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多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中考学科素养自主测评卷(三)历史注意事项:1.文科综合由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1.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位于晋南襄汾县陶寺村。在此,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农时节令历法等。这些考古发现()A.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B.体现了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特点C.有助于探索早期国家产生的历史D.印证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2.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以和为贵 B.勤劳节俭 C.重视孝道 D.以民为本3.李华同学聚焦“唐朝的社会风貌”进行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一组出土于河南洛阳唐朝贵族夫人魏氏墓中的文物,该文物出有4件打马球俑:4个人均骑在马上,身穿翻领胡服,正弯腰看着地面。这反映了唐朝()A.盛行马术等体育运动 B.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社会风气开放C.实行平等的民族关系 D.手工业兴旺发达,制瓷工艺技术先进4.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同学在阅读书籍之后整理的笔记,请你为它拟定一个最合适的主题()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A.国家强化对边疆管辖 B.农耕游牧民族的和谐C.各民族之间差异消失 D.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5.明清小说塑造的草莽英雄往往出身平凡,但天赋异禀、豪爽而又善良。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出身农民家庭,是混迹于市井之间的无赖小民,但他会为民除害,为民谋利。这样的英雄形象反映了()A.民众反对专制的诉求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统治者维护封建纲常的需要 D.文人对儒家传统道德的追求6.该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7.《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半公开理论刊物,于1920年11月7日创刊,1921年7月停刊,下图是该刊物的部分文章主题摘录。这反映出《共产党》月刊()《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英国共产党大会》《广东土木建筑工人大罢工始末》《长辛店工会成立》《美国共产党党纲》A.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成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C.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D.兼顾无产阶级的革命素养与国际视野8.运用年代尺直观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与下面年代尺上阶段特征对应正确的一组史事是()A.①——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B.②——抗美援朝战争三大改造一五计划C.③——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共八大D.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经济特区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1950年,太原醋业老字号“益源庆”为私营企业;1956年,该企业归属国营企业,更名为“新星食品酿造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为益源庆醋厂,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共和国历史上,老字号“益源庆”的发展说明了()A.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富强 B.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企业做出调整C.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艰难10.下图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对图中人口迁移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1980年前,为了支援内地工业化建设,东北人口迁往内地B.1980年前,为了寻找工作机会,大量内地人口迁往东北地区C.1985年后,务工、经商等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的主要动因D.1985年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是东北人口流出的重要原因11.服饰的演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下面关于历史上的服饰解读正确的是()图一魏晋穿汉服的胡人贵族图二中山装图三60年代流行的绿军装图四80年代流行的喇叭裤A.图一:魏晋时期中原强盛,服饰文化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B.图二:辛亥革命成功,人们设计中山装以缅怀孙中山的革命功绩C.图三:60年代受苏联革命文化影响,绿军装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D.图四:随着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服装日益时尚起来12.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都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A.庄园制度、封君封臣 B.城市自治、大学兴起C.租地农场、市民阶层 D.人文主义、殖民争霸13.下图反映了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开会时,议会和国王之间围绕权力进行的斗争,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英国国家权力中心示意图A.君权神授与王在法下 B.君主立宪与王权至上C.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 D.君主专制与分权制衡14.李华同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了某一时期的历史要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工业革命时代的进步潮流 B.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格局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近代化的探索与社会转型15.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一个是1948年到1952年,美国为欧洲重建所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另一个便是1953年开始的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建设,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其中“马歇尔计划”是()A.欧洲各国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 B.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C.美国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举措 D.抵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计划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1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探究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传统节日是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节日起源与发展的共同特点。(2分)甲骨文中的年(清)陈枚《琼台赏月》“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解读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指所有保存下来并具有历史或文化价值的物品或构造物。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分别解读下面材料中两则文化遗存所体现的历史价值。(4分)图一学者在拓印《封燕然山铭》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纪功,后人以“燕然勒功”作为成就功勋的典故。图二春秋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曾国,周代诸侯国之一,受封建国在汉水随地,又称随国。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3)【追寻文化经典】文化经典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仿照左边示例,对右边作品做一个简介。(2分)1936年,舒群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其中同名代表作通过东北沦陷区三个不同国籍的孩子悲欢离合的故事,揭示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的共同性,被视为左翼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愚公移山》(局部)▲17.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上能源结构的变迁,伴随着新的化石资源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与应用,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经历了数次变革。18世纪以煤炭替代柴薪,到19世纪中叶煤炭已经逐渐占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与石油工业的发展,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即从煤炭转向石油与天然气,到20世纪60年代,石油与天然气已逐渐成为主导能源,动摇了煤炭的主宰地位。——摘编自焦娅敏、张贵红《能源科技史教程》(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同时期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材料二1859年,美国钻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标志着近代石油产业的开端。