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监测题地理考试时间:75分钟;共6页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A.由南向北逐渐增加B.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C.西多东少,北多南少D.整体分布较均衡2.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C.海拔高、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答案】1.C2.C【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大致具有西部多于东部、北方多于南方的特征,C符合题意,排除D;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虽然呈现北方多、南方少的特征,但并不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如我国东北地区太阳辐射量并不比华北地区多,排除A;图中显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并不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如四川盆地比东南沿海少,新疆盆地比青藏高原少,排除B。故选C。【2题详解】太阳灶做饭利用的是太阳辐射能,因此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应是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读图可知,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C符合题意;与青藏高原相比,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的海南岛,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人口相对稀疏的东北平原等太阳能丰富程度相对较低,不是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排除ABD。故选C。【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大气密度等。读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8日14时,台湾海峡的风向为()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4.下列四地中,图示时段风力明显加大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5.8日20时,M地与丙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A.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 B.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C.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 D.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答案】3.D4.C5.A【解析】【3题详解】读图,结合10月8日14时图及所学知可知,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图中大致为西北向东南,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14时台湾海峡风向为偏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4题详解】读图,比较两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变得更为密集,故丙地风力明显加大,C正确。甲、乙、丁处等压线变得稀疏,所以风速减小,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读图可知,8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大致相同,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第一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第二步: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高空或近地面;第四步: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风速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潮汐发电是利用潮涨潮落时形成的落差来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下左图为某潮汐发电站水位示意图,右图该潮汐发电站某日潮高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潮汐能主要来自()A.太阳辐射 B.地球内能 C.风力作用 D.日月引力7.左图所示甲乙两种水位状态对应出现在右图中的时间最可能为()A.甲——2:00,乙——20:00 B.甲——4:00,乙——16:00C.甲——6:00,乙——22:00 D.甲——12:00,乙——18:008.该潮汐电站通常一天能发电的次数为()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答案】6.D7.A8.D【解析】【6题详解】潮汐能来自日月引力,与太阳辐射、地球内能、风力作用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图大海水位高于海湾,乙图海湾水位高于大海;读图可知,2:00、4:00、16:00、18:00为涨潮时间,大海水位高于海湾;6:00、20:00、22:00为落潮时间,大海水位下降,海湾水位高于大海;12:00大海水位较低,综上所述,甲——2:00,大海水位高于海湾,乙——20:00,海湾水位高于大海,与图相符,A正确;乙——16:00,大海水位高于海湾;甲——6:00,大海水位低于海湾;甲——12:00,大海水位低于海湾,与图不符,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地一日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故该潮汐电站通常一天能发电的次数为四次,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潮汐能是一种清洁、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能源。潮水每日涨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沿海地区生活、生产和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下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该沙丘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1~3km,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在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关于海岸沙丘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A.海浪堆积东陡西缓 B.海浪堆积东缓西陡C.风力堆积东陡西缓 D.风力堆积东缓西陡10.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是()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 B.沙丘拓宽、增高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答案】9.D10.C【解析】【9题详解】结合“河北昌黎海岸沙丘位置示意图”和“沿海岸线延伸约45km”可知,沙丘主要沙源来自于海岸沙滩,经海风吹拂,风力堆积而成,AB错误。主沙丘链有向陆迁移趋势,说明该地为偏东风,结合沙丘形态,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沙丘东缓西陡。D正确,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对海岸沙丘的主要影响是防止沙丘向陆迁移。结合海陆关系,风沙堆积作用减弱,使得沙丘西移速度变缓,不会使沙丘拓宽、增高,C正确,BD错误;防护林可降低海风风速,但不能阻止风沙运动,不会使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A错误。故选C。【点睛】流动沙丘的治理,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可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如沙柳、沙蒿),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在背风坡(落沙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如旱柳、小叶杨),以挡住沙丘前移。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乔、灌木,使沙丘全面固定下来。为阻止流沙前移,固定沙面,他们在沙丘背风面栽植沙柳,在沙丘迎风面栽植沙蒿,流动沙丘在“前后夹击”下被固定下来,人们这种方法叫“前挡后拉法”。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等值线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目前绘制该图的数据主要来源于()A.海拔测量 B.遥感卫星航拍 C.地下钻井探测 D.地震波波速测量12.图示区域地势的总体特点是()A.西北低、东南高 B.