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讲孟子_第1页
鲍鹏山讲孟子_第2页
鲍鹏山讲孟子_第3页
鲍鹏山讲孟子_第4页
鲍鹏山讲孟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鲍鹏山讲孟子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陷阱,暗布机关,引人人殷,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最后一句总是他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巨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宜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但盂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注意,孟子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下面又接以“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但我们知道,实际上这个借口是孟子编造的,仲尼之徒何尝不谈桓、文就是孔子,也大谈桓、文,《论语》中孔子就谈及齐桓公、晋文他也莫可奈何。孟子化解了对方的进攻后,顺势乘虚而人“无以,则王乎”——不能谈猫道了,我们今天谈谈王道如何把主动权、话语权都抢了过来,孟子的这种做法,倒真有些“霸道”,这正是他的一贯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风起云涌之感。这显然又与孟子对自己理论的自信,及因此而来的充沛的激情、浪漫的情怀有关。他文章的气势足以感人,而这气势确实如他所说,是来自于他内心道德上的“浩然正气”的。像孟子的这种辩论特色,更多地显示出其个人性情及文学性的一面,我们从中读出了辩论双方的心理活动,主动与被动的转换,攻与守的变化,机关与陷阱的埋设与避让,自我情绪的表现与对对方情绪的控制,说话分寸恰到好处的把握,以及在排比、比喻、反诸、寓言故事等众多手法中体现出来的文章的气势,说理的形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虽然孟子在辩论时耍了一些花招,但他所说的,都是“正当的道理”,是光明磊落的道德之言,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狡诈,只会佩服他智慧。这又是《孟子》一书的2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价值认定的角度说,我举双手赞成孟子。我们应当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去做一个有道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无道的人《当然,孟子这里原是指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而且,得但这里只是说“应当”,“理当”,只是一种道德诉求,而不能说“一定会”。道德诉求并不总是的问题:如果实行“道德”,就是冲着那已预设好的利益而去的,那么,“义”即是为“利”,这种行为本身也就不再是道德行为)况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也是常见的社会现状,冤的不仅是一个窦娥。即以孔子、孟子自身而论,他们算是得道之人了吧?但他们一生的遭遇又如何呢7还不是处处碰壁,为人所拒何曾多助过?我只看见拆他们台的小人小政客一拨又一拨,不见什么对他们捧场的人。说句不招人喜欢的话,假如孟子再生,就是新儒家们,怕也不一定会去助他,那么倒霉的人,连个学界祭酒都不是,助他有什么好处吗?不得道者,也不一定就寡助。大盗柳下跖手下的人据说也是“三千”,和孔子的门徒打了个平手(庄子说他“盗亦有道”,但此“道”与孟子的“道”不能混淆),鲁哀公不能算是得道明君吧?但鲁国人谁敢不服从他?孔子恰恰是带头恭敬他,抬举他,辅助他,引导大家忠诚他。只可惜鲁哀公还不大稀罕。所以,孟子这一段正气浩然的道德之论,虽有极大的感染力,以至几千年来成为对莘莘学子进行思更缺少基本的逻辑关联。“然而不胜者”,可能有多种也不行。所以,也可以说“地利不如天时”。而孟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更是一厢情愿地先假定他要贬低的不重要的条件(地利)都具备,然后再证明因他要推崇的重要条件(人和)缺乏而失败,从而这种做法,是十足的蛮不讲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难道能证明“万事不如东风”吗?阿拉伯谚语日:压断骆驼脊梁的是最后一根羊毛。难道我甚至比所有其他羊毛的总和还重吗?其实,一物之实现,必要条件可能只有一个,而充分条件往往有多个,缺一不可。这“多个”充分条件的任一个,都不能说比其他条件更重要。如果我们可以学孟子,假定其他充分条件都具备,仅让自己要证明它更重要的条件缺乏而使一物不得实现,以此证明此条件比其其他如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孟子也往往不大较真,他所描述的历史,往往是他想象中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他所提及的地理,也有不少错误。奇怪的是,这种粗枝大叶的毛病,虽然损害了他文章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学理上的正确性,却不仅无损于他文章的文学性,更有助于他的文学性不仅无损于他的学术人格,反而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孟子证明客观真理,总显得勉强而力不从心,他逻辑不严密,证据也不充分。但他一涉及伦理学领域,便雄辩滔滔。因为道德伦理往往是一种信仰的建立,而不是客观科学的证立。建立一种道德信仰,需要的是一种价值估定,而价值往往是人为的证立客观科学,需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事实支持。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是要建立一种“舍生取义”的文化信仰,他只需要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不需要证明“舍生取义”为“真”,他只要证明“舍生取义”为“善”,而在这一点上他做得非常成功。他反问我们假如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重要,那么,不就凡是可以得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吗同样,假3如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那么,凡是可以避死的事,不都可以做吗这两个“凡是”,必使人类堕落而无止境。