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辽宁省高考协作体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辽宁省高考协作体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辽宁省高考协作体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辽宁省高考协作体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辽宁省高考协作体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辽宁省高考协作体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士人的相关言论。这些言论()言论出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鲁仲连说:“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A.彰显了儒生群体的社会诉求 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个体尊严C.反思了君主集权的历史成因 D.说明了诸子思想的融会贯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匹夫不可夺志”“大丈夫”“布衣之位”“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可知,这些士人强调独立的人格和坚定不屈的个体尊严,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部分士人,不能代表整个儒生群体,排除A项;材料中孔子和孟子的言论没有涉及君主集权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自我诉求,没有体现出诸子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2.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削弱六国旧地的传统势力,为全面推行郡县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嬴政迁徙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政治统治需要,材料无法判断出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3.《上海通史》载:“就今上海市全境而言,元代松江府下属之华亭、上海二县,仅为其南部疆域。北部,在元时则设有嘉定、崇明二州。”元代,上海地区的市镇兴起,人口向市镇聚集。这说明元代()A.上海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B.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C.行省制打破了自然界限 D.南方社会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华亭、上海二县”“嘉定、崇明二州”“市镇兴起”可知,元代,该地区在经济以及人口等社会结构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A项正确;当时该地区的棉纺织业确实取得了发展,但材料未涉及与之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元代上海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水平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4.1373年,明太祖下诏废除科举,并说,“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随后改行荐举之法,但因举荐方式弊端丛生,又于1384年恢复此前的科举模式,此后成为定制。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当时()A.无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B.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C.适应了强化专制的需要 D.可防止举荐制带来的弊端〖答案〗C〖解析〗明太祖废除科举,改行荐举之法,后又恢复科举制,此后科举制成为定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解决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科举制下,选官权被中央掌握,尤其是被皇帝掌握,因此科举制适应了强化专制的需要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古代的科举制一定层度上为国家选拔出优秀人才,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科举制成为当时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古代科举制问世后还有其他的选官制度作为补充,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可规避荐举制的一些弊端,但无法防止其弊端的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5.1855年后,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被逐步废弛,太平天国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任其自主运营的方针,允许商人自由贸易,并给予必要的扶持措施。这说明太平天国()A.注意维护工农阶层利益 B.经济政策体现务实和理性倾向C.意在发展壮大反清队伍 D.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被逐步废弛,允许工商业自由贸易,甚至给予扶持,可见太平天国经济政策由空想转向理性、务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维护农民利益和工人利益,材料主要体现太平天国政策调整后趋向现实,排除A项;扶持工商业并不是一定要让工商业者加入反清队伍,而是太平天国经济生存所需的,排除C项;太平天国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任其自主运营的方针,允许商人自由贸易,这不代表重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6.1884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登了一幅《兴办铁路》(如下图所示)。画面上方的电线杆与铁轨向远方延伸;下方是火车旁的百姓,他们或推车,或挑担,或驻足路旁翘首观望。这一作品()A.展现了交通领域的新旧杂陈 B.反映了民众抵制新交通的心态C.体现了近代生活方式的普及 D.揭示了国人维护民族利权的斗争〖答案〗A〖解析〗火车属于近代交通方式,“推车”“挑担”均属于传统运输方式,作品体现了近代与传统交通方式的并存,A项正确;该画作没有体现民众对新式交通的抵制,材料主要反映近代中国交通领域既有新式工具也有传统工具,排除B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体现了近代与传统的并存,普及说法不符史实,排除C项;作品未突出铁路利权被列强控制,与维护民族利权无关,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交通领域的新旧杂陈,排除D项。故选A项。7.武昌起义后,当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时候,直隶省的京、津、保(保定)、(唐山)地区,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暗杀活动,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反映了()①同盟会在全国影响有限②南北方革命的形势不同③北洋军阀竭力抵制革命④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主要是1911年(中国)。依据材料“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在不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起义和暗杀活动,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北方地区)可知,南北方革命的形势不同。