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各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抗币,最终驱逐了伪币,排斥了法币,确立了抗币的在根据地中的本位币地位,稳定了根据地的市场。据此可知,抗币的发行()A.缓解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压力B.推动了正面战场抗战的胜利C.增强了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D.改变了敌我双方的经济力量42.1937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又确定了“三三制”原则。这些措施()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43.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20世纪40年代的高频词汇包括()A.打土豪、分田地、大后方、傀儡、一致抗日B.西南、西北、减租减息、和平、解放、反饥饿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44.周恩来曾在某次会议前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有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那是无法无天,什么也不怕,闹翻了也就那么回事。……中国是一个大国,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材料所说的此次“正式国际会议”()A.主要解决西藏地方的双边关系问题B.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C.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D.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45.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A.以综合平衡为基本原则B.以计划体制推动经济建设C.参考英美国家的经济水平D.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行46.在1955年开始授衔的1614名将帅中,原籍人数较多的前10位称为“十大将军县”,分别是: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浏阳,这一分布是基于哪一时期的革命斗争()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47.1958年11月,毛泽东指出:“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反映了()A.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大跃进”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暴露C.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不能同时存在D.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改造不彻底现象48.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B.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49.三类国家在中国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我国()

1957年1965年苏联、东欧国家61.3%14.3%亚、非、拉国家14.7%33.4%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17.5%41.0%A.推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B.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C.开始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D.结合形势变化调整了对外政策50.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史称“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非选择题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之后,明朝下令禁止全银流通,专行纸钞。但成弘年间以后,宝钞己失去货币的信誉和价值,民间支付所用主要是白银。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强大驱动力迫使明朝统治者承认既定事实,白银遂成为法定货币。明代中国对白银货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赋税货币化引起的,而这种赋税货币化的动力来自政府的财政体系运作的需要。巨大的白银需求引起供给严重不足,为获得白银,明中叶以后政府开放海上贸易。据统计,“自隆庆五年(1571年)马尼拉开港以来,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6000万比索以上,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当海外白银成为明代白银重要来源时,中国经济就日益融入美洲白银主导的世界资本市场。白银货币化加快了货币流通,带来了整个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动。白银货币化也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这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贸易的增长。——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材料二从1932年起,西方主要工业国纷纷放弃金本位货币体制,货币贬值,世界银价开始一路上升。1933~1934年,美国实行包括“银购入法”等一系列购银政策后,世界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仅1934年7月至10月中句,从中国流出的白银就达2亿元以上,而1932~1936年共计流出金银价值达10亿海关两。中国以白银为本位货币,但白银货币的储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在世界银价上涨后,我国随之发生白银危机和金融动荡,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国民政府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于1935年11月3日最终放弃银本位币制,实行法币政策,采取近似“管理的外汇本位”制的纸币流通体制,使中国从此脱离了银本位制,割断了中国货币与世界白银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但国民政府在实行纸币流通体制后,其货币发行不受任何硬通货储备限制,再加上受传统的中国财政靠发行纸币维持支出积习的影响,以及无健全的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造成币制改革后的中国经济面临随时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隐患。——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6分)52.材料一1865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说,外商不借助本地代理人,“就不可能从内地买到茶叶”。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利用和依靠一批特殊的中介人物,就这样,到19世纪60年代,在各通商口岸终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买办队伍。而买办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仆役头目”、“贸易中介”,而成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行扩张与渗透必不可少的工具。——摘编自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材料二在生活和交往方式上,香山买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徐润是晩清最接近西方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之一。他在对西式日用器物和食品感兴趣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心存偏爱……在饮食起居和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他开始崇尚和接受西方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其在家乡香山北岭村所建的竹石山房(即愚园),则具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摘编自徐龙《香山买办与中国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买办生活方式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买办阶层的认识。