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1页
《编制说明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2页
《编制说明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3页
《编制说明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4页
《编制说明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CECXXXX-YYYY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 制 说 明

标准编制工作组

2022年11月

T/CECXXXX-YYYY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工作简要过程、主要参编单位和工作组成员

1本文件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关于印发2020年第二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修订计划

的通知》(中电联标准〔2020〕183号)要求和电力行业高压开关设备及直流电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

下简称标委会)的工作安排制定。制订工作由标委会组织,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

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星炬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普禄科智能检测设备

有限公司和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2主要工作过程:

2020年9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发《关于印发2020第二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修订计划

的通知》(中电联标准〔2020〕183号),根据通知要求,负责起草单位将《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

池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文件)制订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重点,并按照电力行业高压开关设备及直流

电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排,逐步开展相关工作。

2020年10月,由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牵头,在全国范围广泛征集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以下简称编

制工作组)。根据报名情况,会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蓄电池、蓄电池检

测设备生产厂家相关专家组成编制工作组。

2020年12月,编制工作组先后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开展针对性的调研,成立智能蓄电池标准修订

群,多次在线讨论,进一步完善本文件的大纲和结构。

2021年1月,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在深圳组织召开了标准编制启动会,会上审议了本文件大纲,确

定了章、条内容,讨论了技术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建议开展对智能模块的检测、存储、通信等主

要功能进行试验验证,及对智能蓄电池的功耗、安全防护等性能进行试验验证。

2021年2月-10月,编制工作组根据启动会意见,在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直流实验室和深圳市普禄科

智能检测设备有限公司试验室,对智能模块检测电压、电阻、温度,存储信息及与上位机通信等相关功

能和功耗、安全防护等性能验证试验,并在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变电管理一所110kV大康变电站和金泉

站变电站进行了现场应用情况测试。

2021年12月对本文件初步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

(初稿)》。

2022年3月,由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承办,在线上召开了中电联标准《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技术规范》标准编制工作组全体会议,并邀请了专家。会上专家组听取了编制组对标准编制过程及其主

要内容的汇报,对标准的条文进行逐条细致的讨论,对标准制定的的总体框架和具体要求提出了相应的

意见和建议。

2022年4月-10月,编制工作组认真组织讨论会议提出意见和试验的结果,特别是专项邀请相关专家

分别进行深入研讨,对初稿进行修改,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征

求意见稿初稿)》

2022年11月由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承办,在线上召开了中电联标准《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

范》标准编制工作组的二次全体会议,仔细对通信和试验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采纳专家多项建议,做

1

T/CECXXXX-YYYY

了修改。并对题目进行了讨论修改,开展了主要实验结果验证工作,最后形成《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

电池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同时完成《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3主要编制单位: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

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星炬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普禄科智能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和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4主要工作组成员:杨忠亮、陈曦、刘芹、赵梦欣、谢欢欢、梅成林、纪哲夫、王汝刚、王风仁、

谢琰华、张素平、李洪波、吴志琪、王洪、王志华、刘宇、辛拓、、陈虎、陈建、汪国兵、刘维、张继

佳、赵应春、李秉宇、陈冬、刘斌、戴云航、曹建伟、刘敏、邹延生、刘成鹏、易永利、曹慧、王华伟、

高文婷、罗治军、郑永强、王宏亮、彭岳云、姬春华。

(二)编写原则和主要内容

1《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按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管理办法》和《中国

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定细则》的规定,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

2本文件不重复现有标准的相关技术条款,着重突出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的技术要求、试

验要求:提出了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的使用条件、一般要求,智能模块的检测功能、通信、其它

功能、安装和尺寸、物理接口,给出了智能模块的三种运行模式及相互转换条件、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

蓄电池的结构图。

3《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计划编号T/CEC20202056)文件(以下简称本文件),

内容涵盖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的一般要求、技术要求和试验要求等。本文件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

规及强制性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范了关键技术指标,有利于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的

推广应用,有利于保障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作业安全、高效开展,有利于引导技术有序发展。

4本文件规定了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等。

5本文件适用于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及其它电力设施应用的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6本文件共分为8个章节、1个资料性附录和3个规范性附录:

第1章范围;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3章术语和定义;

第4章分类与型号;

第5章技术要求;

第6章试验方法;

第7章检验规则;

第8章标志、包装和随行文件;

第9章运输和贮存。

附录A(资料性)配置智能模块式蓄电池应用系统接线方式;

附录B(规范性)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通信接线方式;

附录C(规范性)上位机与协议转换器接口通信协议;

附录D(资料性)蓄电池盖卡槽及电气连接设计。

2

T/CECXXXX-YYYY

(三)主要试验验证情况

1产品试验过程

本部分实验主要依托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形成的工程样机和深圳市普禄科智能检测设备

有限公司试验设备开展。

对智能模块的功能、通信等进行试验。首先,对6个智能模块进行校准测试,包括存储功能、检测

功能、检测范围、检测准确度、通信等进行测试,对不符合要求的智能模块进行分析排查。符合要求后

搭建智能蓄电池硬件试验环境,在6节2V300Ah带卡槽并可正常运行的铅酸蓄电池中,分别嵌入安装

合格的智能模块,这样就构成了6节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将这6节智能电池串联,串联后总电