②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当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时候,北方的革命形势也高涨起来,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说明武昌起义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④正确,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南北方在武昌起义后的不同形势,材料不能反映同盟会在全国影响有限,①项错误,排除AB项;北洋军阀的称谓主要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以后,武昌起义的时候一般不用北洋军阀,一般称北洋军,材料也不能体现北洋军阀竭力抵制革命,③项错误,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8.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指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这说明他们()A.全盘否定孔子言论 B.彻底批判传统文化C.宣传进化论的观点 D.积极进行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集中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积极提倡民权与平等,对思想启蒙有着重大意义,D项正确;他们反对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反对以儒学维护专制制度,而不是完全否定孔子言论,排除A项;“彻底批判传统文化”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儒家思想”不等同于“一切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把矛头指向了“儒家思想”,并没有涉及“宣扬进化论”,排除C项。故选D项。9.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批准边区有关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项计划等职权;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该条例的颁布主要是为了()A.推翻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 B.巩固陕甘宁苏维埃政权C.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通过对参议会和参议员的规定,来拉拢更多的人士共同抗日,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抗战时期,是边区政府,受国民政府领导,排除B项;抗战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10.1979年年初,北京密云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广泛征求各县直机关、公社、大队、生产队意见。密云县委依此调整了当年的农业生产计划,粮食播种面积由29.4万亩减到28.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由5.3万亩增加到6.66万亩。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北京密云县()A.经济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B.党的思想路线得到贯彻C.人民公社体制得到强化 D.粮食作物生产供过于求〖答案〗B〖解析〗密云县委在广泛征求各级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后,对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这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年初,密云县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显成效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农业经营权力下放,使人民公社体制有所弱化,排除C项;改革开放之初,仅凭粮食播种面积不足以得出粮食产收和供需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前2770年左右,左塞在埃及建立古王国。他主持兴建了第一座金字塔。在左塞及其主要继承人的统治下,古王国法老被视为太阳神的后代,其实际权力没有外在限制。这可用于说明,古埃及()A.封建王权受到神权掌控 B.文明形态颇具特色C.王位传承影响国家发展 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答案〗B〖解析〗材料“金字塔”“法老”等信息体现了古代埃及文明中世俗统治权与神权相结合特色,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所以“封建王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古埃及王权的强化,没有涉及王位传承方式对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古埃及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材料主要体现了古埃及文明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越南()(1)在李朝(1009~1225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继创建文庙和国子监,用以祭祀孔子并作为皇太子和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场所(2)在陈朝(1225~1400年),陈顺宗建立路、府、州、县地方官学制度,还出现了一些退隐儒士为传播儒学而创办的私学机构A.儒学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 B.官方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C.文化成就的创新发展 D.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古代越南李朝时期的文庙和国子监属于中央官学,由文庙和国子监到陈朝地方官学与私学,体现了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古代越南政府对官学的重视,但不代表社会对官方教育的广泛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越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材料体现的是越南对古代中国儒学的继承,没有体现文化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13.有学者评论,“那时(十六、十七世纪)明快鲜艳的色彩已经遍布欧洲,体现悲观情调的灰色和黑色,让位给了代表尊贵的金色、代表热情和爱情的红色、代表优雅和风度的黄色、代表希望和勤奋的绿色,以及代表清醒的海蓝色”。该学者所评论的艺术潮流()A.摆脱了欧洲传统文化的影响 B.促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理想的追寻C.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科学革命对艺术发展的影响〖答案〗C〖解析〗十六、十七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艺术领域以“明快鲜艳的色彩”取代“悲观情调”,凸显人的“尊贵”“热情和爱情”“优雅和风度”“希望和勤奋”“清醒”,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文艺复兴借助了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A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A项;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强调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本题涉及时间是十六、十七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科学革命对艺术的影响,材料主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1688年后,辉格党把“光荣革命”与威廉夫妇继位放到宪政与专制政体之间长期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辉格党如此塑造威廉的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A揭露历史真相 B.