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_第1页
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_第2页
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_第3页
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_第4页
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3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第一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概述 2第二部分茶苗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性分析 3第三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6第四部分茶苗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8第五部分茶苗病害化学防控技术选择 10第六部分茶苗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实施 12第七部分茶苗病害物理防控技术利用 15第八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示范推广措施 18第九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效果评估指标 19第十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发展趋势 21

第一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概述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概述

茶苗病害是影响茶苗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茶苗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茶苗病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茶苗病害的分类

茶苗病害可分为以下几类: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茶苗最常见的病害类型,主要包括炭疽病、叶斑病、灰霉病、根腐病等。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茶苗根腐病、茶苗茎枯病等。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主要包括茶苗花叶病、茶苗黄化病等。

*线虫病害:线虫病害主要包括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茎线虫病等。

2.茶苗病害的发生规律

茶苗病害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茶苗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温度、湿度和光照是关键因素。茶苗病害一般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发生较多,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中发生较少。

*茶苗品种:不同的茶苗品种对病害的抗性不同,有些品种对某种病害有较强的抗性,而对另一种病害则有较弱的抗性。

*栽培管理:茶苗的栽培管理措施对病害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增强茶苗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茶苗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茶苗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能力强的茶苗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栽培管理:合理的水肥管理、修剪整枝、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措施,可以增强茶苗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茶苗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农药残留。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拮抗微生物防治茶苗病害,是一种安全、环保的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方法防治茶苗病害,如利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等物理因素杀死病原菌。

4.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示范

在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进行了示范推广。例如,在浙江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茶苗病害的发生率从原来的3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以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部分茶苗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性分析茶苗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性分析

1.茶苗根腐病

病原:由真菌线虫复合体引起,其中主要病原菌为多种腐霉菌,如顶腐霉、毛霉、木霉和根腐霉等。线虫主要有根结线虫、茎线虫、土曲线虫和刺线虫等。

症状:茶苗根部腐烂,呈褐色或黑色,根尖坏死,须根脱落。病株地上部表现为叶片萎蔫、黄化、脱落,严重时整株枯死。

危害性:茶苗根腐病是茶苗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对茶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茶苗根腐病可使茶苗减产30%~50%以上,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

2.茶苗猝倒病

病原:由细菌、真菌和线虫复合体引起,其中主要病原菌为青枯菌、软腐菌和镰刀菌等。线虫主要有根结线虫、茎线虫、土曲线虫和刺线虫等。

症状:茶苗幼苗猝倒,叶片萎蔫、黄化,茎基部腐烂,呈褐色或黑色,严重时整株枯死。病株拔起后,根部腐烂,须根脱落。

危害性:茶苗猝倒病也是茶苗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对茶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茶苗猝倒病可使茶苗减产20%~40%以上,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

3.茶苗立枯病

病原:由真菌立枯丝核菌引起。

症状:茶苗幼苗染病后,茎基部出现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导致茎部腐烂,病株倒伏枯死。病株拔起后,根部腐烂,须根脱落。

危害性:茶苗立枯病是茶苗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对茶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茶苗立枯病可使茶苗减产10%~30%以上,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

4.茶苗叶斑病

病原:由多种真菌引起,其中主要病原菌有茶小斑病菌、茶大斑病菌和茶褐斑病菌等。

症状: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初为淡褐色或黄褐色,逐渐扩大,后期病斑中心呈灰白色或褐色,边缘呈深褐色或黑色。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危害性:茶苗叶斑病是茶苗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对茶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茶苗叶斑病可使茶苗减产10%~20%以上,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

5.茶苗锈病

病原:由真菌茶锈菌引起。

症状: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或橙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后期,病斑扩大,呈褐色或黑色,叶片枯死脱落。

危害性:茶苗锈病是茶苗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对茶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茶苗锈病可使茶苗减产10%~20%以上,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

6.茶苗枯萎病

病原:由真菌枯萎菌引起。

症状:病株叶片突然枯萎,呈黄褐色或褐色,叶片脱落。茎部维管束变褐色,木质部腐烂。根部腐烂,须根脱落。

危害性:茶苗枯萎病是茶苗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对茶苗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茶苗枯萎病可使茶苗减产50%~100%,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第三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一、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的意义

