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第10篇三峡(课标篇目)[北魏]郦道元

(八上)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西夏

都是相连的少,全然没有.中断第一部分(第1段):总体描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

的坦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三峡的形势,是为概貌性描

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

天蔽日,自菲亭午夜分,不见写,写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

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描绘景物

曦(xi)月。

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提供了大背景。

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

时候,上彳工和工比的航道都被

阻断,丕能通航。有时碰到皇

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

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

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第二部分(第2〜4段):抓住

季节特点具体描绘,分别写出

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三峡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

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个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

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第2段描写了三峡夏季的水

流之急

倒影,绝崛(yM)多生怪柏,悬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O

泉瀑布,飞漱(shii)其间,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

第3段描写了三峡春冬之时

峻茂,良多趣味。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

水之“素”“绿”“清”,山

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上的奇形怪柏及飞流而下的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很多趣味。

瀑布之美。

有高猿长啸,属(zh。)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

第4段描写了三峡秋季的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

“寒”“肃”和

鸣三声泪沾裳。”显出一片凄寒寂静。高处的猿

“凄”“哀”之景。

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

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

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

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

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学常识】1卿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可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

家。好学博览,撰《水经注》。

2.《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

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主旨】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

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L课文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韵律和谐

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抑扬顿挫。2.文章谋篇布局严整紧凑,文脉贯通。采用先总后分的写

法,按季节划分层次来写三峡之景,各具特色。3.语言简洁凝练,形象性强,只言片语蕴含

无穷意味。(P53“课后习题四、五”)

【成语】重峦叠嶂、遮天蔽日、空谷传声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略无阚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古今异义

①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②尊王命急宣

或古义:有时

今义:表选择关系,或许

③良多趣味

良古义:甚,很

今义:好

3.一词多义

①自目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或吸王命急宣(有时)

孽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③绝沿溯阻承(隔断,阻断)

维峨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箪(停止,消失)

④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⑤属展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后(类)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春冬之时,则素演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③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④每至晴初霞旦(名词作动词,下霜)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其基间千二百里(代词,这)

②虽里乘奔御风(即使)

③以不以疾也(介词,如,比得上)

④之春冬之时(助词,的)

二、重点句子

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内容探究

L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P53"课后习题二”)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连绵高峻);水: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冬之水的和缓、清澈(或:秀美)。

3.文章写景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山: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角上由平视到仰视。水:夏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春冬动静相衬,

秋季视觉听觉相结合。

一走迅[p.n-

[甲]《三峡》(文略)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连立峥峦上△雷区立脚真插汪史,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

峰,福声石禄有舁俞摹旷爰即而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

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哀转久承率妻子邑人来此承境

B.飞漱基间基真无马邪

C.皆无此奇明有奇巧人

D.终十二峰者不可悉见炸然若神人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C.【甲】文中“白帝”“江陵”为古城名;【乙】文中“巫山神女”相传是赤帝之女,葬于湖北云梦巫山之阳。

D.【甲】文的“清荣峻茂”与【乙】文的“过巫山凝真观”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B.【乙】文对眼前景物作简练而深刻的勾勒,常用白描与衬托的手法。

C.【甲】文中的“山”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中的“山”有高、奇、秀等特点。

D.【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第11篇短文二篇(课标篇目)

(八上)

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第①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山川的美景,以“美”点明全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溪流清澈见底。理星的走-堡.鱼文中心。

鸣;夕耳欲颓,沉鳞竞跃。②〃彩班斓,交桐辉熊丁蒜商兼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采滔获丽瓜厂四季都有。第②层: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

来,未复有能与(yii)其奇者。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使读者

③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如且忧爰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

落史X,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事印象。

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

第③层: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

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

文,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

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

这种奇丽景色了。

无动于衷。

【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

梁时思想家、医学家,时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文章主旨】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写作特色】1.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

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2.语言浅显易懂,选词用字颇多斟酌。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又有静;“乱”“竞”极