延续宪政传统C.增强君主权威 D.维护政局稳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可以看出辉格党人对威廉夫妇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威廉夫妇在不流血的政变中的突出作用,维护了英国政局的稳定,D项正确;塑造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稳定政局,并不是揭露历史真相,也不是延续宪政传统,排除AB项;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是逐渐的“统而不治”,排除C项。故选D项。15.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据此可知,此时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B.工业企业活力有所增强C.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 D.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答案〗B〖解析〗材料中企业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说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已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经济结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1年年底,欧盟在其出台“新大西洋议程”中,列出欧美进行战略对接和政策合作的“菜单”,从抗疫、政治、地区事务、经济、技术和气候变化再到如何“应对中国”,提出了多项机制、政策和行动建议。这说明()A.欧盟经济和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B.欧盟要求与美国分享霸权C.大西洋东西两岸国家关系紧张 D.欧盟企图扩大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欧盟在其出台的‘新大西洋议程’中,列出欧美进行战略对接和政策合作的‘菜单’,从抗疫、政治、地区事务、经济、技术和气候变化再到如何‘应对中国’,提出了多项机制、政策和行动建议”可知,欧盟企图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扩大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欧盟在抗疫、政治、地区事务、经济、技术和气候变化再到如何“应对中国”,提出了多项机制、政策和行动建议是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实力提升无法判断,排除A项;从欧盟列出欧美战略对接与政策合作的菜单,其目的并不是要和美国分享霸权,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其他国家无法与之抗衡,排除B项;欧盟主要成员国与美国是传统盟友,材料涉及欧美进行战略对接和政策合作的“菜单”,强调合作,因而不会加剧大西洋东西两岸国家关系紧张,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熙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号合称)之际的张方平对北宋财政收入构成进行了精要的总结。其称:“本朝经国之制,县乡版籍分户五等,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此所谓取于田者也。金、银、铜、铁、铅、锡、茶、盐、香、矾诸货物则山海坑冶场监出焉,此所谓取于山泽者也。诸莞榷、征算、斥卖、百货之利,此所谓取于关市者也。惟钱一物官自鼓铸。”下表所示为北宋熙丰之际财政净收入统计(注:度牒钱为政府以出卖僧、尼、道士等出家的执照而取得的收入。)性质税种净税额(贯)占比(%)农业税及其他两税20,589,03834.89%57.51%青苗钱1,848,0003.13%和预买1,500,0002.54%免役钱8,019,20613.59%身丁税346,9670.59%度牒钱936,9361.59%茶课693,4021.18%工商业税盐课8,470,00014.35%42.49%酒课6,279,63110.64%商税5,930,43010.05%矿课1,086,4971.84%坊场钱415,8003.16%市舶税1,025,6400.70%市易税1,025,6401.74%合计59,006,040100.00%——据李晦阑《北宋熙丰经济年鉴(1077~1080)第十二章财政收入与国民负担》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丰之际的赋税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其与“宋神宗时期的财政收入”的关联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特点:税收来源广泛;沿用唐代两税法;农业税仍占主导地位;工商业税所占比重较大。(2)示例角度: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论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采取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的政策,如在农业方面,实行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农田水利法等措施;在工商业方面,采取均输法、市易法(政府从事商业经营)等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开辟了财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取于田者也”、“取于山泽者也”、“取于关市者也”等信息可以得出,税收来源广泛;根据材料中的“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信息可以得出,沿用唐代两税法;根据材料中的“57.51%”可以得出,农业税仍占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中的“42.49%”可以得出,工商业税所占比重较大。【小问2详析】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意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任选一个角度并围绕其与“宋神宗时期的财政收入”的关联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并表述清晰。示例如下:角度: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论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采取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的政策,如在农业方面,实行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农田水利法等措施;在工商业方面,采取均输法、市易法(政府从事商业经营)等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开辟了财源,进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夷狄”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材料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摘编自郑大发《###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民族观念的历史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历史价值。〖答案〗(1)特征:批判传统“华夷论”;强化民族大一统意识;具有一定的近代化特征(吸收了西方近代主权观念);以汉、满、蒙、维、藏五族文化交融作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答出两点即可)(2)内涵: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独立。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积极谋求中华民族复兴。