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柳州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1.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贴好条码。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附注:本试卷内中国地图界线系按标准地图服务自助制图生成。图上境界不作划界依据。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近两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沙活动总体增强,但区域内存在时空差异。根据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将青藏高原东北部分为两个区域:Ⅰ区主要包括青海湖盆地、河湟谷地;Ⅱ区主要包括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图为两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Ⅰ区与Ⅱ区风沙活动强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Ⅰ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的时间比Ⅱ区()A.滞后0.5千年 B.提前0.5千年C.滞后1.0千年 D.提前1.0千年2.导致Ⅰ区和Ⅱ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变化 B.地壳抬升 C.人类活动 D.河床裸露3.近一千年以来,Ⅱ区()A.冬季风加强 B.大气能见度提高C.人类活动强于I区 D.风力沉积物颗粒变细【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例及注记可知,图中I区风沙增强始于约距今1.5—1.0千年,II区风沙增强始于约距今1.0千年,故Ⅰ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的时间比Ⅱ区提前0.5千年,B正确;排除ACD。故选B。【2题详解】读图,距今1.5-1.0千年时期,Ⅰ区和Ⅱ区气候相同,但风沙活动强弱不同,说明气候不是风沙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材料中未有地壳抬升的信息,且地壳抬升尺度较大,对Ⅰ区和Ⅱ区影响一致,不会导致风沙活动强弱的差异,B错误;距今1.5-1.0千年时期,气候暖湿,不易起风沙,图中I区人类活动明显强于II区,造成I区在暖湿气候下风沙增加,风沙增强时间早于II区,C正确;湿润地区枯水期时河床裸露也不一定会导致风沙增加,说明河床裸露不是风沙增加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3题详解】读图可知,距今1.0千年以来,Ⅱ区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冬季风增加,A正确;风沙增强,大气能见度下降,B错误;人类活动弱于I区,C错误;冬季风增强,风力搬运作用增强,风力沉积物颗粒变粗,D错误。故选A。【点睛】风沙活动强弱主要受沙源物质、风、植被覆盖率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简称“明州”、“明市”)是该国最佳骑行城市之一,这得益于涵盖“州—都市区—郡—市”多个层级的自行车交通体系规划。其中明市规划的自行车道将城市中心与公园、河湖、景点相连接,并且与机动车道、人行道分离。左图为明州州级自行车走廊规划示意图,右图为明州郡内设置私人自行车架的公交车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明州多层级自行车交通体系规划能大幅度提升自行车行驶的()①灵活性②连续性③安全性④经济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明市规划自行车道最主要目的是()A.缩短上下班的通勤时间 B.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C.提高沿线地区土地价格 D.减少自行车道占地面积6.明州郡内轻轨与公交车多设置私人自行车架,主要目的是()A.增加销售自行车渠道 B.扩大自行车出行范围C.减少自行车偷盗现象 D.增加自行车停放区域【答案】4.C5.B6.B【解析】【4题详解】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人行道分离,提高安全性和连续性,②③正确;灵活性一定程度受限,经济性变化不大,①④错误。ABD错误,C正确。故选C。【5题详解】自行车道将城市中心与公园、河湖、景点相连接,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B正确。不会缩短上下班的通勤时间,A错误;不会提高沿线地区土地价格,C错误;增加自行车道占地面积,D错误。故选B。【6题详解】轻轨与公交车多设置自行车架,实现联运,扩大自行车出行范围,B正确;并未增加销售自行车渠道,A错误;可减少自行车偷盗现象,但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并未增加自行车停放区域,D错误。故选B。【点睛】在道路规划中,充分考虑自行车道的设置,在中心城区交通繁忙区域,建设空中自行车道路,为自行车建设立交桥通道。黑垆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土壤类型,其成土母质较为疏松,腐殖层深厚但腐殖含量低。该土壤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旱,土壤冻结期较长;夏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为8~10℃;降水量400~600mm,集中于7、8、9三个月。图为黑垆土剖面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旱耕层犁底层古代耕作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7.黑垆土最有可能分布于()A.太湖平原 B.三江平原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8.据图分析,对黑垆土成为农业土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植被类型 B.地形地貌C.气候条件 D.人类活动9.黑垆土土层深厚但腐殖含量低,最密切的影响因素是()①冬季寒冷干旱②土壤冻结期较长③夏季温暖湿润④成土母质较为疏松⑤降水量400~600mm,集中于7、8、9三个月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答案】7.C8.D9.D【解析】【7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黑垆土分布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旱,土壤冻结期较长;夏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为8~10℃;降水量400~600mm,集中于7、8、9三个月。黑垆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符合温带季风气候,更加符合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特点,C正确;太湖平原和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土壤冻结期,排除AD;三江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排除B。