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3.文章结构层次清晰。(P55“课后习

题一”)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人

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物和“夜游”的起因。

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第②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

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与步于中庭。①〃庭下如积水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

空明,水中藻、苓(xing)交横,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同时,贬

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

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若交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的欢喜、漫步的悠闲一种种

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

者耳。②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

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

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

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

《东坡乐府》。

【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文章仅80余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

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

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如“积水空明”比喻为“月光”,写出了月

光的空灵与清澈。

【现实意义】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学会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

今义:小时,时间

②晓雾将歙

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颁

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④蕈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是

今义:遮盖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2.一词多义

①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解衣欲睡(将要)

欲穷其林(想要)

②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名词,奇妙的景色)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③遂速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④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号病终(不久)

⑤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

“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同)

3.词类活用

①五色交尊(名词作动词,辉映)

②相与宠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之实是欲界之仙都(结构助词,的)

②其、者未复有能与基奇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代词,相当于“……的人”)

③于相与步于中庭(在)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内容探究

1.《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P55”课后习题二”)

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

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

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记承天寺夜游》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我安慰。

~一迅ID专门亭

(―)

【甲】《答谢中书书》(文略)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钻铀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

焉,生竹树。甚无之究怒偃蹇②负主而出重为奇状者是丕可数。其软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

列而上者,若熊黑④之登于山。

(节选自柳宗元《钻金母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笥。②突怒偃蹇(y^njiM):

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嵌(qi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黑(pi):棕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猿鸟机鸣无丝竹之机耳

B.山川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当演而浚者为鱼梁则素清绿潭

D.当湍耐浚者为鱼梁学画不思则罔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C.【甲】文中“沉鳞”代指水中之鱼;【乙】文中“步”为长度单位。

D.【甲】文的“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乙】文的"当湍而浚者为鱼梁”这两个句子分别为倒装句和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美”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乙】文“其载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

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B.【乙】文写小丘的基本情况,着重描写石的“奇”。

C.【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群虎

虎有生气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

D.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借景抒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丘上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

【甲】《记承天寺夜游》(文略)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脩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

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

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丕担走漫者去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信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民,指

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

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月色入尸木兰当尸织

B.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C.9月嘉夜国多趣味

D.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C.【甲】文中“元丰六年”是帝王纪年;【乙】文中“己卯”是干支纪年,“卯”是地支第五位。

D.【甲】文的"盖竹柏影也”与【乙】文的“盖自笑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走到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经过小巷。

第12篇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八上)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没有一丝风儿,烟雾也完

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丛第一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

的颜色。(我乘般)随着汪流飘

流飘荡.,一任意东西。自富阳至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

荡,任凭般随意向东或向西涕

桐庐一百许里,春山异水,天——“奇山异水,天下独

遹。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

下独绝。绝”。

(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

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第二段:写“异水”,即富春

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江水之美,有静态描写,也有

水皆缥(pi&o)碧,千丈见

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动态描写,而静中又有动(游

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

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鱼);水之清,水之深,水之

湍甚箭,猛浪若奔。

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变换,都描写得很有特色,突

马。出了一个“异”字。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

上,全都生长着苍翠浓密的

树,让人心生寒意。少蛮凭借;

(壹峻的)地沙2一一拿着跑上八一.传

怫都在拿看彳主面处远处便展,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笔直地向上,真插云天,形成

势竞上,.互相轩邈争

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

高直指,壬亘成峰。(先写视

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

觉,写山之离奇,化静为动,

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第三段:写“奇山”,包括富

赋予群山生命的活力)泉水激

谐动听。蝉长久词丽著7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

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鸟兽,以及人在此景物中的感

嘤成韵。蝉则千转(zhuan)不

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受。

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出)

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

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

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

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

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

见到阳光。

【文学常识】吴均(469—520),字叔庠(xiGng),吴兴故郭(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长