(3)历史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局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民主运动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历史特征:根据材料一“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批判传统“华夷论”;根据材料“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具有一定的近代化特征;根据材料“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强化民族大一统意识;根据材料“,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以汉、满、蒙、维、藏五族文化交融作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小问2详析】内涵:根据材料二“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可知,五族共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还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独立。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时期孙中山之所以形成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独立的民族观念主要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积极谋求中华民族复兴。【小问3详析】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局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民主运动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这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教学:把绳子套在脖子上——“le”,就是它——“le”;吃饭的——“chi”……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2年《新闻简报》报道:“速成识字法”使文盲在150小时里,会认1500到2000个字。“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当时有挟着课本上学去的农村妇女;有放羊时,温习生字的牧童;有在小学生的帮助下在田间学习文化的社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开展四次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网《百年瞬间:新中国扫盲运动》(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扫盲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的意义。〖答案〗(1)特点:规模大;范围广;开展迅速;多次开展;政府高度重视;成效明显。(2)意义:降低了文盲率;普及了文化常识;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有利于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可知,我国扫盲运动具有规模大;范围广;开展迅速的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开展四次扫盲运动”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扫盲运动具有多次开展的特点;根据材料““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可知,成效明显;政府高度重视。【小问2详析】意义:根据材料“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有利于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降低了文盲率;普及了文化常识;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扫盲运动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列材料摘选自近代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19年所著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文中关于一战前欧洲民众生活的描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工作辛苦、生活水平很低,然而,所有迹象都表明,他们对这一分配状况相当满意。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在能力或其他方面具有过人之处的人来说,脱离这种境地而成为中产阶级或者上层社会中的一员是完全可能的(2)他们可以享受到低廉的价格,生活方便而舒适,这种生活之愉悦远远超过其他时代那些富甲一方、权倾天下的君主(3)伦敦居民早上可以一边在床上喝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异,并且会一大早就被送到顾客的家门口(4)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投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不用费力甚至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就可以获得预期的成果和收益(5)或者他一时高兴,或得到什么信息,就可以把他的财产托付给那个测大都会的市民。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立刻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并且不需要护照或是其他手续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经济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现象:“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工业化深入开展,科技发明和创新不断涌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同时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繁荣发展。在此背景下,工人阶层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商品价格低廉,人们可以通过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或投资于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也可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密切。结论:一战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题干要求先从材料中找现象,然后展开论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现象比较多,选择的余地大,比如“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乘坐舒适又廉价的交通工具去任何国家或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都跟工业革命相关,而且题干明确讲到时间是1919年,因此我们很容易判断是在一战期间,论述时仅仅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展开论述即可。辽宁省高考协作体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士人的相关言论。这些言论()言论出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鲁仲连说:“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A.彰显了儒生群体的社会诉求 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个体尊严C.反思了君主集权的历史成因 D.