茶苗病害是影响茶叶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茶苗死亡,给茶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构建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茶苗病害的发生,提高茶苗成活率和茶叶产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构建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综合防控茶苗病害,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预防为主,即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综合防治,即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共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2.因地制宜,分类防治。茶苗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茶树品种、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因此,在构建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时,应因地制宜,分类防治。不同茶树品种、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茶苗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3.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应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科学合理,即根据茶苗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防控措施;安全有效,即防控措施对茶树、茶叶、环境和人体不造成危害。

三、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1.农业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茶树品种,可以有效预防茶苗病害的发生。

(2)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降低茶苗病害的发生几率。

(3)适时播种。根据茶苗病害的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可以有效避免茶苗在病害高发期发病。

(4)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可以增强茶苗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5)加强修剪管理。及时修剪病株,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

2.物理防治措施。

(1)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茶园中的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来源,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

(2)覆盖地膜。覆盖地膜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

(3)遮阳网。遮阳网可以降低茶园内的温度和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

3.化学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在茶苗病害发生初期,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药剂防治应根据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适宜的药剂和用药量。

(2)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以有效杀灭茶苗病害的病原菌。熏蒸消毒应在茶苗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进行。

4.生物防治措施。

(1)拮抗菌防治。拮抗菌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微生物。拮抗菌防治是指利用拮抗菌来防治茶苗病害。拮抗菌防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药性。

(2)天敌防治。天敌是指以病原菌或害虫为食的动物或植物。天敌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来防治茶苗病害。天敌防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药性。

四、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安全有效,更加便于茶农操作,为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四部分茶苗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茶苗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一、生态调控技术

1.合理选地建园: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茶苗,避免在低洼积水或盐碱地种植。

2.科学施肥: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以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氮、磷、钾等无机肥,以满足茶苗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茶苗抗病能力。

3.合理灌溉:茶苗生长期间,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避免土壤干旱或渍水。

4.合理修剪:茶苗生长期间,及时修剪病虫害枝叶,减少病虫害传播途径,促进茶苗通风透光,增强抗病能力。

二、生物防治技术

1.利用天敌:在茶园中释放茶苗病害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2.利用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防治茶苗病害。

3.利用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鱼藤酮等,防治茶苗病害。

三、物理防治技术

1.覆盖地膜:在茶苗根部覆盖地膜,可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滋生,保持土壤水分和温度,提高茶苗抗病能力。

2.设置物理屏障:在茶苗周围设置物理屏障,如隔离带、防虫网等,阻隔病虫害的传播。

3.诱捕装置:在茶园中设置诱捕装置,如粘虫板、诱虫灯等,诱捕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对茶苗的危害。

四、化学防治技术

1.药剂选择:选择对茶苗病害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使用说明使用农药。

2.合理用药: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避免病虫害大发生。

3.轮换用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五、综合防治技术

茶苗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是指将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措施,以达到控制茶苗病害发生发展,提高茶苗产量和品质的目的。第五部分茶苗病害化学防控技术选择茶苗病害化学防控技术选择

1.杀菌剂的选择:

-保护性杀菌剂:主要用于预防病害的发生,常用于茶苗的茎叶喷施。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包括:

-波尔多液:一种铜制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有效,如茶锈病、茶炭疽病等。

-代森锰锌: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有效,如茶叶斑病、茶枯萎病等。

-百菌清: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有效,如茶叶斑病、茶枯萎病等。

-治疗性杀菌剂:主要用于治疗已经发生的病害,常用于茶苗的茎叶喷施或灌根。常用的治疗性杀菌剂包括:

-甲霜灵: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有效,如茶锈病、茶炭疽病等。

-萎锈灵: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有效,如茶叶斑病、茶枯萎病等。

-苯醚甲环唑: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有效,如茶叶斑病、茶枯萎病等。

2.杀虫剂的选择:

-胃毒性杀虫剂:主要通过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常用于茶苗的叶面喷施。常用的胃毒性杀虫剂包括:

-辛硫磷: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害虫有效,如茶叶蝉、茶红蜘蛛等。

-敌百虫: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害虫有效,如茶毛虫、茶尺蠖等。

-乙酰甲胺磷: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害虫有效,如茶叶蝉、茶红蜘蛛等。

-触杀性杀虫剂:主要通过接触害虫后中毒死亡,常用于茶苗的叶面喷施或灌根。常用的触杀性杀虫剂包括:

-敌敌畏: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害虫有效,如茶叶蝉、茶红蜘蛛等。

-溴氰菊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害虫有效,如茶毛虫、茶尺蠖等。

-甲氰菊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害虫有效,如茶叶蝉、茶红蜘蛛等。

3.使用原则:

-轮换使用:为了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菌剂和杀虫剂。

-适时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茶苗的生长发育特点,在适当的时间施药,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合理用药:根据茶苗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和茶苗的生长发育情况,合理选择杀菌剂和杀虫剂的种类、剂量和施药次数,以达到既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残留的目的。

-注意安全: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时,应严格按照产品标签上的说明进行操作,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农药中毒。第六部分茶苗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实施#茶苗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实施

一、茶苗病害生物防控技术概述

茶苗病害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生物防治剂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拮抗、寄生、捕食或诱杀等作用,抑制或杀灭病原菌,从而达到防治茶苗病害的目的。生物防控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持久性强等优点,是茶苗病害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茶苗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实施步骤

#1.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剂

选择生物防治剂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安全性:生物防治剂应对人体、动物和环境无害,不产生抗性或致病性,不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

-有效性:生物防治剂应具有较强的拮抗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防治效果显著。

-适用性:生物防治剂应适应茶园环境,能够在茶园中存活并发挥作用。

#2.制备生物防治剂

生物防治剂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

-人工培养:将生物防治剂菌株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使菌株大量繁殖。

-固体发酵:将生物防治剂菌株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发酵,使菌株大量繁殖并产生代谢产物。

-液体发酵:将生物防治剂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发酵,使菌株大量繁殖并产生代谢产物。

#3.施用生物防治剂

生物防治剂的施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土壤处理:将生物防治剂拌入土壤中,使之与病原菌均匀混合,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根部处理:将生物防治剂溶液浇灌或浸泡茶树根部,使其与病原菌直接接触,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叶面喷施:将生物防治剂溶液喷洒到茶树叶片上,使其与病原菌直接接触,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4.监测生物防治剂的效果

施用生物防治剂后,应定期监测其防治效果,以便及时调整防治措施。监测方法包括:

-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定期检查茶园病害发生情况,记录病害发生率和病情指数,以评估生物防治剂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剂菌群:定期采集茶园土壤或叶片样品,分离和鉴定生物防治剂菌株,以评估生物防治剂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以及其在茶园中的存活情况。

三、茶苗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实施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剂菌株

生物防治剂菌株的选择应根据茶苗病害的种类、茶园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应选择对目标病害具有较强拮抗作用、安全无害、易于繁殖和施用的菌株。

#2.正确制备和施用生物防治剂

生物防治剂的制备和施用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应使用无菌容器和器材,并严格控制培养条件。施用时应注意生物防治剂的浓度、用量和施用时间,以确保其能够有效防治病害。

#3.注重生物防治剂的活性和存活率

生物防治剂的活性是其防治病害的关键。应采取措施提高生物防治剂的活性,如选择活性高的菌株、优化培养条件等。同时,应注意保护生物防治剂的存活率,避免在高温、低温、强光等条件下施用生物防治剂。

#4.综合防治病害

生物防治剂是茶苗病害综合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完全替代化学防治和农艺措施。应根据茶苗病害的种类、发生程度、茶园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第七部分茶苗病害物理防控技术利用茶苗病害物理防控技术利用

物理防控技术是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治茶苗病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包括物理阻隔、机械防治、光照调控、温度调控和水肥管理等。物理防控技术具有无毒、无污染、安全环保等优点,在茶苗病害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物理阻隔

物理阻隔是指通过设置物理屏障来阻止病原菌或害虫的传播,从而达到防治茶苗病害的目的。常用的物理阻隔方法包括:

(1)隔离带:在茶苗种植区周围设置隔离带,可以有效防止病原菌或害虫的入侵。隔离带的宽度一般为5-10米,并应定期进行除草和喷洒农药。

(2)遮挡物:在茶苗种植区设置遮挡物,可以防止病原菌或害虫的传播。常用的遮挡物包括防风林、防虫网和遮阳网等。

(3)覆盖物:在茶苗种植区覆盖稻草、枯叶或塑料薄膜等覆盖物,可以防止病原菌或害虫的传播,并能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2.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是指利用机械手段来防治茶苗病害,包括农业机械、林业机械和园艺机械等。常用的机械防治方法包括:

(1)耕作:耕作可以破坏病原菌或害虫的生存环境,并能促进茶苗的生长发育。耕作应在茶苗生长前期进行,深度为10-20厘米。

(2)除草:除草可以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或害虫的寄主,并能改善茶苗的通风透光条件。除草应在杂草刚出土时进行,并应定期除草。