故选C。【8题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剖面图中,旱作层、犁底层、古代耕作层体现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与发育的强烈影响,因此黑垆土成为农业土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和气候会影响土壤性质,对于其成为农业土壤影响较小,排除SBC。故选D。【9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黑垆土分布区最有可能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量400~600m,集中于7、8、9三个月,成土母质较为疏松,能保证植被生长繁茂,故腐殖质层较厚(80~100厘米)。又因夏季高温多雨,土壤通透性良好,腐殖质容易分解淋(流)失,③④⑤正确;冬季寒冷干旱和土壤冻结期较长对于该土壤土层深厚但腐殖含量低的影响较小,排除①②。故选D【点睛】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来自岩石、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构成。自然土壤层次从上向下依次为有机物覆盖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R)几个来达诺尔湖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部,面积约219km²。有学者经研究认为该湖周边地区自全新世以来,形成了5级湖成阶地,并绘制了该湖西岸湖成阶地示意图,经测定黏土质粉砂层形成时间晚于玄武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甲处地貌形成时,湖泊水面正处于稳定期。甲地当时位于()A.湖岸 B.湖底 C.断裂带 D.火山口11.据图所示,自全新世以来,该湖湖岸地壳可能()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再降 D.先升后降再升【答案】10.A11.D【解析】【10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湖面积较大,湖泊水体的流动和波浪作用会不断侵蚀岩石,形成黏土质粉砂,通过湖水搬运作用将其搬运到湖岸周围,逐渐形成湖岸堤,因此湖泊水面正处于稳定期,甲地当时位于湖岸地区,A正确,排除BCD。故选A。【11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图中二、三级阶地在基岩上覆盖有与湖底一致的沉积层,说明是该地抬升为阶地后,再下降接受湖水黏土质粉砂沉积的结果,此后再抬升出露于湖面,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外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平缓,与内力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众多研究表明,黄河的形成演化涉及漫长地质时期复杂的水系重组过程,可大体划分为古黄河和现代黄河两个演化阶段。三门峡是黄河主干道上的最后一段峡谷,经现代钻探后研究表明,黄河形成之前,渭河盆地和三门峡盆地可能被三门峡古湖占据,在距今约1.25百万年(处于第四纪冰期中),全球气候变冷,三门峡被切穿,古湖开始消亡,黄河东流入海。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标志着现代黄河水系格局的形成。图为古黄河水系与现代黄河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能证明三门峡古湖存在的最有力证据是三门峡盆地沉积物,其来源和特点最有可能分别是()A.太行山区杂乱无章 B.黄土高原黄土为主C.周边山地盐度较高 D.鄂尔多斯高原粒径较大13.结合材料推断,三门峡被贯穿、黄河东流入海,最可能的原因是()A.海平面下降,河流溯源侵蚀 B.太行山隆起,黄河下切侵蚀C.华北平原下降,河流溯源侵蚀 D.黄土高原抬升,河流下切侵蚀【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对比河流与湖泊的区别,湖泊沉积物不会被搬运到下游地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结合古黄河水系可知,三门峡古湖属于内流湖,盐分较难外泄,盐度较高,所以三门峡盆地沉积物来自周边山地,盐度较高,说明三门峡古湖存在,C正确;结合古黄河水系,在三门峡古湖阶段黄河水系并未贯通,太行山、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沉积物较难到达古湖,且对于河流、湖泊沉积物具有分选性,不会杂乱无章,A错误;对于河流而言,其沉积物也可以有黄土沉积物、粒径较大等特点,无法判断为湖泊,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在距今约1.25百万年(处于第四纪冰期中),全球气候变冷,三门峡被切穿”,第四季冰期海平面下降,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侵蚀能力增强,河流溯源侵蚀,三门峡古湖被贯穿,A正确;如果海平面不下降,侵蚀基准面不变化,华北平原下降也不会增强河流的侵蚀能力,C错误;太行山隆起、黄土高原抬升主要影响古湖上游水系形成变化,河流注入湖泊侵蚀能力减弱,对古湖被切穿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A。【点睛】三门峡地区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从封闭型湖泊到开放河流的演变过程。在约1.96至1.25百万年间,该地区主要以封闭型咸水-微咸水湖沉积为主,未见河道沉积物。而在约1.25百万年后,咸水-微咸水湖沉积物最终消亡,典型的河流沉积物开始发育,记录了从封闭型湖泊到开放型河流体系的转变过程。在晨线与地球相切地点的人们能够看到当天的第一缕阳光。不同的日期,我国最先看到第一缕阳光的地点会有所变化。图为我国新年第一缕阳光出现时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春分日,率先迎接“春天第一缕阳光”的地点是()A.黑龙江省抚远黑瞎子岛B.浙江省温岭石塘镇C.台湾省台北市D.海南省南沙群岛海马滩15.图中四地,新年第一缕阳光首先出现在海马滩,是因为()A.经度差异 B.纬度差异C.天气差异 D.海拔差异16.从春分到次年春分,我国一年中第一缕阳光最先照射地点的变化规律()A.北移——不变——南移 B.南移——不变——北移C.不变——北移——南移 D.不变——南移——北移【答案】14.A15.B16.D【解析】【1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因此同属于东半球的话,经度越大,日出越早,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黑龙江省抚远黑瞎子岛所处位置位于其他三个地方的东部,因此率先迎接“春天第一缕阳光”,A正确,排除BCD。故选A。【15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新年第一缕阳光首先出现在海马滩,此时为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第一缕阳光照在海马滩,主要因为这里纬度低,白昼长,B正确;经度差异影响较小,无法判断此时该地天气状况和海拔差异,排除ACD。