说明了诸子思想的融会贯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匹夫不可夺志”“大丈夫”“布衣之位”“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可知,这些士人强调独立的人格和坚定不屈的个体尊严,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部分士人,不能代表整个儒生群体,排除A项;材料中孔子和孟子的言论没有涉及君主集权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自我诉求,没有体现出诸子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2.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削弱六国旧地的传统势力,为全面推行郡县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嬴政迁徙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政治统治需要,材料无法判断出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3.《上海通史》载:“就今上海市全境而言,元代松江府下属之华亭、上海二县,仅为其南部疆域。北部,在元时则设有嘉定、崇明二州。”元代,上海地区的市镇兴起,人口向市镇聚集。这说明元代()A.上海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B.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C.行省制打破了自然界限 D.南方社会经济水平超越北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华亭、上海二县”“嘉定、崇明二州”“市镇兴起”可知,元代,该地区在经济以及人口等社会结构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A项正确;当时该地区的棉纺织业确实取得了发展,但材料未涉及与之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元代上海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水平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4.1373年,明太祖下诏废除科举,并说,“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随后改行荐举之法,但因举荐方式弊端丛生,又于1384年恢复此前的科举模式,此后成为定制。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当时()A.无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B.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C.适应了强化专制的需要 D.可防止举荐制带来的弊端〖答案〗C〖解析〗明太祖废除科举,改行荐举之法,后又恢复科举制,此后科举制成为定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解决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科举制下,选官权被中央掌握,尤其是被皇帝掌握,因此科举制适应了强化专制的需要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古代的科举制一定层度上为国家选拔出优秀人才,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科举制成为当时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古代科举制问世后还有其他的选官制度作为补充,B项不符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可规避荐举制的一些弊端,但无法防止其弊端的发生,排除D项。故选C项。5.1855年后,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被逐步废弛,太平天国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任其自主运营的方针,允许商人自由贸易,并给予必要的扶持措施。这说明太平天国()A.注意维护工农阶层利益 B.经济政策体现务实和理性倾向C.意在发展壮大反清队伍 D.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被逐步废弛,允许工商业自由贸易,甚至给予扶持,可见太平天国经济政策由空想转向理性、务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维护农民利益和工人利益,材料主要体现太平天国政策调整后趋向现实,排除A项;扶持工商业并不是一定要让工商业者加入反清队伍,而是太平天国经济生存所需的,排除C项;太平天国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任其自主运营的方针,允许商人自由贸易,这不代表重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6.1884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登了一幅《兴办铁路》(如下图所示)。画面上方的电线杆与铁轨向远方延伸;下方是火车旁的百姓,他们或推车,或挑担,或驻足路旁翘首观望。这一作品()A.展现了交通领域的新旧杂陈 B.反映了民众抵制新交通的心态C.体现了近代生活方式的普及 D.揭示了国人维护民族利权的斗争〖答案〗A〖解析〗火车属于近代交通方式,“推车”“挑担”均属于传统运输方式,作品体现了近代与传统交通方式的并存,A项正确;该画作没有体现民众对新式交通的抵制,材料主要反映近代中国交通领域既有新式工具也有传统工具,排除B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体现了近代与传统的并存,普及说法不符史实,排除C项;作品未突出铁路利权被列强控制,与维护民族利权无关,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交通领域的新旧杂陈,排除D项。故选A项。7.武昌起义后,当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时候,直隶省的京、津、保(保定)、(唐山)地区,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暗杀活动,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反映了()①同盟会在全国影响有限②南北方革命的形势不同③北洋军阀竭力抵制革命④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主要是1911年(中国)。依据材料“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在不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起义和暗杀活动,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北方地区)可知,南北方革命的形势不同。②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当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的时候,北方的革命形势也高涨起来,革命组织、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说明武昌起义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④正确,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南北方在武昌起义后的不同形势,材料不能反映同盟会在全国影响有限,①项错误,排除AB项;北洋军阀的称谓主要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以后,武昌起义的时候一般不用北洋军阀,一般称北洋军,材料也不能体现北洋军阀竭力抵制革命,③项错误,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8.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指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这说明他们()A.全盘否定孔子言论 B.彻底批判传统文化C.宣传进化论的观点 D.