(6分)辛集市一中20220102高一级年级下载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ADABAC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DBDDABAD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DBDAADDDA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BBCDCACACB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答案CCBBDBAADC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周王以“我家”“我邦”并提,将朝廷大事与家族事务并称,可知这是“家国一体”政治理念的体现,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是宗法观念的体现,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诸侯效忠朝廷是诸侯的义务,与材料中“家国一体”的理念无关,排除C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个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到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地理边界而有文化区别的天下”可知,华夏观念在不断的扩大,最后变成一种文化认同,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华夏认同加强,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而非出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文化的稳定,排除C项;据材料“到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地理边界而有文化区别的天下”可知,“华夷”之间的界定逐渐模糊,排除D项。3.【答案】A【解析】由材料“权行州域,力折公侯”可知游侠在西汉初期权力很大,但在西汉中后期以后却“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变得温顺恭敬,说明西汉中后期游侠的权力变小,受到了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国家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对地方势力并未加以限制,导致游侠权势过人,西汉中后期国家开始采取手段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大力打击地方豪强,使得游侠的势力被削弱,故选A项;游侠属于地方势力,君主专制加强主要指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汉初修生养息的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此西汉中后期才开始整顿,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在汉代郡国并行制并未走向瓦解,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7年)就已经出现了纸,再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据此可知,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甘肃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所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是隶书,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因为题干隶书仅仅是“麻纸残片”上的字体,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能证明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带有隶书字体的纸,但不能据此扩大为“纸已成为西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麻纸残片”,不能据此扩大为西汉纸已有“规模化”生产,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朝初年,农民隐漏户口现象极其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数量,文帝和炀帝都进行了“大索貌阅”,通过检查,大量的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故选A项;“大索貌阅”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查隐漏的户口,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在于“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并且该项措施也不会“消除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索貌阅”的目的在于检查隐漏的户口,以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与“民众经济负担的减轻”没有多大关系,排除C项;政治暴政在“经济”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而“大索貌阅”并没有对老百姓进行横征暴敛,并且在隋朝在建国之初并没有出现“暴政”,排除D项。6.【答案】B【解析】题干所涉及的时间点是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即777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间处于安史之乱之后,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该时期,“外官”的月俸要比“京官”多,据此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史之乱之后,地方上的藩镇数量急剧增多,唐中央已经无力很好地控制地方,甚至与中央“分庭抗礼”,故选B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这一时间点的“外官”的月俸,并没有述及之前月俸数量,无法进行对比,排除A项;月俸数量的对比说明中央控制地方力度的减弱,从而证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京官”俸禄与“外官”俸禄,既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也没有涉及对方行政体制,即题干表格内容与“调整行政体制”没有任何关系,排除D项。7.【答案】A【解析】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是唐朝皇帝为了削弱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所以这是加强皇权的需要,故选A项;唐代的科举制满足了庶族参政的要求,而不是宰相制度中出现的差遣,排除B项;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等于增加了参与决策的人数,这不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排除C项;上述现象的出现是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完善职官体系,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书省……因权大,故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牵制之”可知,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C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材料不涉及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排除A项;三省分权,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而不是扩大了相权,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可知,唐朝将以庸代役制度化并规定役期的最高天数,保证了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排除A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排除C项;庸缴纳的是绢或布等实物,不能极大提高商品经济水平,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央”一词经常被辽、金等北方政权所使用,到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中央蒙古国”的蒙古语国名,并且该名称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说明北方王朝仿照汉族政权要居中华之中央地位,以宣示其地位之正统性,据此可知,北部王朝的“中国意识”增强,故选A项;辽朝定都上京,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除此以上政权之外,还有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仍旧在北方,并不是由南方向北方转移,排除B项;“中央”一词被诸多北方政权所使用,强调的是其政治含义,而并非其文化含义,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述及北方政权学习汉族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多元一体”强调的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关系,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契丹(辽朝)、党项族(西夏)、蒙古族(元朝)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萧启庆先生认为蒙古特殊是因为没有将官僚政治延伸到边疆民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且在地方官员的设置上是将重要官职交于蒙古贵族担任,这正是其特殊性所在,故选D项;设置机构镇压地方叛乱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举措,不足以说明其“特殊”,排除A项;中国自秦朝建立官僚政治以来,地方官员的任用和考核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并非自元朝首创,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在元朝继续发展,直至1905年才被正式废除,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承认和保护私有商业,商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自由兴贩”可知宋代比较重视商业的发展,采取措施在规范商业环境,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商业发展的环境,有利于商业的良性发展,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的政策贯穿整个中国古代,从未废止,只是抑商的程度时松时紧,排除A项;商业性质的雇佣关系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政府改善商业环境,未涉及到手工业者的发展,因此不能体现政府旨在加速工商阶层的分化,排除C项。