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作者简介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

,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背景介绍字词丁肇中()瞭望()缅怀()探察()格物致知()

儒家()埋没()

检讨()清谈()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彷徨()激变()zhàocházhìrúxiùjiǎnmòpánɡhuánɡliàomiǎncuòtánjī缅()缅怀腼()腼腆湎()沉湎miǎnmiǎnmiǎn儒()儒家懦()懦弱rúnuò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分析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提出问题第三部分(13)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解决问题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作者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思考探究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是什么?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科学和个人行动上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在应付迅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环境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举例论证:

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在第12段举作者个人经历的事实,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方法归纳道理论证: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话阐明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1段从理论上论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第13段用讲道理的方式论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对比论证:将王阳明"格"竹子一无所获的例子,与通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例子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践。传统的中国教育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我检讨和哲理的清谈,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它们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所有这些事例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事例论证的好处,说理充分,令人信服。一来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梳理论述过程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

分析问题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以研究竹子的性质为例)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作者本人的经历为证)怎样让演讲词更打动人?①把长句改成适听的短句;②尽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③多讲故事,少讲道理;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小结

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