积极进行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集中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积极提倡民权与平等,对思想启蒙有着重大意义,D项正确;他们反对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反对以儒学维护专制制度,而不是完全否定孔子言论,排除A项;“彻底批判传统文化”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儒家思想”不等同于“一切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把矛头指向了“儒家思想”,并没有涉及“宣扬进化论”,排除C项。故选D项。9.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批准边区有关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各项计划等职权;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该条例的颁布主要是为了()A.推翻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 B.巩固陕甘宁苏维埃政权C.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各级参议会有包括选举边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务人员……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通过对参议会和参议员的规定,来拉拢更多的人士共同抗日,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抗战时期,是边区政府,受国民政府领导,排除B项;抗战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10.1979年年初,北京密云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广泛征求各县直机关、公社、大队、生产队意见。密云县委依此调整了当年的农业生产计划,粮食播种面积由29.4万亩减到28.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由5.3万亩增加到6.66万亩。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北京密云县()A.经济体制改革初显成效 B.党的思想路线得到贯彻C.人民公社体制得到强化 D.粮食作物生产供过于求〖答案〗B〖解析〗密云县委在广泛征求各级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后,对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这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年初,密云县仍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尚未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显成效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农业经营权力下放,使人民公社体制有所弱化,排除C项;改革开放之初,仅凭粮食播种面积不足以得出粮食产收和供需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前2770年左右,左塞在埃及建立古王国。他主持兴建了第一座金字塔。在左塞及其主要继承人的统治下,古王国法老被视为太阳神的后代,其实际权力没有外在限制。这可用于说明,古埃及()A.封建王权受到神权掌控 B.文明形态颇具特色C.王位传承影响国家发展 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答案〗B〖解析〗材料“金字塔”“法老”等信息体现了古代埃及文明中世俗统治权与神权相结合特色,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王国时期的埃及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所以“封建王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古埃及王权的强化,没有涉及王位传承方式对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古埃及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材料主要体现了古埃及文明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部分王朝的一些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越南()(1)在李朝(1009~1225年),李圣宗和李仁宗相继创建文庙和国子监,用以祭祀孔子并作为皇太子和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场所(2)在陈朝(1225~1400年),陈顺宗建立路、府、州、县地方官学制度,还出现了一些退隐儒士为传播儒学而创办的私学机构A.儒学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 B.官方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C.文化成就的创新发展 D.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古代越南李朝时期的文庙和国子监属于中央官学,由文庙和国子监到陈朝地方官学与私学,体现了教育资源的下移趋势,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古代越南政府对官学的重视,但不代表社会对官方教育的广泛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越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材料体现的是越南对古代中国儒学的继承,没有体现文化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13.有学者评论,“那时(十六、十七世纪)明快鲜艳的色彩已经遍布欧洲,体现悲观情调的灰色和黑色,让位给了代表尊贵的金色、代表热情和爱情的红色、代表优雅和风度的黄色、代表希望和勤奋的绿色,以及代表清醒的海蓝色”。该学者所评论的艺术潮流()A.摆脱了欧洲传统文化的影响 B.促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理想的追寻C.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科学革命对艺术发展的影响〖答案〗C〖解析〗十六、十七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艺术领域以“明快鲜艳的色彩”取代“悲观情调”,凸显人的“尊贵”“热情和爱情”“优雅和风度”“希望和勤奋”“清醒”,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文艺复兴借助了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A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A项;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强调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本题涉及时间是十六、十七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科学革命对艺术的影响,材料主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1688年后,辉格党把“光荣革命”与威廉夫妇继位放到宪政与专制政体之间长期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辉格党如此塑造威廉的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A揭露历史真相 B.延续宪政传统C.增强君主权威 D.维护政局稳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视其为英国宪政传统发展的必然阶段,视威廉夫妇为英国宪政的保护神”,可以看出辉格党人对威廉夫妇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威廉夫妇在不流血的政变中的突出作用,维护了英国政局的稳定,D项正确;塑造公众形象,主要是为了稳定政局,并不是揭露历史真相,也不是延续宪政传统,排除AB项;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是逐渐的“统而不治”,排除C项。故选D项。15.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据此可知,此时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B.