1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在租佃制之下,佃客交清地租之后,“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并且,如果地主强行“拦占”,佃客甚至还可以向县官进行“申诉”,据此可知,在此时期,地主已经不能够完全控制佃客,这反映出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在租佃制之下,地主与佃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租佃制下,佃客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封建社会中,自耕农才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租佃制下,佃客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佃客)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但是不论其地位如何,其仍然还是要租种地主的土地才能生存,二者之间的矛盾不会消除,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以后,长期被泪水浸泡的昭君,有了悲壮慷慨的光辉,常与屈原联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家国气象的象征”,可知宋代以后人们对王昭君的评价深受理学所宣扬的社会责任感所影响,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思想教化,故选D项;中国古代文体风格整体上类型比较固定,排除A项;宋代以前和以后人们对王昭君评价的差异性体现的是民间对王昭君认识的不断发展变化,不属于官方的范畴,无法体现政治化的情感性,排除B项;材料所呈现的是人们对王昭君的评价变化,但是并未说明这种评价是否一定是来自于知识分子,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作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材料中朱熹强调皇帝应“正心”,刨除杂念做好“此六事”,才能保证天下之“大本”,正好呼应了这一主张,故选D项;朱熹将“正皇帝之心”看作“天下之‘大本’”,说明其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而非动摇,排除A项;教化指将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孔孟的民本思想等等,材料中的说法并不能体现这些精华,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人之际的追求”“原本有限的存在者便可与无限的超越性相互沟通”可知,二程通过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的方式追求仁爱之理,致力于寻求终极关怀,即构建儒家的哲学体系,故选A项;“仁政”指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流”指宋明以降,儒教、佛教、道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理”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由材料的表述可知内阁成员的选拔方式多样,可由皇帝任命可由吏部推举,最终决定权始终在皇帝手中,且“阁臣无定员,入阁的品级无限制”表明内阁成员流动性极强,能够极大的巩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明朝的法定机构,不具备实质性的权力,故选B项;行政效率低下要反应机构的重叠或办事不利,材料只表述了内阁相关内容,未涉及其他机构,故看不出是否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群策群议确实能减少决策失误,但是材料未表现出群策群议,排除C项;内阁是废除丞相制度后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是皇权至上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三皇、五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体现的是清朝皇帝对汉族及其文化的重视,而“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则体现了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尊重和认可,所以清初的上述行动表明政府努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A项;题干并没有关于君主决策的相关信息,所以没法体现君主专制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是清政府维护统治的一种表现,所以本质上不是清朝皇帝对外族文化的喜爱认同,而是清政府努力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清政府处理民族事务的态度和做法,而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所以不能反映中央集权日益发展,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明清时期粮食、棉布、丝绸等产区形成集中模式,说明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明清时期物资产区的集中,而非社会经济分工,排除A项;据所学,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项;据所学,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被政府所学采用,没有废止,排除C项。20.【答案】C【解析】由材料“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则米价自平”、“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可知清代为防止两湖之米出洋,以保证对江浙地区的供应,并采取严厉措施打击私自贩卖湖米出洋的走私者,目的是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故选C项;由材料“则米价自平”可知清政府的目的在于平抑物价,而非限制区域长途贩运,排除A项;材料仅只提及米的销售,不能以偏概全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据材料“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东洋、西洋)……议征商税,以及贾舶(商船)……征收‘引税’”可知政府对海外贸易收税,说明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故选C项;朝贡贸易是官方贸易,材料主旨是民间贸易,排除A项;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标志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排除B项;中国古代政府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当时流通的铜钱仍是唐宋旧钱,历经几个世纪损耗所存有限,同时私铸钱大量投入市场……在京城,民间交易‘纷竞铜钱,不复以钞为事’”可知,明代大同在流通唐宋旧钱,没有使用明代的官方钱币,同时还有大量私人铸造的钱币在流通,说明当时没有建立有效的货币制度,故选D项;据“当时流通的铜钱仍是唐宋旧钱,历经几个世纪损耗所存有限”可知,铜钱不可能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A项;若白银广泛应用于商品交换,则明王朝将会以其作为通用货币,不会出现流通唐宋旧钱的现象,排除B项;通货膨胀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的现象,材料重在强调货币使用的乱象,并未说明货币出现贬值,排除C项。23.【答案】B【解析】题干内容主要述及了清朝服饰变化的几个阶段,从“衣布帛而不文绣”到追求“舒适、时髦和赶潮流”,到同治年间,从城市到乡村,“习俗日侈”——“童孺而绮罗”、“台皂而丝縞”,这是人们在生活上出现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以上两点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民众的生活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故选B项;题干中仅是述及清朝中后期,人们对衣服“面料和质地”的追求是“舒适、时髦和赶潮流”,不能据此扩大为清朝时期,人们“追求时尚”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从“衣布帛而不文绣”到追求“舒适、时髦和赶潮流”,再到同治年间,“习俗日侈”,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服饰追求的变化,而不是服饰“多样化”,并且,“服饰的多样化”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C项;题干所述变化史实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社会巨变”会对人们的服饰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人们对服饰追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政府与英法联军激烈斗争的时候,在中国的上海地区却是“中外相安”局面,当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天津大沽口地区时,驻守南京的两江总督却乞求英法两国“留下部分士兵,以保障上海地区的安全(其主要原因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据此可知清朝地方官员并没有将中国看成一个整体,对于外来侵略没有丝毫的民族观念,只求自保,这充分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部分官员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故选D项;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这与题干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一致,排除A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员的行为只为“自保”,与“适应国际潮流”无关,排除B项;上海地区的“中外相安”与两江总督和侵略军头目们商议“借师助剿”之事,充分表明清朝部分官员为求“自安”,其“自主性”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排除C项。