(3)喷洒农药:喷洒农药可以杀死病原菌或害虫,从而达到防治茶苗病害的目的。喷洒农药应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并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说明使用。

3.光照调控

光照是影响茶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光照调控可以有效地防治茶苗病害。常用的光照调控方法包括:

(1)遮阳:在茶苗生长前期,适当遮阳可以防止茶苗受到强光照射,避免茶苗日灼病的发生。遮阳网的遮光率一般为30%-50%。

(2)补光:在茶苗生长后期,适当补光可以促进茶苗的生长发育,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补光一般在阴天或雨天进行,补光时间为每天2-3小时。

4.温度调控

温度是影响茶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温度调控可以有效地防治茶苗病害。常用的温度调控方法包括:

(1)保温:在茶苗生长前期,适当保温可以防止茶苗受到低温冻害。保温措施包括覆盖稻草、枯叶或塑料薄膜等。

(2)降温:在茶苗生长后期,适当降温可以防止茶苗受到高温热害。降温措施包括喷洒水雾、通风降温等。

5.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影响茶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水肥管理不当容易导致茶苗病害的发生。常用的水肥管理方法包括:

(1)合理灌溉:茶苗需水量较大,但不能过量灌溉,否则容易导致茶苗烂根。灌溉时间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灌溉量应根据茶苗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而定。

(2)合理施肥:茶苗需肥量较大,但不能过量施肥,否则容易导致茶苗徒长和病害的发生。施肥应以氮、磷、钾肥为主,并应根据茶苗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情况而定。第八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示范推广措施《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中介绍的茶苗病害综合防控示范推广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防控体系

1、成立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牵头,农业农村部门、科技部门等相关部门参加,负责茶苗病害综合防控工作。

2、建立防控网络:在茶叶主产区建立茶苗病害防控网络,及时收集和传递病害信息,指导防控工作。

3、制定防控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茶苗病害综合防控计划,明确防控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控水平

1、开展技术培训:组织茶农、茶苗生产者和技术人员开展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技能。

2、编印技术资料:编印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资料,免费发放给茶农和茶苗生产者。

3、建立示范基地:在茶叶主产区建立茶苗病害综合防控示范基地,展示先进的防控技术和措施。

三、加强病害监测,及时预警

1、建立监测点:在茶叶主产区建立茶苗病害监测点,定期监测病害发生情况。

2、开展病害调查:定期开展茶苗病害调查,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

3、发布预警信息: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及时发布病害预警信息,提醒茶农和茶苗生产者做好防控准备。

四、加强综合防控,确保防控效果

1、种子处理:对茶苗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播。

2、苗床准备: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苗床,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3、合理密植:合理控制茶苗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引起病害发生。

4、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注意水肥平衡,防止植株徒长。

5、病害防治:及时防治病害,可以使用化学药剂、生物防治剂或物理防治方法。

6、加强检疫:对茶苗进行检疫,防止病害的传播。

五、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示范效果

1、定期检查:定期对示范基地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总结示范经验:及时总结示范基地的经验,推广先进的防控技术和措施。

3、扩大示范范围:根据示范效果,扩大示范范围,提高茶苗病害综合防控的覆盖面。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茶苗病害的发生,确保茶苗的健康生长,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九部分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效果评估指标茶苗病害综合防控效果评估指标

一、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1.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发病植株数与总植株数的百分比,反映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2.发病程度:指发病植株上病害症状的严重程度,常用分级法表示,如轻度、中度、重度等。

二、病害指数

病害指数是发病率和发病程度的综合指标,反映病害对茶苗的危害程度。计算公式为:

病害指数=发病率×发病程度

三、茶苗生长指标

1.茶苗株高:指茶苗从地面到茎尖的长度,反映茶苗的生长势。

2.茶苗茎粗:指茶苗茎部的直径,反映茶苗的生长健壮程度。

3.茶苗叶片数:指茶苗主茎上叶片的数量,反映茶苗的光合作用能力。

4.茶苗鲜重和干重:指茶苗的鲜重和干重,反映茶苗的生物量。

四、茶苗产量指标

1.茶苗鲜叶产量:指单位面积茶苗在一定时期内的鲜叶产量,反映茶苗的产叶能力。

2.茶苗干茶产量:指单位面积茶苗在一定时期内的干茶产量,反映茶苗的经济价值。

五、茶苗品质指标

1.茶叶感官品质:指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反映茶叶的消费价值。

2.茶叶理化指标:指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理化指标,反映茶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

六、茶苗经济效益指标

1.茶苗销售收入: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