压达到12V,再将上位机电源线接到电池串联后的12V总电压上,启动上位机运行,观察上位机运行

指示灯是否正常亮闪,上位机将会向各智能电池发送电池电压、温度、内阻检测命令,智能电池将测得

的各项数据上传至上位机。

为观察智能电池运行情况,需在电脑上进行监控中心的系统登录,进入管理,建立名称为“2V智

能蓄电池”的站点,站点参数设置中,巡检时间设为5分钟,内阻检测间隔设为15分钟。然后在电脑

上打开蓄电池监控平台软件。或在手机上打开BMS电池管理系统APP,点击“2V智能蓄电池”站点,

出现电池监测界面,点击电压监测,观察是否出现6节电池的电压检测数据,电压检测数据是否5分钟

刷新一次,电压检测精度是否满足要求。点击内阻监测,观察是否出现6节电池的内阻检测数据,内阻

检测数据是否15分钟刷新一次,内阻检测精度是否满足要求。同时,观察每节电池的温度显示是否正

常,每节电池编号、ID、参数及厂家等数据是否齐全,如果所有监测数据完整齐全,则说明智能模块

存储功能、检测功能、PLC通信等正常,能接收上位机命令,且能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上位机。如

果所有监测数据满足精度要求,则说明智能模块检测功能正常。拷机运行72小时,观察各项检测数据

应完整无缺失,精度应满足要求。

1试验验证

按照上述试验方法流程,对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进行存储功能、检测范围、检测功能、通信

功能及模式转换等功能的验证试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智能模块的检测功能、存储功能、通信功能等

均符合要求。

2性能验证

按照上述试验方法流程,对智能模块检测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验证,检测结果如表1~表3所示。

表1配置智能模块式蓄电池电压检测性能测试结果

电池号电池电压(V)检测显示电压(V)检测误差%精度要求结果

12.1162.1190.14±0.2%符合要求

22.062.060±0.2%符合要求

32.0022.0020±0.2%符合要求

42.1532.1540.046±0.2%符合要求

52.1352.1370.094±0.2%符合要求

62.0762.073-0.14±0.2%符合要求

表2配置智能模块式蓄电池内阻检测性能测试结果

电池号电池内阻(mΩ)检测显示内阻(mΩ)检测误差%精度要求结果

11.31.272.3±5%符合要求

3

T/CECXXXX-YYYY

21.061.13.7±5%符合要求

31.031.073.88±5%符合要求

42.12.152.3±5%符合要求

51.11.132.7±5%符合要求

61.61.663.75±5%符合要求

表3配置智能模块式蓄电池温度检测性能测试结果

电池号电池温度(℃)检测显示温度(℃)检测误差精度要求结果

128291℃±1℃符合要求

228291℃±1℃符合要求

329290℃±1℃符合要求

428280℃±1℃符合要求

529290℃±1℃符合要求

629290℃±1℃符合要求

3现场应用测试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已应用于现场,在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变电管理一所110kV大康站和金

泉站投入运行,成功应用。各种特性满足要求。工作稳定。应用结果符合要求。

(四)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情况

1编制本文件时,收集到国内相关标准如下:

GB/T2900.33电工术语电力电子技术

GB/T2900.41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

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19638.1-2014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19826-2014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

DL/T476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DL/T637-2019电力用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DL/T86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DL/T1074-2019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设备

DL/T2226-2021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DL/T5044-2014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YD/T799-2002通信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

2本文件在参考GB/T19826-2014《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DL/T

1074-2019《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DL/T637-2019《电力用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DL/T2226-2021《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和DL/T5044-2014《电力工程直

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等标准化文件的基础上,借鉴了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900.33《电工术语电力电子技术》、GB/T2900.41《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GB/T4208-2017

《外壳防护等级》、GB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

求》、GB/T11287《电气继电器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第

4

T/CECXXXX-YYYY

1篇:振动试验(正弦)》、GB/T19638.1-2014《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DL/T

459-2017《电力用直流电源设备》和DL/T476《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DL/T

634.5601-2016《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601部分:DL/T634.5101《配套标准一致性测试用例》和DL/T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编制成文。

(五)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情况

尚无相关国际标准。

(六)标准名称与计划项目名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计划项目原标准名称为《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考虑到现有大量存量普通蓄电池

在运行,也可以通过外置智能模块的形式构成智能蓄电池,考虑有较强的需求,且原来相似。因此,采

纳了专家的建议,调整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了内置和外置智能模块的智能铅酸蓄电池,将原标准名

称更改为《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

(七)重要内容解释和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1本文件根据电力工程用直流电源系统的特点,对电力用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的术语和定

义、技术要求等进行了规范,并给出了智能模块的技术要求及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电池盖的结构

图为设计生产提供参考。

2本文件“技术要求”中,规定了智能模块的检测功能、通信、其它功能、安装和尺寸、物理接

口,智能模块的三种工作模式及转换条件。

3本文件“附录A”中,给出了配置智能模块式蓄电池应用系统接线方式

4本文件“附录B”中,给出了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通信接线方式。

5本文件“附录C”中,给出了上位机与协议转换器接口通信协议。

6本文件“附录D”中,给出了蓄电池盖卡槽及电气连接设计。

7关于是否是智能蓄电池的讨论:与普通蓄电池比较,智能蓄电池是具有电池电压、温度、内阻

自检功能的新型蓄电池。能接收上位机指令,完成对蓄电池运行状态的监测并上传实时数据,

为蓄电池运行状态是否良好提供判断依据。且智能蓄电池采用的智能模块具有自动休眠与自动

唤醒功能,使蓄电池具有智能的特点。后台采用大数据、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