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下)_第1页
《登飞来峰》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下)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3.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重的哲理意蕴。(重难点)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课堂小结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