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极浦涵新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吕尚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_示例: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2分)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4分)_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庙庭①偃松诗刘禹锡庙庭有偃松,裴公②命畚土以壮其趾,使无欹,使不仆。予窃感嘉木之逢时而成咏。势轧枝偏根已危,高情一见与扶持。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谢公③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注】①庙庭:指宰相官署庭院。②裴公:指宰相裴度,曾多次提携刘禹锡,此时屡遭排挤,欲归隐以避祸。③谢公:东晋宰相,曾隐居东山。2.一般认为,“偃松”是诗人自况,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示例:①偃松“枝偏根危”,与诗人仕途不顺的遭际相似,寄寓诗人对世事艰难的感慨;②偃松受“扶持”,与诗人受提携相似,借以表达对裴度的感戴之情;③偃松重焕生机,正可象征诗人不为逆境所困,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__【解析】首先理解全诗,然后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其中的相似之处,找到二者间的联系。首联说偃松“势轧枝偏根已危”,表明偃松处境危险,指诗人自身仕途不顺,“高情一见与扶持”是指裴公“命畚土以壮其趾”,为偃松增添土壤,改善它的处境,联系注释内容,可知此处其实是指自己曾受到裴公的提携;颔联中“忽从憔悴有生意”是说偃松在裴公的扶持下,又露出了生机,就好比自己受到裴公提携,既表达了对裴公的感激之情,也表明自己即使处境不顺,但是依旧乐观向上,并且相信自己和裴公都能够“有生意”,而“却为离披无俗姿”表面是说偃松无媚俗姿态,其实这里是对裴公欲归隐避祸、不与世俗同流的赞美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3题。点绛唇送李琴泉吴大有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3.这首词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赏析。(6分)答:_示例:这首词用“旗亭”“暮云”“沙鸥”“柔橹”“寒潮”“梨花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隽永的景致,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意境,写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和无限眷恋不舍之情。__【解析】上阕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伤感。后两句承接上文,“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下阕前两句由梨花开放点明离别的时节,“萧萧”“香冻”点明风雨萧萧春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结尾两句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题,照应上阕开头,意蕴深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4题。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有登高怀远的传统活动,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4.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答:_示例: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对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的品格。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__二、综合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书河上亭壁①寇准其二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其四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注】①《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是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蝉鸣日正树阴浓”写烈日当空,蝉声急促,鸣叫不断,用盛夏时节的标志性景物,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B.“避暑行吟独杖筇”,写作者手执竹杖,行吟避暑,与《定风波》中苏轼“竹杖芒鞋”“吟啸徐行”的形象有相似之处。C.其四最后两句,作者写景视野开阔,河岸上有几处村庄,依山傍水,远山清浅,寒雪未消,仿佛一幅美妙的山水画。D.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夏、冬之景,以简笔勾勒画面,意象简淡;语言洗练,不事雕琢;营造的意境高远不俗。【解析】A项,“烘托作者焦躁烦乱的情绪”错误。作者独自拄着竹杖在河上的亭子上边避暑边吟诗,写出了作者的悠闲自在。6.