故选B。【16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太阳直射点发生规律性移动,春分-秋分时间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我国整体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因此最东部最先接受太阳光照;从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昼短夜长且昼变短夜变长,此时我国一年中第一缕阳光最先照射地点向南移动;而冬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逐渐向北移,因此我国昼开始变长夜开始变短,第一缕阳光最先照射地点北移,因此第一缕阳光最先照射地点的变化规律为春分-秋分不变,秋分-冬至南移,冬至-春分北移,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分布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有关,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反映了昼夜长短变化趋势。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安徽阜阳临泉县,地处安徽、河南两省交界,曾因贫困被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也是全国劳务输出人口最多的县。2019年郑合高铁通车,改变了临泉的面貌。年轻人结伴回乡创业,成为“小镇创业家”,他们多以零售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生活服务性电商平台入驻的小商户快速增加,猫咖店、剧本杀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临泉也因小店经济走热,人口回流,县域崛起,频频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图7为临泉县位置示意图。(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简析临泉县曾经贫困的原因。(2)简析高铁开通对临泉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从小镇新业态发展背景出发,分析小店经济与年轻人回流相互关系。【答案】(1)地处两省交界,远离中心城市(,自身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三面被河南省包围,与安徽其他地区联系较少。(2)进入郑州、合肥的1.5小时经济圈,成为两个省会经济均能辐射到的中间地带;缩短了到上海的时间,有利于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可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铁路的开通,改善了营商环境,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劳动力回流,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3)小店以“新”、“小”,前期投入少、门槛低,符合回流年轻人(经济、创新)创业状况;小店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年轻人回流;回流的年轻人(观念较新)易于接受新事物,为小店提供了更大的市场。【解析】【分析】本题以安徽阜阳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发展,交通干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安徽阜阳的临泉县地处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地区,距离省会城市较远,自身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较差;虽然其属于安徽省,但由于三面被河南省包围,与安徽其他地区联系较少,因此经济较为贫困。【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019年郑合高铁通车,本地增加了交通运输方式,使其进入郑州,合肥1.5小时经济圈,受两个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影响;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到上海的时间,有利于更加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可以承接部分长三角的产业转移;铁路的开通改善了本地区的营商环境,吸引外部企业在此投资,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回流,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小镇创业家多以零售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小店小而新,因此,投入较少,门槛较低,符合回流年轻人的创业状况;同时,小店可以提供灵活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同时,回流的年轻人具有较新的观念,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为小店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北冷涡是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高空冷性涡旋,移动速度缓慢。当低层有充足暖湿水汽供应时,形成“上冷下暖”结构,往往伴随强烈暴雨天气。大气河是位于对流层低层从热带洋面延伸至中纬度地区的强水汽输送带,其输送路径受到季风、副高等大气环流的影响。2015年8月3~4日我国东北地区东南部受东北冷涡与大气河共同作用发生了持续性大暴雨天气。图为8月3日9时东亚地区500hpa天气图。(1)说出与大气河相比较,西向水汽通道水汽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2)描述大气河水汽从孟加拉湾输送至东北地区过程。(3)分析东北地区东南部本次持续暴雨的成因。【答案】(1)西向水汽通道水汽量较少。距离大西洋水汽源地较远,可达到的水汽量少;亚欧大陆内陆水体少,可补充的水汽量少,西部地势较高,阻挡低层水汽输送;正值盛夏,受天气系统影响,西风势力较弱。(2)夏季热带地区孟加拉湾气温高,蒸发量大,水汽充足;西南季风携带水汽向我国西南部输送;副高西侧顺时针环流将水汽由西南向东北输送;冷涡南侧,逆时针运动将水汽送至东北地区。(3)大气河带来低层大量暖湿水汽与西向水汽叠加(水汽充足)。与东北冷涡形成“上冷下暖”结构,造成强对流(上升气流)天气,形成特大暴雨;东北冷涡移动速度慢,降水持续性长。【解析】【分析】本题以东北冷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降水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西向水汽通道从内陆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该水气通道发源于亚欧大陆内部,整体气候较为干旱,水体较少,因此可补充的水汽量较少,同时,西部地区地势较高,阻挡了低层水汽的输送,使其水汽补充量较少,加上此时正值夏季,气温较高,受天气系统影响,西风势力较弱,因此,西向水汽通道相对于大气河来讲,水汽量较少。