25.【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洋务运动期间兴办近代工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A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瓦解自然经济是其客观影响,排除B项;从目的上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会动摇封建制度,排除C项;洋务运动从目的上看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也是为了维护传统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社会转型,排除D项。2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勿以事非已出轻改前人,勿以能顺夷情不顾国是”可知,王家璧的观点是反对学习西方改变传统文化,认为学习西方是以夷变夏,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得国人民族意识真正觉醒,而材料中王家璧不主张学习西方,未体现是否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挽救中国危机,而王不主张学习西方,排除C项;经世致用指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材料未体现学术研究,排除D项。27.【答案】D【解析】材料中《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可以反映历史亲历者对历史的看法,有很强的主观性,《戊戌变法史事考》是由当代学者通过对历史档案进行研究汇编而成,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结合所学知识,历史研究需要广泛收集史料,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真实,故选D项;一手史料是历史亲历者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留下的记录,但影响史料价值的因素除了“当时”、“亲历”等要素外,还受到当事人立场和主观想法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一手史料不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排除A项;历史研究会受到时代、政治甚至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使综合多种历史记录,也一定能够确认客观史实;排除B项;历史研究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些历史历史事件距今较远,能获得的史料较少,所以不是所有历史事件都能还原历史真相,排除C项。28.【答案】D【解析】据“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可知,清政府当时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清政府将刚刚面世的国际法分发给各个通商口岸,便利了通商口岸处理涉外事务,开始有了运用国际法的意识,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万国公法》在清政府开始受用,并未提及与国际社会对《万国公法》的态度,无法体现其成为国际准则,排除A项;据“1864年”可知,其主要和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方兴未艾,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的器物,因此,西学东渐的内容没有变化,排除C项。29.【答案】D【解析】由材料“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力等系统训练”可知清末预备立宪,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宪政制度和思想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国政体的进步,故选D项;清末新政并未取得成功,故并未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清末新政使得清政府的政权合力遭到极大削弱,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中体西用主张不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清末新政已经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二者有质的区别,排除C项。30.【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这“一代人”想通过模仿美国政体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这种政体在美国取得了成功,但是在中国却以失败告终,这表明不是政体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一代人”没有找到正确道路拯救中国,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施总统制,总统有行政权,而辛亥革命之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到总理的制约,这表明孙中山等革命者没有盲目照搬美国政体,排除B项;材料中表明,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建成民主政体,这反映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材料中没有体现辛亥革完成反帝任务的情况,排除C项;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体现在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内容,排除D项。31.【答案】B【解析】据“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可知,北洋政府淡化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和特权,有利于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故选B项;《中央行政官官等法》有利于淡化阶级观念,但“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错在“实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并未提及其考试对象的平等化,无法体现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32.【答案】B【解析】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点是“1919年6月7日”,即五四运动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该时期,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斗争形式也由“罢课”转变为“罢工、罢课、罢市”,根据题干中“北京总商会的呈文”内容可知,该运动处于“民气兴奋”时期,不宜“遏塞”,恐出现“溃决”现象,说明北京总商会主张顺应五四运动的发展形势,连吴佩孚也认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如果采取逮捕的方法,势必会出现“大乱”局面,通过以上史实可知,这些主张要求北洋政府对上海的“三罢”斗争让步,以免出现“溃决”现象和“大乱”局面,故选B项;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着五四运动向纵深处发展,但是在题干中述及的却是“北京总商会”和“吴佩孚”,不是工人阶级,排除A项;罢课学生遭到被捕是在五四运动前期,而题干所述时间是“1919年6月7日”,即五四运动后期,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层面的意思,排除D项。3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社会主义”一词在1919年之前出现的频率非常低,在1919年之后,该词语出现的频率急剧增加,达到了“1188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据此可知,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故选C项;在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1922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社会主义”一词在1919年前后出现频率的变化,虽然在题干中述及“一些与新文化运动不相干的人”“大讲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民众”拥护“社会主义”,排除B项;虽然在题干内容中述及在1919年之后“社会主义”一词出现的频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政体”一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34.