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示例:①其二中的“野云”居无定所、来去自由,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②其四中的“冻云”难以移动,顾虑重重,是诗人被贬处境的真实写照,以此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__【解析】其二中写道“却爱野云无定处”,这些“野云”居无定处,飘来飘去,不受约束,自由自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野云”自由、独立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一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野云”的居无定所象征着作者的宦海沉浮、漂泊不定,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其四中写到的云是“冻云”,“暮天寥落冻云垂”写到傍晚的天空一片寥廓,只有云彩一动不动,用一“冻”字来形容,体现出云难以移动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冻云”也是作者当时境遇的写照,表明自己像这“冻云”一样难以移动、顾虑重重,而后文写景的诗句却视野开阔,仿佛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所以作者以“冻云”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连雨江涨①(其二)苏轼急雨萧萧作晚凉,卧闻榕叶响长廊。微明灯火耿残梦,半湿帘帷浥旧香。高浪隐床②吹瓮盎,暗风惊树摆琳琅。先生不出晴无用,留向空阶滴夜长。【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所作。②隐床,即殷床,声彻于床。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首联照应标题写雨势之大,点明“江涨”原因。“萧萧”“凉”渲染凄清的氛围。B.颔联用词生动,体物深细,“耿”“湿”分别再现微火映照、雨湿残香的萧瑟之景。C.前六句诗中无“我”,结尾有“我”,“晴无用”表达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D.全诗处处扣雨,多角度落笔以激活想象力。尾句以景结情,空阶滴雨,余味悠长。【解析】C项,“前六句诗中无‘我’”错误。“卧闻”句明显有“我”的痕迹。8.苏轼身居岭南时作《连雨江涨》二首,“其一”颈联为“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请比较与本诗颈联写雨方法的异同。(6分)答:_示例:相同点:两联都借助外在事物如“鱼虾”“鸡犬”“高浪”“风树”等间接写雨势之大。不同点:本诗颈联从听觉角度,把雨声比作吹瓮盎之声和玉器相击之声,突出风雨之大;“龙卷”两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鱼虾随风雨而落、人随鸡犬上墙的情景,以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态度描写出狂风怒卷、雨大水深之态。__【解析】相同点:本诗“高浪隐床吹瓮盎,暗风惊树摆琳琅”,借助“高浪”“暗风”“惊树”写雨势之大;“其一”颈联“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借助“鱼虾并雨落”“鸡犬上墙眠”写雨势之大:可见两首诗都借助了外物间接写雨势之大。不同点:本诗颈联“高浪隐床吹瓮盎,暗风惊树摆琳琅”,意思是:巨大的波浪好像是瓮盎被吹动的声音,声彻于床;黑夜的风吹动树林,似乎是玉器相击。“吹瓮盎”“摆琳琅”从听觉角度,把雨声比作吹瓮盎之声和玉器相击之声,突出风雨之大。“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意思是:鱼和虾随着狂风和雨一起落下,因为雨势太大,人只能和鸡犬一样爬到墙头。这两句是从视觉角度,以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态度描写出狂风怒卷、雨大水深之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玉楼春王国维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上阕前两句写到花期本就不长的西园春花凋零殆尽,令作者心生韶华易逝之慨叹。B.上阕后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再现了观赏者对春花在绽放和凋零之际的不同态度。C.西园之花“寂寞开无主”,给作者一种“花美无人赏识”的遗憾。D.词的下阕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描绘出西山中“花事浑未了”的状态。【解析】D项,“词的下阕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错误,词的下阕“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并非工笔细描,而是简笔勾勒的白描写法。最后一句“红似烧”,用了比喻,着墨不多貌似也没用力,巧妙在于言简义丰,引发读者去想象浓烈的颜色,并非作者刻意用浓墨重彩来渲染刻画。10.作者在下阕后两句勾勒出怎样的画面,又能给人们以怎样的生活启迪?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6分)答:_示例一:(1)下阕描绘的是夕阳映照下春雨中的西山似火一般的杜鹃绽放图。(2)感受: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柳暗花明。示例二:(1)后两句写出了一边的山峰还在承受着风雨的滋润,另一边天空露出斜阳,一片杜鹃盛开似火。(2)感受:当我们换了一个更开阔的角度来观察人生的时候,总会发现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关系,进而得到一个超脱的境界。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答晁以道①陈师道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注】①作者被罢职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曾相秦,家贫无以自资,后谢病归相印。④严公: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性高洁。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句“转走”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仕途不顺、到处奔波的历程。B.第二句描绘了诗人重回帝都后与故人相见时苦不堪言的伤感场景。C.尾联用典,既慨叹自己不公的遭遇,又对友人关心自己感到欣慰。D.全诗以写“故人”相见入手,以述“故情”所感作结,构思谨严。【解析】B项,“苦不堪言的伤感场景”错。诗句意思是看到故人眼睛一亮,表达故人相见的惊喜之情境。12.本诗中间两联体现出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