工业企业活力有所增强C.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 D.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答案〗B〖解析〗材料中企业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说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已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经济结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1年年底,欧盟在其出台“新大西洋议程”中,列出欧美进行战略对接和政策合作的“菜单”,从抗疫、政治、地区事务、经济、技术和气候变化再到如何“应对中国”,提出了多项机制、政策和行动建议。这说明()A.欧盟经济和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B.欧盟要求与美国分享霸权C.大西洋东西两岸国家关系紧张 D.欧盟企图扩大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欧盟在其出台的‘新大西洋议程’中,列出欧美进行战略对接和政策合作的‘菜单’,从抗疫、政治、地区事务、经济、技术和气候变化再到如何‘应对中国’,提出了多项机制、政策和行动建议”可知,欧盟企图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扩大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欧盟在抗疫、政治、地区事务、经济、技术和气候变化再到如何“应对中国”,提出了多项机制、政策和行动建议是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实力提升无法判断,排除A项;从欧盟列出欧美战略对接与政策合作的菜单,其目的并不是要和美国分享霸权,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其他国家无法与之抗衡,排除B项;欧盟主要成员国与美国是传统盟友,材料涉及欧美进行战略对接和政策合作的“菜单”,强调合作,因而不会加剧大西洋东西两岸国家关系紧张,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熙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号合称)之际的张方平对北宋财政收入构成进行了精要的总结。其称:“本朝经国之制,县乡版籍分户五等,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此所谓取于田者也。金、银、铜、铁、铅、锡、茶、盐、香、矾诸货物则山海坑冶场监出焉,此所谓取于山泽者也。诸莞榷、征算、斥卖、百货之利,此所谓取于关市者也。惟钱一物官自鼓铸。”下表所示为北宋熙丰之际财政净收入统计(注:度牒钱为政府以出卖僧、尼、道士等出家的执照而取得的收入。)性质税种净税额(贯)占比(%)农业税及其他两税20,589,03834.89%57.51%青苗钱1,848,0003.13%和预买1,500,0002.54%免役钱8,019,20613.59%身丁税346,9670.59%度牒钱936,9361.59%茶课693,4021.18%工商业税盐课8,470,00014.35%42.49%酒课6,279,63110.64%商税5,930,43010.05%矿课1,086,4971.84%坊场钱415,8003.16%市舶税1,025,6400.70%市易税1,025,6401.74%合计59,006,040100.00%——据李晦阑《北宋熙丰经济年鉴(1077~1080)第十二章财政收入与国民负担》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丰之际的赋税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其与“宋神宗时期的财政收入”的关联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特点:税收来源广泛;沿用唐代两税法;农业税仍占主导地位;工商业税所占比重较大。(2)示例角度: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论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采取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的政策,如在农业方面,实行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农田水利法等措施;在工商业方面,采取均输法、市易法(政府从事商业经营)等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开辟了财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取于田者也”、“取于山泽者也”、“取于关市者也”等信息可以得出,税收来源广泛;根据材料中的“以两税输谷帛,以丁口供力役”信息可以得出,沿用唐代两税法;根据材料中的“57.51%”可以得出,农业税仍占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中的“42.49%”可以得出,工商业税所占比重较大。【小问2详析】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意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任选一个角度并围绕其与“宋神宗时期的财政收入”的关联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并表述清晰。示例如下:角度: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论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采取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的政策,如在农业方面,实行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农田水利法等措施;在工商业方面,采取均输法、市易法(政府从事商业经营)等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开辟了财源,进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夷狄”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材料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摘编自郑大发《###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民族观念的历史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历史价值。〖答案〗(1)特征:批判传统“华夷论”;强化民族大一统意识;具有一定的近代化特征(吸收了西方近代主权观念);以汉、满、蒙、维、藏五族文化交融作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答出两点即可)(2)内涵: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国家独立。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孙中山积极谋求中华民族复兴。(3)历史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局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民主运动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历史特征:根据材料一“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批判传统“华夷论”;根据材料“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具有一定的近代化特征;根据材料“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强化民族大一统意识;根据材料“,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可知,清代前期民族观念以汉、满、蒙、维、藏五族文化交融作为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小问2详析】内涵:根据材料二“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