【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大气河水汽从孟加拉湾一路向北,由于孟加拉湾所处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地区,夏季时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水汽较为充足;受西南季风影响,携带大量水汽向我国西南部输送;加上夏季时副高对我国有一定影响,副高呈现顺时针运动,使得水汽由西南向东北地区输送;北半球的冷涡呈现逆时针运动,在冷涡的南侧逆时针运动将水汽输送到东北地区。【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冷涡出现时,形成上冷下暖的结构。大气河带来低层大量的暖湿空气,加上西向的水汽通道携带的水汽,使得该地水汽充足,当与东北冷涡形成上冷下暖的结构时,形成强对流天气,从而形成特大暴雨;加上东北冷涡移动速度较慢,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会出现持续暴雨的现象。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全球16个研究单位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2023年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年平均海表温度、海洋温度的空间不均匀性等均为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从当年5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升高,在监测海区测出的海温高出距平(0.5°以上。报告的数据还显示,全球各海域“咸变咸、淡变淡”的盐度空间变化持续,而2023年地中海和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盐度与常年比较存在差异。(1)推测2023年全球出现的特殊气候异常现象并说明推测依据。(2)分别推测2023年地中海和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盐度与常年比较的差异,并简述推测理由。(3)论述海表温度升高对海洋及全球生态环境消极影响。【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从5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升高,高出距平0.5°以上。(2)地中海盐度上升,因海水温度升高,蒸发旺盛,盐度上升。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盐度上升,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沃克环流的向上分支进入热带太平洋中部,导致)西太平洋降雨减少,海水盐度增加。(3)海表温度升高,海水的热胀冷缩以及极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海洋的体积和质量,使海平面不断升高,这给近海沿线的岛屿和沿海城市带来了威胁,可能导致海岸侵蚀加剧以及沿海生物栖息地破坏。海表温度上升破坏了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热量平衡关系,导致了海洋蒸发量的增加,进一步注入更多的水蒸气到大气中,形成了正反馈的循环,致陆地的气温升高速度,加快加剧了全球的变暖。在海表温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海底甲烷释放,使温室效应发展的速度会更快。海表温度上升,对大气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及全球气候变化。首先,海洋表面升高,热带气旋(台风、飓风等)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给那些位于热带气旋路径上的地区带来巨大的威胁。其次,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储存库,其温度变化可能改变全球大气循环系统,这可能导致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增多,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海表温度上升及其对降水分布等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空间海区海水盐度发生变化,出现“咸变咸、淡变淡”变化趋势。海表温度、盐度及气候的变化,可能洋流被切断或打乱,影响局部地区的海洋循环和热量平衡,对季风产生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海表温度上升,储存的氧分就会减少,部分海域会出现了缺氧的“死亡地带”,海洋动物无法生存。也将引发海洋生物的种群和生态系统会发生迁移。对人类的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产生较大影响。在温暖、缺氧的水中,某些有毒藻类会爆炸式地繁殖。它们的毒素让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大批死亡。海水升温,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于表层海水中,海水pH值降低,海水“变酸”,对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依靠海水的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连锁反应。贝类、珊瑚和海胆等生物因此丧失体内和体外骨骼的再生能力,从而破坏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并对海水的沉积环境构成影响。【解析】【分析】本题以2023年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气相互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2023年5月份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升高,高出距平0.5℃以上,与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一致,推测2023年全球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小问2详解】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地中海的水文升高,海水蒸发量增大,水汽蒸发,盐度升高。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的盐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较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中东太平洋海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