【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武装斗争是农民战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前面有定语“半殖民地中国”,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斗争权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只能动员广大农民进行斗争,故选D项;发动农民战争只是题干信息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A项;进行武装革命的必要性只是题干信息的一部分,也不全面,排除B项;无产阶级领导的关键性只是题干信息的一部分,同样不全面,排除C项。35.【答案】C【解析】据材料“从1927年秋冬到1928年,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的武装起义总计达100余次”可知,这些起义有利于宣传革命,扩大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故选C项;据所学,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的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排除A项;据所学,1927年秋农村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排除D项。36.【答案】A【解析】据材料“它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可知,这次战役是国共合作的成功范例,故选A项;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排除B项;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项;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由于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无法有效组织优势敌人的进攻,排除D项。37.【答案】C【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敌后抗战,为完成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任务,大量发展党员,故选C项;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是指从1939年春到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迅速扩大反共活动的事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而题目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大量发展党员,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坚持党的纪律,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排除D项。38.【答案】A【解析】1937年8月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此时将战区各学校内迁,有利于保护这些学校的资产和人才,减少战争对学校教育的破坏,为持久抗战保存人才,故选A项;全面抗战时期受限于战争的形势,教育事业不可能蓬勃发展,排除B项;这一举措只是将战区各学校内迁,但并不能改变日本侵华策略,并未使使后方免受战火摧残,排除C项;据所学抗日战争可知,青年学生并非抗战主力,排除D项。39.【答案】C【解析】《关于八一奖励》提及,中共运用民主方式对全军有功人员进行奖励,结合时间——1940年4月16日,即抗日战争时期,指示有利于提升人民军队的抗日积极性,赢取抗战的胜利,故选C项;抗战时期,中共的军队有八路军,还有新四军,且指示是关乎奖励,排除A项;指示涉及的中共与人民军队的关系,非中共与全国人民的关系,排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1941年1月,排除D项。4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略相持阶段,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将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排除C项;两岸“三通”成为现实是在2008年实现,排除D项。41.【答案】C【解析】材料“确立了抗币在根据地中的本位币地位,稳定了根据地的市场”可知抗币能够稳定经济发展,利于民生,因而能够增强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故选C项;抗币的发行驱逐了伪币,稳定了经济运行,但材料中无法得知抗币发行对生产活动是否有促进作用,因而无法得知是否能够缓解根据地经济压力,排除A项;根据地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正面战场的关系并不直接,排除B项;材料仅可知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使用情况,无法得知敌我双方整体经济力量的对比,排除D项。4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赋予各个身份的人民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是人民主权的一种体现并在1941年进行了再次的强调,结合所学可知,1937正值日本全面侵华,而共产党方面迫切的需要调动各个阶层人民的积极性以应对严峻的战争形势,故选C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A项;工农民主政权侧重强调对无产阶级利益的保护和权利的维护,而材料强调的是各个阶层的人民,排除B项;国共矛盾有两个阶段,主要是1927年到1937年和1945年到1949年,与材料给出的关键时间节点不一致,此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的重要时期,排除D项。43.【答案】B【解析】20世纪40年代有两个重要历史事件,一是抗日战争,二是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以重庆为中心控制西南地区,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西北建立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减租减息政策,通过全民族共同努力,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迎来短暂和平,随后解放战争爆发,在国统区掀起了反饥饿斗争,故选B项;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在根据地实施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地成为大后方,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扶植溥仪、汪精卫等汉奸建立傀儡政权,抗战爆发后,一致抗日成为全民族的呼声,这些事件多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排除A项;通过中国共产党、改造、经济建设三个词可以推断,此时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经济,此时应为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通过侵略、美帝国主义、祖国等词语可以推断,此时正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此时应为20世纪50年代,排除D项。44.【答案】B【解析】据材料“跟美国吵架有经验”“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等信息可知这是有中国和美国同时参与的一次国际会议,即1954年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故选B项;1953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排除A项;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排除C项;万隆会议最后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所提出的十项原则充分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内容,排除D项。45.【答案】D【解析】题干中“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题干中“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可知一五计划主张有侧重,排除A项;一五计划结束时中国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一五计划学习苏联模式,排除C项。46.【答案】B【解析】据材料“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浏阳”可知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结合所学土地革命时期的史实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主要集中于南方各地,故选B项;国民革命时期从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与题干地域不同,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主要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日军作战,与材料地点不同,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由北方向南方推进,与材料所示地域不同,排除D项。47.【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