于史学,也擅诗文,其小品书札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风格清新挺拔,诗歌亦清新流丽,在

当时颇有影响,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

章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著有《吴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

【文章主旨】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

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丽风光,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

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写作特色】1.景物描写生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如写水的静态“千丈见底”,动态“急

湍甚箭,猛浪若奔”等。第2、3段,观察景物的多角度(俯视、仰视、远观、近察),运用比

喻、夸张、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2.语言优美,多用骈偶句式。(P57"课后习题四”)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蝉则千特不穷(“转”同“唯”,鸟鸣,这里指蝉鸣)

②窥谷忘区(“反“同"返",返回)

2.古今异义

①一百门里

许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莺飞跟天者

戾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③丝飨世务者

经纶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3.一词多义

①绝天下独维(极,非常)

猿则百叫无承(断,停止)

②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不绝(不)

③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在上面)

苔痕上阶绿(动词,长到)

4.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②任意率四(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③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负势竞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⑤互相甘逛(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⑥望峰昌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⑦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则蝉则千转不穷(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二、重点句子

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③猛浪/若奔

④猿则/百叫无绝

三、内容探究

1.“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①美丽的自然美景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到此以后,心会平静下来。②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

不追求功名利禄,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的思想。

2.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也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

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是对朋友的婉言相劝,希望他放下繁杂的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一走迅[p.n-

【甲】《与朱元思书》(文略)

【乙】宜都记日:“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虫花纥曲面西岸高山至摩韭旦史夜壬丕见旦月,绝

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差⑤「盛在流二蔡符菽'济麻总丁箱谓三

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宜都记》)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泠泠作响一鼓作气

B.莺飞戾天有念无与为乐有

C.箪壁或千许丈湖中人鸟声俱飨

D.此某一也基间千二百里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南朝齐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C.【甲】【乙】两文中“里”“丈”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D.【甲】文的“急湍甚箭”与【乙】文的“所谓三峡,此其一也”这两个句子分别为省略句和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

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一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景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

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像奔腾的骏马。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的声音绵延不绝。

第13篇《孟子》二章(课标篇目)

(八上)

富贵不能淫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

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

景春日:“公孙衍(yM)、第一段:景春提出“什么是大

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

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丈夫”的论题,并说出自己的

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观点。

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

太平。”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

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冠(guAn)也,父命之;女子之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

嫁也,母命之「茬送之门,戒以训导;女儿出嫁时,母亲给

茴蒋,送到门口,告诫她说:第二段:孟子用“妾妇之道”

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类比,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

孙衍和张仪的本质,反驳了景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

春的观点,接着从正面提出自

天下之止位,一布天下之大道。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

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妇女之道。(大丈夫与该)隹之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天下最宽广的隹宅^仁

能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的.道路一义(上)。得志的时

候,与豆姓二遮博道天

在;布蕊嬴落至

乏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

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

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

得上大丈夫。”

【文学常识】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文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续表

【文章主旨】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最后提出

大丈夫的三大标准:第一、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

摇、屈服。

【人物形象】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

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主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

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P128”课后习题一”)

【现实意义】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

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成为

尧的继承人,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被选拔,后任用为相,

舜发于吠(quM)亩之中,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

傅说(yuG)举于版筑之间,胶鬲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

第一段:造就人才的客观因

(g6)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

素。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上被赎出

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

(XI)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而任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

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

筋骨,饿其体肽,.至(矮弱)乏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凡的事业。

其身,布拂乱其所为,所以动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心忍性,曾(zEng)益其所不能。位他身处贫困之史,一传他做.要

丕顺,(通过这些)使他的会堂

到震撼,使他的性格竖卷起

走,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

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

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流露在言谈史,才熊.被人们了第二段:造就人才的主观因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

拂(bi)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经受磨炼的好处,提出中心思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安乐也。..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

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

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

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

使人至存,-赏圆安逸性乐之中

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文学常识】《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

成的。《孟子》长于修辞,善用比喻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