东北高、西南低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北低、西南高【答案】11.D12.C【解析】【11题详解】海拔测量一般是测量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无法测量地下深度,A错误;遥感卫星航拍的是地球表面的物体影像,B错误;目前世界上地下钻井能够探测的最大深度远小于莫霍界面的深度,C错误;地震波波速测量可以获取地面以下不同深度的地震波波速,莫霍界面是地震波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界面,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波速测量得到图中数据,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莫霍界面以上至地面为地壳,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地壳厚度越厚,又因为地壳厚度与地面海拔呈正相关,故莫霍界面深度数值越大,海拔越高。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自西北向东南降低,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面。泥炭土是指在某些平原或山间谷地中,由于长期积水,水生植被茂密,在缺氧情况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壤。泥炭土是具有厚度大于50cm的泥炭层的潜育性土壤,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完成下面小题。13.泥炭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条件 B.土层厚度 C.土壤透气性 D.生物活动14.与泥炭土形成密切相关的外力作用是()A.冻融作用 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 D.冰川堆积【答案】13.D14.C【解析】【13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材料,泥炭土是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壤,其土壤中含有大量植物残体,所以泥炭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物活动,D正确;光照以及土壤透气性主要影响的是土壤结构,但对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影响小,AC错误;土层厚度是土壤的表现特征,不是成土的原因,B错误。故选D。【14题详解】泥炭土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地势低平,说明水流速度缓慢,长期积水,流水携带的沉积物因流水速度慢而不断沉积,形成厚度较大的潜育性土壤,C正确;冻融作用频繁导致冻融风化作用强烈,不利于土壤的发育,A错误;流水侵蚀作用会导致土壤层较薄,而泥炭土厚度较大,B错误;在平原或山间谷地中较少发育冰川,且冰川堆积的冰碛物土壤厚度较薄,D错误。故选C。【点睛】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预警在地震波到达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等方式,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向用户发出地震警报。下图为兰州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1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 B.地幔 C.软流层 D.岩石圈16.监测此次地震受灾情况,主要应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A.遥感 B.北斗导航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答案】15.D16.A【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且在陆地,故震源深度位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16题详解】监测此次地震受灾情况,可以应用遥感技术,能迅速获得受灾的实时信息,受灾的程度及大致分布等,A正确;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功能,B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不能获取信息,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遥感(RS):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作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91°06'E,29°36'N),海拔3650米,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有“日光城”的美称。下图示意拉萨的地理位置。(1)从纬度位置、地势和天气的角度,分析拉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2)拉萨昼夜温差较大,请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简述其成因。(3)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其原因。【答案】(1)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多晴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2)该地多晴朗天气,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气温低。(3)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解析】【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地区地理位置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影响太阳能资源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日照时长、地势和天气。读图可知,拉萨地区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度大;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越多;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小问2详解】该市昼夜温差较大,说明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可从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该市白天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升温快,地面辐射强,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多导致大气气温高;而夜晚该地天气晴朗,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快,气温低,从而使得昼夜温差较大。【小问3详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开发利用太阳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升温作用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升高趋势减缓,能够减缓全球变暖。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和西南部,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工程地质的隐伏危害区。同时,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2023年暑假期间在贵州某地进行地貌研学考察时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1)描述图中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2)简述图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3)说明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答案】(1)山峰林立;地表崎岖。(2)以石灰岩为主,可溶性强;降水量丰富,水流量大,流水溶蚀作用强。(3)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缺乏;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发育薄,土壤贫瘠;地形崎岖,耕地少而分散;地形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地区喀斯特地貌景观素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和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喀斯特地貌顶端呈锥状耸立,山坡陡峭,地势起伏较大,故地貌的形态特征为山峰林立、地表崎岖。【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可溶性岩石、流水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水流量大,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强;我国南方地区的岩石以可溶性强的石灰岩为主,容易被流水溶蚀。【小问3详解】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可结合喀斯特地貌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易渗漏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和溶洞多,地表水易渗漏,地表水缺乏;地表崎岖,地势落差较大,不适合进行农业耕作,大规模发展农业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破坏生态环境;当地流水溶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且肥力差,不适合农业发展;地形崎岖,山峰林立,耕地少而分散;地形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生产效率低下。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