所以,为了人类的崇高和自尊,人类必须建立一个道德底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不择手段,都不能无恶不作。那么,自然就必须有一种东西比生更重要,更值得我们珍视,那就是“义”,必须有一种东西比死更可怕,更要我们避开,那就是“不义”。超,更是他思维缤密、直达事物核心的大本领。对人、物有透彻的认识,对世界有是非判断力,是做文如果说,庄子说明了天道的伟大与高渺难测,那么,孟子就证明了人类的道德尊严与精神崇高。这孟子是一个唯心的人,所以他的文章师心自用一个纯任意气的人,所以他的文章道德感极强,所以他对他看不惯的人与事动辄恶语相加,拔刀相向。他无论是骂诸侯,还是骂学者,都毫不留情,连对他极关照、极尊敬的齐宣王,他也丝毫不假以辞色。他只认天理正义、公道良心,不讲什么人情世故。所以,他是真君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丈夫”。他对邪恶有不可遏止的杀伐心,所以他的文章有杀伐气,他把这种气质称之为“浩然之气”。他可能就是从自身的道德良知与道德勇气世之道。他可能相信,只要他不停止他的吹嘘吹嘘的本意是吹枯嘘生,即给枯死这世界的末日就不会到来,他工作一日,这世界的末日就会推后一日,且一息生机会渐渐转来。所以,[第124讲鲍鹏山孟子中华伟丈夫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大时代。那时候“士”虽然官阶不高,却受人尊敬,特别有地位。因为“士”有三个特点,一是“无产”。无产阶级为什么搞革命?因为他们一无所有,还怕失去什么?他们是孟子讲的“来去绰绰有余地”;第三,“士”有用!他们都有知识,有文化,有智谋。所以,那个时代就形成了养士制度,典型的就是战国四公子,皆养士三千,在面临国内外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这些人可以帮他们出谋划策,养士可以自重,士可以帮助他们在国内外斗争中占上风甚至稳操胜券。汉代有一个叫扬雄的人做了一篇文章叫《解嘲》,说汉代是: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到了汉代,进入封建专制时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再到明代,朱元璋做了皇帝,读了孟子的书以后,就说“这个老头子如果活在明朝,我早把他脑袋给砍了”。因为他的书里面有这么多对王权不敬的言辞。你看,换一个时代,大丈夫就要掉脑袋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中国历史上讲这种话的人是空前绝后的。大丈夫一定是有大的人格,一个字概括为:温良恭俭让。对所受到的打击、侮辱等等,对于那些伤害他的或他不满意的人,他不是直接针对具体对象进行反击,他是把对方的恶行或恶德上升到普遍的人性的弱点——从具体到了一般,哲学化了,深刻了,但具体的冲突就少了,他几乎可以说是逆来顺受的。比如孟子批评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父”,你把天下人的父亲都当自己的父亲,那你的父亲是谁?他批评杨朱的利己主义是“无君”,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不替君王分担忧愁,对社会负责,那不是眼中无君吗?他接着就大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再比如孟子骂君王。他骂梁惠王:你的厨房里面有那么多吃不光的肥肉,你的马槽里面有那么多的肥马,可是你的老百姓脸上都有饥饿之色,野外有很多饿死的人,你在干什么?四个字,率兽食人!4有人问孟子你为什么好辩?而且辩论时很没有风度,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孟子说难道我就喜欢跟别人辩论?我是不得已,因为现在这个世道太混乱了,人的思想太混乱了,所以我忍无可忍,必须为道义而跟别人在辩论的时候,能够那样义无反顾,甚至不顾别人感受骂别人,不是因为这个人不好,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优势,我有浩然之气,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当然有资格批评你。他想的就这么简单。他没有考虑过这样做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让自己与周围人关系很紧张,他更不会背后去使诈坑别人,因为他没有私心,只有公敌。他是为公众的道义这么做,而不是为一己之私。唐代也是由孟子而来。孟子确实太让人敬仰了,中华民族刚性的性格,很多都承自孟子。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对后世来说,孟子做了三样很重要的事情。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说小朋友,你们要做好孩子。小朋友会问,为什么我做一个好孩子?老师的回答很简单:你做好孩子,就给你发一朵小红花。幼儿园是一个理想化的道德培训所,这个理想化不是会上,做了一件好事,不一定会得到一个好报,我可以举很多的例子,好人常常没好报,坏人常常没有宗教的解决办法是把“利益”的实现推迟到“死后”或“来生”。中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史官文化!这个文化的道德理念是:你死后可以流芳千古,可以在史书上记一笔,永垂不朽。在中国,不朽有三个层次,立德、立言、立功。立德,像孔子、孟子就是这样的,像周公就是这样的;立言像庄子、老子、韩非子等等;立功是做了大事业。立德是成圣,立言是成贤,立德、立言两个合起来就是“成人”,就是道德上完善的人,能做到这点,你就了不起了。正是在这个道德理念下,人性善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假如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好人?你可以像孟子那样告诉他,因为你的本性就是善,你做好人是符合你的本性的,你不断地做好事就是不断在完善仁政在孔子时代就提出来过,但孟子提出了系统的论证。就是从性善出发,不断养护人性中固有的“善”,最后是修身为圣,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圣,让你自己成为一个圣人,然后,把你的善体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孟子的想法。先修身再齐家,再治国再平天下,这是建立在孟子的人性善的基础上的道德政治。当然,道德政治在今天是应该被批判的东西,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