1861年,一船煤油从美国抵达英国伦敦,打开了石油贸易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飞机等新产业兴起,欧美各国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石油产业,极大带动了石油业的成长。19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2100万吨,到1940年猛增至3亿吨。1920年至1945年,美国16个州发现油田,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摘编自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世界石油产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述美国石油产量能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原因。(4分)材料三在政治上独立的同时,新中国迫切需要在经济建设上自立自强。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封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石油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着重提出:“我国的石油工业的产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努力地去找寻更多的石油资源和研究发展人造石油工业的办法,以便把石油工业的建设规模加以扩大。”——张仕容《新时期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地增加。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摘编自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石油工业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并为我国面对石油等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3分)18.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货币地租由封建性转变为资本主义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农奴制的基本废除毕竟是西欧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大转折,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正是以封建农奴制的解体为历史前提的。——摘编自《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材料二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它们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时期来总结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任务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适时制定或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在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1)指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具体表现。(2分)(2)根据材料二划线部分的提示信息,说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性。(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的依据,并简述不同时期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基本历程。(6分)19.政治思想指导政治实践,又在实践中继续发展。李老师以“治国智慧”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解读史料——体会思想智慧】(4分)(1)政治思想指导政治实践。分别归纳下列两则史料中体现的政治思想,并说明其指导了怎样的政治实践。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侯,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摘自伯里克利的演说故法者,王之本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任务二【释读图片——感受政治智慧】(4分)(2)政治实践发展政治智慧。谈谈你对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认识。图一英国议会要求威廉和玛丽承认《权利法案》图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任务三【阐述史事——共享人类智慧】(7分)(3)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演进是伴随着人类的智慧体现在不同体现。请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相关联的三例,自拟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中国世界联合国

2023—2024中考学科素养自主测评卷(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号123456789答案CDBDBBDABCDCAAD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16.(1)都起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内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都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图一:对研究汉匈关系或民族交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衍生的典故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图二:从器物的造型等方面可以体现当时青铜制造业的水平;出土文物的规格超越诸侯身份,可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生态。评分说明:每个图片从不同角度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3)示例: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创作的宏篇巨作,呼吁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坚定了广大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评分说明:作品名称1分,时代精神解读1分,共2分。17.(1)18世纪煤炭替代柴薪,是因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以煤炭为能源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领域,因而对煤的需求量增大,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时,煤炭占据工业的主导地位;(1分)20世纪20年代,世界能源结构发生第二次转变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石油、天然气成为主要能源;(1分)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各国重视工业化建设和新能源的开发,石油和天然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分)(2)特点: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增长迅速;石油贸易日益兴盛;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领先世界的工业生产需要石油;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业等领域需要石油做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石油应用于生产和运输等。评分说明:答出特点和原因各两点分别得2分,共4分。(3)必要性:为了摆脱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石油工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布局的重中之重;我国的石油产量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相差较远,需要开发石油的策略。(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石油产量和自给率;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保障石油供应安全;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答出一点得1分)18.(1)表现:中世纪晚庄园的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封建农奴制的瓦解。评分说明:答出任意一点1分,共2分。(2)俄国:面对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和国内农奴制危机深重;亚历山大二世积极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进行农奴制改革。(1分)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同时农奴可赎买一块儿份地,这样为如果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分)日本:面对“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及幕府统治,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发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1分)通过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地税改革、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民族危机。(1分)(3)依据:农民的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规律等。(答出任意一点1分,共2分)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1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分)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土地公有,改变了土地分散经营的弊端;(1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经营管理方式,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分)19.(1)政治思想:伯里克利主张公民主权,在改革中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